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把握“党费”的多重含义,理解文章的主旨。
理清全文线索,梳理小说的情节,分析黄新的形象。
一
二
学习通过人物对话、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体会小说所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情怀。
三
四
(一)导入新课
一、初读感知
立志写尽革命长征故事:他深入革命根据地,几次重走长征路,访问当地群众和红军老战士、老赤卫队员;他采访了100多位第一次授衔的老将军和9位元帅,并在其中的几位元帅身边生活了一段时间;他每到一处,凡有革命历史博物馆,必去参观,并把他认为有用的资料仔细地记录下来;只要是有关红军题材的资料,他都要借来抄写成册,那时没有复印机,他都是在业余时间、工作间隙用钢笔抄写。他——被人称为“故事篓子”的王愿坚。
(二)知人论世
王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人,作家。1944年参加革命,1945年入伍,历任宣传员、记者等职。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
1954年,他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广受赞扬。1956年至1966年,他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这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后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说。1976年,他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十篇短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等。1974年,他与陆柱国合作改编小说《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后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
(三)知识链接
“十七年文学”指的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到“文化大革命”(1966)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
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的,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主要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即歌颂党,党的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时代,回忆过去的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其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纵观十七年文学史,大部分作品中的小说人物集中表现为一个在无数风靡一时的革命战争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名词:英雄。这些英雄大多具有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强勇敢的特征。
(四)识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粤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我党在苏区的革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党费》描绘的就是1934年秋天,游击队开展敌后战争时,一位女共产党员缴党费的故事。
(五)解题
《党费》是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
小说记录了红军留守部队一段关于党费的故事。以“党费”为题,点明了结构小说的核心对象,间接表现了作品的立意和主旨。
(六)知识拓展
革命历史小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反映战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话题,并形成了一股热潮。一些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在战争岁月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的情感,决心写出歌颂英雄、歌颂时代,具有史诗意义的革命颂歌。因此在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期,出现了《红旗谱》《红日》《青春之歌》《党费》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革命历史小说。由于作家生活经验、艺术想象以及所采取的叙述方式的差别,革命历史小说有多种形态,也各有侧重,如有的长篇小说侧于史诗性,有的短篇小说融入了作家个人的体验。历史命小说的代表作有《红日》《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野火风斗古城》《战斗的青春》《红岩》等。
(一)速读课文,梳理本文的脉络
二、文本详析
引子:由“我”缴党费引出回忆
开端:交代斗争环境,引出主要人物
发展:“我”与黄新接头,黄新要缴党费
“我”再见黄新,黄新整理咸菜
高潮:“我”遭搜捕,黄新救“我”被捕
结局:“我”代黄新缴上党费
(二)小说中的“党费”含义有什么变化?
明确:
“党费”本义是指党员按期向所在的党的基层组织缴纳的钱,它在文中的含义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发生了多次变化:最初指黄新上缴的两块银洋;后来指黄新千方百计组织群众腌制的一筐咸菜;最后指黄新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而献出的宝贵生命,这位女地下共产党员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就是最宝贵的党费。
(三)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特点?
明确:
小说选取了一筐咸菜作为特殊的党费,并以之为主线贯串全篇,展开一系列动人的情节,构思新颖独特的。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忆讲述式写法,紧紧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截取生活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横断面,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两次会面。
(四)“我”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
① 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使读者如同面对面在听一个人讲故事,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开篇用我缴党费为引子,采用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读者兴趣。
② 用第一人称叙述,写的是“我”的耳闻目睹,一方面使故事真实可感,另一方面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与黄新的两次见面,串起了故事,又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突出典型的场景、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③ 最后通过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有利于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可以灵活地对小说中的人、事、物抒情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观点立场。
(五)有人认为“我”是线索,有人说“咸菜”是线索,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观点一:“我”在小说中起到线索的作用。小说以“我”缴党费引出回忆,以“我”的见闻构成小说的素材,从“我”的角度叙述故事。“我”是连缀小说材料的线索。
观点二:“咸菜”在小说中起到了线索作用:开头写黄新整理腌好的咸菜,中间她托付“我”将咸菜带上山,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围绕咸菜展开故事情节。
(六)如果把课文中“妞儿”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好。
原因:
① 内容上,小说写黄新的孩子沾盐水、抓腌豆角,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
② 人物上,黄新为了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对比侧面表现了黄新对党的忠诚。
③ 主旨上,孩子在小说中也有象征意义,“我”将孩子带上山,意味着党和红军后继有人。
(七)本文有多处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得极其自然,同时又节省了笔墨。
① 小说开头交代了“我“上山之前是干侦察员的,职业敏感使然,对于人物和环境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魏政委交代黄新的耳朵边上有个黑痣,“我”凭着这一特征很容易地认出了她。
② 第一次见面时,黄新拿出党章和银洋要缴党费,而我没有收,敌人搜捕前,黄新又嘱咐了党证和银洋的事,“我”在黄新牺牲后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党章和一块银洋;第一次见面时,几个党员分别拿菜回去腌,也为后面咸菜有不同的颜色以及敌人凭不同颜色的咸菜而发现了黄新的身份埋下伏笔。
③ “我”初到黄新家时,通过“我”的观察,文代了黄新的住所是“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这为后面敌人搜捕时,黄新让“我”躲进阁楼做了铺垫。
三、深入探究
(一)探究小说中黄新从女儿手中夺下一根腌豆角这一细节描写
1.在革命战争的特殊年代,这类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行为屡见不鲜。为了让山上的队伍能多吃一口咸菜,黄新从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的细节,充分展示出她为了党、为了革命做出的无私牺牲,使人物形象更加感人。
明确:
2.咸菜是在敌后坚持斗争的诸多革命群众和共产党员千方百计凑集的,黄新作为一名思想觉悟很高的党员,不让自己的女儿吃集体凑集的咸菜,是理所当然的,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
3.塑造一个光辉的形象,要想达到感人的目的,就要让人物形象丰满生动,从“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的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固然可以表现黄新一心为了党、为了革命的崇高品质,但让她失去了一个年轻母亲应有的慈爱和柔美的一面,影响了人物形象的丰满,使人物趋于扁平化。
(二)本文的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小说是这样展示环境的:黑沉沉的,无声无息,“活像个乱葬岗子”,阴森可怖。这时,作者描写“白鬼”在有气没力地喊叫,打破了寂静,反而加重了环境的狰狞和阴沉。这是对一个村庄的环境描写,也是当时腥风血雨的社会现实的写照,用以突出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作者还通过“我”的眼睛,描述了黄新的家:一间泥糊的窝棚,北墙根是个由稻草铺成的地铺,上面一堆烂棉套子,墙角是个黑乎乎的砂罐,阁楼上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甘蔗梢子——简陋、杂乱,根本不像一个家。作者把人物置于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反衬出她不顾自己,一切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斗志和坦荡襟怀,突出她为了“把红旗再打起来”而做出牺牲的崇高品质。
明确:
(三)本文的动作描写可补充情节,透视人物心理,请举例加以分析。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可以营造一种亲切的氛围,便于拉近读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但第一人称不能像第三人称那样直接去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因此,小说必须借助人物的动作去侧面烘托或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以达到传情之功效。如黄新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拿在手里掂了掂”的动作,形象地展示了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对能解决一些生活问题的银洋的珍爱,而她却要把珍爱的东西交给党,从而揭示了她对党的敬爱之心。在白鬼挨家挨户搜查的紧急时刻,“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表现了她时刻支持党的武装斗争的思想境界。这些动作描写把人物的心理表现得细致入微,不仅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到补充作用,而且可以使读者从动作中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明确:
(四)本文有多处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
1.小说开头交代了“我”上山之前是干侦察员的,职业敏感使然,对于人物和环境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魏政委交代黄新的耳朵边上有个黑痣,“我”凭着这一特征很容易地认出了她。
2.第一次见面时,黄新拿出党证和银洋要缴党费,而我没有收;敌人搜捕前,黄新又嘱咐了党证和银洋的事;“我”在黄新牺牲后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党证和一块银洋。
明确: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得极其自然,又节省了笔墨。
3.第一次见面时,几个党员分别拿菜回去腌,也为后面咸菜有不同的颜色及敌人凭不同颜色的咸菜而发现了黄新的身份埋下伏笔……
前面有交代,后面有照应,使得文章结构完整,脉络清晰。小说通过“我”初到黄新家时的观察,交代了黄新的住所是“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这为后面敌人搜捕时,黄新让“我”躲进阁楼做了铺垫。如果没有前面的交代,后面的情节发展就会显得很突兀;在紧张的气氛中补写环境,会冲淡紧张的氛围,减弱艺术效果。而前面有铺垫,后面有照应,会使读者内心的悬念得到解决,小说情节发展的来龙去脉也叙述得非常清晰。
教学过程
(五)小说表现了黄新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热爱党,忠于党: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她用咸菜来代替银元缴党费,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
明确:
2.机智果敢:当白匪闯进门后,她用话语与敌人巧妙周旋,保护了革命同志。
3.勇于献身:敌人知道了她的身份,但她毫无畏惧,沉着冷静,义无反顾。
(六)作者运用动作描写塑造黄新形象,试举例说明。
1. 黄新打开党证,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缴党费, “拿到手里掂了掂”。通过这一动作可以想象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和思念。
2. 她那饿得“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的女儿伸手抓了根腌豆角,黄新“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这两个“瞅了瞅”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表现了她为了革命的胜利甘愿忍受生活与精神上的巨大痛苦,进一步坦露了她崇高的精神境界。
3. 当白鬼子来搜查的时候,黄新“把菜篮子用草盖了盖”,然后才“抱起孩子亲了亲”,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在她心里,这筐咸菜的重要性,刻画了她时时刻刻想到支持武装斗争的思想境界。“亲了亲孩子”表明她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且已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她镇定从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明确:
(七)探究对小说中黄新从女儿手中夺下一根腌豆角这一细节描写,有人认为真实生动,使黄新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感人;有人则认为不够真实,影响了黄新形象的丰满性。你赞成哪一种观点?简要说说理由。
明确:
观点一:赞成第一种观点。
① 在革命战争的特殊年代,这类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行为屡见不鲜。为了让山上的队伍能多吃一口咸菜,黄新从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的细节,充分展示出她为了党、为了革命作出的无私牺牲,使人物形象更加感人。
② 咸莱是在敌后坚持斗争的诸多革命群众和共产党员千方百计凑集的,黄新作为一名思想觉悟很高的党员,不让自己的女儿吃集体凑集的咸菜,是理所当然的,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
观点二:赞成第二种观点。
② 具有人性美的形象更能感人。然而,黄新的这一动作,显然是置幼小、病弱女儿的健康和生命于不顾,虽然让她身上的革命性和崇高感得到了强化,却失去了人性美的一面,让物失去了感人的血肉,显得不够真实,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① 塑造一个光辉的形象,要想达到感人的目的,就要让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而不能是“高大全”式的扁平化的形象。从“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的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固然可以表现黄新一心为了党、为了革命的崇高品质,但让她失去了一个年轻母亲应有的慈爱和柔美的一面,影响了人物形象的丰满,使人物趋于扁平化。
(八)比较阅读《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三篇小说在创作风格上的不同。
《荷花淀》语言朴素无华,清丽畅达,富有诗情画意,具有散文诗式的独特小说风格。如作品开始描写水生嫂月夜编席的场景,作者用雪地比喻水生嫂编成的大片苇席,又抓住薄雾、清风、荷香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寥寥几笔就描绘出荷花淀的风貌。这样优美的景色与水生嫂萦绕心头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有的气氛。接着写夫妻话别,话别的语言质朴无华而感情真挚深沉。这一切自然和谐地相互映衬,恰如其分地描绘出当时的环境和人物的特点。
明确:
《小二黑结婚》是一部乡土小说,作者对于笔下的农村生活非常熟悉,巧妙运用口语化很强的语言,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泥土味”。在艺术和通俗性的结合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既符合农民大众口味,又非常个性化。作者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叙述故事简洁明快,很少精雕细刻、铺陈夸张,只用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客观展示。
《党费》注重挖掘主人公性格中浓浓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作为妻子,黄新爱她的丈夫,夜深人静时,还哼着《送郎当红军》的曲调,想念长征路上的爱人。作为母亲,她爱自己的孩子,当敌人逼近时,她抱起孩子亲了又亲,然后把孩子托付给交通员,嘱托他等红军回来把孩子交给她的丈夫卢进勇同志。作为一名党员,在艰苦的条件下,她依然挂念着念着山上的同志,想尽办法凑集并腌制咸菜,解决山上同志缺盐的困难。作为战友,为了保护同志的安全,她毅然选择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情节推进、故事发展中,在残酷的革命斗争年代义无反顾、勇于献身的女党员的光辉形象巍然屹立。
(九)本文的艺术特色
1.艺术构思新颖独特。
小说却把咸菜—一特殊党费同支持党的武式装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交通员“我”与黄新在白色恐怖下的两次会面,展开故事情节,细膩地刻画了黄新的典型性格。
全文紧紧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以咸菜这一主线,串联了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首次会面对窝棚、摘菜妇女、磨损的党证等环境、人、物的描写,为后一次会面时的突发事件埋下伏笔。黄新哼小调和哄孩子的话前后呼应,啃咸萝卜和一筐咸菜等细节首尾映衬。
2.结构紧凑,线索清楚,善用伏笔。
明确:
3.善于通过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通过细小的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如:黄新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小说描写了她“拿在手里掂了掂”的动作,从这一动作可以想象到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对能解决一些生活问题的银洋的珍爱,而她却要把珍爱的东西交给党,从而揭示了她对党的深厚感情。
4.细节描写真实感人。
《党费》里有这样一个细节,黄新的女儿由于长期难见油盐,当看到几堆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又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儿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黄新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咸菜,最终还是把咸菜从孩子手中夺了回来。“瞅了瞅”“又瞅了瞅”之间,把黄新权衡亲情与党性的细腻心理刻画出来了。
(十)有人说,写人物必须写出他在生死关头的一刹那间的动摇,才能显得真实,人物才能活起来,写英雄人物时只有给他质加一点缺陷,才能避免公式化、概念化。王愿坚的《党费》塑造了一位集各种崇高品质于一身的女共产党员的形象,这一人物形象是否有违艺术的真实
明确:不违背。王愿坚笔下的正面人物,形象十分丰满。作者没有写出他们所谓“一刹那间的动摇”,而是按照生活本身的真实写出了英雄本色,写出了他们心灵的崇高。作者在这里是把真、善、美统一了起来。正是生活中的真实,造就了艺术的真实。作者没有拘泥于真人真事,没有单纯地罗列人物的各种言行,而是有生活化的概括,有丰富的想象,通过想象塑造出动人的人物形象,从而借小说创作,发掘并升华革命前单的精神内涵,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一定程度上违背艺术真实。人性美、人情美的重要性即在于人性、情的真实性。而《党费》中作者过分注重对中心人物形界“高、大、全”的塑造,从而忽视了对人性美、人情美的建构得人物形象显得有些不真实、不丰满。如小说中写黄新连豆角都不让又饿又馋的女儿吃,如此安排情节,固然可以见一位革命母亲的伟大,一位共产党员的可敬,但也使得黄新为一位母亲而言,过于严苛,有失人性、人情的真实性。
(十一)《党费》这篇小说对于我们如今的广大党员有怎样的启迪意义
明确:《党费》中的共产党员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比如那个时期的共产党员为党为人民的精神——他们为了革命的事业可以奉献自己的一生。与本文类似的故事在革命的年代里时有发生,那些共产党员们看到的不是自己在漫漫的黑夜中随时都可能死亡的令人恐惧的现状,而是革命的未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过的阳光下幸福的生活。这个信仰支撑着他们将党组织作为自己有限的生命的无限的延续。
“缴党费”是那个时代共产党员这种信仰的具体体现,对党负责任,对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负责任。现在的共产党员大多没有经受过战火的洗礼,也不能丢掉这种信仰,不仅仅是按时缴党费,最重要的是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自己的存在是为了传承信仰,为人民服务。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缴了“党费”。
这篇小说使人深深地体会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才换来了新中国的今天。黄新为了红军能多吃上些咸菜,不舍得让年幼的女儿吃掉一根咸菜;为了掩护战友,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大无畏的栖牲精神,让人深受感动。作者借小说创作,再现革命前辈对党的忠诚与忘我牺牲的精神,给人以力量和鼓舞。
四、课文小结
我们的革命先烈和前辈不但用生命和献血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铺平了道路,并且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王愿坚
习近平主席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