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小说的魅力。
语言运用: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思维能力:能从对话、心理和环境描写中感受人物形象,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审美创造:感受人物善良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
1.会写“汹、涌”等14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7个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重难点)
4.根据提供的语境,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重难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链接资料,导入新课
1.了解作者。
(1)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画像,引导:猜猜他是谁?
(2)出示课后资料袋,教师简介。
2.揭示课文题目: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短篇小说《穷人》。(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3.引导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交流)
二 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段落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
寒风呼啸 汹涌澎湃 波涛轰鸣 潮湿阴冷
心惊肉跳 忐忑不安 魁梧黧黑 蜷缩
(1)指名认读。
(2)引导发现:这两行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
预设:第一行词语描写环境,第二行词语描写人物。
(3)指导书写“汹涌澎湃”。
课件出示:
汹 涌 澎 湃
①观察字形:这四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②指导书写:这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澎”“湃”右边的部分也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合体字,书写时注意要把右边写紧凑。
③学生练写。
(4)读含有语气词的句子,指导书写“唉”“嘿”“嘛”三个字。
课件出示:
?·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
?·嗯,揍我一顿也好!
?·嘿,我回来啦,桑娜!
?·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哦?什么时候?
①指名读。引导发现:这几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预设:含有表示语气的词语;描写人物语言或心理活动。
②指导写“唉”“嘿”“嘛”三个字。
课件出示:
唉 嘿 嘛
a.教师点拨:“唉”“嘿”“嘛”三个字的“口”书写时要偏上一些,而且要窄一点,小一点。
b.学生练写。
3.理解主要内容。
(1)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用关键词填写这篇小说的信息卡。
(3)概括内容:请根据信息卡,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渔夫的妻子桑娜发现自己的邻居西蒙去世了,便抱回了邻居家的两个孤儿。她害怕被丈夫责骂,内心忐忑不安。渔夫回到家,得知西蒙去世了,便主动提出收养两个孤儿,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设计意图】认读词语时将词语分成描写环境、描写人物两组,突显小说在环境、人物方面的描写,通过填写小说信息卡的形式,让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梳理小说脉络,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同时加深对小说三要素的了解。
三、分析环境描写,感受“穷人”的“穷”
1.合作探究:自由朗读第1—11自然段,思考: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确实很“穷”?标注相关语句,并展开交流。
2.汇报交流。
(1)关注第1自然段内容
预设1:桑娜在“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海上正起着风暴”在这样的恶劣天气情况下渔夫还要出海打渔,说明他们的生活十分辛劳。
预设2:“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桑娜勤劳能干的品质。
点拨:屋外的环境与屋内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环境描写)
(2)关注第2自然段内容
预设1:“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渔”,这说明他们的劳动条件差。
预设2:“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没有鞋穿”“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说明他们吃得差、穿得差。
点拨:通过以上描写,我们知道他们的生活窘迫。
(3)关注第7自然段内容
预设1:“又潮湿又阴冷”“稻草铺”让我们感受到西蒙家里住得差。
预设2:“旧衣服”“旧头巾”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穿得差。
(4)总结:渔民们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要承受病痛的折磨。
(设计意图:抓住环境描写进行品读,初步感受桑娜夫妻的形象,同时也为后面感受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抚养孤儿的高尚品质作铺垫。)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心理描写,感受桑娜的人物形象
1.在自己难以度日的困境中,你还会向别人伸出援手吗?面对两个孤儿,桑娜是怎么做的?阅读第8—11自然段,圈画相关内容,并进行批注、交流。
预设1:在第8自然段中“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预设2:第9自然段“忐忑不安”的意思是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无比紧张、担忧未来的生活能否熬过去。
预设3:第9自然段中“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和第11自然段中“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两处心理描写,细腻地刻画出人物最真实、最平凡的一面。正是这样复杂的情绪,才让人深刻体会到在困难面前作正确的抉择需要多大的勇气。
2.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刻画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文中甚至还写了她责备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会有损桑娜高尚的形象吗?
这样的心理实际上更让人觉得桑娜的想法真实可信。正因为桑娜虽然一度后悔、自责,最终却情愿挨揍也要收养两个孩子,反而让人觉得她的形象更加高大。(板书:心理描写)
3.关注标点符号。
圈出第9—11自然段中的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说说这些标点符号的运用有何特殊之处。
六个问号,四个感叹号,七个省略号,将安娜内心的自责、担忧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品读对话,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1.自由朗读第12—27自然段,通过本文对渔夫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怎样的形象特点?请勾画相关内容并进行简单批注。
预设1:“糟糕、倒霉、是啊、怎么啦”这些语言说明渔夫心直口快、性格爽朗。
预设2:“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搔搔后脑勺”这些神态和动作描写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他在认真思考。
预设3:“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句话既是征求妻子的意见,又表明自己的观点,更体现了渔夫的粗中有细和善良。
预设4:“我们总能熬过去的!”通过“熬”字可以看出渔夫为了抚养孩子,准备过更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苦,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2.再读第12—27自然段,勾画描写桑娜语言的句子,说说你通过这些句子可以体会到什么。(板书:语言描写)
预设1:第15自然段和第18自然段中的语言描写说明桑娜心不在焉。
预设2:第23自然段中的语言描写说明桑娜内心纠结、欲言又止。
3.小练笔。
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示例:日子已经十分艰苦了,现在又抱回两个孩子……丈夫冒着生命危险劳动,已经为这个家的生计拼命了……今后的日子又该怎么过呢?
三、感受“穷人”的品质
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小说最后定格在这个画面。说一说:这幅画面让你联想到文中的哪些内容?
预设:我联想到了第1自然段的内容,小屋的环境“温暖而舒适”,这不只是小屋内环境的温暖,更是人情的温暖和一家人的善良。
2.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穷人吗?
预设:穷人虽然很穷,但他们拥有善良、勤劳、爱心、同情心……穷人,不穷!(板书:勤劳、善良 穷人,不穷!)
四、分析小说题目
小组讨论:课文为什么以《穷人》为题?
这篇课文反映的是一百多年前沙皇统治下的穷人们的悲惨生活,所以本文以《穷人》为题更宽泛。以《穷人》为题更能体现主旨,虽然人穷,但为了帮助别人,宁愿自己吃苦受累,像这样的穷人还有很多。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结构梳理。
2.课堂小结:我们今天深入学习了小说《穷人》。尽管小说的题目是《穷人》,但这些所谓的穷人却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感动,在他们心灵的深处永远闪耀着人性善良的光辉。穷人,不穷!
3.课后作业:修改完善自己的小练笔;寻找并阅读列夫 托尔斯泰的其他小说作品。
【教学反思】
教学《穷人》这一课的目标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浏览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并能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和环境描写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这一课我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默读了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且初步通过故事情节体会到了主人公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品质,并借梳理文章,使学生掌握如何快速地把握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内容和结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6张PPT)
14 穷人
(部编)六年级
上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作品深受世界人民喜爱,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不认识托尔斯泰,就不能认为自己认识祖国,也不能认为自己是个文化人。”苏联作家高尔基曾这样评价他。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传记作品《三作家》中这样
刻画他的形象:“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须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寒风呼啸 汹涌澎湃 波涛轰鸣 潮湿阴冷 心惊肉跳 忐忑不安 魁梧黧黑 蜷缩
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段落多读几遍。
环境
人物
这两行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
汹 涌 澎 湃
生字学习
左窄右宽
“澎”“湃”右边的部分也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合体字,书写时注意要把右边写紧凑。
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
嗯,揍我一顿也好!
嘿,我回来啦,桑娜!
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哦?什么时候?
这几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含有表示语气的词语;
描写人物语言或心理活动。
唉 嘿 嘛
三个字的“口”书写时要偏上一些,而且要窄一点,小一点。
内容感知
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关键词填写这篇小说的信息卡。
《穷人》信息卡
环境: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
情节:
寒风呼啸的夜晚
桑娜、渔夫、西蒙
盼夫归来
探望西蒙,抱回孤儿
渔夫归来,收养孤儿
请根据信息卡,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渔夫的妻子桑娜发现自己的邻居西蒙去世了,便抱回了邻居家的两个孤儿。她害怕被丈夫责骂,内心忐忑不安。渔夫回到家,得知西蒙去世了,便主动提出收养两个孤儿,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这篇课文围绕桑娜夫妇收养孤儿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哪些情节?
互动课堂
盼夫归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探望邻居
抱回孤儿
忐忑不安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渔夫回家夫妇商量不谋而合
自由朗读第1—11自然段,思考: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确实很“穷”?标注相关语句,并展开交流。
合作探究
生活十分辛劳
勤劳能干
对比
1
这句环境描写可以让你感受到桑娜怎样的品质?
2
劳动条件差
吃得差、穿得差
生活窘迫
7
渔民们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要承受病痛的折磨。
住得差
穿得差
第二课时
穷 人
14
在自己难以度日的困境中,你还会向别人伸出援手吗?面对两个孤儿,桑娜是怎么做的?阅读第8—11自然段,圈画相关内容,并进行批注、交流。
8
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9
10
11
形容心神不安定
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无比紧张、担忧未来的生活能否熬过去。
细腻地刻画出人物最真实、最平凡的一面。正是这样复杂的情绪,才让人深刻体会到在困难面前作正确的抉择需要多大的勇气。
情绪极为复杂
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刻画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文中甚至还写了她责备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会有损桑娜高尚的形象吗?
这样的心理实际上更让人觉得桑娜的想法真实可信。正因为桑娜虽然一度后悔、自责,最终却情愿挨揍也要收养两个孩子,反而让人觉得她的形象更加高大。
9
10
11
关注标点符号
六个问号,四个感叹号,七个省略号,将安娜内心的自责、担忧表现得淋漓尽致。
自由朗读第12—27自然段,通过本文对渔夫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怎样的形象特点?请勾画相关内容并进行简单批注。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17
25
26
27
21
22
23
24
心直口快、性格爽朗
感到问题很难办,认真思考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17
25
26
27
21
22
23
24
既是征求妻子的意见,又表明自己的观点,更体现了渔夫的粗中有细和善良。
渔夫为了抚养孩子,准备过更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苦。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再读第12—27自然段,勾画描写桑娜语言的句子,说一说:你通过这些句子可以体会到什么?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17
25
26
27
21
22
23
24
心不在焉
内心纠结、欲言又止
小练笔
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日子已经十分艰苦了,现在又抱回两个孩子……丈夫冒着生命危险劳动,已经为这个家的生计拼命了……今后的日子又该怎么过呢?
小说最后定格在这个画面。说一说:这幅画面让你联想到文中的哪些内容?
这不只是小屋内环境的温暖,更是人情的温暖和一家人的善良。
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穷人吗?请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你的理解。
穷人虽然很穷,但他们拥有( )。
勤劳
善良
爱心
同情心
……
穷人,不穷!
这篇课文反映的是一百多年前沙皇统治下的穷人们的悲惨生活,所以本文以《穷人》为题更宽泛。
以《穷人》为题更能体现主旨,虽然人穷,但为了帮助别人,宁愿自己吃苦受累,像这样的穷人还有很多。
小组讨论:课文为什么以《穷人》为题?
抱回孩子
等待丈夫
决定收养
环境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穷人
勤劳、善良穷人,不穷!
结构梳理
我们今天深入学习了小说《穷人》。尽管小说的题目是《穷人》,但这些所谓的穷人却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感动,在他们心灵的深处永远闪耀着人性善良的光辉。穷人,不穷!
课堂小结
1.修改完善自己的小练笔。
2.寻找并阅读列夫 托尔斯泰的其他小说作品。(选做)
《一个地主的早晨》《哈吉穆拉特》《哥萨克》《克鲁采奏鸣曲》……
课后作业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