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13 桥
(部编)六年级
上
思考:你们想到了哪些与洪水有关的词语?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清瘦 沙哑地喊 冷冷地说
惊慌 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
咆哮 狞笑 放肆 势不可当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这篇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初读课文
清瘦 沙哑地喊 冷冷地说
惊慌 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
咆哮 狞笑 放肆 势不可当
想一想:每行词语在文中是描写什么的呢?
老支书
村民
洪水
都是口字旁
咆 哮 嗓 哑 呻
左窄右宽
“口”在字的左边时,字形要写小,位置靠上。
生字指导
认真朗读课文,思考:这篇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哪些情节?
互动课堂
1
2
3
4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5
26
27
山洪暴发
组织撤离
祭奠亲人
自主学习
读第1—6自然段,思考:文中的村民遇到了一场怎样的天灾?在天灾面前,人们又有怎样的表现呢?请画一画相关词句并进行批注。
山洪暴发
形势危急
毫无防备
突如其来
害怕、慌乱
环境描写
动作描写
村民们一起奔向的是一座什么样的木桥?小说围绕木桥产生了哪几次冲突?
1
2
3
4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5
26
27
一个党员小伙子:排在前面——老汉:揪出小伙子
村民:慌不择路——老汉:如山般站在桥前
个别人:抱怨——老汉:坚持原则
老汉与小伙子相互推让,希望对方先过桥
小说《桥》信息卡
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暴雨 山洪
老支书 村民 小伙子 老太太
山洪暴发 组织撤离 祭奠亲人
小组合作,填写小说信息卡。
第二课时
桥
13
小说《桥》向我们展示了哪三个情节?
山洪暴发
组织撤离
祭奠亲人
复习回顾
读第7—23自然段,思考:在慌乱的情况下,老支书是如何组织大家撤离的?画出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想一想: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
合作探究
组织撤离
7
8
13
14
11
9
10
12
临危不乱、心系村民
镇定、果断
坚持党性原则
威信极高
比喻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比喻
愤怒
不徇私情
深爱儿子
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一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起到了什么作用?
形势危急
站在党员的角度:沉着无畏、不徇私情
站在父亲的角度:对儿子的爱
拟人
合作探究
祭奠亲人
读第24—27自然段,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这些写有什么好处?
出乎意料的结尾,更能震撼人心,烘托老支书的光辉形象。
这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老汉形象?
临危不乱
心系村民
镇定果断
威信极高
坚持原则
不徇私情
沉着无畏
深爱儿子
……
这篇小说以“桥”为题有怎样的深意?
党员
群众
希望
桥
生命
责任
桥
山洪暴发
组织撤离
祭奠亲人
老支书
临危不乱
不徇私情
……
镇定果断
结构梳理
小练笔:洪水退去,获救的乡亲们又重建了一座新桥,乡亲们想立一块桥头碑纪念老支书,请帮助乡亲们写一段碑词吧。
课后作业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13 桥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老党员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语言运用:能通过老支书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思维能力: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审美创造: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感受“留白”的意味。
【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短句。
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重点)
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难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1.播放洪水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想到了哪些与洪水有关的词语?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赏读一篇小说,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个发生在洪水暴发时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洪水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洪水的可怕,为学生走进小说,感知小说发生的特定环境,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二 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这篇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字音。
课件出示:
清瘦 沙哑地喊 冷冷地说
惊慌 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
咆哮 狞笑 放肆 势不可当
(1)读第一行词语,想一想: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写什么的呢?(板书:老支书)
(2)读第二行词语,想一想: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写什么的呢?(板书:村民)
(3)读第三行词语,想一想: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写什么的呢?(板书:洪水)
3.指导书写带有“口”的生字。
课件出示:
咆 哮 嗓 哑 呻
(1)引导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都是口字旁,左窄右宽)要写好这类字要注意什么?
(2)指导书写:“口”在字的左边时,字形要写小,位置靠上。
(3)学生练写。
三、再读课文,关注情节,梳理冲突
1.认真朗读课文,思考:这篇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哪些情节?
课文第1—6自然段展示的是“山洪暴发”的情节,第7—23自然段展示的是“组织撤离”的情节,第24—27自然段展示的是“祭奠亲人”的情节。(板书:山洪暴发 组织撤离 祭奠亲人)
2.读第1—6自然段,思考:文中的村民遇到了一场怎样的天灾?在天灾面前,人们又有怎样的表现呢?请画一画相关词句并进行批注。
预设1:通过“突然、像泼、像倒、咆哮、狂奔而来、跳舞、狞笑”这些环境描写,可以看出暴雨、山洪的突如其来和形势危急。
预设2:通过“惊醒、翻身下床、踩进水里、惊慌地喊、你拥我挤地往南跑、又疯了似的折回来、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这些动作描写,可以感受到人们的毫无防备、害怕、慌乱。
3.读课文,村民们一起奔向的是一座什么样的木桥?小说围绕木桥产生了哪几次冲突?
村民们奔向的是一座窄窄的木桥。第6—8自然段描写的是第一次情节冲突,村民慌不择路,老汉如山般站在桥前。第10—13自然段描写的是第二次情节冲突,个别人抱怨,老汉坚持原则。第15自然段描写的是第三次情节冲突,一个党员小伙子排在前面,老汉揪出小伙子。第19、20自然段描写的是第四次情节冲突,老汉与小伙子相互推让,希望对方先过桥。
4.小组合作,填写小说信息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复习导入:小说《桥》向我们展示了哪三个情节?
山洪暴发、组织撤离、祭奠亲人。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两个情节。
学习“组织撤离”部分
1.感受老支书的形象。
读第7—23自然段,思考:在慌乱的情况下,老支书是如何组织大家撤离的?画出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想一想: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板书:老支书)
预设:
“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看出老支书临危不乱、心系村民。(板书:临危不乱)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句话中运用了三个叹号,表现了老支书的镇定果断。(板书:镇定果断)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报名。’”这句话体现了老支书坚持党性原则。
通过“拥戴、望”这两个词可以感受到老支书威信极高。
第15自然段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冲上前、揪出、吼道”这些词语体现了老支书的愤怒,可以看出他不徇私情。(板书:不徇私情)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句话体现了老支书深爱儿子。(板书:……)
2.感受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一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起到了什么作用。
预设:“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这两句话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出形势危急。
3.文中写了两次“吼道”,有什么不同?
面对危急形势,老支书两次“吼道”,第一次是站在党员的角度,体现了他沉着无畏、不徇私情,第二次是站在父亲的角度,体现了他对儿子的爱。
三、学习“祭奠亲人”部分
读第24—27自然段,小说最后才点名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这些写有什么好处?
出乎意料的结尾,更能震撼人心,烘托老支书的光辉形象。
四、感受人物形象,理解题目深意
1.这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老汉形象?
临危不乱、心系村民、镇定果断、威信极高、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沉着无畏、深爱儿子……
2.这篇小说以“桥”为题有怎样的深意?
桥是把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感纽带,这是一座希望桥,一座生命桥,一座责任桥。
结构梳理,布置作业
1.结构梳理。
2.布置作业。
小练笔:洪水退去,获救的乡亲们又重建了一座新桥,乡亲们想立一块桥头碑纪念老支书,请帮助乡亲们写一段碑词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