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择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择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4 22:0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5 通辽)如表反映了不同年份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据表格信息可知,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  )
年份 农业总产值 (亿元) 工业总产值 (亿元)
1952年 46.5 11.4
1978年 155.6 212.1
2014年 11352.3 64369
A.改革开放之前停止不前
B.农业和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
C.改革开放之后迅猛发展
D.工业产值一直高于农业产值
2.(2025 威海)如图纪念章正面刻有拿破仑三世像,背面刻有塘沽、张家湾、八里桥、北京等重要战役的地点,正反面均缝有北京的字样。该纪念章是法国1860年侵略中国的历史罪证。这场侵略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2025 通辽)下面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事件,可以佐证新航路的开辟(  )
16﹣18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公元16世纪﹣18世纪中叶 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荷兰占据台湾; 玉米、甘薯传入中国; 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远销墨西哥; 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沿袭“海禁”,乾隆中期只留广州—口通商。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意大利人利玛窦前往中国,借助传播科学知识传数; 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成为最大殖民国家。
A.改变了中国人对西方的认知
B.促进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C.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
D.推动了中国明清社会的巨大变化
4.(2025 金昌)如表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均有“龙”的元素。这说明(  )
三星塔拉遗址 红山玉龙(内蒙古) 陶寺遗址 彩绘龙纹陶盘(山西) 齐家文化遗址 凸堆龙纹红陶罐(甘肃) 良渚遗址 龙首玉镯(浙江)
A.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B.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D.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5.(2025 苏州)如图是拉丁美洲土著人口(1492﹣1825年)统计情况。拉美土著人口锐减的悲剧始于(  )
A.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B.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C.达 伽马到达印度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6.(2025 武汉)九(3)班开展历史主题辩论会,正方辩手准备了下列论据材料。由此判断,他们陈述的观点是阿拉伯帝国(  )
数学:将印度人创造的计数法改造成“阿拉伯数字”,并传入欧洲 文学:《天方夜谭》生动反映了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印度、中国等东方各国人民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 医学:《医学集成》总结了希腊、波斯和印度的医学知识,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A.注重法治建设 B.垄断亚非欧贸易
C.建立国际秩序 D.沟通东西方文化
7.(2025 德阳)如表是中国近代某一次战争中壮烈捐躯的清朝著名将领一览表。据此可知,这些将领(  )
壮烈捐躯的清朝著名将领一览表
人物 官职 牺牲的时间和地点
陈连升(土家族) 副将 1841年1月 广州沙角、大角
关天培 水师提督 1841年2月 广州虎门
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 总兵 1841年10月 浙江定海
裕谦(蒙古族) 钦差大臣、两江总督 1841年10月 浙江镇海
陈化成 江南提督 1842年6月 上海吴淞
海龄(满族) 副都统 1842年7月 江苏镇江
A.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
B.遏制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找到了国家发展的出路
D.体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8.(2025 金昌)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搜集到下列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的学习主题是(  )
考古资料 文献记载 艺术作品 文学作品
耙地图(嘉峪关) “(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经数年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 ——《洛阳伽蓝记》
连坐胡床壁画(莫高窟) 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 …… 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 ——摘自《凉州行》
A.持续的民族交融 B.发达的农耕文明
C.多元的饮食文化 D.辉煌的艺术成就
9.(2025 兰州)八年级某班开展主题为“中华英雄谱”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应出现在抗击外来侵略英雄谱系中的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戚继光
10.(2023 锦州)某兴趣小组在项目式学习中,收集了有关“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特别行政区”的资料。据此,该小组的研究主题应是(  )
A.优秀文化传承 B.祖国和平统一
C.经济体制改革 D.民族关系发展
11.(2022 枣庄)九年级(6)班的同学开展历史学科项目式学习。下面是二组同学展示的史料包,由此可以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史料①: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55%,而工人工资仅增长2%,到1929年,国家财赋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 史料②:美国政府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对市场不加干预。 史料③:当时很多人把本来可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钱,疯狂的投进了股市,使股票价格暴涨,严重背离实际价格。
A.经济大危机的原因 B.经济大危机的特点
C.经济大危机的表现 D.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12.(2023 资阳)某班级开展一次历史项目式学习。本次学习的主题可能是(  )
项目式学习任务单 主题:_____ 关键词:哈格里夫斯 瓦特,爱迪生,诺贝尔
A.探寻新航路
B.两次工业革命
C.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D.经济大危机
13.(2025 济南)表1是某历史公众号推送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包。据此推断,其研究的主题是(  )
资料类型 名称
图片 孙中山等走出国民党一大会场(1924年1月)
文献 《革命军将以铁甲车猛攻武昌城》(《民国日报》1926年9月)
实物 “铁军”盾牌(民国十六年一月)
A.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B.开辟井冈山道路
C.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D.全民族抗战
14.(2025 福建)如图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时期文物,可用于佐证(  )
A.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
B.游牧民族的狩猎场景
C.“龙的文化”已经定型
D.半坡居民的耕作生活
15.(2025 烟台)如表资料卡解释的是(  )
①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 ②不但是一个经济实体,也是一个享有特权的政治实体 ③以农业生产为主,兼及林业、牧业、渔业等 ④具有司法权,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A.封君封臣制 B.西欧庄园
C.城市自治 D.大学兴起
16.(2025 烟台)如图年代尺梳理的是某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其代表性文明成果是(  )
A.司母戊鼎 B.金字塔 C.楔形文字 D.种姓制度
17.(2025 广东)如图是中华民国十五年广东陆丰县农民协会减租证。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国民革命运动 B.秋收起义
C.人民解放战争 D.南昌起义
18.(2023秋 禅城区期末)某同学制定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是“从成语中读懂历史”,他选取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等成语,从这些成语可以读懂(  )
A.淝水之战 B.阪泉之战 C.涿鹿之战 D.桂陵之战
19.(2025 白银)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搜集到下列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的学习主题是(  )
考古资料 文献记载 艺术作品 文学作品
耕地图(嘉峪关) “(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经数年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 ——《洛阳伽蓝记》
连坐胡床壁画(莫高窟)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摘自《凉州行》
A.持续的民族交融 B.发达的农耕文明
C.多元的饮食文化 D.辉煌的艺术成就
20.(2022秋 常熟市期末)小明同学通过课外阅读得知:西周初期,高爵位诸侯往往被分封在中原地区。东周时,中原诸侯众多,封国林立,因扩张受限和周边侵扰,多国衰落;边地诸侯国却因扩张便利往往形成大国。他组织同学们进行历史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该主题最恰当的是(  )
A.血缘关系影响政治演变
B.君主专制制度遭到威胁
C.地理因素影响政治发展
D.军事扩张决定制度变革
选择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5 通辽)如表反映了不同年份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据表格信息可知,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  )
年份 农业总产值 (亿元) 工业总产值 (亿元)
1952年 46.5 11.4
1978年 155.6 212.1
2014年 11352.3 64369
A.改革开放之前停止不前
B.农业和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
C.改革开放之后迅猛发展
D.工业产值一直高于农业产值
【分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仅提供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没有对比数据无法说明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停止不前,排除。
B.1952和2014年数据说明农业产值高于工业产值,但1978年工业产值高于农业产值,差别并不大,所以无法得出农业和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的结论,排除。
C.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2014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1978和2014年工农业产值的增长数值说明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迅猛发展,符合题意。
D.1952和2014年工业产值均低于农业产值,排除。
故选:C。
【点评】记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2025 威海)如图纪念章正面刻有拿破仑三世像,背面刻有塘沽、张家湾、八里桥、北京等重要战役的地点,正反面均缝有北京的字样。该纪念章是法国1860年侵略中国的历史罪证。这场侵略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鸦片战争是英国于1840﹣1842年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
B.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于1860年由天津攻入北京,符合题意。
C.中法战争是法国于1883﹣1885年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1901年,排除。
故选:B。
【点评】记忆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3.(2025 通辽)下面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事件,可以佐证新航路的开辟(  )
16﹣18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公元16世纪﹣18世纪中叶 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荷兰占据台湾; 玉米、甘薯传入中国; 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远销墨西哥; 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沿袭“海禁”,乾隆中期只留广州—口通商。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意大利人利玛窦前往中国,借助传播科学知识传数; 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成为最大殖民国家。
A.改变了中国人对西方的认知
B.促进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C.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
D.推动了中国明清社会的巨大变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新航路的开辟没有改变中国人对西方的认知,排除A。
B.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近代科学影响不大,排除B。
C.新航路的开辟没有使中国社会转型,排除C。
D.从材料中的时间、物种的产地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引发的物种大交换、技术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明清社会的巨大变化,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航路开辟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4.(2025 金昌)如表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均有“龙”的元素。这说明(  )
三星塔拉遗址 红山玉龙(内蒙古) 陶寺遗址 彩绘龙纹陶盘(山西) 齐家文化遗址 凸堆龙纹红陶罐(甘肃) 良渚遗址 龙首玉镯(浙江)
A.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B.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D.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文明的特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三星塔拉遗址红山玉龙(内蒙古)”“陶寺遗址彩绘龙纹陶盘(山西)”“齐家文化遗址凸堆龙纹红陶罐(甘肃)”“良渚遗址龙首玉镯(浙江)”可知,在不同地区文化遗址中,都出土了龙形状的器物,说明这些地区虽然地域上有所差异,但文化上具有相似性,充分说明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说明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排除A;题干没有说明这些器物的生活化功用,排除B;题干只是罗列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没有提及社会阶级分化,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华文明的特点。
5.(2025 苏州)如图是拉丁美洲土著人口(1492﹣1825年)统计情况。拉美土著人口锐减的悲剧始于(  )
A.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B.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C.达 伽马到达印度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新航路的开辟的相关知识推断出答案。
【解答】根据材料“拉丁美洲土著人口(1492﹣1825年)统计情况。”结合所学可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西班牙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对土著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美洲印第安人的数量急剧下降。所以拉美土著人口锐减的悲剧始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B项正确。迪亚士到达好望角发生在1488年,排除A项。达 伽马到达印度开辟了通往亚洲的新航路,跟拉丁美洲无关,排除C项。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跟拉丁美洲的土著人口锐减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的知识。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
6.(2025 武汉)九(3)班开展历史主题辩论会,正方辩手准备了下列论据材料。由此判断,他们陈述的观点是阿拉伯帝国(  )
数学:将印度人创造的计数法改造成“阿拉伯数字”,并传入欧洲 文学:《天方夜谭》生动反映了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印度、中国等东方各国人民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 医学:《医学集成》总结了希腊、波斯和印度的医学知识,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A.注重法治建设 B.垄断亚非欧贸易
C.建立国际秩序 D.沟通东西方文化
【分析】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时期,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阿拉伯帝国沟通了东西方文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治建设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与垄断亚非欧贸易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建立国际秩序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阿拉伯帝国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2025 德阳)如表是中国近代某一次战争中壮烈捐躯的清朝著名将领一览表。据此可知,这些将领(  )
壮烈捐躯的清朝著名将领一览表
人物 官职 牺牲的时间和地点
陈连升(土家族) 副将 1841年1月 广州沙角、大角
关天培 水师提督 1841年2月 广州虎门
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 总兵 1841年10月 浙江定海
裕谦(蒙古族) 钦差大臣、两江总督 1841年10月 浙江镇海
陈化成 江南提督 1842年6月 上海吴淞
海龄(满族) 副都统 1842年7月 江苏镇江
A.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
B.遏制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找到了国家发展的出路
D.体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表格内容反映的是鸦片战争期间为抗击英国侵略者壮烈殉国的清军将领,体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故D符合题意;表格内容反映的是鸦片战争期间为国捐躯的清军将领,与八国联军无关,排除A;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B;表格内容不能说明这些将领找到了国家发展的出路,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表格中的清军将领体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8.(2025 金昌)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搜集到下列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的学习主题是(  )
考古资料 文献记载 艺术作品 文学作品
耙地图(嘉峪关) “(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经数年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 ——《洛阳伽蓝记》
连坐胡床壁画(莫高窟) 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 …… 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 ——摘自《凉州行》
A.持续的民族交融 B.发达的农耕文明
C.多元的饮食文化 D.辉煌的艺术成就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时期民族交融,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解答】嘉峪关本属于西北游牧地区,耙地图反映了当地居民学会了汉人农耕生产方式;《洛阳伽蓝记》记载一位大臣从“不食羊肉及酪浆”到习惯“食羊肉酪粥甚多”的变化,反映了汉人学习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胡床本是少数民族用具,传入中原后,受到汉族人的喜爱;《凉州行》诗句描写了唐朝时期蕃人(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互相学习和文化交融,因此题干学习主题是魏晋时期民族间的交融持续加强,A项正确;材料主题是民族交流、交融,不能说明发达的农耕文明,排除B项;材料不仅仅涉及饮食文化,排除C项;材料主题是民族交融的发展,不是艺术成就,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时期民族交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2025 兰州)八年级某班开展主题为“中华英雄谱”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应出现在抗击外来侵略英雄谱系中的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戚继光
【分析】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明朝中期,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故D符合题意;ABC都是我国古代的皇帝,与抗击外来侵略无关,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戚继光是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
10.(2023 锦州)某兴趣小组在项目式学习中,收集了有关“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特别行政区”的资料。据此,该小组的研究主题应是(  )
A.优秀文化传承 B.祖国和平统一
C.经济体制改革 D.民族关系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及港澳回归。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而提出。香港和澳门回归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香港、澳门回归后,我国将其设置为特别行政区,因此题干材料的关键词对应的研究主题是祖国和平统一,B是正确的选项;题干主要强调祖国统一,未涉及优秀文化传承,排除A;题干主要强调祖国统一,未体现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题干主要强调祖国统一,未阐释民族关系发展,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一国两制”的构想及港澳回归,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11.(2022 枣庄)九年级(6)班的同学开展历史学科项目式学习。下面是二组同学展示的史料包,由此可以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史料①: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55%,而工人工资仅增长2%,到1929年,国家财赋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 史料②:美国政府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对市场不加干预。 史料③:当时很多人把本来可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钱,疯狂的投进了股市,使股票价格暴涨,严重背离实际价格。
A.经济大危机的原因 B.经济大危机的特点
C.经济大危机的表现 D.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
【解答】根据“美国政府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对市场不加干预”“当时很多人把本来可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钱疯狂地投进了股市,使股票价格暴涨,严重背离实际价格”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A项正确,BC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C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相关知识。
12.(2023 资阳)某班级开展一次历史项目式学习。本次学习的主题可能是(  )
项目式学习任务单 主题:_____ 关键词:哈格里夫斯 瓦特,爱迪生,诺贝尔
A.探寻新航路
B.两次工业革命
C.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D.经济大危机
【分析】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
【解答】根据材料“哈格里夫斯、瓦特,爱迪生,诺贝尔”可知,题干描述的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家,B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与迪亚士、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有关,排除A;材料未涉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排除C;经济大危机发生于1929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与题干无关,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
13.(2025 济南)表1是某历史公众号推送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包。据此推断,其研究的主题是(  )
资料类型 名称
图片 孙中山等走出国民党一大会场(1924年1月)
文献 《革命军将以铁甲车猛攻武昌城》(《民国日报》1926年9月)
实物 “铁军”盾牌(民国十六年一月)
A.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B.开辟井冈山道路
C.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D.全民族抗战
【分析】考查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
【解答】A.根据材料“1924年1月”“1926年9月”“民国十六年一月”结合所学可知,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成立。1926年9月,北伐战争开始。1927年1月,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叶挺率领的北伐军前锋第四军独立团,经过浴血奋战,将国民革命军的旗帜插上武昌城头。叶挺率领的独立团所向披靡,屡破强敌,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美誉。因此材料中研究的主题是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A项正确。
B.开辟井冈山道路是在1927年10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C.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D.全民族抗战开始于1937年7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
14.(2025 福建)如图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时期文物,可用于佐证(  )
A.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
B.游牧民族的狩猎场景
C.“龙的文化”已经定型
D.半坡居民的耕作生活
【分析】了解新石器时代的文物,重点掌握中华文明范围广泛的相关史实。
【解答】据材料“辽河流域出土的玉龙”“黄河流域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长江流域出土的骨耜”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A正确;材料未展示游牧民族狩猎的场景,排除B;材料中只是展示的“辽河流域出土的玉龙”,不能说明“龙的文化”已经定型,排除C;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材料还包括辽河、长江流域,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石器时代文明分布广泛的相关史实。
15.(2025 烟台)如表资料卡解释的是(  )
①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 ②不但是一个经济实体,也是一个享有特权的政治实体 ③以农业生产为主,兼及林业、牧业、渔业等 ④具有司法权,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A.封君封臣制 B.西欧庄园
C.城市自治 D.大学兴起
【分析】本题考查欧洲封建庄园。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材料“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不但是一个经济实体,也是一个享有特权的政治实体”“以农业生产为主,兼及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司法权,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材料中描述的是西欧庄园,B正确;封君封臣制是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形成的,封臣和封君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符合材料中的描述,排除A;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壮大,市民要求从领主手中通过金钱赎买或武力斗争的方式获得城市的自治权,不是中世纪乡村的组织形式,排除C;大学被称为“欧洲中世纪最美好的花朵”,不是乡村典型的组织形式,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世纪封建庄园的相关知识。
16.(2025 烟台)如图年代尺梳理的是某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其代表性文明成果是(  )
A.司母戊鼎 B.金字塔 C.楔形文字 D.种姓制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埃及的代表成就。需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
【解答】据材料“尼罗河下游出现国家”“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文明古国是古埃及,代表性的文明成果是金字塔,B正确;司母戊鼎是中国的青铜器,排除A;楔形文字是古巴比伦的文明成就,排除C;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成果,排除D。
故选:B。
【点评】识记埃及的相关史实。
17.(2025 广东)如图是中华民国十五年广东陆丰县农民协会减租证。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国民革命运动 B.秋收起义
C.人民解放战争 D.南昌起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革命运动,掌握民国纪年法和公元纪年法的换算。
【解答】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阳历。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是民国年份加上1911等于公元年份,中华民国十五年是1926年。根据材料“广东陆丰县农民协会减租证”可知,当时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农民运动逐渐开展起来,A项正确;秋收起义发生在1927年9月,排除B项;人民解放战争开始于1946年夏,排除C项;南昌起义开始于1927年8月1日,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民革命运动,要求具备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
18.(2023秋 禅城区期末)某同学制定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是“从成语中读懂历史”,他选取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等成语,从这些成语可以读懂(  )
A.淝水之战 B.阪泉之战 C.涿鹿之战 D.桂陵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淝水之战,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结合所学可知,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昼夜不敢停歇。因此“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这些成语都与淝水之战有关,符合题意。
B.阪泉之战是黄帝统一华夏的过程中,与炎帝在阪泉进行的一次战争,排除。
C.涿鹿之战是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排除。
D.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发生在齐魏两国间的一次著名战役,排除。
故选:A。
【点评】记忆淝水之战发生的背景、时间、经过、结果、影响,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9.(2025 白银)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搜集到下列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的学习主题是(  )
考古资料 文献记载 艺术作品 文学作品
耕地图(嘉峪关) “(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经数年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 ——《洛阳伽蓝记》
连坐胡床壁画(莫高窟)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摘自《凉州行》
A.持续的民族交融 B.发达的农耕文明
C.多元的饮食文化 D.辉煌的艺术成就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时期民族交融,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解答】嘉峪关本属于西北游牧地区,耙地图反映了当地居民学会了汉人农耕生产方式;《洛阳伽蓝记》记载一位大臣从“不食羊肉及酪浆”到习惯“食羊肉酪粥甚多”的变化,反映了汉人学习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胡床本是少数民族用具,传入中原后,受到汉族人的喜爱;《凉州行》诗句描写了唐朝时期蕃人(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互相学习和文化交融,因此题干学习主题是魏晋时期民族间的交融持续加强,A项正确;材料主题是民族交流、交融,不能说明发达的农耕文明,排除B项;材料不仅仅涉及饮食文化,排除C项;材料主题是民族交融的发展,不是艺术成就,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时期民族交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22秋 常熟市期末)小明同学通过课外阅读得知:西周初期,高爵位诸侯往往被分封在中原地区。东周时,中原诸侯众多,封国林立,因扩张受限和周边侵扰,多国衰落;边地诸侯国却因扩张便利往往形成大国。他组织同学们进行历史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该主题最恰当的是(  )
A.血缘关系影响政治演变
B.君主专制制度遭到威胁
C.地理因素影响政治发展
D.军事扩张决定制度变革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材料体现的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东周时期的中原和边地的诸侯国有着不同的发展结果,说明的是地理因素影响政治发展,故C正确;题干材料说明地理因素影响政治发展,不能说明血缘关系影响政治演变、军事扩张决定制度变革,排除AD;君主专制制度开始于秦朝,排除B。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地理因素影响政治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