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教材分析】
《出师表》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古文,作为经典文言文,选入初中教材的意义不仅是文言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发挥文化传承的作用。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识,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受《出师表》和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常识,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受《出师表》和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说说在自己心目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1:足智多谋
生2:知识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生3:他是神一般的存在(学生听到这句发言时,纷纷点头,眼中充满了赞同和钦佩的眼神,在学生心中,诸葛亮宛若他们的偶像)......
师(笑):不仅同学们对诸葛亮崇拜不已,古人也把他视作德才兼备的典范,不仅同一时代的古人对他的才能羡慕不已:(屏幕显示)
孙权:诸葛亮具异人之略,若效于江东,吾不愁大事不成也。
刘晔: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实为国之栋梁也!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司马懿:天下奇才也!
师:后代文人也竞相用诗歌来赞美他:(屏幕显示)
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师:世上德才兼备者众多,为何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都会如此崇敬诸葛亮,就让我们走进《出师表》来了解诸葛亮。
(师板书课题。)(九年级的学生在看待问题时,往往开始尝试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启发他们对于习以为常的现象多问几个问题,可以让他们有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
二、自能发现,确立目标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预习环节里对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有所把握,下面就请相濡组的代表为我们来回顾一下他们所总结的各组预习成果。
生4(相濡组代表):通过对各组同学预习情况进行检测,我们发现同有一些虚词和把握,还有词类活用的把握还不够熟,比如说判断词性和虚词,而这方面还要加强,然后致和组做的比较好,然后希望大家下一次检测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们待会会下发答案。
(同学们都非常专注的听取评价意见,也很关注自己小组的综合表现情况。每次课前由各小组轮流进行预习情况的检测,从出题到反馈由小组自主完成,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更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
师:非常感谢相濡组的点评!同学们可以借助他们组整理的知识,对基础知识以及本文的主要内容有更为完整和详细的一个把握。那么今天我们将在大家的预习基础之上,解决同学们产生疑惑的内容。首先请熟虑组同学展示你们从同学们的预习作业中搜集到的疑难点。
生5(熟虑组代表):我们通过了解大家的预习学案,整理出了以下问题,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屏幕显示)
1.写第八段的意义何在?
2.诸葛亮多次在文中表达忠心的目的是什么?
3.最后一段中“不知所言”与前文看似矛盾,如何理解?
师:非常感谢熟虑组的归纳,从他们的归纳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家的问题都集中在全文的后半部分,主要是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我们可以发现主问题为:最后一段中“不知所言”与前文看似矛盾,如何理解?(指导学生梳理疑问,找到核心问题。诸葛亮的“不知所言”,并不是对说话内容的不清晰,而是内心的情感极为复杂,所以突破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弄清作者在每一部分表达的情感。)
师:接下来,我们通过设计朗读方案来帮助大家解决难题。在设计过程中,请注意结合写作背景、写作意图来探寻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并尝试将你们分析出的情感朗读出来。下面小组活动开始。
(学生豁然开朗,纷纷商议本组的朗读内容)
三、自能参与,解决问题
各组开始小组活动,自选片段设计朗读方案。
(生活动,师巡视。)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展示朗读方案,并为我们介绍你们领会到了哪些情感。
生6:大家好,我们小组想为大家朗读的是第一、二段。请大家欣赏我们的朗读。
(作为第一个上台的小组,组长的领读非常重要。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以低沉的男声,缓慢的节奏出现时,全班同学瞬间进入到情境中。)
生7:我们感受到作者的伤感与悲哀,用了低沉的语调来处理;从形势的危急可以感受到担心和焦虑,所以我们的语速会变快。同时因为说话双方的身份区别,体现君臣之间的礼节需求。
(台下学生纷纷点头赞同,并及时做好旁批)
生8:他们的分析非常细致,而且朗读也很到位,我们小组很有压力,不过也想展示一下(学生纷纷鼓掌,鼓励他们小组上台。)
师:大胆展示学习成果,细心聆听同伴评价。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法宝啊!没关系,请带着你的组员上台展示吧。
生9:我们展示第五段的朗读设计,我们想读出长辈对晚辈的告诫及担忧的情感。师:刚才同学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朗读设计,入情入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表演艺术家的朗读方案,感受一下他的理解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不同的朗读方式展示的是不同理解,激发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本。)播放朗读视频。
生10:我们感觉最后一句的处理不一样,我们是激昂的,但焦晃先生却是处理为较长的停顿,我们感受到的是“无奈”。
生11:我们也有同样的理解,当时先帝已逝去,刘禅有能力不足,开篇介绍的“益州疲弊”,也说明了当时还不是最佳出征状态,所以现在要出征,有些无奈。
生12:我不同意刚发言的两个小组意见。我们感觉是一种艰难处境之下的担忧与决心的表达。结合背景就知道,相比较魏和东吴蜀国的实力不是最佳的。出师有难度,先帝创业未半就已逝去。另外,根据雅和组对刘禅资料的介绍,我们发现,刘禅也成为了诸葛亮担忧的对象。所以这里表达了作者纠结、担忧的情感。
(鞭辟入里的分析带来了精彩的发言,同学们自发的鼓掌表示认同)
四、自能建构,深入领悟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归纳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生13:有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报答之情,同时也看到对于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在决心和衷心之后看到了那一份纠结,看到了那一份担忧。
生14:诸葛亮面对艰难的局面,最后还是决定要出师北伐。在诸葛亮身上我们能够看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正是诸葛亮精神的核心。
(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及时将重点信息进行板书)
五、自能拓展,实现迁移
师: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事情并不是如人们所愿来完成。面对诸葛亮表达的真挚情感和决心,如果你是后主,你的内心当时听完了会有什么感受?
生15:我会非常开心,有这么忠心和智慧的人辅佐自己!我会落实他的建议。
生16:我也会觉得有这样的臣子是自己的运气,但我看过相关背景,感觉诸葛亮的陈述并没有打动刘禅,他依旧“乐不思蜀”。
师:但是诸葛亮在世世代代的人的心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阅读拓展资料拓展阅读《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并思考:作者的思考让你对诸葛亮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先独立阅读并思考再进行讨论活动)
生17:我看到了第四自然段的后半部分,强调出诸葛亮就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生18:第4段的前面介绍了杜甫、岳飞,将这三个人放在一起,可以看到他们有一个共通点的,他们都是有理想,而且愿意为理想去做一切。
师:的确,他们虽然生活的年代有几百年的间隔,但追求理想让他们联系在一起。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逐步加深,自由谈出对人物精神的理解。
生19:我认为文中提及“一种庄严的召唤”,我想应该是来源于后面的这种精神,凛然正气,忠义之举,淡泊之志为天下兴利的崇高理想。
生20:这样看来,诸葛亮在大家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不仅因为他的才能,更因为他更是因为拼命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理想而奋斗,被世人所敬仰!
师:请大家带着新认识齐读拓展资料第四段“人人都为他......有功也不自傲”
六、课堂小结,深化主题
师:《出师表》成为经典文章流传至今,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是最重要的价值。那么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一份崇敬,我们再一起朗读全文。
(学生配乐朗读课文)
师:在今天的这节课,我们看到了人们并没有因为成败而论英雄,而是看中民族精神的展现。请大家齐读(屏幕显示)
“在悲剧的人生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写的人---为理想而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这是民族的脊梁。”
板书:民族的脊梁好,下课,起立。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探寻文言经典中的人文精神“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会质疑是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的起点。以《出师表》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我们希望能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在同伴的协作下完成知识的获得。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有以下思考:
一、教师的独立思考是阅读教学的起点
学生的质疑不是漫无目的的怀疑,需要老师的有效引导,那么我们在备课时要重视对文本的独立思考,重视自己在解读文本时的困惑点、模糊处,这些地方往往也会是学生产生质疑的关键点,更是我们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在这篇情感真挚的文章里反复提及“先帝”二字,每次的表达会有什么不同的情感呢?这些情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成为了我备课的起点。
二、教学流程的层次性
从基础知识由学生相互提问,利用工具书解决问题,到后面文本内容的理解在教师设计的情境和提供的助学资源中不断深化,都在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积极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个人潜能
纷繁对立的疑问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可以让孩子们在对立中进行思辨,在辩论中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所以我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思维碰撞的机会。教学过程中有两次次主要的学生活动:1、朗读方案的设计;2、进行不同视角的转换阅读。这两次活动,改变了以前逐段分析,碎片化理解的状态,让学生有空间产生多元化的思考,学生还给课堂的是不同凡响的精彩。
四、大胆质疑,合理分析
“有意义的学习”要求学生的质疑是有价值的,是需要结合理性思考的。在开课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自己的问题。课堂上,我带着学生静心读文本,结合背景,审视自己的问题价值。在授课过程中,学生面对“尝试从后主角度思考阅读感受”这一问题时,意见非常丰富,但班上有一个小组能主动结合开课前老师和其他小组同学提供的背景,精读文章,将事实、逻辑和情理达成一致,从而能准确的点评课堂上的不同意见。我想,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篇文章的学习,更是学生学习方法的获得,是我们让学生学会质疑的目的所在。
当然,我也有一些遗憾,当学生在本课学习即将结束时,谈到在诸葛亮身上所感受到的民族精神时,我应该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到本单元的学习上,让他们在单元整体阅读上拓展对民族精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