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 第2课时 条件概率的性质及应用(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1.1 第2课时 条件概率的性质及应用(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04 22:42:53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条件概率的性质及应用
1.若B,C是互斥事件且P(B|A)=,P(C|A)=,则P(B∪C|A)=(  )
A. B.
C. D.
2.设A,B为两个事件,已知P(B)=0.4,P(A)=0.5,P(B|A)=0.3,则P(A|B)=(  )
A.0.24 B.0.375
C.0.4 D.0.5
3.经统计,某射击运动员进行两次射击时,第一次击中9环的概率为0.6,在第一次击中9环的条件下,第二次也击中9环的概率为0.8.那么他两次均击中9环的概率为(  )
A.0.24 B.0.36
C.0.48 D.0.75
4.若将整个样本空间想象成一个1×1的正方形,任何事件都对应样本空间的一个子集,且事件发生的概率对应子集的面积,则如图所示的涂色部分的面积表示(  )
A.事件A发生的概率
B.事件B发生的概率
C.事件B不发生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
D.事件A,B同时发生的概率
5. (多选)已知事件A,B满足P(A)=,P(B|A)=,P(|)=,则(  )
A.P(AB)=  B.P(|A)=
C.P(B|)=  D.P(B)=
6.(多选)已知事件A,B满足P(A)=0.4,P(B)=0.3,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若B A,则P(AB)=0.4
B.若A与B互斥,则P(A∪B)=0.7
C.若A与B相互独立,则P(AB)=0.4
D.若P(B|A)=0.3,则A与B相互独立
7.已知市场上供应的灯泡中,甲厂产品占70%,且合格率是95%,则从市场上买到一个是甲厂生产的合格灯泡的概率是    .
8.有歌唱道:“江西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好风光.”现有甲、乙两位游客慕名来到江西旅游,分别准备从庐山、三清山、龙虎山和明月山这4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中随机选择1个景点游玩,记事件A=“甲和乙至少有一人选择庐山”,事件B=“甲和乙选择的景点不同”,则P(|A)=  .
9.已知事件A,B,且P(A)=,P(B|A)=,P(B|)=,则P(B)=  .
10.某次抽奖活动中,在甲、乙两人先后进行抽奖前,还有50张奖券,其中共有5张写有“中奖”字样.假设抽完的奖券不放回,甲抽完之后乙再抽,求:
(1)甲中奖而且乙也中奖的概率;
(2)甲没中奖而且乙中奖的概率.
11.有五瓶墨水,其中红色一瓶,蓝色、黑色各两瓶,某同学从中随机任取两瓶,若取得的两瓶中有一瓶是蓝色,则另一瓶是红色或黑色的概率为(  )
A. B.
C. D.
12.(多选)若,分别为随机事件A,B的对立事件,P(A)>0,P(B)>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P(B|A)+P(B|)=1B.P(|B)P(B)=P(B|)P()
C.P(A|B)+P(|B)=P(B)D.若P(A|B)=P(A),则P(B|A)=P(B)
13.在某次考试中,要从20道题中随机地抽出6道题,考生能答对其中的4道题即可通过,能答对其中5道题就获得优秀.已知某考生能答对其中的10道题,并且知道他在这次考试中已经通过,则他获得优秀成绩的概率为    .
14.抛掷两颗质地均匀的骰子各一次.
(1)向上的点数之和为7时,其中有一个的点数是2的概率是多少?
(2)向上的点数不相同时,向上的点数之和为4或6的概率是多少?
15.近年来,我国外卖行业发展迅猛,外卖小哥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根据外卖平台提供的信息到外卖店取单,某外卖小哥每天来往于r个外卖店(外卖店的编号分别为1,2,…,r,其中r≥3),约定:每天他首先从1号外卖店取单,称为第1次取单,之后,他等可能的前往其余r-1个外卖店中的任何一个店取单,称为第2次取单,依此类推.假设从第2次取单开始,他每次都是从上次取单的店之外的r-1个外卖店取单.设事件Ak表示“第k次取单恰好是从1号店取单(k∈N*)”,P(Ak)是事件Ak发生的概率,显然P(A1)=1,P(A2)=0,则P(A3)=    ,P()与P(Ak)的关系式为       .
16.从装有3个红球和3个蓝球的袋中,每次随机摸出1个球,摸出的球不再放回,记Ai表示事件“第i次摸到红球”,i=1,2,…,6.
(1)求第一次摸到蓝球的条件下第二次摸到红球的概率;
(2)记P(A1A2A3)表示A1,A2,A3同时发生的概率,P(A3|A1A2)表示已知A1与A2都发生时A3发生的概率.
①证明:P(A1A2A3)=P(A1)P(A2|A1)P(A3|A1A2);
②求P(A3).
第2课时 条件概率的性质及应用
1.D 因为B,C是互斥事件,所以P(B∪C|A)=P(B|A)+P(C|A)=+=.
2.B 由P(A)=0.5,P(B|A)=0.3,得P(AB)=P(B|A)P(A)=0.15,所以P(A|B)===0.375.
3.C 设某射击运动员“第一次击中9环”为事件A,“第二次击中9环”为事件B,则由题意得P(A)=0.6,P(B|A)=0.8,所以他两次均击中9环的概率为P(AB)=P(A)P(B|A)=0.6×0.8=0.48.
4.A 由题意可得,题图所示的涂色部分的面积为:P(A|B)P(B)+[1-P(B)]·P(A|)=P(AB)+P()P(A|)=P(AB)+P(A)=P(A).故选A.
5.ACD 对于A选项,P(AB)=P(A)·P(B|A)=,所以A选项正确;对于B选项,P(|A)=1-P(B|A)=,所以B选项错误;对于C选项,P(B|)=1-P(|)=,所以C选项正确;对于D选项,P(B)-P(AB)=[1-P(A)]P(B|),P(B)=+×=,所以D选项正确.故选A、C、D.
6.BD 对于A,因为P(A)=0.4,P(B)=0.3,B A,所以P(AB)=P(B)=0.3,故A错误;对于B,因为A与B互斥,所以P(A∪B)=P(A)+P(B)=0.7,B正确;对于C,因为A与B相互独立,所以P(AB)=0.4×0.3=0.12,故C错误;对于D,因为P(B|A)=0.3,即=0.3,所以P(AB)=P(B|A)·P(A)=0.12,又因为P(B)P(A)=0.12,所以P(AB)=P(A)·P(B),所以A与B相互独立,故D正确.故选B、D.
7.0.665 解析:记事件A=“甲厂产品”,事件B=“合格产品”,则P(A)=0.7,P(B|A)=0.95.所以P(AB)=P(A)·P(B|A)=0.7×0.95=0.665.
8. 解析:由题意知,因为n(A)=·+1=7,n(AB)=6,所以P(|A)=1-P(B|A)=1-=1-=.
9. 解析:∵P(A)=,P(B|A)=,∴P(AB)=P(A)P(B|A)=×=,∵P(B|)=,∴P(B)=P()P(B|),∴P(B)-P(AB)=[1-P(A)]P(B|),即P(B)-=(1-)×,解得P(B)=.
10.解:(1)设A:甲中奖,B:乙中奖,则P(A)==.
因为抽完的奖券不放回,所以甲中奖后乙抽奖时,有49张奖券且其中只有4张写有“中奖”字样,此时乙中奖的概率为P(B|A)=.
根据乘法公式可知,甲中奖而且乙也中奖的概率为
P(BA)=P(A)P(B|A)=×=.
(2)因为P(A)+P()=1,所以P()=.
因为抽完的奖券不放回,所以甲没中奖后乙抽奖时,还有49张奖券且其中还有5张写有“中奖”字样,此时乙中奖的概率为P(B|)=.
根据乘法公式可知,甲没中奖而且乙中奖的概率为
P(B)=P()P(B|)=×=.
11.D 设事件A为“其中一瓶是蓝色”,事件B为“另一瓶是红色”,事件C为“另一瓶是黑色”,事件D为“另一瓶是红色或黑色”,则D=B∪C,且B与C互斥.又P(A)==,P(AB)==,P(AC)==,故P(D|A)=P(B∪C|A)=P(B|A)+P(C|A)=+=+=.
12.BD 对于A,因为P(B|A)+P(|A)=+===1,但P(B|)与P(|A)不一定相等,故P(B|A)+P(B|)不一定等于1,A错;对于B,因为P(|B)P(B)=P(B),P(B|)·P()=P(B),所以P(|B)P(B)=P(B|)P(),B对;对于C,P(A|B)+P(|B)=+==1,C错;对于D,因为P(A|B)==P(A),所以P(AB)=P(A)P(B),所以事件A,B相互独立,故P(B|A)==P(B),D对.故选B、D.
13. 解析:设事件A为“该考生6道题全答对”,事件B为“该考生答对了其中5道题,而另1道答错”,事件C为“该考生答对了其中4道题,而另2道题答错”,事件D为“该考生在这次考试中通过”,事件E为“该考生获得优秀”,则A,B,C两两互斥,且D=A∪B∪C,E=A∪B.由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及加法公式可知P(D)=P(A∪B∪C)=P(A)+P(B)+P(C)=++=,又P(AD)=P(A),P(BD)=P(B),所以P(E|D)=P(A∪B|D)=P(A|D)+P(B|D)=+=+=.故所求的概率为.
14.解:(1)记事件A表示“两颗骰子中,向上的点数有一个是2”,事件B表示“两颗骰子向上的点数之和为7”,则事件AB表示“向上的点数之和为7,其中有一个的点数是2”,则P(B)==,P(AB)==,
所以P(A|B)==.
(2)记事件Mi表示“两颗骰子向上的点数之和为i”,则事件“向上的点数之和为4或6”可表示为M=M4∪M6,其中事件M4与M6互斥,记事件N表示“两颗骰子向上的点数不相同”,则事件MiN表示“两颗骰子向上的点数不相同,且向上的点数之和为i”.
因为P(N)==,P(M4N)==,P(M6N)==,
所以P(M|N)=P(M4∪M6|N)=P(M4|N)+P(M6|N)=+=+=.
15. P(Ak+1)=[1-P(Ak)] 解析:根据题意,事件A3表示“第3次取单恰好是从1号店取单”,因此P(A3)=P(A3)=P()·P(A3|)=[1-P(A2)]=;同理P(Ak+1)=P(Ak+1)=P()P(Ak+1|)=[1-P(Ak)]·P(Ak+1|)=[1-P(Ak)].
16.解:(1)P(A2|)===,所以第一次摸到蓝球的条件下第二次摸到红球的概率为.
(2)①证明:因为P(A1A2A3)=P(A1A2)P(A3|A1A2),
又因为P(A1A2)=P(A1)P(A2|A1),
所以P(A1A2A3)=P(A1A2)P(A3|A1A2)=P(A1)P(A2|A1)P(A3|A1A2),
即P(A1A2A3)=P(A1)P(A2|A1)P(A3|A1A2).
②P(A3)=P(A1A2A3)+P(A2A3)+P(A1A3)+P(A3)
=P(A1)P(A2|A1)P(A3|A1A2)+P()P(A2|)P(A3|A2)+P(A1)P(|A1)P(A3|A1)+P()P(|)P(A3|)
=××+××+××+××==.
2 / 2第2课时 条件概率的性质及应用
新课程标准解读 核心素养
1.掌握概率的乘法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抽象、数学运算
2.理解条件概率的性质,能用性质计算互斥(对立)事件的条件概率 数学抽象、数学运算
  
  三张奖券中只有一张能中奖,现分别由甲、乙两名同学有放回地抽取,事件A为“甲没有抽到中奖奖券”,事件B为“乙抽到中奖奖券”.
【问题】 (1)事件A的发生会不会影响事件B发生的概率?
(2)P(AB)、P(B|A)与P(B)、P(A)有什么关系?
                                             
                                             
知识点一 概率的乘法公式
对任意两个事件A与B,若P(A)>0,则P(AB)=      .
提醒 (1)在P(B|A)中,事件A成为样本空间,而在P(AB)中,样本空间为所有事件的总和;(2)当P(B|A)=P(B)时,事件A与事件B是相互独立事件.
知识点二 条件概率的性质
设P(A)>0,则
(1)P(Ω|A)=    ;
(2)如果B和C是两个互斥事件,则P(B∪C|A)=      ;
(3)设和B互为对立事件,则P(|A)=      . 
提醒 (1)A与B互斥,即A,B不同时发生,则P(AB)=0,故P(B|A)=0;(2)互斥事件的条件概率公式可以将复杂事件分解为简单事件的概率和.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P(B|A)<P(AB).(  )
(2)对任意两个事件A与B,必有P(AB)=P(A)·P(B|A).(  )
(3)P(B∪C|A)=P(B|A)+P(C|A).(  )
2.已知P(A)=0.3,P(B|A)=0.6,且事件A与B相互独立,则P(AB)=    .
3.某地一农业科技试验站,对一批新水稻种子进行试验,已知这批水稻种子的发芽率为0.8,出芽后的幼苗成活率为0.9,在这批水稻种子中,随机地抽取一粒,则这粒水稻种子能成长为幼苗的概率为    .
 
题型一 概率的乘法公式
【例1】 (1)某人忘记了一个电话号码的最后一个数字,只好去试拨,他第一次失败、第二次成功的概率是(  )
A. B.
C. D.
(2)已知某厂产品的废品率为4%,而合格品中有75%是一等品,则该产品的一等品率是    .
通性通法
应用乘法公式求概率的一般步骤
  概率的乘法公式是一种计算“积事件”概率的方法,若不容易直接计算P(AB)时,则可按下列步骤求“积事件”的概率:
(1)首先判断事件A与事件B,是否有P(A)>0或P(B)>0;
(2)根据已知条件表示出相应事件的概率P(A)、P(B|A)或P(B)、P(A|B);
(3)代入乘法公式P(AB)=P(A)P(B|A)或P(AB)=P(B)P(A|B)求解.
【跟踪训练】
1.气象资料表明,某地区每年七月份刮台风的概率为,在刮台风的条件下,下大雨的概率为,则该地区七月份既刮台风又下大雨的概率为(  )
A.   B.   C.   D.
2.盒中有4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小球,其中1个红球,1个绿球,2个黄球.现从盒中随机取球,每次取1个,不放回,直到取出红球为止.则在此过程中没有取到黄球的概率为    .
题型二 条件概率性质的应用
【例2】 在一个袋子中装有10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小球,设有1个红球,2个黄球,3个黑球,4个白球,从中依次摸2个球,求在第一个球是红球的条件下,第二个球是黄球或黑球的概率.
通性通法
应用条件概率的性质解题的方法
  在应用条件概率公式求概率时,如果事件包含的情况较复杂,可将其分解为几个互斥事件的和,然后根据条件概率的性质求解,即若B与C互斥,那么P(B∪C|A)=P(B|A)+P(C|A),此公式可推广到多个事件互斥的情况.
【跟踪训练】
1.设A,B是两个随机事件,已知0<P(A)<1,P(B)>0且P(B|A)=P(B|),则下列结论中一定成立的是(  )
A.P(A|B)=P(|B)
B.P(A|B)≠P(|B)
C.P(AB)=P(A)P(B)
D.P(AB)≠P(A)P(B)
2.某人一周晚上值班2次,在已知他周日晚上一定值班的条件下,他在周六晚上或周五晚上值班的概率为    .
题型三 与条件概率公式有关的证明问题
【例3】 当0<P(A)<1时,求证:P(B|A)=P(B)的充要条件是P(B|)=P(B).
通性通法
  利用事件A与事件B相互独立的定义P(AB)=P(A)P(B)及条件概率的性质进行转化变形、推理论证,这里要注意互斥事件、对立事件及相互独立事件的区别.
【跟踪训练】
已知与的比值为R.证明:R=·.
1.已知事件A,B相互独立,P(A)=0.8,P(B)=0.3,则P(A|B)=(  )
A.0.24 B.0.8
C.0.3 D.0.16
2.某食物的致敏率为2%,在对该食物过敏的条件下,嘴周产生皮疹的概率为99%,则某人食用该食物过敏且嘴周产生皮疹的概率为(  )
A.99.02% B.98.02%
C.1.98% D.0.98%
3.已知事件A和B是互斥事件,P(C)=,P(BC)=,P(A∪B|C)=,则P(A|C)=    .
提示:完成课后作业 第七章 7.1 7.1.1 第2课时
7.1.2 全概率公式
新课程标准解读 核心素养
1.结合古典概型,理解全概率公式,并会利用全概率公式计算概率 数学抽象、数学运算
2.了解贝叶斯公式,并会简单应用 数学抽象、数学运算
  
  有三个罐子,1号装有2个红球1个黑球,2号装有3个红球1个黑球,3号装有2个红球2个黑球.某人从中随机取一罐,再从中任意取出一球.
【问题】 如何求取得红球的概率?
                                             
                                             
知识点一 全概率公式
一般地,设A1,A2,…,An是一组两两互斥的事件,A1∪A2∪…∪An=Ω,且P(Ai)>0,i=1,2,…,n,则对任意的事件B Ω,有P(B)=          .称为全概率公式.
提醒 全概率公式实质上是条件概率性质的推广形式:P(B)=P(A1B)+P(A2B)+…+P(AnB)=P(A1)P(B|A1)+P(A2)P(B|A2)+…+P(An)P(B|An).
知识点二 *贝叶斯公式
设A1,A2,…,An是一组两两互斥的事件,A1∪A2∪…∪An=Ω,且P(Ai)>0,i=1,2,…,n,则对任意的事件B Ω,P(B)>0,有P(Ai|B)==,i=1,2,…,n.
提醒 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之间的关系
条件概率P(B|A)=乘法公式
          P(AB)=P(A)P(B|A)
     全概率公式
P(B)=P(Ai)P(B|Ai)
     贝叶斯公式
P(Ai|B)=,i=1,2,…,n
【想一想】
贝叶斯公式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全概率公式中,A1,A2,…,An不一定是一组两两互斥的事件.(  )
(2)使用全概率公式的关键是寻找另一组事件来“分割”样本空间.(  )
(3)设A,B为任意两个随机事件,则BA与B是互斥的.(  )
(4)贝叶斯公式是已知某结果发生的条件下,探求各原因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
2.已知事件A,B,且P(A)=,P(B|A)=,P(B|)=,则P(B)=(  )
A. B.
C. D.
3.设某公路上经过的货车与客车的数量之比为2∶1,货车中途停车修理的概率为0.02,客车为0.01,今有一辆汽车中途停车修理,则该汽车是货车的概率为    .
 
题型一 两个事件的全概率公式
【例1】 某次社会实践活动中,甲、乙两个班的同学共同在一个社区进行民意调查.参加活动的甲、乙两班的人数之比为5∶3,其中甲班中女生占,乙班中女生占.求该社区居民遇到一位进行民意调查的同学恰好是女生的概率.
通性通法
两个事件的全概率问题求解策略
(1)拆分:将样本空间拆分成对立的两部分如A1,A2(或A与);
(2)计算:利用乘法公式计算每一部分的概率;
(3)求和:所求事件的概率P(B)=P(A1)P(B|A1)+P(A2)P(B|A2).
【跟踪训练】
 1号箱中有2个白球和4个红球,2号箱中有5个白球和3个红球,现随机从1号箱中取出一球放入2号箱,然后从2号箱中随机取出一球,求从2号箱取出的球是红球的概率.
题型二 多个事件的全概率问题
【例2】 在A,B,C三个地区暴发了流感,这三个地区分别有6%,5%,4%的人患了流感,假设这三个地区的人口数的比为3∶5∶2,现从这三个地区中任意选取一个人.
(1)求这个人患流感的概率;
(2)如果此人患流感,求此人选自A地区的概率.
【母题探究】
(变设问)如果此人绝对不是来自地区C,求此人患流感的概率.
通性通法
“化整为零”求多个事件的全概率问题
(1)如图,P(B)=P(Ai)P(B|Ai);
(2)已知事件B的发生有各种可能的情形Ai(i=1,2,…,n),事件B发生的可能性,就是各种可能情形Ai发生的可能性与已知在Ai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可能性的乘积之和.
【跟踪训练】
 设某医院仓库中有10盒同样规格的X光片,已知其中有5盒、3盒、2盒依次是甲厂、乙厂、丙厂生产的.且甲、乙、丙三厂生产该种X光片的次品率依次为,,,现从这10盒中任取一盒,再从这盒中任取一张X光片,则取得的X光片是次品的概率为(  )
A.0.08 B.0.1
C.0.15 D.0.2
题型三 *贝叶斯公式
【例3】 甲盒装有1个白球2个黑球,乙盒装有3个白球2个黑球,丙盒装有4个白球1个黑球.采取掷一骰子决定选盒,出现1,2或3点选甲盒,4,5点选乙盒,6点选丙盒,在选出的盒里随机摸出一个球,经过秘密选盒摸球后,宣布摸得一个白球,求此球来自乙盒的概率.
通性通法
应用贝叶斯公式求概率的步骤
(1)根据题目问题,事件B是由多个原因引起,这多个原因为A1,A2,…,An,且A1,A2,…,An是样本空间Ω的一个划分;
(2)利用全概率公式求出P(B);
(3)代入贝叶斯公式求得概率.
【跟踪训练】
 8支枪中有5支已经校准过,3支未校准,一名射手用校准过的枪射击时,中靶的概率为0.8,用未校准的枪射击时,中靶的概率为0.3,现从8支枪中任取一支射击,结果中靶,则所选用的枪是校准过的概率为(  )
A. B.
C. D.
1.在3张彩票中有2张有奖,甲、乙两人先后从中各任取一张,则乙中奖的概率为(  )
A.         B.
C. D.
2.两台机床加工同样的零件,第一台的废品率为0.04,第二台的废品率为0.07,加工出来的零件混放,并设第一台加工的零件是第二台加工零件的2倍,现任取一零件,则它是合格品的概率为(  )
A.0.21 B.0.06
C.0.94 D.0.95
3.已知事件A,B,且P(A)=,P(B|A)=,P(B|)=,则P(B)=    .
4.甲袋中有3个白球2个黑球,乙袋中有4个白球4个黑球,今从甲袋中任取2球放入乙袋,再从乙袋中任取一球,则该球是白球的概率为    .
第2课时 条件概率的性质及应用
【基础知识·重落实】
知识点一
P(A)P(B|A)
知识点二
(1)1 (2)P(B|A)+P(C|A)
(3)1-P(B|A)
自我诊断
1.(1)× (2)× (3)×
2.0.18 解析:由概率的乘法公式可得P(AB)=P(A)·P(B|A)=0.3×0.6=0.18.
3.0.72 解析:记“水稻种子发芽”为事件A,“发芽的种子成长为幼苗”为事件B,P(B|A)=.∴P(AB)=P(B|A)P(A)=0.9×0.8=0.72.
【典型例题·精研析】
【例1】 (1)A (2)72%
解析:(1)记事件A为第一次失败,事件B为第二次成功,则P(A)=,P(B|A)=,所以P(AB)=P(A)P(B|A)=×=.故选A.
(2)记A:合格品, 记B:一等品,由于B A,则P(B)=P(AB),由题意,P(A)=1-4%=96%,P(B|A)=75%,故P(B)=P(AB)=P(A)P(B|A)=96%×75%=0.72,即一等品率为72%.
跟踪训练
1.B 设“每年七月份刮台风”为事件A,“每年七月份下大雨”为事件B,则“该地区七月份既刮台风又下大雨”为事件AB.由题得P(A)=,P(B|A)=,由概率的乘法公式得P(AB)=P(B|A)P(A)=×=.故选B.
2. 解析:没有取到黄球,可以是“第一次取到红球”或“第一次取到绿球,第二次取到红球”,记事件R1表示第一次取到红球,R2表示第二次取到红球,G1表示第一次取到绿球,则P(R1)=,P(G1R2)=P(G1)P(R2|G1)=×=,∴没有取到黄球的概率为P=+=.
【例2】 解:法一 设“摸出第一个球为红球”为事件A,“摸出第二个球为黄球”为事件B,“摸出第二个球为黑球”为事件C,则P(A)=,P(AB)==,P(AC)==.
∴P(B|A)===,P(C|A)===.
∴P(B∪C|A)=P(B|A)+P(C|A)=+=.
∴在第一个球是红球的条件下,第二个球是黄球或黑球的概率为.
法二 ∵n(A)=1×=9,
n(B∪C|A)=+=5,
∴P(B∪C|A)==.
∴在第一个球是红球的条件下,第二个球是黄球或黑球的概率为.
跟踪训练
1.C 因为P(B|A)=P(B|),由条件概率公式可得=,即P(AB)[1-P(A)]=P(A)P(B)=P(A)[P(B)-P(AB)],所以P(AB)=P(A)P(B),故选C.
2. 解析:设事件A为“周日晚上值班”,事件B为“周五晚上值班”,事件C为“周六晚上值班”,则P(A)=,P(AB)=,P(AC)=,所以P(B|A)==,P(C|A)==,故他在周六晚上或周五晚上值班的概率为P(B∪C|A)=P(B|A)+P(C|A)=.
【例3】 证明:①必要性:
若P(B|A)=P(B),则=P(B),
即P(AB)=P(A)P(B).
又因为B=B+AB,所以P(B)=P(B)+P(AB), 
所以P(B|)=====P(B).
②充分性:
若P(B|)=P(B),则=P(B),
即P(B)=P()P(B),
由P(B)=P(B)+P(AB),得P(B)=P(B)-P(AB),
故P(B)-P(AB)=[1-P(A)]P(B),
所以P(AB)=P(A)P(B),
所以P(A)P(B|A)=P(A)P(B),P(A)≠0,
所以P(B|A)=P(B).
由①②可知,P(B|A)=P(B)的充要条件是P(B|)=P(B).
跟踪训练
 证明:因为R=·=···=·,
所以R=···,
所以R=·.
随堂检测
1.B 因为事件A,B相互独立,所以P(AB)=P(A)P(B),所以P(A|B)==P(A)=0.8.
2.C 设事件A表示“食用该食物过敏”,事件B表示“嘴周产生皮疹”,则P(A)=2%,P(B|A)=99%,所以某人食用该食物过敏且嘴周产生皮疹的概率为P(AB)=P(A)P(B|A)=2%×99%=1.98%.故选C.
3. 解析:由题意知,P(A∪B|C)=P(A|C)+P(B|C)=,P(B|C)===,则P(A|C)=P(A∪B|C)-P(B|C)=-=.
1 / 6(共61张PPT)
第2课时 
条件概率的性质及应用
新课程标准解读 核心素养
1.掌握概率的乘法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数学抽象、数学运算
2.理解条件概率的性质,能用性质计算互斥
(对立)事件的条件概率 数学抽象、数学运算
目录
基础知识·重落实
01
典型例题·精研析
02
知能演练·扣课标
03
基础知识·重落实
01
课前预习 必备知识梳理
  三张奖券中只有一张能中奖,现分别由甲、乙两名同学有放回地
抽取,事件A为“甲没有抽到中奖奖券”,事件B为“乙抽到中奖奖
券”.
【问题】 (1)事件A的发生会不会影响事件B发生的概率?
(2)P(AB)、P(B|A)与P(B)、P(A)有什么关系?
知识点一 概率的乘法公式
对任意两个事件A与B,若P(A)>0,则P(AB)=
.
提醒 (1)在P(B|A)中,事件A成为样本空间,而在P(AB)
中,样本空间为所有事件的总和;(2)当P(B|A)=P(B)
时,事件A与事件B是相互独立事件.
P(A)P
(B|A) 
知识点二 条件概率的性质
设P(A)>0,则
(1)P(Ω|A)= ;
(2)如果B和C是两个互斥事件,则P(B∪C|A)=

1 
P(B|
A)+P(C|A) 
(3)设 和B互为对立事件,则P( |A)=
. 
提醒 (1)A与B互斥,即A,B不同时发生,则P(AB)=
0,故P(B|A)=0;(2)互斥事件的条件概率公式可以将
复杂事件分解为简单事件的概率和.
1-P(B|
A) 
1.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P(B|A)<P(AB). ( × )
(2)对任意两个事件A与B,必有P(AB)=P(A)·P(B|
A). ( × )
(3)P(B∪C|A)=P(B|A)+P(C|A).
( × )
×
×
×
2. 已知P(A)=0.3,P(B|A)=0.6,且事件A与B相互独立,
则P(AB)= .
解析:由概率的乘法公式可得P(AB)=P(A)·P(B|A)=
0.3×0.6=0.18.
0.18 
3. 某地一农业科技试验站,对一批新水稻种子进行试验,已知这批水
稻种子的发芽率为0.8,出芽后的幼苗成活率为0.9,在这批水稻种
子中,随机地抽取一粒,则这粒水稻种子能成长为幼苗的概率
为 .
解析:记“水稻种子发芽”为事件A,“发芽的种子成长为幼苗”
为事件B,P(B|A)= .∴P(AB)=P(B|A)P
(A)=0.9×0.8=0.72.
0.72 
典型例题·精研析
02
课堂互动 关键能力提升
题型一 概率的乘法公式
【例1】 (1)某人忘记了一个电话号码的最后一个数字,只好去试
拨,他第一次失败、第二次成功的概率是( A )
A. B.
C. D.
解析: 记事件A为第一次失败,事件B为第二次成功,则P(A)= ,P(B|A)= ,所以P(AB)=P(A)P(B|A)= × = .故选A.
A
(2)已知某厂产品的废品率为4%,而合格品中有75%是一等品,则
该产品的一等品率是 .
解析: 记A:合格品, 记B:一等品,由于B A,则P
(B)=P(AB),由题意,P(A)=1-4%=96%,P
(B|A)=75%,故P(B)=P(AB)=P(A)P(B|
A)=96%×75%=0.72,即一等品率为72%.
72% 
通性通法
应用乘法公式求概率的一般步骤
  概率的乘法公式是一种计算“积事件”概率的方法,若不容易直
接计算P(AB)时,则可按下列步骤求“积事件”的概率:
(1)首先判断事件A与事件B,是否有P(A)>0或P(B)>0;
(2)根据已知条件表示出相应事件的概率P(A)、P(B|A)或
P(B)、P(A|B);
(3)代入乘法公式P(AB)=P(A)P(B|A)或P(AB)=
P(B)P(A|B)求解.
【跟踪训练】
1. 气象资料表明,某地区每年七月份刮台风的概率为 ,在刮台风的
条件下,下大雨的概率为 ,则该地区七月份既刮台风又下大雨
的概率为(  )
A. B. C. D.
解析:  设“每年七月份刮台风”为事件A,“每年七月份下大
雨”为事件B,则“该地区七月份既刮台风又下大雨”为事件AB.
由题得P(A)= ,P(B|A)= ,由概率的乘法公式得P
(AB)=P(B|A)P(A)= × = .故选B.
2. 盒中有4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小球,其中1个红球,1个绿球,2个
黄球.现从盒中随机取球,每次取1个,不放回,直到取出红球为
止.则在此过程中没有取到黄球的概率为 .
解析:没有取到黄球,可以是“第一次取到红球”或“第一次取到
绿球,第二次取到红球”,记事件R1表示第一次取到红球,R2表
示第二次取到红球,G1表示第一次取到绿球,则P(R1)= ,P
(G1R2)=P(G1)P(R2|G1)= × = ,∴没有取到黄球
的概率为P= + = .
 
题型二 条件概率性质的应用
【例2】 在一个袋子中装有10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小球,设有1个
红球,2个黄球,3个黑球,4个白球,从中依次摸2个球,求在第一个
球是红球的条件下,第二个球是黄球或黑球的概率.
解:法一 设“摸出第一个球为红球”为事件A,“摸出第二个球为
黄球”为事件B,“摸出第二个球为黑球”为事件C,则P(A)=
,P(AB)= = ,P(AC)= = .
∴P(B|A)= = = ,P(C|A)= = = .
∴P(B∪C|A)=P(B|A)+P(C|A)= + = .
∴在第一个球是红球的条件下,第二个球是黄球或黑球的概率为 .
法二 ∵n(A)=1× =9,
n(B∪C|A)= + =5,
∴P(B∪C|A)= = .
∴在第一个球是红球的条件下,第二个球是黄球或黑球的概率为 .
通性通法
应用条件概率的性质解题的方法
  在应用条件概率公式求概率时,如果事件包含的情况较复杂,可
将其分解为几个互斥事件的和,然后根据条件概率的性质求解,即若
B与C互斥,那么P(B∪C|A)=P(B|A)+P(C|A),
此公式可推广到多个事件互斥的情况.
【跟踪训练】
1. 设A,B是两个随机事件,已知0<P(A)<1,P(B)>0且P
(B|A)=P(B| ),则下列结论中一定成立的是(  )
A. P(A|B)=P( |B)
B. P(A|B)≠P( |B)
C. P(AB)=P(A)P(B)
D. P(AB)≠P(A)P(B)
解析:  因为P(B|A)=P(B| ),由条件概率公式可得
= ,即P(AB)[1-P(A)]=P(A)P(
B)=P(A)[P(B)-P(AB)],所以P(AB)=P(A)
P(B),故选C.
2. 某人一周晚上值班2次,在已知他周日晚上一定值班的条件下,他
在周六晚上或周五晚上值班的概率为 .
解析:设事件A为“周日晚上值班”,事件B为“周五晚上值
班”,事件C为“周六晚上值班”,则P(A)= ,P(AB)
= ,P(AC)= ,所以P(B|A)= = ,P
(C|A)= = ,故他在周六晚上或周五晚上值班的概
率为P(B∪C|A)=P(B|A)+P(C|A)= .
 
题型三 与条件概率公式有关的证明问题
【例3】 当0<P(A)<1时,求证:P(B|A)=P(B)的充
要条件是P(B| )=P(B).
证明:①必要性:
若P(B|A)=P(B),则 =P(B),
即P(AB)=P(A)P(B).
又因为B= B+AB,所以P(B)=P( B)+P(AB), 
所以P(B| )= = =
= =P(B).
②充分性:
若P(B| )=P(B),则 =P(B),
即P( B)=P( )P(B),
由P(B)=P( B)+P(AB),得P( B)=P(B)-P
(AB),
故P(B)-P(AB)=[1-P(A)]P(B),
所以P(AB)=P(A)P( B ),
所以P(A)P(B|A)=P(A)P(B),P(A)≠0,
所以P(B|A)=P(B).
由①②可知,P(B|A)=P(B)的充要条件是P(B| )=P
(B).
通性通法
  利用事件A与事件B相互独立的定义P(AB)=P(A)P
(B)及条件概率的性质进行转化变形、推理论证,这里要注意互斥
事件、对立事件及相互独立事件的区别.
【跟踪训练】
已知 与 的比值为R. 证明:R=
· .
证明:因为R= · =
· · · = · ,
所以R= · · · ,
所以R= · .
1. 已知事件A,B相互独立,P(A)=0.8,P(B)=0.3,则P
(A|B)=(  )
A. 0.24 B. 0.8 C. 0.3 D. 0.16
解析:  因为事件A,B相互独立,所以P(AB)=P(A)P
(B),所以P(A|B)= =P(A)=0.8.
2. 某食物的致敏率为2%,在对该食物过敏的条件下,嘴周产生皮疹
的概率为99%,则某人食用该食物过敏且嘴周产生皮疹的概率为
(  )
A. 99.02% B. 98.02%
C. 1.98% D. 0.98%
解析:  设事件A表示“食用该食物过敏”,事件B表示“嘴周
产生皮疹”,则P(A)=2%,P(B|A)=99%,所以某人食
用该食物过敏且嘴周产生皮疹的概率为P(AB)=P(A)P
(B|A)=2%×99%=1.98%.故选C.
3. 已知事件A和B是互斥事件,P(C)= ,P(BC)= ,P
(A∪B|C)= ,则P(A|C)=    .
解析:由题意知,P(A∪B|C)=P(A|C)+P(B|C)
= ,P(B|C)= = = ,则P(A|C)=P
(A∪B|C)-P(B|C)= - = .
 
知能演练·扣课标
03
课后巩固 核心素养落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若B,C是互斥事件且P(B|A)= ,P(C|A)= ,则P
(B∪C|A)=(  )
A. B.
C. D.
解析:  因为B,C是互斥事件,所以P(B∪C|A)=P
(B|A)+P(C|A)= + = .
2. 设A,B为两个事件,已知P(B)=0.4,P(A)=0.5,P
(B|A)=0.3,则P(A|B)=(  )
A. 0.24 B. 0.375 C. 0.4 D. 0.5
解析:  由P(A)=0.5,P(B|A)=0.3,得P(AB)=
P(B|A)P(A)=0.15,所以P(A|B)= =
=0.37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 经统计,某射击运动员进行两次射击时,第一次击中9环的概率为
0.6,在第一次击中9环的条件下,第二次也击中9环的概率为0.8.
那么他两次均击中9环的概率为(  )
A. 0.24 B. 0.36 C. 0.48 D. 0.75
解析:  设某射击运动员“第一次击中9环”为事件A,“第二次
击中9环”为事件B,则由题意得P(A)=0.6,P(B|A)=
0.8,所以他两次均击中9环的概率为P(AB)=P(A)P(B|
A)=0.6×0.8=0.4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 若将整个样本空间想象成一个1×1的正方形,任何事件都对应样本
空间的一个子集,且事件发生的概率对应子集的面积,则如图所示
的涂色部分的面积表示(  )
A. 事件A发生的概率
B. 事件B发生的概率
C. 事件B不发生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
D. 事件A,B同时发生的概率
解析:  由题意可得,题图所示的涂色部分的面积为:P(A|
B)P(B)+[1-P(B)]P(A| )=P(AB)+P( )
P(A| )=P(AB)+P(A )=P(A).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5. (多选)已知事件A,B满足P(A)= ,P(B|A)= ,P
( | )= ,则(  )
A. P(AB)= B. P( |A)=
C. P(B| )= D. P(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对于A选项,P(AB)=P(A)·P(B|A)=
,所以A选项正确;对于B选项,P( |A)=1-P(B|A)
= ,所以B选项错误;对于C选项,P(B| )=1-P( |
)= ,所以C选项正确;对于D选项,P(B)-P(AB)=[1
-P(A)]P(B| ),P(B)= + × = ,所以D选项
正确.故选A、C、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6. (多选)已知事件A,B满足P(A)=0.4,P(B)=0.3,则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若B A,则P(AB)=0.4
B. 若A与B互斥,则P(A∪B)=0.7
C. 若A与B相互独立,则P(AB)=0.4
D. 若P(B|A)=0.3,则A与B相互独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对于A,因为P(A)=0.4,P(B)=0.3,
B A,所以P(AB)=P(B)=0.3,故A错误;对于B,因为
A与B互斥,所以P(A∪B)=P(A)+P(B)=0.7,B正
确;对于C,因为A与B相互独立,所以P(AB)=0.4×0.3=
0.12,故C错误;对于D,因为P(B|A)=0.3,即 =
0.3,所以P(AB)=P(B|A)·P(A)=0.12,又因为P
(B)P(A)=0.12,所以P(AB)=P(A)·P(B),所以
A与B相互独立,故D正确.故选B、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7. 已知市场上供应的灯泡中,甲厂产品占70%,且合格率是95%,则
从市场上买到一个是甲厂生产的合格灯泡的概率是 .
解析:记事件A=“甲厂产品”,事件B=“合格产品”,则P
(A)=0.7,P(B|A)=0.95.所以P(AB)=P(A)P
(B|A)=0.7×0.95=0.665.
0.66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8. 有歌唱道:“江西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好风光.”现有甲、乙两
位游客慕名来到江西旅游,分别准备从庐山、三清山、龙虎山和明
月山这4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中随机选择1个景点游玩,记事件A=
“甲和乙至少有一人选择庐山”,事件B=“甲和乙选择的景点不
同”,则P( |A)= .
解析:由题意知,因为n(A)= · +1=7,n(AB)=6,
所以P( |A)=1-P(B|A)=1- =1-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9. 已知事件A,B,且P(A)= ,P(B|A)= ,P(B| )
= ,则P(B)=    .
解析:∵P(A)= ,P(B|A)= ,∴P(AB)=P(A)
P(B|A)= × = ,∵P(B| )= ,∴P( B)=P
( )P(B| ),∴P(B)-P(AB)=[1-P(A)]P
(B| ),即P(B)- =(1- )× ,解得P(B)=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0. 某次抽奖活动中,在甲、乙两人先后进行抽奖前,还有50张奖
券,其中共有5张写有“中奖”字样.假设抽完的奖券不放回,甲
抽完之后乙再抽,求:
(1)甲中奖而且乙也中奖的概率;
解: 设A:甲中奖,B:乙中奖,则P(A)= = .
因为抽完的奖券不放回,所以甲中奖后乙抽奖时,有49张奖
券且其中只有4张写有“中奖”字样,此时乙中奖的概率为
P(B|A)= .
根据乘法公式可知,甲中奖而且乙也中奖的概率为
P(BA)=P(A)P(B|A)=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甲没中奖而且乙中奖的概率.
解: 因为P(A)+P( )=1,所以P( )= .
因为抽完的奖券不放回,所以甲没中奖后乙抽奖时,还有49
张奖券且其中还有5张写有“中奖”字样,此时乙中奖的概
率为P(B| )= .
根据乘法公式可知,甲没中奖而且乙中奖的概率为
P(B )=P( )P(B|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1. 有五瓶墨水,其中红色一瓶,蓝色、黑色各两瓶,某同学从中随
机任取两瓶,若取得的两瓶中有一瓶是蓝色,则另一瓶是红色或
黑色的概率为(  )
A. B.
C.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设事件A为“其中一瓶是蓝色”,事件B为“另一瓶是
红色”,事件C为“另一瓶是黑色”,事件D为“另一瓶是红色
或黑色”,则D=B∪C,且B与C互斥.又P(A)=
= ,P(AB)= = ,P(AC)= = ,故P(D|
A)=P(B∪C|A)=P(B|A)+P(C|A)=
+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2. (多选)若 , 分别为随机事件A,B的对立事件,P(A)>
0,P(B)>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P(B|A)+P(B| )=1
B. P( |B)P(B)=P(B| )P( )
C. P(A|B)+P( |B)=P(B)
D. 若P(A|B)=P(A),则P(B|A)=P(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对于A,因为P(B|A)+P( |A)=
+ = = =1,但P(B| )与
P( |A)不一定相等,故P(B|A)+P(B| )不一定
等于1,A错;对于B,因为P( |B)P(B)=P( B),
P(B| )P( )=P( B),所以P( |B)P(B)=
P(B| )P( ),B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对于C,P(A|B)+P( |B)= + =
=1,C错;对于D,因为P(A|B)= =P(A),所以P
(AB)=P(A)P(B),所以事件A,B相互独立,故P(B|A)
= =P(B),D对.故选B、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3. 在某次考试中,要从20道题中随机地抽出6道题,考生能答对其中
的4道题即可通过,能答对其中5道题就获得优秀.已知某考生能答
对其中的10道题,并且知道他在这次考试中已经通过,则他获得
优秀成绩的概率为 .
解析:设事件A为“该考生6道题全答对”,事件B为“该考生答
对了其中5道题,而另1道答错”,事件C为“该考生答对了其中4
道题,而另2道题答错”,事件D为“该考生在这次考试中通
过”,事件E为“该考生获得优秀”,则A,B,C两两互斥,
且D=A∪B∪C,E=A∪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由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及加法公式可知P(D)=P(A∪B∪C)
=P(A)+P(B)+P(C)= + + = ,又P
(AD)=P(A),P(BD)=P(B),所以P(E|D)=P
(A∪B|D)=P(A|D)+P(B|D)= + =
+ = .故所求的概率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4. 抛掷两颗质地均匀的骰子各一次.
(1)向上的点数之和为7时,其中有一个的点数是2的概率是
多少?
解: 记事件A表示“两颗骰子中,向上的点数有一个
是2”,事件B表示“两颗骰子向上的点数之和为7”,则事
件AB表示“向上的点数之和为7,其中有一个的点数是
2”,则P(B)= = ,P(AB)= = ,
所以P(A|B)=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向上的点数不相同时,向上的点数之和为4或6的概率是
多少?
解: 记事件Mi表示“两颗骰子向上的点数之和为
i”,则事件“向上的点数之和为4或6”可表示为M=
M4∪M6,其中事件M4与M6互斥,记事件N表示“两颗骰子
向上的点数不相同”,则事件MiN表示“两颗骰子向上的点
数不相同,且向上的点数之和为i”.
因为P(N)= = ,P(M4N)= = ,P(M6N)
= = ,所以P(M|N)=P(M4∪M6|N)=P(M4|N)+P(M6|N)= +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5. 近年来,我国外卖行业发展迅猛,外卖小哥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
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根据外卖平台提供的信息到外卖店
取单,某外卖小哥每天来往于r个外卖店(外卖店的编号分别为
1,2,…,r,其中r≥3),约定:每天他首先从1号外卖店取
单,称为第1次取单,之后,他等可能的前往其余r-1个外卖店
中的任何一个店取单,称为第2次取单,依此类推.假设从第2次取
单开始,他每次都是从上次取单的店之外的r-1个外卖店取单.
设事件Ak表示“第k次取单恰好是从1号店取单(k∈N*)”,P
(Ak)是事件Ak发生的概率,显然P(A1)=1,P(A2)=0,
则P(A3)=    ,P( )与P(Ak)的关系式为
.
 
P
(Ak+1)=[1-P(Ak)]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根据题意,事件A3表示“第3次取单恰好是从1号店取
单”,因此P(A3)=P( A3)=P( )·P(A3| )=
[1-P(A2)] = ;同理P(Ak+1)=P( Ak+1)=P
( )P(Ak+1| )=[1-P(Ak)]·P(Ak+1| )=[1
-P(Ak)]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6. 从装有3个红球和3个蓝球的袋中,每次随机摸出1个球,摸出的球
不再放回,记Ai表示事件“第i次摸到红球”,i=1,2,…,6.
(1)求第一次摸到蓝球的条件下第二次摸到红球的概率;
解: P(A2| )= = = ,所以第一
次摸到蓝球的条件下第二次摸到红球的概率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①证明:P(A1A2A3)=P(A1)P(A2|A1)P(A3|
A1A2);
②求P(A3).
解: ①证明:因为P(A1A2A3)=P(A1A2)P
(A3|A1A2),
又因为P(A1A2)=P(A1)P(A2|A1),
所以P(A1A2A3)=P(A1A2)P(A3|A1A2)=P(A1)
P(A2|A1)P(A3|A1A2),
即P(A1A2A3)=P(A1)P(A2|A1)P(A3|A1A2).
(2)记P(A1A2A3)表示A1,A2,A3同时发生的概率,P
(A3|A1A2)表示已知A1与A2都发生时A3发生的概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②P(A3)=P(A1A2A3)+P( A2A3)+P(A1
A3)+P( A3)
=P(A1)P(A2|A1)P(A3|A1A2)+P( )P
(A2| )P(A3| A2)+P(A1)P( |A1)P
(A3|A1 )+P( )P( | )P(A3| )
= × × + × × + × × + ×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