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章末复习与总结(课件 学案)高中数学人教B版(2019)必修 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章末复习与总结(课件 学案)高中数学人教B版(2019)必修 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B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05 06:02:57

文档简介

一、数学抽象
  数学抽象是指通过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素养.主要表现为:获得数学概念和规则,提出数学命题和模型,形成数学方法和思想,认识数学结构与体系,在本章中,主要表现在集合概念的理解及应用中.
培优一 集合的基本概念
【例1】 (1)定义集合运算:A*B={z|z=xy,x∈A∩B,y∈A∪B}.若集合A={1,2,3},B={0,1,2},则 (A*B)A=(  )
A.{0}        B.{0,4}
C.{0,6} D.{0,4,6}
(2)已知集合{1,a,2b}=,则a+b=   .
尝试解答
二、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主要表现为: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思路,求得运算结果.在本章中,主要表现在集合的交、并、补运算中.
培优二 集合的运算
【例2】 (1)(2023·全国甲卷1题)设全集U=Z,集合M={x|x=3k+1,k∈Z},N={x|x=3k+2,k∈Z},则 U(M∪N)=(  )
A.{x|x=3k,k∈Z}
B.{x|x=3k-1,k∈Z}
C.{x|x=3k-2,k∈Z}
D.
(2)已知集合A={x|2≤x<7},B={x|3<x<10},C={x|x<a}.
①求A∪B,( RA)∩B;
②若A∩C≠ ,求a的取值范围.
尝试解答
三、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的素养,主要表现为:掌握推理基本形式和规则,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探索和表述论证过程,理解命题体系,有逻辑地表达与交流.本章主要表现在集合的基本关系、充要条件及全称量词命题和存在量词命题中.
培优三 集合间的关系
【例3】 (1)(多选)已知集合M={2,3,4},集合M N {1,2,3,4,5},则集合N可以是(  )
A.{2,3,4}     B.{2,3,5}
C.{1,2,3,4} D.{1,2,3,4,5}
(2)已知集合A={x|0<x<4},B={x|x<a},若A B,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a|0<a<4} B.{a|-8<a<4}
C.{a|a≥4} D.{a|a>4}
(3)已知集合A={x|y=x2,0≤x≤1},B={y|y=x2,0≤x≤1},那么集合A与集合B的关系是(  )
A.A∈B B.A∪B=R
C.A=B D.A∩B=
尝试解答
培优四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定
【例4】 (1)“x=1”是“x2-4x+3=0”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已知p:x<m,q:-1≤x≤3,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m的值可能为      .(填一个满足条件的值即可)
尝试解答
培优五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探求及应用
【例5】 在①充分不必要条件;②必要不充分条件;③充要条件,这三个条件中任选一个补充在下面问题中,若问题中的a存在,求a的取值集合M,若问题中的a不存在,说明理由.
问题:已知集合A={x|x2-4x≤0},集合B={x|1-a≤x≤1+a}(a>0),是否存在实数a,使得x∈A是x∈B成立的   ?
注:如果选择多个条件分别解答,则按第一个解答计分.
尝试解答
培优六 全称量词命题和存在量词命题及其否定
【例6】 分别求满足下列条件的实数a的取值范围:
(1)“ x∈[a,+∞),x2≥1”是真命题;
(2)“ x∈(-∞,a],x2=1”是假命题.
尝试解答
四、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素养,主要表现在发现和提出问题,建立和求解模型,检验和完善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本章中,主要表现在集合的实际应用问题中.
培优七 集合的实际应用
【例7】 向50名学生调查对A,B两事件的态度,有如下结果:赞成A的人数是全体的五分之三,其余的不赞成;赞成B的比赞成A的多3人,其余的不赞成;另外,对A,B都不赞成的学生数比对A,B都赞成的学生数的三分之一多1人.问对A,B都赞成的学生和都不赞成的学生各有多少人?
尝试解答
章末复习与总结
【例1】 (1)D (2)2或4或1 解析:(1)因为A={1,2,3},B={0,1,2},所以A∩B={1,2},A∪B={0,1,2,3},所以当x∈A∩B,y∈A∪B时,z=0,1,2,3,4,6,所以A*B={0,1,2,3,4,6},所以 (A*B)A={0,4,6},故选D.
(2)∵{1,a,2b}=,∴2∈{1,a,2b},
∴a=2或2b=2,即a=2或b=1.
当a=2时,{1,2,2b}={2,b2,1},即b2=2b,解得b=0或b=2,此时a+b=2+0=2或a+b=2+2=4,
当b=1时,{1,a,2}=,即a=,解得a=0,a+b=0+1=1.
综上a+b=2或4或1.
【例2】 (1)A 法一(列举法) M={…,-2,1,4,7,10,…},N={…,-1,2,5,8,11,…},所以M∪N={…,-2,-1,1,2,4,5,7,8,10,11,…},所以 U(M∪N)={…,-3,0,3,6,9,…},其元素都是3的倍数,即 U(M∪N)={x|x=3k,k∈Z},故选A.
法二(描述法) 集合M∪N表示被3除余1或2的整数集,则它在整数集中的补集是恰好被3整除的整数集,故选A.
(2)解:①因为A={x|2≤x<7},B={x|3<x<10},
所以A∪B={x|2≤x<10}.
因为A={x|2≤x<7},
所以 RA={x|x<2,或x≥7},
则( RA)∩B={x|7≤x<10}.
②因为A={x|2≤x<7},C={x|x<a},
且A∩C≠ ,所以a>2,
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a|a>2}.
【例3】 (1)ACD (2)C (3)C 解析:(1)∵M N {1,2,3,4,5},而M={2,3,4},
∴N={2,3,4}或N={2,3,4,5}或N={1,2,3,4}或N={1,2,3,4,5},故选A、C、D.
(2)在数轴上标出A,B两集合如图所示,
结合数轴知,若A B,则a≥4.故选C.
(3)由题得A=[0,1],B=[0,1],所以A=B.故选C.
【例4】 (1)A (2)4(答案不唯一) 解析:(1)若x=1,则x2-4x+3=0,是充分条件.若x2-4x+3=0,则x=1或x=3,不是必要条件.故选A.
(2)∵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m>3.故答案可为4.
【例5】 解:若选①,则A是B的真子集,又A=[0,4],
所以1-a≤0且1+a≥4(两等号不同时取得),
又a>0解得a≥3,
所以存在a,a的取值集合M={a|a≥3}.
若选②,则B是A的真子集,
所以1-a≥0且1+a≤4(两等号不同时取得),
又a>0解得0<a≤1,
所以存在a,a的取值集合M={a|0<a≤1}.
若选③,则A=B,
所以1-a=0且1+a=4,
又a>0,无解,所以不存在满足条件的a.
【例6】 解:(1)当x2≥1时,解得x≥1或x≤-1.又因为“ x∈[a,+∞),x2≥1”为真命题.故a∈[1,+∞).
(2)求解x2=1可得x=±1,又“ x∈(-∞,a],x2=1”为假命题,故“ x∈(-∞,a],x2≠1”,故a∈(-∞,-1).
【例7】 解:赞成A的人数为50×=30,赞成B的人数为30+3=33,
记50名学生组成的集合为U,赞成事件A的学生全体为集合M,赞成事件B的学生全体为集合N,设对事件A,B都赞成的学生人数为x,则对A,B都不赞成的人数为+1,赞成A而不赞成B的人数为30-x,赞成B而不赞成A的人数为33-x,作出维恩图如图所示,依题意可得(30-x)+(33-x)+x+=50,解得x=21,所以对A,B都赞成的学生有21人,都不赞成的有8人.
3 / 3(共24张PPT)
章末复习与总结
一、数学抽象
  数学抽象是指通过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到数学研究
对象的素养.主要表现为:获得数学概念和规则,提出数学命题和模
型,形成数学方法和思想,认识数学结构与体系,在本章中,主要表
现在集合概念的理解及应用中.
培优一 集合的基本概念
【例1】 (1)定义集合运算:A*B={ z | z = xy , x ∈ A ∩ B , y ∈
A ∪ B }.若集合 A ={1,2,3}, B ={0,1,2},则 (A*B) A =
( D )
A. {0} B. {0,4}
C. {0,6} D. {0,4,6}
解析:因为 A ={1,2,3}, B ={0,1,2},
所以 A ∩ B ={1,2}, A ∪ B ={0,1,2,3},
所以当 x ∈ A ∩ B , y ∈ A ∪ B 时, z =0,1,2,3,4,6,
所以 A * B ={0,1,2,3,4,6},所以 ( A* B) A ={0,4,6},
故选D.
(2)已知集合{1, a ,2 b }= ,则 a + b = .
解析:∵{1, a ,2 b }= ,∴2∈{1, a ,2 b },
∴ a =2或2 b =2,即 a =2或 b =1.
当 a =2时,{1,2,2 b }={2, b2,1},即 b2=2 b ,解得 b =0
或 b =2,此时 a + b =2+0=2或 a + b =2+2=4,
当 b =1时,{1, a ,2}= ,即 a = ,
解得 a =0, a + b =0+1=1.
综上 a + b =2或4或1.
2或4或1 
二、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
数学问题的素养,主要表现为: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
探究运算思路,求得运算结果.在本章中,主要表现在集合的交、
并、补运算中.
培优二 集合的运算
【例2】 (1)(2023·全国甲卷1题)设全集 U =Z,集合 M ={ x | x
=3 k +1, k ∈Z}, N ={ x | x =3 k +2, k ∈Z},则 U ( M ∪ N )=
( A )
A. { x | x =3 k , k ∈Z}
B. { x | x =3 k -1, k ∈Z}
C. { x | x =3 k -2, k ∈Z}
D.
解析: 法一(列举法)  M ={…,-2,1,4,7,10,…}, N =
{…,-1,2,5,8,11,…},所以 M ∪ N ={…,-2,-1,1,
2,4,5,7,8,10,11,…},所以 U ( M ∪ N )={…,-3,0,
3,6,9,…},其元素都是3的倍数,即 U ( M ∪ N )={ x | x =3
k , k ∈Z},故选A.
法二(描述法) 集合 M ∪ N 表示被3除余1或2的整数集,则它在整
数集中的补集是恰好被3整除的整数集,故选A.
①求 A ∪ B ,( R A )∩ B ;
②若 A ∩ C ≠ ,求 a 的取值范围.
(2)已知集合 A ={ x |2≤ x <7}, B ={ x |3< x <10}, C ={ x | x
< a }.
解:①因为 A ={ x |2≤ x <7}, B ={ x |3< x <10},
所以 A ∪ B ={ x |2≤ x <10}.
因为 A ={ x |2≤ x <7},
所以 R A ={ x | x <2,或 x ≥7},
则( R A )∩ B ={ x |7≤ x <10}.
②因为 A ={ x |2≤ x <7}, C ={ x | x < a },
且 A ∩ C ≠ ,所以 a >2,
所以 a 的取值范围是{ a | a >2}.
三、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的
素养,主要表现为:掌握推理基本形式和规则,发现问题和提出问
题,探索和表述论证过程,理解命题体系,有逻辑地表达与交流.本章
主要表现在集合的基本关系、充要条件及全称量词命题和存在量词命
题中.
培优三 集合间的关系
【例3】 (1)(多选)已知集合 M ={2,3,4},集合 M N
{1,2,3,4,5},则集合 N 可以是( ACD )
A. {2,3,4} B. {2,3,5}
C. {1,2,3,4} D. {1,2,3,4,5}
解析:∵ M N {1,2,3,4,5},而 M ={2,3,4},
∴ N ={2,3,4}或 N ={2,3,4,5}或 N ={1,2,3,4}或 N ={1,
2,3,4,5},故选A、C、D.
(2)已知集合 A ={ x |0< x <4}, B ={ x | x < a },若 A B ,则
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C )
A. { a |0< a <4} B. { a |-8< a <4}
C. { a | a ≥4} D. { a | a >4}
解析:在数轴上标出 A , B 两集合如图所示,
结合数轴知,若 A B ,则 a ≥4.故选C.
(3)已知集合 A ={ x | y = x2,0≤ x ≤1}, B ={ y | y = x2,0≤ x
≤1},那么集合 A 与集合 B 的关系是( C )
A. A ∈ B B. A ∪ B =R
C. A = B D. A ∩ B =
解析:由题得 A =[0,1], B =[0,1],
所以 A = B . 故选C.
培优四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定
【例4】 (1)“ x =1”是“ x2-4 x +3=0”的( A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若 x =1,则 x2-4 x +3=0,是充分条件.若 x2-4 x +3=0,则 x
=1或 x =3,不是必要条件.故选A.
(2)已知 p : x < m , q :-1≤ x ≤3,若 p 是 q 的必要不充分条
件,则 m 的值可能为 .(填一个满足条件
的值即可)
解析:∵ p 是 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m >3.故答案可为4.
4(答案不唯一) 
培优五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探求及应用
【例5】 在①充分不必要条件;②必要不充分条件;③充要条件,
这三个条件中任选一个补充在下面问题中,若问题中的 a 存在,求 a
的取值集合 M ,若问题中的 a 不存在,说明理由.
问题:已知集合 A ={ x | x2-4 x ≤0},集合 B ={ x |1- a ≤ x ≤1+
a }( a >0),是否存在实数 a ,使得 x ∈ A 是 x ∈ B 成立的    ?
注:如果选择多个条件分别解答,则按第一个解答计分.
解:若选①,则 A 是 B 的真子集,又 A =[0,4],
所以1- a ≤0且1+ a ≥4(两等号不同时取得),
又 a >0解得 a ≥3,所以存在 a , a 的取值集合 M ={ a | a ≥3}.
若选②,则 B 是 A 的真子集,
所以1- a ≥0且1+ a ≤4(两等号不同时取得),
又 a >0解得0< a ≤1,
所以存在 a , a 的取值集合 M ={ a |0< a ≤1}.
若选③,则 A = B ,所以1- a =0且1+ a =4,
又 a >0,无解,所以不存在满足条件的 a .
培优六 全称量词命题和存在量词命题及其否定
【例6】 分别求满足下列条件的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1)“ x ∈[ a ,+∞), x2≥1”是真命题;
解:当 x2≥1时,解得 x ≥1或 x ≤-1.又因为“ x ∈[ a ,
+∞), x2≥1”为真命题.故 a ∈[1,+∞).
(2)“ x ∈(-∞, a ], x2=1”是假命题.
解:求解 x2=1可得 x =±1,又“ x ∈(-∞, a ], x2=1”为假命题,故“ x ∈(-∞, a ], x2≠1”,故 a ∈(-∞,-1).
四、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
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素养,主要表现在发现和提出问题,建
立和求解模型,检验和完善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本章中,主要
表现在集合的实际应用问题中.
培优七 集合的实际应用
【例7】 向50名学生调查对 A , B 两事件的态度,有如下结果:赞成
A 的人数是全体的五分之三,其余的不赞成;赞成 B 的比赞成 A 的多3
人,其余的不赞成;另外,对 A , B 都不赞成的学生数比对 A , B 都
赞成的学生数的三分之一多1人.问对 A , B 都赞成的学生和都不赞成
的学生各有多少人?
解:赞成 A 的人数为50× =30,赞成 B 的人数为30
+3=33,记50名学生组成的集合为 U ,赞成事件
A 的学生全体为集合 M ,赞成事件 B 的学生全体为集合 N ,设对事件 A , B 都赞成的学生人数为 x ,则对 A , B 都不赞成的人数为 +1,赞成 A 而不赞成 B 的人数为30- x ,赞成 B 而不赞成 A 的人数为33- x ,作出维恩图如图所示,依题意可得(30- x )+(33- x )+ x + =50,解得 x =21,所以对 A , B 都赞成的学生有21人,都不赞成的有8人.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