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国现代史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2024春 兴化市期中)同学们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美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搜集到一本连环画,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如图是连环画的封面,书名中的“社”指的是 ( )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户的生产组织
2.(2025 吴江区一模)初三1班历史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小组的同学制作的手抄报模版意在展示( )
A.对外开放的巨大成就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
C.经济特区的日新月异
D.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3.(2025 利州区二模)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借助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如表是同学们在网上收集整理的主题学习图卡。据此判断,①应是( )
主题:①_____ 电影:《上甘岭》《长津湖》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 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 歌曲:《我的祖国》《英雄赞歌》
A.百年屈辱 B.日出东方 C.抗战烽火 D.抗美援朝
4.(2025 泰兴市一模)九年级一班进行“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跨学科主题学习,为此小明同学搜集了以下歌曲,其创作背景不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是( )
A.《义勇军进行曲》 B.《游击队之歌》
C.《八路军军歌》 D.《抗美援朝进行曲》
5.(2025 垦利区二模)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借助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右图是同学们在网上收集整理的主题学习图卡。据此判断,图中①应是( )
主题:①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
纪录片:《伟大的土地改革》
电影:《解放西藏大军行》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人民政权的巩固
6.(2024春 东城区期末)2024年,某学校举办建校70周年校庆活动,其中,校史馆陈列了反映70年来学校的教学楼、校服、教材等变迁的一系列图片和实物资料。该校历史教师利用这些资料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下学习主题最恰当的应为( )
A.小钱币,大历史
B.历史上水陆交通的发展
C.历史地图上的世界格局
D.在身边发现历史
7.(2025 迁西县一模)某兴趣小组在项目式学习中,收集了有关“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特别行政区”的资料。据此,该小组的研究主题应是( )
A.优秀文化传承 B.祖国和平统一
C.经济体制改革 D.民族关系发展
8.(2024春 富川县期末)某校八年级同学开展项目式学习,搜集到以下两张照片,两张照片的变化象征着从旧时代向新时代的转变。这种变化指的是( )
A.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化
B.政治制度的变革
C.社会主义所有制发生了变化
D.文化体制的变化
9.(2025 通辽)学者萧冬连指出:“农村改革是农民对政策底线的冲击与地方上开明的领导人相互推动,一步一步获得共识形成全国性政策的过程……最终农村改革对增产的显著效果为自己获得了合法性,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的改革。”这里所说的“政策底线”应指( )
A.举国动员体制 B.社会保障制度
C.市场经济体制 D.人民公社体制
10.(2025 江西)如图是1978年和1987年的国有企业留利(政府留给国有企业的利润)占比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有利于( )
A.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 B.完善平均分配方式
C.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11.(2025 重庆)如图所示内容是某同学整理的笔记,由此判断其学习主题是( )
2014.12 中国为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而设的丝路基金开始运行 2015.7 中国推动成立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业 2017.10 中国首趟由外国零售企业定制的中欧班列发车 2021.11 中非制定《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 2021.12 中老(老挝)铁路全线正式通车运营
A.经济体制改革 B.祖国统一大业
C.新时代强军之路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2.(2025 南充)如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情况,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
类别 粮食 棉花 油料
1951年比1950年增长(%) 8.7 48.8 22.4
1952年比1951年增长(%) 14.1 26.5 12.5
A.“三大改造” B.“一五”计划
C.土地改革 D.“八字方针”
13.(2025 滨州)1984年2月,邓小平发表谈话:“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就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西部大开发
C.建立经济特区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2025 烟台)一首歌一座城。与下面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直接相关的是( )
歌曲《老司机》 转一转这黑黝黝的方啊方向盘那…… 看一看仪表上的中国字啊, 按一按小喇叭也清澈的又嘹亮啊, 这声音啊叫的我眼发湿啊心发慌啊, ……也不知国产汽车有股啥力量。 这首欢快的歌曲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第一辆国产汽车作为创作背景,既表达了司机马国范即将开上国产车的激动之情,又展现了长春人的骄傲和幸福。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中共八大成功召开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5.(2025 湖南)1955年,中国政府依据“必须走出去”的战略决策,派周恩来等代表参加了亚非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这次会议( )
A.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B.宣告了不结盟运动的正式成立
C.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16.(2025 扬州)1949年10月,《人民日报》报道:“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正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该报道( )
A.宣告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B.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
C.宣布世界和平得以实现
D.表明了土地改革已经全部完成
17.(2025 滨州)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政府随即发表声明“保护自己,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保卫世界和平,是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共同职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美国的核威胁,中国不能坐视不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材料反映出中国研制原子弹是( )
A.基于抗美援朝军事需要作出的决策
B.基于国际形势和国防需要作出的决策
C.基于经济发展需要作出的决策
D.基于苏联的建议作出的决策
18.(2025 滨州)外交活动要应对世界形势的变化,营造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国际环境。下列历史阶段与外交活动对应正确的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B.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参加万隆会议
C.改革开放初期——中美正式建交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2025 苏州)有学者把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分为四个时期:“开天辟地”之“革命救国”时期;“改天换地”之“建设兴国”时期;“翻天覆地”之“改革富国”时期;“惊天动地”之“复兴强国”时期。在“复兴强国”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九大
二.材料题(共4小题)
20.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
深圳地区目前发现的最久远的人类活动遗迹,是大鹏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位于大鹏镇威头岭村的海边沙堤上,遗存的时间被测定为6700年前。这也是目前发现的珠三角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它在珠三角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中最具代表性,为珠三角地区同时期相关遗址分期、断年提供了基准。
它是目前唯一一处可以比较全面反映珠三角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面貌的遗址,被评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学术界常将珠三角地区同时期文化遗存统称为咸头岭文化。“可以说咸头岭遗址是一把钥匙,它是深入认识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的关键,通过对该遗址的深入研究,有望为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岭南史前考古的问题提供重要的线索。”
问题一:你还知道深圳境内的哪些考古遗址?
问题二:有人认为深圳在发展成为现代都市之前是“文化沙漠”。对此观点,你有何看法?
21.(2024春 连云港期末)连云港市某中学开展“以歌证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这次活动,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甲: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摘自《春天的故事》(歌词节选)
材料乙:灯火漫卷的万里山河,初心换回了百年承诺。灯火灿烂的中国梦,灯火荡漾着心中的歌。
——摘自《灯火里的中国》(歌词节选)
材料丙: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
——摘自《社会主义好》(歌词节选)
(1)任选材料中的一首歌曲,说明其史料价值。
(2)按照时序将材料中的歌曲进行排序,并阐述理由。
(3)据本次活动,写出你的收获。
22.(2024春 厦门期中)学校开展“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项目式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实证——着装变化】
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受经济等条件制约,人们的穿着需求主要集中在坚实、保暖、耐磨、耐脏上,民众服装的主要色调是蓝、黑、灰色。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
(1)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哪一次会议上提出的?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众着装的新趋势。
【历史解释——奥运佳绩】
材料三:
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来,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保护和支持社会体育的发展。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体育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 1988﹣2008 年我国在夏季奥运会上所获金牌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3.(2025 五寨县一模)战争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它既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也给人类留下许多启示。以下是某校九年级同学以“战争”为主题设计的任务单,请你一起来参与探究。
任务一【考察历史文物——赏析文化价值】
(1)请简述图一文物的历史价值和图二人物发动的战争带来的影响。
任务二【解读历史材料——理解战争影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后苏俄(苏联)的地位有何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 前不久属协约国的俄国,1919年由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以后,如同一个麻风病人收容所那样被排斥出去,同时,不参加任何国际上的交往。 ——何成刚《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 材料二 欧洲的“解放者”是美国人和俄国人,他们大步流星地走来,趾高气扬地为欧洲绘制新的地图。 ——《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第九期
任务三【阐述历史史事——汲取历史教训】
(3)战争既是人类进程中的浩劫,需要深刻反思,又是历史发展中的产物,需要认真研究。请从下面的史事中,任选三例,以“反思战争,谋求发展”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作文。
①甲午中日战争 ②抗日战争 ③抗美援朝 ④联合国 ⑤万隆会议多极化趋势
中国现代史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2024春 兴化市期中)同学们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美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搜集到一本连环画,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如图是连环画的封面,书名中的“社”指的是 ( )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户的生产组织
【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图片的解读。
【解答】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53年”,联系所学可知,1953年,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A项符合题意;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排除B;人民公社从1958年才开始实施,排除C;包产到户是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三大改造的主要史实。
2.(2025 吴江区一模)初三1班历史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小组的同学制作的手抄报模版意在展示( )
A.对外开放的巨大成就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
C.经济特区的日新月异
D.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图片信息“攻坚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知,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故B符合题意;图片与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无关,排除AC;手抄报模版意在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不是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手抄报模版意在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
3.(2025 利州区二模)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借助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如表是同学们在网上收集整理的主题学习图卡。据此判断,①应是( )
主题:①_____ 电影:《上甘岭》《长津湖》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 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 歌曲:《我的祖国》《英雄赞歌》
A.百年屈辱 B.日出东方 C.抗战烽火 D.抗美援朝
【分析】本题考查抗美援朝,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上甘岭战役、长津湖战役、奇袭白虎团都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著名战役;跨过鸭绿江反映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的祖国》《英雄赞歌》都是歌颂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歌曲。故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抗美援朝,不是百年屈辱,排除A;日出东方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排除B;抗战烽火是抗日战争,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抗美援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反映的是抗美援朝。
4.(2025 泰兴市一模)九年级一班进行“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跨学科主题学习,为此小明同学搜集了以下歌曲,其创作背景不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是( )
A.《义勇军进行曲》 B.《游击队之歌》
C.《八路军军歌》 D.《抗美援朝进行曲》
【分析】本题考查了抗美援朝,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指1919年至1949年,因此选项中《抗美援朝进行曲》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歌曲,不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歌曲,符合题意,D项正确;《义勇军进行曲》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排除A项;《游击队之歌》是贺绿汀作词作曲的歌曲,该曲于1938年1月1日,在八路军干部晚会上由贺绿汀指挥救亡演剧队首次演唱,排除B项;《八路军军歌》是《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进行曲,该曲作于1939年秋,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2025 垦利区二模)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借助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右图是同学们在网上收集整理的主题学习图卡。据此判断,图中①应是( )
主题:①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
纪录片:《伟大的土地改革》
电影:《解放西藏大军行》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人民政权的巩固
【分析】本题考查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等知识点,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与题干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无关,排除。
B.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而题干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发生在1950﹣1953年间,排除。
C.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开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排除。
D.题干所涉事件分别为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这三个事件的共同作用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记忆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6.(2024春 东城区期末)2024年,某学校举办建校70周年校庆活动,其中,校史馆陈列了反映70年来学校的教学楼、校服、教材等变迁的一系列图片和实物资料。该校历史教师利用这些资料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下学习主题最恰当的应为( )
A.小钱币,大历史
B.历史上水陆交通的发展
C.历史地图上的世界格局
D.在身边发现历史
【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学校校庆活动是和学生们密切相关的,从材料“教学楼、校服、教材等变迁”和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和学生学习相关的身边的历史,D正确;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货币的变化,A排除;材料看不出交通的发展,B排除;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世界格局以及历史地图的变化,C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2025 迁西县一模)某兴趣小组在项目式学习中,收集了有关“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特别行政区”的资料。据此,该小组的研究主题应是( )
A.优秀文化传承 B.祖国和平统一
C.经济体制改革 D.民族关系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及港澳回归。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而提出。香港和澳门回归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香港、澳门回归后,我国将其设置为特别行政区,因此题干材料的关键词对应的研究主题是祖国和平统一,B是正确的选项;题干主要强调祖国统一,未涉及优秀文化传承,排除A;题干主要强调祖国统一,未体现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题干主要强调祖国统一,未阐释民族关系发展,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一国两制”的构想及港澳回归,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8.(2024春 富川县期末)某校八年级同学开展项目式学习,搜集到以下两张照片,两张照片的变化象征着从旧时代向新时代的转变。这种变化指的是( )
A.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化
B.政治制度的变革
C.社会主义所有制发生了变化
D.文化体制的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据材料“两张照片的变化象征着从旧时代向新时代的转变”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广西柳州市肉票”反映的是计划经济时代;图片“1990年广东深圳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符合题意。
B.材料强调的是经济领域的变化,未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排除。
C.材料体现的经济体制改革,未涉及所有制形式的变化,排除。
D.材料体现的经济领域的变化,未涉及文化体制的内容,排除。
故选:A。
【点评】记忆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9.(2025 通辽)学者萧冬连指出:“农村改革是农民对政策底线的冲击与地方上开明的领导人相互推动,一步一步获得共识形成全国性政策的过程……最终农村改革对增产的显著效果为自己获得了合法性,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的改革。”这里所说的“政策底线”应指( )
A.举国动员体制 B.社会保障制度
C.市场经济体制 D.人民公社体制
【分析】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历史背景知识,农村改革初期,农民通过包产到户等方式冲击了原有的人民公社体制,这一体制正是当时被农民冲击的“政策底线”。随着改革的推进,人民公社体制逐渐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取代,D正确;举国动员体制更多关联于国家层面的整体动员,而非特指农村改革,排除A;社会保障制度并非农村改革初期农民主要冲击的政策底线,排除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农村改革之后,因此不符合题目描述的“政策底线”,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2025 江西)如图是1978年和1987年的国有企业留利(政府留给国有企业的利润)占比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有利于( )
A.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 B.完善平均分配方式
C.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分析】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1987年国有企业留利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这一变化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故A正确;题干现象与完善平均分配方式、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无关,排除BD;三大改造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排除C。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
11.(2025 重庆)如图所示内容是某同学整理的笔记,由此判断其学习主题是( )
2014.12 中国为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而设的丝路基金开始运行 2015.7 中国推动成立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业 2017.10 中国首趟由外国零售企业定制的中欧班列发车 2021.11 中非制定《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 2021.12 中老(老挝)铁路全线正式通车运营
A.经济体制改革 B.祖国统一大业
C.新时代强军之路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分析】本题考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识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知识。
【解答】A.材料与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排除A。
B.本题没有涉及祖国统一大业,排除B。
C.材料与外交有关,与新时代强军之路无关,排除C。
D.根据材料“2014.12 中国为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而设的丝路基金开始运行2015.7;中国推动成立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业;2017.10 中国首趟由外国零售企业定制的中欧班列发车;2021.11 中非制定《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2021.12 中老(老挝)铁路全线正式通车运营”可知,反映的是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熟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知识。
12.(2025 南充)如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情况,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
类别 粮食 棉花 油料
1951年比1950年增长(%) 8.7 48.8 22.4
1952年比1951年增长(%) 14.1 26.5 12.5
A.“三大改造” B.“一五”计划
C.土地改革 D.“八字方针”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解答】根据材料“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情况”及所学知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A项;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排除B项;1961年春,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025 滨州)1984年2月,邓小平发表谈话:“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就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西部大开发
C.建立经济特区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分析】本题考查深圳特区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A。
B.西部大开发与深圳的发展无关,排除B。
C.根据材料“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就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及所学可知,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使深圳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变,C项正确。
D.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深圳特区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2025 烟台)一首歌一座城。与下面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直接相关的是( )
歌曲《老司机》 转一转这黑黝黝的方啊方向盘那…… 看一看仪表上的中国字啊, 按一按小喇叭也清澈的又嘹亮啊, 这声音啊叫的我眼发湿啊心发慌啊, ……也不知国产汽车有股啥力量。 这首欢快的歌曲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第一辆国产汽车作为创作背景,既表达了司机马国范即将开上国产车的激动之情,又展现了长春人的骄傲和幸福。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中共八大成功召开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掌握一五计划的成就。
【解答】根据材料“这首欢快的歌曲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第一辆国产汽车作为创作背景”可知,1953年到1957年底,我国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成就之一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制造出我国第一辆国产汽车,A项正确;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阅读史料、历史解释能力。
15.(2025 湖南)1955年,中国政府依据“必须走出去”的战略决策,派周恩来等代表参加了亚非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这次会议( )
A.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B.宣告了不结盟运动的正式成立
C.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分析】本题考查万隆会议的知识点。知道周恩来在会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理解题干信息综合作答。
【解答】据材料“1955年,中国政府依据‘必须走出去’的战略决策,派周恩来等代表参加了亚非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体现了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共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的精神,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A正确;不结盟运动的正式成立是在1961年,排除B;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C;改革开放后,中国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与材料不符,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万隆会议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
16.(2025 扬州)1949年10月,《人民日报》报道:“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正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该报道( )
A.宣告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B.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
C.宣布世界和平得以实现
D.表明了土地改革已经全部完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1949年10月”“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正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新中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题干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故B符合题意;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宣告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排除A;宣布世界和平得以实现的表述错误,排除C;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7.(2025 滨州)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政府随即发表声明“保护自己,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保卫世界和平,是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共同职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美国的核威胁,中国不能坐视不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材料反映出中国研制原子弹是( )
A.基于抗美援朝军事需要作出的决策
B.基于国际形势和国防需要作出的决策
C.基于经济发展需要作出的决策
D.基于苏联的建议作出的决策
【分析】本题考查“两弹一星”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保护自己,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保卫世界和平,是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共同职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美国的核威胁,中国不能坐视不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可知,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出发点是保卫国家主权及世界的和平稳定,是基于国际形势和国防需要作出的决策,B项正确;抗美援朝战争发生于1950至1953年,排除A项;中国研制原子弹并不是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C项;中国研制原子弹并不是基于苏联的建议,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两弹一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2025 滨州)外交活动要应对世界形势的变化,营造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国际环境。下列历史阶段与外交活动对应正确的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B.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参加万隆会议
C.改革开放初期——中美正式建交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分析】本题考查中美建交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第一个五年计划发生于1953至1957年,1949年新中国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排除A。
B.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从1956年开始的,1955年中国参加了万隆会议,排除B。
C.改革开放初期是1978年后,中美正式建交是1979年1月1日,C符合题意。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从2012年开始的,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中美建交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2025 苏州)有学者把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分为四个时期:“开天辟地”之“革命救国”时期;“改天换地”之“建设兴国”时期;“翻天覆地”之“改革富国”时期;“惊天动地”之“复兴强国”时期。在“复兴强国”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九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掌握中共党史的分期。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开天辟地”之“革命救国”时期是1921到1949年;“改天换地”之“建设兴国”时期是1949到1978年;“翻天覆地”之“改革富国”时期是1979到2012年;“惊天动地”之“复兴强国”时期是2012年至今。结合所学知识,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会上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D项正确;中共一大是1921年,中共七大是1945年,中共八大是1956年,排除AB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4小题)
20.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
深圳地区目前发现的最久远的人类活动遗迹,是大鹏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位于大鹏镇威头岭村的海边沙堤上,遗存的时间被测定为6700年前。这也是目前发现的珠三角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它在珠三角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中最具代表性,为珠三角地区同时期相关遗址分期、断年提供了基准。
它是目前唯一一处可以比较全面反映珠三角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面貌的遗址,被评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学术界常将珠三角地区同时期文化遗存统称为咸头岭文化。“可以说咸头岭遗址是一把钥匙,它是深入认识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的关键,通过对该遗址的深入研究,有望为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岭南史前考古的问题提供重要的线索。”
问题一:你还知道深圳境内的哪些考古遗址?
问题二:有人认为深圳在发展成为现代都市之前是“文化沙漠”。对此观点,你有何看法?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特区设立。1980年,中央政府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深圳迅速由一个小渔村发展为现代化大都市,成为经济特区代表和对外开放窗口。
【解答】问题一:深圳境内的考古遗址除咸头岭遗址,还有屋背岭遗址、铁仔山古墓群、新安故城遗址、大鹏所城遗址。
问题二:深圳在发展成为现代都市之前是“文化沙漠”的观点不正确;理由:深圳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6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距今四五千年前,即中原地区的夏、商年代,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已聚居着与中原民族不同的部族。
故答案为:
问题一:屋背岭遗址、铁仔山古墓群、新安故城遗址、大鹏所城遗址。
问题二:深圳在发展成为现代都市之前是“文化沙漠”的观点不正确;理由:深圳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6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距今四五千年前,即中原地区的夏、商年代,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已聚居着与中原民族不同的部族。
【点评】本题以经济特区设立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1.(2024春 连云港期末)连云港市某中学开展“以歌证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这次活动,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甲: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摘自《春天的故事》(歌词节选)
材料乙:灯火漫卷的万里山河,初心换回了百年承诺。灯火灿烂的中国梦,灯火荡漾着心中的歌。
——摘自《灯火里的中国》(歌词节选)
材料丙: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
——摘自《社会主义好》(歌词节选)
(1)任选材料中的一首歌曲,说明其史料价值。
(2)按照时序将材料中的歌曲进行排序,并阐述理由。
(3)据本次活动,写出你的收获。
【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改革开放的成就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春天的故事》的史料价值是反映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灯火里的中国》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好》反映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按照时序将材料中的歌曲进行排序是《社会主义好》《春天的故事》《灯火里的中国》,理由是《春天的故事》反映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灯火里的中国》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好》反映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3)据本次活动,我的收获是歌曲反映时代变革;时代变革为歌曲提供创作素材等。
故答案为:
(1)《春天的故事》:反映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灯火里的中国》: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好》:反映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好》《春天的故事》《灯火里的中国》。《春天的故事》反映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灯火里的中国》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好》反映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3)歌曲反映时代变革;时代变革为歌曲提供创作素材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改造、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改革开放的成就等相关史实。
22.(2024春 厦门期中)学校开展“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项目式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实证——着装变化】
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受经济等条件制约,人们的穿着需求主要集中在坚实、保暖、耐磨、耐脏上,民众服装的主要色调是蓝、黑、灰色。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
(1)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哪一次会议上提出的?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众着装的新趋势。
【历史解释——奥运佳绩】
材料三:
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来,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保护和支持社会体育的发展。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体育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 1988﹣2008 年我国在夏季奥运会上所获金牌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分析】本题以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众着装的新趋势、1988﹣2008 年我国在夏季奥运会上所获金牌数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
(2)根据材料二不同时期中国的着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众着装的新趋势是款式由单一到多元;色彩由单调到丰富;衣着需求从“穿暖”到“穿美”转变;着装理念从大众化到个性化。
(3)根据材料三“1988﹣2008年我国在夏季奥运会上所获金牌数”概括可知,1988﹣2008 年我国在夏季奥运会上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是稳步上升。根据“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来,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保护和支持社会体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初步建立,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国家政策、法规的保护和支持。全民体育参与意识的增强;国际体育交流的推动;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北京申奥成功的推动。
故答案为:
(1)特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新趋势:款式由单一到多元;色彩由单调到丰富;衣着需求从“穿暖”到“穿美”转变;着装理念从大众化到个性化。(任答2点即可,或其他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3)变化:稳步上升。原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初步建立,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国家政策、法规的保护和支持。全民体育参与意识的增强;国际体育交流的推动;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北京申奥成功的推动。(回答3点即可,或其他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众着装的新趋势、1988﹣2008 年我国在夏季奥运会上所获金牌数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等知识。
23.(2025 五寨县一模)战争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它既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也给人类留下许多启示。以下是某校九年级同学以“战争”为主题设计的任务单,请你一起来参与探究。
任务一【考察历史文物——赏析文化价值】
(1)请简述图一文物的历史价值和图二人物发动的战争带来的影响。
任务二【解读历史材料——理解战争影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后苏俄(苏联)的地位有何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 前不久属协约国的俄国,1919年由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以后,如同一个麻风病人收容所那样被排斥出去,同时,不参加任何国际上的交往。 ——何成刚《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 材料二 欧洲的“解放者”是美国人和俄国人,他们大步流星地走来,趾高气扬地为欧洲绘制新的地图。 ——《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第九期
任务三【阐述历史史事——汲取历史教训】
(3)战争既是人类进程中的浩劫,需要深刻反思,又是历史发展中的产物,需要认真研究。请从下面的史事中,任选三例,以“反思战争,谋求发展”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作文。
①甲午中日战争 ②抗日战争 ③抗美援朝 ④联合国 ⑤万隆会议多极化趋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价值、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后苏俄(苏联)的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反思战争,谋求发展,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1)图一:根据材料“秦始皇陵兵马俑”,可从历史成就的见证、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如:对研究秦朝军事史有着巨大的价值;再现了2200年前中国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为世界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等等。图二:图二是亚历山大,战争的影响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一方面带来灾难,另一方面促进交流,如:亚历山大远征印度,一方面给当地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但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希腊与亚非诸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2)不同:根据材料一“如同一个麻风病人收容所那样被排斥出去,同时,不参加任何国际上的交往”,可归纳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俄被欧洲国家视为敌人,遭到排斥。根据材料二“欧洲的‘解放者’是美国人和俄国人,他们大步流星地走来,趾高气扬地为欧洲绘制新的地图”,可归纳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地位大大提升,成为主导者。
原因:可从一战和二战时期苏俄的国际地位和战争的参与度、在参战中的身份等角度分析,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敌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苏军在欧洲战场牵制德军,扭转战局,作出巨大贡献等等。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选择①甲午中日战争;③抗美援朝;④联合国”可拟定论点为反思战争,谋求发展;阐释可从甲午战争中中日国家实力的对比,战争结果、抗美援朝的意义、联合国成立的背景和意义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人类历史上战争不断,战争是残酷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自身发展壮大才有可能避免战争,同样世界和谐地发展也才可能减少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明治政府已经励精图治多年,殖产兴业、废藩置县、文明开化,中国在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之下苟且偷安,求和避战。反思甲午惨败,先进的中国人走上了变法图存、革命救亡的道路,希望通过国家的发展强大改变中华民族的屈辱命运。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威胁,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安全的外部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为避免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决定成立联合国。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家间合作与发展为宗旨,极大地维护了世界安全。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战争促使人类认识到发展的重要性,而发展也能进一步遏制战争的发生。
故答案为:
(1)图一:对研究秦朝军事史有着巨大的价值;再现了2200年前中国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为世界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等等。图二:亚历山大远征印度,一方面给当地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但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希腊与亚非诸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2)不同: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俄被欧洲国家视为敌人,遭到排斥。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地位大大提升,成为主导者。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敌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苏军在欧洲战场牵制德军,扭转战局,作出巨大贡献;等等。
(3)示例:反思战争,谋求发展。
人类历史上战争不断,战争是残酷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自身发展壮大才有可能避免战争,同样世界和谐地发展也才可能减少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明治政府已经励精图治多年,殖产兴业、废藩置县、文明开化,中国在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之下苟且偷安,求和避战。反思甲午惨败,先进的中国人走上了变法图存、革命救亡的道路,希望通过国家的发展强大改变中华民族的屈辱命运。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威胁,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安全的外部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为避免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决定成立联合国。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家间合作与发展为宗旨,极大地维护了世界安全。
战争促使人类认识到发展的重要性,而发展也能进一步遏制战争的发生。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价值、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后苏俄(苏联)的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反思战争,谋求发展等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