(共25张PPT)
《包身工》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梳理文本结构、思路,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作者情感;
一
通过预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理解文体特征和文本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问题:你多大了?你幸福吗?为什么?
2012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场引人注目的街头采访活动“你幸福吗?”今天,我们课堂的开端,我想以记者的身份,采访我们的同学们。
《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新闻性
文体明确
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
报告文学
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
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表现手法和文学笔调,形象生动地再观生活,富有艺术特色。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文学性
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
作者介绍
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浙江新潮》。
后留学日本,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
1927年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同鲁迅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发起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1932年进入电影界,创作了《狂流》《自由神》《赛金花》等多部电影剧本。
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
作品有话剧剧本《心防》《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有《春蚕》《祝福》《林家铺子》等。作品收入《夏衍选集》。
身份
中国近代著名文学、 电影、 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生平
作品
夏衍(1900~1995)
二、文本详析
1—7四点过一刻起床
8—11“包身工”来历(包身工制度的起源)
12—14四点半之后用餐
15—22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23—33五点开始(十二小时)工作
34东洋厂的庞大发展(包身工制度的结果)
35—47生活和命运的全貌48—50强烈谴责黑暗,展望未来(包身工制度的趋势)
(一)整体感知,熟悉文本
教学过程
二、文本详析
1.包身工的凄凉命运
(二)内容理解
教学过程
探究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包身工。
问题提示:挑选小组讨论内容中最触动你的部分进行分析。
可以从整体(场景、事件)着手,也可以关注细节(词汇、句式或描述)。
二、文本详析
预设范例:
教学过程
①居住环境恶劣、缺乏尊严与自由、权利地位匮乏、生活凄苦的包身工:
A.观察她们起床的场景,显露出拥挤不堪、肮脏混乱、极度不卫生、艰辛糟糕的居住条件(汗臭、粪臭和潮湿气息交织;蜂窝般的喧嚣;哈欠连天,叹息声,寻找衣物,穿错鞋子,踩在他人身上等)。
B.从她们的行为看,她们缺乏尊严,没有自由(在距离他人不足一尺的厕所上小便;羞耻感迟钝;半裸开门,手提裤子争夺厕所,在男性面前更衣)。
C.从她们的称呼看,她们无地位,无权利(“生物”“猪猡”“懒虫”“芦柴棒”)。
二、文本详析
A.从她们的饮食看,她们的饮食条件粗陋(一个铅桶、浆糊似的稀粥,少量的籼米、锅巴、碎米和较多的豆腐渣,后者通常用于喂猪,锅巴、残粥加些清水)。
教学过程
②饮食条件粗陋、基本营养未获保障、遭受压迫剥削的包身工。
B.从食物的分配和包身工的状况看,她们缺乏基本的饮食保障,受到剥削和压迫(几十个碗,轮不到吃一碗,争抢如蜂,用舌头舔食,被称作“廉价的、无需更多维持费用的机器”)。
二、文本详析
A.与外部工人相比,她们的生活条件恶劣,没有任何权利(短衣,褪色、油污的短衫,破旧的粗布鞋,蹒跚行走,无权停工或调换工厂,甚至无权行贿)。
教学过程
③生活条件恶劣、工作环境苛刻、身心遭受摧残侮辱的包身工。
B.从工作环境看,她们处于恶劣的工作条件中,身心受到摧残和侮辱(终日面对噪音、尘埃和潮湿的三重威胁,遭受辱骂和殴打,人人可欺)。
二、文本详析
通过“芦柴棒”和“不知名的人”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她们命运的凄凉和遭遇的悲惨,永无出路,似乎除了死亡,别无未来。
教学过程
④命运凄凉、遭遇悲惨的包身工。
时 间 展示场景 表现内容 补叙插叙
四点一刻
包身工起床的情形
展示她们住宿条件之差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状态的麻木
四点半
补叙包身工的来历,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糟糕形成对比。
包身工吃饭的场景
追根究源,分析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
展示她们的饮食健康状况之差
五点钟之后
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
插叙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庞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
展示她们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没有安全保障,受完全奴役的生存状况
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包身工的遭遇 社会背景
工作强度 “上午四点过一刻” ,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被监视和强迫着做高强度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
工作环境 纱厂工人终日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劳动条件,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人在这三种威胁下面工作,更加容易疲劳。”
吆喝、呼喊、命令似的高叫、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
待 遇 两粥一饭,睡在拥挤的工房里,健康得不到保障,生病得不到休息,“最初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几个星期之后就调到钢丝车间、条子间、粗纱间去工作……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
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一二八”战争以后,日本在中国的纱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于是“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
点拨:
下定义的方法
被定义种概念=种差+属概念
示例:包身工是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东洋纱厂里为外国人工作,工作条件极为恶劣,在工作期间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人身自由且得不到生存保障的女工。
二、文本详析
提示:
(1)“包身工”这些人来自何方,他们是如何成为包身工的?
(2)为何雇佣“包身工”?
(3)作为廉价劳动力的包身工,谁从中获益?
(4)“包身工制度” 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制度?
教学过程
明确: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是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而形成的制度,是压榨中国人民的反动统治者。包身工制度是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而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2.包身工凄凉命运的根源
教学过程
这样一个群体,包身工,她们虽身处灯红酒绿的上海,实则生活在人间地狱。在这个罪恶的制度之下,她们的生活阴暗无光,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剥夺了她们的自由和尊严,她们的生命如同微不足道的蝼蚁,如同轻如鸿毛的草芥,她们何曾体验过作为一个“人”的人生?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今天的生活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当他们在凌晨四点起床时,我们还沉浸在温暖的被窝中;当他们在四点半吃着简陋的食物时,我们仍在甜美的梦乡中;当他们在五点开始劳累的工作时,我们可能正从睡梦中醒来,坐在教室里接受知识的滋养和精神的净化;当他们在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社会制度中“生存”时,我们享受着光明、温暖、情感、希望、法律和人道,我们在一个美好的社会制度中“生活”,我们真正能够作为人而存在。
三、深入探究
作者介绍包身工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对包身工制度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
作者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
对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
对“芦柴棒”的“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
“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
点面结合,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
请你对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进行品赏。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 “猪猡” 。
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了!
(合九平方米,平均每人半平方米,表明住宿的拥挤程度。)
(表明剥削的惊人程度。)
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一九○二年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用两组数字前后对比,证明了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完全是残酷压榨剥削包身工造成的。)
用精确的数字来说明──显示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特征。
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
“拆铺啦!起来!” 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
那男人虎虎地向起身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写活了凶暴的流氓本相
突出了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爪牙们狐假虎威凶狠残暴。
(打杂的说)“假病!老子给你医!”
顺手夺过一盆另一个包身工正在揩桌子的冷水,迎头泼在芦柴棒的头上。
打杂的和老板娘两个人的话都表现了狠毒的本质。但又不完全一样,打杂的粗暴,而老板娘则显得狠毒而又阴险。
刻画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表现了包身工们没有半点自由的受压状态。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形象的比喻
用船户养墨鸭捕鱼作喻,再和驱赶包身工劳动作比,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警句
使用警句议论抒情,凝练有力。
教学过程
四、结语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先知先觉者,他们发现时代的问题,唤醒众人,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他们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带来文明之光;他们是马丁·路德·金,为不同肤色的人共享同一片天空而奋斗;他们是梁启超,以重塑三民主义为己任,激励中国青年;他们是鲁迅,发出铁屋中的第一声呐喊,打破那个吞噬人性的世界;他们是毛泽东,用文字激荡江山;他们是夏衍,深入日本工厂搜集素材,让世人目睹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正是他们,一代代的先驱者,为我们赢得了做人的尊严和权利。
布置作业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世界,享受着幸福的制度,但在当今社会,并非所有人都能像我们一样幸福。仍有“童工”“智障工”“黑煤窑工人”等群体,他们的处境与“包身工”相似。
课后请阅读学案材料,思考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