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5 05:2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情分析】
经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原始社会。然而,原始社会跨越一百多万年,教材仅选取不同时段典型,导致学生感觉第2课与第1课联系不紧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联系第1课内容,强调工具和火的使用及生产力提升,如何促使人类从采集狩猎过渡到种植养殖,进而出现财富私有和贫富分化。
【教学目标】
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寻找图中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农耕生活
大汶口文化的特征
教学难点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新课导入】
导入:展示:《白虎通》原文“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提出问题,我国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有了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人类由采集狩猎生活开始向农耕生活转变。设疑导入,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新课讲解】
目标导学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阅读课文第一目:思考原始农业社会有哪些特征?
提示:1. 种植农作物;2. 开始定居;3. 制作磨制石器;4. 制作陶器;5. 饲养家畜。
结合书本图片,归纳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分布情况及原因?
分布情况:北方地区先民栽培粟[sù]和黍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先民栽培稻
根据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在中国发现,这些作物的栽培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例如,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黍和粟,以及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均证明了中国在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
师:农作物的种植为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促使他们走出洞穴,搭建住所,逐渐过上定居生活,进而形成了原始聚落。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来自长江
图片展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和中国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可以归纳出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发现于1973年。遗址的地理环境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及河姆渡南面的四明山、北面姚江平原等自然地貌。这些地理特征与河姆渡遗址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河姆渡文化中丰富的稻作农业与当地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有关。
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构造原因和历史地位如何?
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 建造原因:既可以防蛇虫猛兽,又可以避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
历史地位: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重要影响。
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
提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典型农业工具为骨耜,制作的器物包括陶器、玉器及乐器骨哨。河姆渡人还懂得使用天然漆。
目标导学三:半坡居民—来自黄河
图片展示:西安半坡博物馆 中国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材,我们可以归纳出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半坡村,首次发现于1953年。遗址的地理环境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的典型遗址之一,其发现对于研究当时的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提示: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6000年;当时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
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学会了制作什么?种植什么?饲养什么?使用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1)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构造原因:北方地区寒冷干燥,半地穴式房屋,一部分深入地下,不仅冬暖 夏凉而且能抵御野兽的侵袭。);(2)生产工具—磨制石器;(3)种植作物—粟;(4)饲养家畜—猪和狗等;(5)生活用具—陶器,彩陶最具特色。(半坡遗址的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课件出示:石器
新石器时代: 大约从距今约10000前到距今约5000多年。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总结归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的异同点
半坡居民 河姆渡居民
不同点
地理位置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距今年代 距今约6000年 距今约7000年
房屋样式 半地穴式 干栏式
生产工具 骨器、角器等 骨耜
种植作物 粟 水稻
相同点 ①处于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②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态;③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④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等
目标导学四:农业出现—标志意义
阅读教材1.课件出示 思考:这些文物的出土可以推断出什么信息?
提示:新石器时代,畜牧业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和中国等地有了初步的发展,牧民社区采用了各种牲畜管理策略,改变了繁殖、饲养和迁移方式,以满足生态和生产要求。
出示图片: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有何意义?
提示:原始农业的兴起,标志着人类从依赖自然采集食物向生产食物的转变,这一变革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改善了生存条件,而且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例如,原始农业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生产出剩余粮食,进而促进了城市和分工的出现,特别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化。此外,原始农业的出现,如河姆渡遗址所示,还为畜牧业和手工业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考古发现表明,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它标志着人类从以天然产物为食的攫取经济跨入到能进行食物生产的生产经济,为人类社会转入文明时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课件出示:
彩陶——仰韶文化 黑白陶——大汶口文化 蛋壳陶——龙山文化 玉琮——良渚文化 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
中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展现了其多元一体的格局。考古发现揭示了从史前时期开始,不同地区的文明因素和成果在交流中得以传承。例如,良渚文化的迅速发展为中华5000多年文明提供了重要物证,而黄河中游文明的兴起则展现了中华文明在不同阶段的多元发展。后世的中华文明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与融合中,以中原文明为主脉,以地方文明为支脉,形成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特征。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回答问题
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
提示: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气候干燥,较为寒冷,雨水稀少;河姆渡人居住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作物种植的?
提示:明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始农耕典型。北方干燥的气候条件使得粟等旱地作物得以茁壮成长;而南方湿润的气候则非常适宜水稻的栽培。
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房屋建筑的?
提示: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放风保暖,适合北方的气候条件;干栏式房屋既通风又防潮,下层还可以饲养家畜,适合南方的气候条件
【课堂小结】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已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农业的诞生彻底变革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使我们的祖先迈出了定居生活的关键一步。
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大发展的区域,河姆渡遗址等是典型代表。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分布地域广泛,包括陕西、河南、山西等省份,以及河北、湖北、甘肃、青海、宁夏和内蒙古等地。仰韶文化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半坡遗址是其中一处重要的早期遗址,其特征包括发达的制陶业,尤其是红色彩陶,以及农业和家畜饲养等经济活动。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其晚期的墓葬中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迹象,如部分富有的大墓中随葬了数量较多的猪下颌骨和猪头,甚至整只猪和整只狗,这些现象表明社会内部已经出现了富有者和贫穷者的等级差别,从而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
几千年的岁月过去,作为世界文明源头之一的中国,依然屹立于东方,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稻粟飘香。
【布置作业】
让学生绘制一幅关于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的思维导图,包括农业的起源、发展、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等。
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原始农业和史前社会的知识,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回答历史知识,培养情感,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以及遵循的基本原则。了解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和了解社会的进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