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压轴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压轴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4 22:0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压轴题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5 黔东南州)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从公元8世纪开始先后传入阿拉伯,再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材料表明,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贡献是(  )
A.创造完整的代数学 B.创造灿烂的文学成就
C.创造辉煌的医学成就 D.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
2.(2025 滨州)西汉经过七十多年的治理才出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景象;而隋建立十二年时就已“库藏皆满”。西汉和隋朝财富积累所用时间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治国理念不同 B.政治体制不同
C.发展基础不同 D.疆域大小不同
3.(2023 湖北)如表是对《汉谟拉比法典》中法律条文的不完全统计(  )
《汉谟拉比法典》中的法律条文 涉及内容归类
第44﹣47条、第78﹣88条、第268﹣272条、第276﹣277条 租赁
第273条、第274条、第275条 雇佣
第35﹣41条、第71条、第278条、第279条、第281条 购买、交换
第89﹣96条、第117﹣﹣119条 借贷
这表明古巴比伦(  )
A.法律体系完善 B.商品经济活跃
C.民主政治发达 D.社会等级森严
4.(2023 广东)
命令 …… (三)工程八营,以占领楚望台军械库为目的。 …… (五)四十二标一营左队进攻汉阳城…… (六)四十二标二营占领汉口大智门、硚口一带。 …… 总司令 蒋翊武
与此“命令”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武昌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护国战争 D.中华民国成立
5.(2023 常州)文物是一个民族成长的符号和记忆,圆明园的废墟正是对历史的记忆与民族危亡的警醒。圆明园遗址主要警醒我们不要忘记的历史是(  )
A.英法联军侵华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北洋军阀割据
6.(2023 济南)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为此,他参与领导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护国战争
7.(2023 济宁)如图为1840﹣1920年英国农业人口变化示意图,导致图中所示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战争 B.资产阶级革命
C.工业化 D.第一次世界大战
8.(2023 潍坊)如图所示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快学习西方进程 B.增加俄国财政收入
C.改变俄国臣民仪表 D.脱离亚洲融入欧洲
9.(2023 眉山)下表是人民日报1949年9月29日刊发的广告。这反映出当时(  )
★统一承诺★ 中崋人民共和國國旗 本公司商得市府同意,按照中國人民政協通過之國旗様式,统一承做,各機關、学校,團體或商號、住户如预先订購,可按市价九五折计算。 永茂寶業股份有限公司
A.新生政权得到了人民拥护
B.个体私营工商业发展迅速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
10.(2023 长沙)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年代尺,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年代尺上对应的序号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11.(2023 成都)唐朝时,颜真卿以造诣超群的书法艺术闻名天下,他的作品具有“端正劲美,雄浑敦厚”的特点。下列作品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 B.
C. D.
12.(2023 长沙)“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体现这一观点的工程是(  )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紫禁城
13.(2023 张家界)当今世界的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但美国却逆潮流而动,成为世界最大的“乱源”,其表现有(  )
①发动伊拉克战争
②轰炸“南联盟”
③发动“贸易战”
④打压华为和TikTok(抖音)
⑤发动“911”事件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14.(2023 常州)中国历史留给后人的典故非常多,下列典故与如图所示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A.纸上谈兵 B.朝秦暮楚 C.草木皆兵 D.三顾茅庐
15.(2023 滨州)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表格中史事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事 结论
A 《共产党宣言》发表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 十月革命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C 华夫脱运动 为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D 纳米比亚独立 标志着所有亚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A.A B.B C.C D.D
16.(2023 宁夏)如图是1943年艺术家古元根据自己在延安的见闻,创作的木刻版画(局部)。该木刻版画(局部)从侧面反映了(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B.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
C.敌后抗日武装壮大的原因
D.东北抗日义勇军组建的原因
二.材料题(共4小题)
17.(2025 广东)科技改变世界面貌。某班围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组开展专题研究,并依据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组别 素材 研究角度
第一组 欧洲14国三大产业从业人口分布表(%) 劳动力结构
时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870年 51.7 26.9 21.4
1913年 41.4 32.3 26.3
——摘编自斯蒂芬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第二组 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只占全部人口比重的3%,整个世界被农村包围着,1900年这一比重达到了13.6%,1920年上升到19.9%。在此过程中,既出现了伦敦、巴黎等综合性大都会,也有曼彻斯特、旧金山等工业化城市。 ——摘编自刘笑盈《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 城市化
第三组
阶级关系
——摘编自杰里 本特利《简明新全球史》
第四组 1874年,英国卫生官员在视察过程中,发现约3000吨散发臭气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另据记载,1873﹣1892年,在严重雾天后,因支气管炎导致的死亡率比平时高出很多。 ——摘编自布雷恩《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环境史》 环境问题
(1)在第二、三、四组中任选一组,帮该小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
(要求:标明研究角度,结合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路,结论明确)
(2)除上述各小组的研究角度之外,再为他们提供两个研究角度。
研究报告示例
研究角度:劳动力结构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自1870年至1913年,欧洲14国的工业和服务业从业人口比重上升,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下降。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出现了电力、汽车等新兴工业,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业和服务业。
研究结论: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结构变化,推动其成为工业化强国。
18.(2025 眉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同时期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世界殖民体系在全球发展最快的时期(用序号表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发展最快的原因。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国和法国等主要殖民列强的实力和威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这些国家已筋疲力尽。1945年以后的几十年里,殖民地人民为赢得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亚非拉人民相互支持,到1990年,民族主义运动已经横扫了殖民统治。
——摘编自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以来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的原因。
材料三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20世纪的历史潮流。这一历史潮流一浪高过一浪,殖民主义体系的堤坝一块块塌落,新兴民族国家纷纷建立。这保障了一些新兴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其经济增速远超同时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
(3)根据材料三,分析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
(4)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优势进行经济、文化等侵略,企图把已取得政治独立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请你为广大亚非拉国家如何应对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19.(2025 乐山)“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能读得懂多深刻的历史,就能看得见多遥远的未来。阅读材料,解答下列问题。
材料
“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的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林伯渠关于自己思想历程的回忆 ⑤ 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退步、野蛮的,失道寡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正义的,得道多助……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毛泽东《论持久战》 ⑥ “勇敢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歼灭了无数日军,摧毁了大量的日本军用物资。援助中国进行的英勇抗战并最终发起反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 ——美国总统罗斯福关于二战的谈话 ⑦ 种植中国杂交水稻的非洲农民喜获丰收,实现了吃饱饭、吃好饭的梦想;智利车厘子、秘鲁青提“飞入”中国寻常百姓家;中老铁路通车,老挝人民圆了铁路梦……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做出了贡献。 ——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⑧
(1)史料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你按照示例,在材料中任选一则史料,写出史料类型和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示例:史料序号:①
史料类型:实物史料
历史信息:该史料实证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实,反映了中国古代先进的航海技术。
(2)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请在材料中选择至少两则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们所反映史事之间的联系。
(3)综合上述材料,围绕“中国与世界”,谈谈你的感悟。
示例:中国好,世界才会更好;世界好,中国才能更好。
20.(2025 烟台)经济政策是国家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灵活的经济政策调整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视角一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经济政策探微】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间接过渡”代表的经济政策的名称,并分析其“两允许”的成效。
【视角二 大萧条时期美国反危机实践探析】
材料二
危机表现 反危机实践
证券市场的崩溃,引发了连锁反应,从此以后,开始了资本主义国家长达4年的大萧条时期……银行、工厂、企业和投资者接二连三的破产使美国陷入了大萧条的深渊之中。这次经济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国家。对千百万人而言,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条件无法得到满足。 ——杨林《中外经济史》 实施《紧急银行法》,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实施《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实施《联邦紧急救济法》;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实施《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保护劳工权利。实施《社会保险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魏绪乐《全面认识“罗斯福新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危机表现”和“反危机实践”二者的特点。
【视角三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探寻】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政策调整要符合国情”这一论题,展开论述。(要求:选择其中两次“调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叙述完整)
三.论述题(共1小题)
21.(2025 广西)某班同学针对19世纪的历史发展情况整理了一份大事记,请你参与研讨。
材料 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大事记
世界历史大事记(部分) 中国历史大事记(部分)
☆1819年玻利瓦尔成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 ☆1882年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898年戊戌变法
(1)19世纪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归纳出多条基本线索。根据材料“世界历史大事记(部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条线索。
(2)从材料中选择中外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压轴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5 黔东南州)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从公元8世纪开始先后传入阿拉伯,再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材料表明,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贡献是(  )
A.创造完整的代数学 B.创造灿烂的文学成就
C.创造辉煌的医学成就 D.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贡献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相关史实。
【解答】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从公元8世纪开始先后传入阿拉伯,再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可知,材料表明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贡献是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沟通了东西方文化。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贡献的相关史实。
2.(2025 滨州)西汉经过七十多年的治理才出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景象;而隋建立十二年时就已“库藏皆满”。西汉和隋朝财富积累所用时间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治国理念不同 B.政治体制不同
C.发展基础不同 D.疆域大小不同
【分析】本题考查西汉和隋朝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及发展。隋文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开国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完成了统一大业,并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倡导并且力行节俭,使得节俭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开创了一个繁荣安定的社会局面。由此可见,西汉和隋朝财富积累所用时间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是治国理念的不同,A项正确;西汉和隋朝都属于君主专制政体,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两者发展基础不同的相关信息,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疆域大小不同并不是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西汉和隋朝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2023 湖北)如表是对《汉谟拉比法典》中法律条文的不完全统计(  )
《汉谟拉比法典》中的法律条文 涉及内容归类
第44﹣47条、第78﹣88条、第268﹣272条、第276﹣277条 租赁
第273条、第274条、第275条 雇佣
第35﹣41条、第71条、第278条、第279条、第281条 购买、交换
第89﹣96条、第117﹣﹣119条 借贷
这表明古巴比伦(  )
A.法律体系完善 B.商品经济活跃
C.民主政治发达 D.社会等级森严
【分析】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材料“租赁、雇佣、购买、交换、借贷”体现不出古巴比伦法律体系完善的结论,不符合主旨,排除A。
B.据材料“租赁、雇佣、购买、交换、借贷”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涉及商业贸易的法律内容较多,说明当时古巴比伦王国的商品经济较为活跃,法律内容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B正确。
C.《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当时的古巴比伦不存在民主政治,排除C。
D.材料未涉及古巴比伦社会等级森严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2023 广东)
命令 …… (三)工程八营,以占领楚望台军械库为目的。 …… (五)四十二标一营左队进攻汉阳城…… (六)四十二标二营占领汉口大智门、硚口一带。 …… 总司令 蒋翊武
与此“命令”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武昌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护国战争 D.中华民国成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武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工程八营”“楚望台军械库”“汉阳”“汉口”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起义军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随后,汇集起来,猛攻湖广总督衙门。经过一夜激战,到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接着,起义军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据题干图片及所学知识可知,与此“命令”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武昌起义,A项正确;黄花岗起义发生在广州,排除B项;护国战争发生在云南,排除C项;中华民国成立于南京,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图片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武昌起义的相关史实。
5.(2023 常州)文物是一个民族成长的符号和记忆,圆明园的废墟正是对历史的记忆与民族危亡的警醒。圆明园遗址主要警醒我们不要忘记的历史是(  )
A.英法联军侵华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北洋军阀割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第二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
【解答】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闯入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并放火焚毁了圆明园。圆明园遗址主要警醒我们不要忘记的历史是英法联军侵华,A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与圆明园遗址无关,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虽攻陷北京,但与圆明园遗址无关,排除C项;北洋军阀割据与圆明园遗址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史实。
6.(2023 济南)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为此,他参与领导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护国战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梁启超参与领导的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题干“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可知,法律是治安天下的武器,变通,是天下不变的道理。为此,梁启超参与领导了戊戌变法,B项正确;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领导了洋务运动,排除A项;孙中山等领导了辛亥革命排除C项;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领导了护国战争,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
7.(2023 济宁)如图为1840﹣1920年英国农业人口变化示意图,导致图中所示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战争 B.资产阶级革命
C.工业化 D.第一次世界大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化的影响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1840﹣1920年英国农业人口变化的原因的相关史实。
【解答】据1840﹣1920年英国农业人口变化示意图可知,从1840年开始,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快速下降,这是因为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在19世纪中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完成了工业化,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人口逐渐转化为从事工业的工人,C项正确;英国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与荷兰、法国等发生了一系列殖民战争,排除A项;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640年——1688年,排除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年——1918年,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图片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工业化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8.(2023 潍坊)如图所示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快学习西方进程 B.增加俄国财政收入
C.改变俄国臣民仪表 D.脱离亚洲融入欧洲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目的,重点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的相关史实。
【解答】彼得一世在位期间,顺应历史潮流,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据题干“彼得一世颁布胡须税牌”“彼得一世剪大臣的胡子”结合所学可知,图示场景表明了彼得大帝决心向西方学习,这加快了学习西方进程,A项正确;彼得大帝的目的是加速改革进程,而不是增加俄国财政收入,排除B项;改变俄国臣民仪表过于片面,排除C项;图示信息并不能说明脱俄国离亚洲融入欧洲,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目的的相关史实。
9.(2023 眉山)下表是人民日报1949年9月29日刊发的广告。这反映出当时(  )
★统一承诺★ 中崋人民共和國國旗 本公司商得市府同意,按照中國人民政協通過之國旗様式,统一承做,各機關、学校,團體或商號、住户如预先订購,可按市价九五折计算。 永茂寶業股份有限公司
A.新生政权得到了人民拥护
B.个体私营工商业发展迅速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生政权得到人民拥护的相关史实,“1949年9月29日”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题干“1949年9月29日”可知,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刊发的广告,据“可按市价九五折”可知,这表明这个有限公司对新政权的拥护。故题干广告反映出当时新生政权得到了人民拥护,A项正确;题干中的有限公司不是个体私营企业,题干图片也不能反映其发展迅速,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排除C项;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生政权得到人民拥护的相关史实。
10.(2023 长沙)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年代尺,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年代尺上对应的序号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年代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党章(修正案)》,决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7年召开的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年代尺上对应的序号为④,D项正确;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2012年中共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图片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共十九大的相关史实。
11.(2023 成都)唐朝时,颜真卿以造诣超群的书法艺术闻名天下,他的作品具有“端正劲美,雄浑敦厚”的特点。下列作品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 B.
C. 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颜真卿作品的特点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颜真卿以造诣超群的书法艺术闻名天下,他的作品具有“端正劲美,雄浑敦厚”的特点,其中以《颜氏家庙碑》最为著名,观察题干图片可知,D项作品能够体现题干这一特点,D项正确;A项图片是小篆,排除A项;B项图片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排除B项;C项图片是草书,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颜真卿作品的特点的相关史实。
12.(2023 长沙)“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体现这一观点的工程是(  )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紫禁城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反映的是隋朝大运河的影响,C项正确;都江堰是战国时期修建的,与“隋氏作之虽劳”不符,排除A项;长城从西周开始修建,与“隋氏作之虽劳”不符,排除B项;紫禁城是明朝建造的,与“隋氏作之虽劳”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
13.(2023 张家界)当今世界的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但美国却逆潮流而动,成为世界最大的“乱源”,其表现有(  )
①发动伊拉克战争
②轰炸“南联盟”
③发动“贸易战”
④打压华为和TikTok(抖音)
⑤发动“911”事件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逆潮流而动的表现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美国却逆潮流而动,成为世界最大的“乱源”,其表现有:发动伊拉克战争、轰炸“南联盟”、发动“贸易战”、打压华为和TikTok(抖音)等,这些都不利于世界和平和社会的发展。①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911”事件由恐怖分子制造,排除含⑤的AB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当今世界的基本特点的相关史实。
14.(2023 常州)中国历史留给后人的典故非常多,下列典故与如图所示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A.纸上谈兵 B.朝秦暮楚 C.草木皆兵 D.三顾茅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中的“前秦”“东晋”“淝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士兵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据题干图片中的“前秦”“东晋”“淝水”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与淝水之战有关,选项中与淝水之战有关的典故是“草木皆兵”,C项正确;纸上谈兵与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有关,排除A项;朝秦暮楚的意思是: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排除B项;三顾茅庐是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三次到襄阳古隆中请诸葛亮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现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图片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15.(2023 滨州)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表格中史事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事 结论
A 《共产党宣言》发表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 十月革命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C 华夫脱运动 为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D 纳米比亚独立 标志着所有亚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A.A B.B C.C D.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华夫脱运动的意义、纳米比亚独立的意义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史事与结论正确的对应。
【解答】据所学可知,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了代表工人、士兵的苏维埃政府;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B项正确;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排除A项;华夫脱运动发生在埃及,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纳米比亚是非洲国家,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俄国十月革命、华夫脱运动、纳米比亚的相关史实。
16.(2023 宁夏)如图是1943年艺术家古元根据自己在延安的见闻,创作的木刻版画(局部)。该木刻版画(局部)从侧面反映了(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B.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
C.敌后抗日武装壮大的原因
D.东北抗日义勇军组建的原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敌后抗日武装壮大的原因,“1943年”“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1943年艺术家古元根据自己在延安的见闻,创作的木刻版画《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中,一位穿戴整齐的长者伸出双手紧紧握住迎上来的士兵,另一名士兵则双手捧合、欠身致意。长者身后跟随的是一支举着旗帜、扭着花鼓舞、赶着羊群骡马的欢快劳军队伍。这幅画表现了人民与军队的亲密关系,从侧面反映了敌后抗日武装壮大的原因,C项正确;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1927年,排除A项;工农红军长征胜利是在1936年,排除B项;东北抗日义勇军组建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图片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敌后抗日武装壮大的原因。
二.材料题(共4小题)
17.(2025 广东)科技改变世界面貌。某班围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组开展专题研究,并依据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组别 素材 研究角度
第一组 欧洲14国三大产业从业人口分布表(%) 劳动力结构
时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870年 51.7 26.9 21.4
1913年 41.4 32.3 26.3
——摘编自斯蒂芬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第二组 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只占全部人口比重的3%,整个世界被农村包围着,1900年这一比重达到了13.6%,1920年上升到19.9%。在此过程中,既出现了伦敦、巴黎等综合性大都会,也有曼彻斯特、旧金山等工业化城市。 ——摘编自刘笑盈《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 城市化
第三组
阶级关系
——摘编自杰里 本特利《简明新全球史》
第四组 1874年,英国卫生官员在视察过程中,发现约3000吨散发臭气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另据记载,1873﹣1892年,在严重雾天后,因支气管炎导致的死亡率比平时高出很多。 ——摘编自布雷恩《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环境史》 环境问题
(1)在第二、三、四组中任选一组,帮该小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
(要求:标明研究角度,结合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路,结论明确)
(2)除上述各小组的研究角度之外,再为他们提供两个研究角度。
研究报告示例
研究角度:劳动力结构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自1870年至1913年,欧洲14国的工业和服务业从业人口比重上升,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下降。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出现了电力、汽车等新兴工业,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业和服务业。
研究结论: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结构变化,推动其成为工业化强国。
【分析】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选择第二组,撰写研究报告如下:研究角度:城市化;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只占全部人口比重的3%,到1920年上升到19.9%。在城市化过程中,既出现了伦敦、巴黎等综合性大都会,也有曼彻斯特、旧金山等工业化城市。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需要大量劳动力,吸引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这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人口增长,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2)除上述各小组的研究角度之外,可以为他们提供研究角度为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进步等。
故答案为:
(1)选择第二组,研究角度:城市化;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只占全部人口比重的3%,到1920年上升到19.9%。在城市化过程中,既出现了伦敦、巴黎等综合性大都会,也有曼彻斯特、旧金山等工业化城市。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需要大量劳动力,吸引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研究结论: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人口增长,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2)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进步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两次工业革命等相关史实。
18.(2025 眉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同时期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世界殖民体系在全球发展最快的时期(用序号表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发展最快的原因。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国和法国等主要殖民列强的实力和威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这些国家已筋疲力尽。1945年以后的几十年里,殖民地人民为赢得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亚非拉人民相互支持,到1990年,民族主义运动已经横扫了殖民统治。
——摘编自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以来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的原因。
材料三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20世纪的历史潮流。这一历史潮流一浪高过一浪,殖民主义体系的堤坝一块块塌落,新兴民族国家纷纷建立。这保障了一些新兴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其经济增速远超同时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
(3)根据材料三,分析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
(4)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优势进行经济、文化等侵略,企图把已取得政治独立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请你为广大亚非拉国家如何应对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分析】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的相关内容,20世纪以来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的原因,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1)时期:根据材料一“不同时期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图”从变化图可知①是世界殖民体系在全球发展最快的时期。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经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等角度进行分析,如:西欧商品经济繁荣,需要拓展市场;新航路的开辟,为殖民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早期殖民扩张的进行。
(2)原因:根据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国和法国等主要殖民列强的实力和威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这些国家已筋疲力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世界大战削弱宗主国实力;根据材料二“1945年以后的几十年里,殖民地人民为赢得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根据材料二“殖民地人民为赢得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亚非拉人民相互支持,到1990年,民族主义运动已经横扫了殖民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殖民地人民的抗争和亚非拉美国家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等。
(3)影响:根据材料三“这一历史潮流一浪高过一浪,殖民主义体系的堤坝一块块塌落,新兴民族国家纷纷建立”,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一大批亚非拉国家赢得独立和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并使其瓦解;根据材料三“这保障了一些新兴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其经济增速远超同时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可得出推动了亚非拉各国的经济发展。
(4)应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国家的合作、新秩序的构建、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进行论述,如:加强团结和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加快发展民族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等。
故答案为:
(1)时期:①。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繁荣,需要拓展市场;新航路的开辟,为殖民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早期殖民扩张的进行。(言之有理即可)
(2)原因:两次世界大战削弱宗主国实力;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亚非拉美国家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等。(言之有理即可)
(3)影响:一大批亚非拉国家赢得独立;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并使其瓦解;推动了亚非拉各国的经济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4)应对:加强团结和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加快发展民族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早期殖民扩张的相关内容,理解20世纪以来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的原因,理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2025 乐山)“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能读得懂多深刻的历史,就能看得见多遥远的未来。阅读材料,解答下列问题。
材料
“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的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林伯渠关于自己思想历程的回忆 ⑤ 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退步、野蛮的,失道寡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正义的,得道多助……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毛泽东《论持久战》 ⑥ “勇敢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歼灭了无数日军,摧毁了大量的日本军用物资。援助中国进行的英勇抗战并最终发起反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 ——美国总统罗斯福关于二战的谈话 ⑦ 种植中国杂交水稻的非洲农民喜获丰收,实现了吃饱饭、吃好饭的梦想;智利车厘子、秘鲁青提“飞入”中国寻常百姓家;中老铁路通车,老挝人民圆了铁路梦……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做出了贡献。 ——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⑧
(1)史料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你按照示例,在材料中任选一则史料,写出史料类型和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示例:史料序号:①
史料类型:实物史料
历史信息:该史料实证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实,反映了中国古代先进的航海技术。
(2)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请在材料中选择至少两则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们所反映史事之间的联系。
(3)综合上述材料,围绕“中国与世界”,谈谈你的感悟。
示例:中国好,世界才会更好;世界好,中国才能更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与世界,要求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回答。
【解答】(1)结合所学可知,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和口述史料。文献史料是记载、描写、评论历史的文字、书籍、卷宗;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图像史料主要包括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②是照片,属于图像史料。根据材料“参加一战并为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劳工”可知,该史料证实了一战时期,中国华工参加协约国作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人林伯渠关于自己思想历程的回忆”可知,⑤属于口述史料。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的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可知,反映了辛亥革命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还反映了辛亥革命拓宽了知识分子的视野,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根据题意,选择郑和下西洋和“一带一路”建设,其关系是:明朝时期,郑和7次远航,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进入新时代,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倡议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增进了沿线各国的民生福祉,为世界经济开辟了新空间。这些史事反映了中国与世界的密切联系,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以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3)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能够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表现出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只会越来越紧密。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需要不断地适应和调整,以实现共赢。中国的发展不仅改变了自己,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未来,中国将继续在全球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故答案为:
(1)史料序号:②。史料类型:图像史料。历史信息:该史料证实了一战时期,中国华工参加协约国作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史料序号:⑤。史料类型:口述史料。历史信息:该史料反映了辛亥革命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还反映了辛亥革命拓宽了知识分子的视野,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2)明朝时期,郑和7次远航,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进入新时代,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倡议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增进了沿线各国的民生福祉,为世界经济开辟了新空间。这些史事反映了中国与世界的密切联系,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以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3)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只会越来越紧密。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需要不断地适应和调整,以实现共赢。中国的发展不仅改变了自己,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未来,中国将继续在全球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与世界,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20.(2025 烟台)经济政策是国家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灵活的经济政策调整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视角一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经济政策探微】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间接过渡”代表的经济政策的名称,并分析其“两允许”的成效。
【视角二 大萧条时期美国反危机实践探析】
材料二
危机表现 反危机实践
证券市场的崩溃,引发了连锁反应,从此以后,开始了资本主义国家长达4年的大萧条时期……银行、工厂、企业和投资者接二连三的破产使美国陷入了大萧条的深渊之中。这次经济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国家。对千百万人而言,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条件无法得到满足。 ——杨林《中外经济史》 实施《紧急银行法》,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实施《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实施《联邦紧急救济法》;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实施《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保护劳工权利。实施《社会保险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魏绪乐《全面认识“罗斯福新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危机表现”和“反危机实践”二者的特点。
【视角三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探寻】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政策调整要符合国情”这一论题,展开论述。(要求:选择其中两次“调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叙述完整)
【分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相关内容,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经济大危机的相关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1)名称:根据材料“允许农民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政权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农民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因此材料中“间接过渡”代表的经济政策的名称是新经济政策。
成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政权推行的新经济政策适应了苏俄政府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缓解了当时苏俄政府面临的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特点:“危机表现”:根据材料“从此以后,开始了资本主义国家长达4年的大萧条时期”可得出时间长;根据材料“银行、工厂、企业和投资者接二连三的破产使美国陷入了大萧条的深渊之中”可得出领域广泛;根据材料“这次经济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国家”可得出范围广;根据材料“对千百万人而言,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条件无法得到满足”可得出破坏性强。
“反危机实践”:根据材料“实施《紧急银行法》,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实施《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可得出颁布相应的法令;根据材料“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可得出国家干预。
(3)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围绕“经济政策调整要符合国情”这一论题,展开论述。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经济政策的调整,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围绕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角度入手,拟定“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政策调整立足于本国国情”的标题,结合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方面的史实分析回答;也可以选择三大改造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角度入手,拟定具体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要求,选择其中两次“调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叙述完整。示例如下:
论题: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政策调整立足于本国国情
阐述: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为满足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需要,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除了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建设的开展,为适应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现实需求,1953年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成,至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也适应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总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几次经济政策的调整,这些政策都立足于我国国情,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故答案为:
(1)名称:新经济政策;成效: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特点:“危机表现”:时间长;领域广泛;范围广;破坏性强。“反危机实践”:颁布相应的法令;国家干预等。
(3)论题: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政策调整立足于本国国情。阐述: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为满足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需要,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除了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建设的开展,为适应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现实需求,1953年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成,至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也适应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总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几次经济政策的调整,这些政策都立足于我国国情,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相关内容,理解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理解经济大危机的相关内容,理解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三.论述题(共1小题)
21.(2025 广西)某班同学针对19世纪的历史发展情况整理了一份大事记,请你参与研讨。
材料 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大事记
世界历史大事记(部分) 中国历史大事记(部分)
☆1819年玻利瓦尔成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 ☆1882年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898年戊戌变法
(1)19世纪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归纳出多条基本线索。根据材料“世界历史大事记(部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条线索。
(2)从材料中选择中外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南北战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第一次工业革命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世界历史大事记(部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属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1819年玻利瓦尔成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属于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
(2)从材料中选择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拟定观点为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剧了殖民扩张。论述如下: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工业革命完成以后,
英国为了掠夺原料,抢占商品销售市场,加紧向外殖民扩张,掠夺殖民地。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我国,1842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而说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剧了殖民扩张。
故答案为:
(1)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
(2)观点: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剧了殖民扩张。论述: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工业革命完成以后,英国为了掠夺原料,抢占商品销售市场,加紧向外殖民扩张,掠夺殖民地。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我国,1842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而说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剧了殖民扩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南北战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第一次工业革命等相关史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