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及背景
本文选自《 》,相传为________时期鲁国史官________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________”。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以________的智慧,成功说服________撤军,瓦解了秦晋联盟。
2. 字词梳理
(1)拼音
氾南( ) 佚之狐( ) 夜缒而出( )
共其乏困( ) 阙秦( ) 逢孙( )
(2)通假字
共其乏困:____通“____”,意为_____________。
秦伯说:____通“____”,意为_____________。
失其所与,不知:____通“____”,意为_____________。
夫晋,何厌之有:____通“____”,意为_____________。
(3)字词翻译
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今异义
东道主: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行李: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夫人: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5)段落翻译
原文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本探究
1. 文章结构(填空式梳理)
第一部分(第1段):________,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驻军位置。
第二部分(第2段):________,郑伯采纳佚之狐建议,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三部分(第3段):________,烛之武游说秦伯,分析利弊,成功退秦师。
第四部分(第4段):________,晋军因孤立无援而撤退,郑国解围。
2.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烛之武________的过程,歌颂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爱国精神,以及、________的外交才能,同时揭示了________的重要性。
3. 重难点突破
论辩艺术:烛之武先承认“________”,消除秦伯戒心;再从地理位置分析“________”对秦无益,反而“________”;最后以晋“________”的历史揭露其贪婪本性,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人物形象:郑伯________(性格特点),佚之狐________(性格特点),烛之武________(性格特点)。
三、课内阅读
文段一(第1段)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1. 选择题
下列对“且贰于楚也”理解正确的是( )
A. 郑国对楚国怀有二心
B. 郑国同时依附晋、楚两国
C. 郑国背叛楚国投靠晋国
D. 郑国对晋国有两次无礼行为
2. 秦晋围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文中“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有何作用?
文段二(第2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 填空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中,“言于”意为________,体现佚之狐的________。
烛之武推辞的理由是“________”,郑伯以“________”说服他。
2. 烛之武的推辞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3.郑伯的自责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文段三(第3段)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 选择题
下列对“越国以鄙远”理解正确的是( )
A.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
B. 越过郑国把远方的晋国作为秦国的边邑
C. 越国和远方的郑国结盟
D. 越国以郑国为边邑
2. 烛之武从哪些方面说服秦伯?请简要概括。
3.“朝济而夕设版焉”有何作用?
四、学业测试
1.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使我们认识到外交智慧的重要性。
B. 烛之武的爱国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C. 秦晋围郑的原因是郑国对晋无礼且依附楚国导致的。
D. 晋文公最终撤军,体现了他的明智和克制。
2. 烛之武是如何利用秦晋矛盾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总结
一、文学常识
1. 左传;春秋;左丘明;编年;春秋三传;外交;秦穆公
2. (1)氾(fán)、佚(yì)、缒(zhuì)、共(gōng)、阙(quē)、逢(páng)
(2)供;供给;悦;高兴;智;明智;餍;满足
(3)贰(从属二主);鄙(把……当作边邑);陪(增加);行李(使者);济(渡河);肆(扩张)
(4)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客人的主人);行李(古义:使者;今义:出行物品);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妻子)
(5)示例:“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二、文本探究
1. 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军撤退
2. 临危受命、智退秦师;不计前嫌、深明大义;机智善辩、洞察全局;外交策略
3. 郑既知亡矣;亡郑;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朝济而夕设版;善于自责、知错能改;慧眼识才、举荐贤能;隐忍负重、智勇双全
三、课内阅读
文段一
1. B
2. 直接原因: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依附楚国;
3.作用:暗示秦晋驻军分散,为烛之武离间提供条件。
文段二
1. 对……说;远见卓识;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 反映烛之武对郑伯先前不重用自己的不满;
3.体现郑伯的坦诚和担当。
文段三
1. A
2. 从地理位置、历史教训、晋国贪婪三方面;
3.揭露晋国背信弃义,增强说服力。
四、学业测试
1. D(A项缺主语,删“通过”或“使”;B项搭配不当,删“的榜样”;C项句式杂糅,删“导致的”)
2. 烛之武指出亡郑对秦无益而利晋,以晋背约的历史揭露其不可信,暗示晋将继续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