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同步练习2024- 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及背景
本文作者是________(1925 1998),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女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________》《静静的禅院》等。她的创作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清新俊逸的风格著称,善于通过________________反映时代本质。
《百合花》创作于1958年,当时正值“反右”运动高潮,作者因丈夫王啸平被划为右派而倍感压抑,遂通过回忆解放战争时期的军民情谊创作了这篇小说,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核心,表达对人性美的赞美。
2. 字词梳理
(1)拼音
撂下 ( ) 讷讷 ( ) 忸怩 ( ) 讪讪 ( )
嬷嬷 ( ) 虔诚 ( ) 鹿砦 ( ) 木讷( )
(2)词语释义
张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局促不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执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珠烁晶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磕磕绊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憎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稀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本探究
1. 文章结构
开端:通讯员护送“我”前往________,途中因羞涩与“我”保持距离,却细心照顾“我”,展现其________和________的性格。
发展: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子碰壁,“我”出面协调后成功借到。被子上的________图案成为重要线索,暗示人物________。
高潮:通讯员为掩护战友牺牲,新媳妇________,并将被子盖在他身上,完成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情感升华。
结局:以“百合花”象征________,呼应标题,深化主题。
2. 文章主旨
小说通过________的故事,刻画了________的小通讯员和________的新媳妇形象,歌颂了________的军民情谊和________的人性美。
3. 重难点突破
象征手法:“百合花”既是被子上的图案,也象征________;“衣肩上的破洞”则通过________,暗示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细节描写:通讯员枪筒里的________和________,既表现他对生活的热爱,又与战争的残酷形成对比。
心理刻画:“我”对通讯员的情感变化(从生气到亲切再到崇敬),侧面烘托其________的品质。
三、课内阅读
文段一(借被子场景)
“我开口叫他,他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1. 对“高低不肯”理解正确的是( )
A. 通讯员担心耽误时间
B. 通讯员因羞涩不愿接受帮助
C. 通讯员嫌弃新媳妇手艺差
D. 通讯员急于返回部队
2. 分析“嘶”的一声在情节中的作用。
新媳妇“笑着”找针线的细节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文段二(通讯员牺牲场景)
“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1. 填空题
“灰黄”的脸色暗示________;“安详”的神态凸显________。
“大洞”与前文________形成呼应,强化________的主题。
2. 作者为何不直接描写通讯员牺牲的过程?
结合“大洞”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文段三(新媳妇献被子)
“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她也不作声,依旧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1. 对“劈手夺过被子”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新媳妇心疼被子
B. 新媳妇对卫生员不满
C. 新媳妇以被子表达敬意
D. 新媳妇想保留纪念
2. 新媳妇“细细地、密密地缝”破洞的动作有何象征意义?
结合全文,分析“百合花被子”的多重含义。
四、学业测试(融合近两年真题)
1. 选择题(语病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学习《百合花》,使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
B. 通讯员的牺牲,让新媳妇从羞涩转变为崇敬。
C. 新媳妇的被子不仅是嫁妆,而是军民情谊的象征。
D. 小说以细腻的描写,塑造了众多感人的情节。
2. 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结合时代背景,谈谈《百合花》在战争题材中的创新之处。
3. 分析题
对比通讯员和新媳妇的性格,说明他们如何共同体现小说主旨。
答案总结
一、文学常识
1. 茹志鹃;百合花;小题材;军民鱼水情;人性美
2. (1)撂(liào)、讷讷(nè)、忸怩(niǔ ní)、讪讪(shàn)、嬷嬷(mó)、虔诚(qián)、鹿砦(zhài)、木讷(nè)
(2)张皇(惊慌失措);局促不安(拘谨不自然);执拗(固执任性);珠烁晶莹(像珍珠水晶般明亮);磕磕绊绊(行走不稳);憎恶(憎恨厌恶);安详(平静从容);稀疏(稀而不密)
二、文本探究
1. 包扎所;质朴;羞涩;百合花;纯洁心灵;为他擦拭身体;拒借;主动奉献;军民情谊的圣洁
2. 通讯员借被子;憨厚善良;淳朴高尚;纯洁深厚;超越战争
3. 人物心灵的纯洁;反复出现;树枝;野菊花;舍己为人
三、课内阅读
文段一
1. B
2. 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缝补破洞埋下伏笔。
体现新媳妇的友善和细心。
文段二
1. 伤势严重;牺牲的从容;挂破衣服;生命消逝的悲壮
2. 侧面描写更具感染力。
突出通讯员的英勇和新媳妇的愧疚。
文段三
1. C
2. 象征对通讯员的哀悼和敬意。
既是实物线索,又象征纯洁的军民情。
四、学业测试
1. B(A缺主语,C关联词不当,D搭配不当)
2. “我”是线索人物,串联情节并烘托通讯员形象;
以小见大,通过日常细节展现人性美。
3. 通讯员憨厚勇敢,新媳妇善良深情,二者共同体现军民一心、人性至善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