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学习更有效 新课备课备考 | 物理学科
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单元考点培优教科版(2024)
第三章 声的世界 2 探究乐音的特性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宇航员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2.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军方将配备一种远程声波安保设备,该设备工作时可以产生高达150分贝的声音,尖锐的声响会让人耳感到刺痛,既可用作高音喇叭,也可用作非致命性武器驱散人群。关于该设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设备产生的是超声波
B.该设备产生的是次声波
C.“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响度
D.“150分贝”是指所产生声音的音调
3.如图的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汽车的“倒车雷达”利用的是次声波传递信息
B.市区禁止鸣笛,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由同一示波器显示的两种波形可知,这两种声音音调和响度都相同,音色不同
D.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钟声音变小,说明发声体振动减弱
4.继万家丽高架桥、湘府路高架桥建成通车之后,红旗路高架主线也于近日贯通,长沙作为新一线城市,交通变得越来越便利。高架桥两侧一般会建3m高的隔音屏(如图),可以降噪30分贝左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分贝是用来表示噪声响度大小的单位
B.深夜高架上汽车内播放的音乐对附近的居民来说不是噪声
C.采用隔音屏隔音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
D.隔音屏能降低噪声的音调
5.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C.在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通常我们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
6.如图所示是汽车利用超声波辅助倒车的情境,当汽车与障碍物相距较近时,汽车就会发出“嘀嘀嘀”的警报声。下列关于声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超声波辅助倒车是利用超声波的方向性好,遇到障碍物易反射
B.“嘀嘀嘀”的警报声,就是超声波
C.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次声波快
D.警报声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
7.如图,唢呐是中国传统管乐器,在2024年央视春晚沈阳分会场的表演中,唢呐与钢琴的破壁合作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沈阳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吹唢呐时主要是空气柱振动发声
B.悠扬的钢琴声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唢呐和钢琴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
D.激情四射的演奏声一定不是噪声
8.北宋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提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可尽早听到来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样做能尽早听到马蹄声的主要原因是( )
A.与空气相比,声音在土地中传播的速度更快、能量损失更慢
B.使马蹄声的音调变高了
C.改变了马蹄声的音色
D.提高了士兵的听力
9.“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是人们却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A.声音太小
B.超声波无法传到人耳
C.超声波的频率小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D.超声波的频率大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10.甲声音波形如图所示,如图中音调比甲高的波形是哪一幅( )
A. B.
C. D.
二、填空题
11. 如图1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 产生的。加大敲击的力度,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更大,由此得出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如图2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响,悬挂在线上的紧靠在左边的泡沫塑料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左边的塑料球 弹起(选填“会”或“不会”)。
12.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听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使钢尺伸出桌面长一些,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听振动发出的声音,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 (选填“快”或“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选填“高”或“低”),说明音调的高低与 有关。当钢尺振动过慢时将听不到声音,因为此时可能是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不变,先轻拨钢尺,再重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小,发出声音的响度越 。站在离钢尺越远的地方,听到的声音越 (均选填“大”或“小”)。
13.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各种装备相当落后,但一种制作简单的特殊装备----小喇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发出连续的嘟嘟嘟声让战场上的联合国军心惊胆战。小喇叭用铜片或铁皮做成,一尺多长,喇叭口不大,基层指挥员人手一个。小喇叭能发声是由于 而产生的;战士们能分辨不同指挥员的命令是根据声音的 ;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14. 伽利略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物体的运动 (选填“需要”和“不需要”)力来维持。古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演奏时拨动琴弦的力度越大,琴弦发声的 就越大(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15.如图所示,在四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质量不等的同种液体,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其中发出声音最高的是 瓶。
16.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华诞,如图所示为70位来自港、澳和内地的钢琴演奏者在共同奏响《我爱你中国》。弹钢琴时手指按压不同的琴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演员手持麦克风演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17.如图1为小明从车内后视镜观察到的情景,a、b、c以及小明所在汽车均为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其中汽车a和小明所在汽车的运动图像如图2所示。
(1)由图2可知汽车a的速度 小明所在汽车的速度(选填“大于”、“小于”、“等于”)。一段时间后小明从车内后视镜观察到的情景可能是下图中的 (选填“甲”、“乙”、“丙”、“丁”);
(2)小明的爸爸倒车入库时,小明听到倒车雷达先后发出:“10米、8米、5米、2米”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超声波从雷达发出到反射回来所需要的时间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18.音乐厅举行音乐会,男中音放声高歌,女高音轻声伴唱,又有多种乐器伴奏,音乐会的声音听起来有丰富的立体感,这主要是由于 .这时男中音的 比女高音的大,而女高音的 比男中音的高.
19.铭记历史,警钟长鸣!2024年9月18日,在辽宁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前的广场上14名社会各界代表推动钟槌,撞响如图所示“警世钟”。14响钟声在空中回荡,这说明发声的钟在 。14响钟声寓意着中华民族14年抗日战争的艰辛历程。14名各界人士代表共同用力撞响警世钟是为了增加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9时18分,沈阳全城拉响防空警报,鸣响3分钟,多条街路上,汽车停驶,鸣笛示警,行人驻足肃立,警示人们勿忘国耻。防空警报声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人们能分辨防空警报声和汽车鸣笛声是因为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
20.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音叉发声的波形图,根据波形图可知 (选填“甲”或“乙”)的声音响度大。甲乙两个音叉振动时的次数相同,则音调 (选填“相同”或“不同”)。这个实验说明了: 越大,响度越大。(选填“振幅”或“频率”)
三、作图题
21.如图所示的图甲所示为某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图。请在图乙的坐标图中画出一种声音的波形图,要求该声音的响度和音调都为图甲所示声音的一半。
四、实验探究题
22.小华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见滴答声;
③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如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 (填“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 (选填“好”或“差”),如果再给你一块海绵材料,你认为其隔声性能与报纸相比, (选填“海绵”或“报纸”)隔声性能好一点。
(3)为了进一步验证,小华认为还可以保持人到声源的距离相同,分别改变不同隔声材料的厚度,直到测试者听不见声音为止,然后通过比较材料的厚度来确定材料的隔声性能。若材料越厚,则说明其隔声性能越 (选填“好”或“差”)。
23.小提琴是由两端固定的琴弦产生振动而发音的,如图1所示。为了研究同一根钢制琴弦发声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可利用图2所示实验装置。一块厚木板上有A、B两个楔支撑着琴弦,其中A楔固定,B楔可沿木板移动以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将钢制琴弦的末端固定在木板O点,另一端通过滑轮悬挂不同个数的相同重物,重物个数越多,琴弦绷得越紧。轻轻拨动琴弦,在AB间产生振动,并用仪器测出发声频率。
次数 长度L/m 重物/个数 频率f/Hz
1 0.4 2 375
2 0.8 2 170
3 4 265
(1)小组同学得到了表格中的数据,则第 次实验中琴弦发声的音调最高;
(2)分析数据可以发现,该小组同学研究的是弦发声的音调与 和弦的松紧程度这两个因素的关系;
(3)当表格中的空格数据应该为 时,可用2、3两次实验来研究弦的音调和弦的 的关系;
(4)分析 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在松紧程度相同时,弦 ,弦的音调越低;
(5)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他们又选用一根与钢制弦粗细相同的长为0.8m的尼龙弦,来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则可悬挂重物个数为 个。
五、计算题
24.行人过比较宽的马路(如图)时不能光凭“勇敢”,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汽车看见有老人过马路时,一定不要突然按喇叭,有些司机为了专治不躲路的人,居然把设置好的狗叫声当作喇叭声。小明每天上学都要经过红绿灯,若该马路的宽度为15m,绿灯倒计时的总时间为20s,求:
(1)按喇叭能提醒行人躲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行人听到“狗叫声”以为是真的狗叫,喇叭声模仿的主要是狗发声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市区内汽车禁止鸣笛,是为了在 处减少噪声;
(2)小明的速度至少多大才能安全通过马路?
(3)若老年人的步行速度约为0.5m/s,则绿灯倒计时的总时间至少要设置为多少才能使老人安全通过马路?
25.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信号。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并返回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5s,超声波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求:
(1)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多少米?
(2)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到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是多少米?
(3)汽车第一次反射信号到汽车反射第二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4)请计算说明汽车在此区域是否超速?
六、综合题
26.晚上小吴在家中正欣赏着音响里传出的交响乐,忽然停电了,他将蜡烛点亮后放在音箱前面,过了一会儿,来电后交响乐又响了起来.小吴发现音箱前面的烛焰在摇曳,什么原因使得烛焰摇曳呢?
(1)通过仔细观察,烛焰没有受风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发现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由此可确定烛焰的摇曳是受 的影响所致,说明声音具有 ;
(2)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说明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
(3)固定放同一首曲子,固定蜡烛到音箱的距离不变,突然开大音量,烛焰摇曳得更明显,说明音量控制的是声音的什么要素? 这里采用怎样的研究方法?
七、简答题
27.阅读短文,问答问题
超声波及其应用
超声波是一种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
超声波加湿器(如图)在干燥的冬季比较常用,它的工作原理是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白雾”, 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湿度.声呐被称为潜艇的“耳目”.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超声波,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此外利用声呐装置还可以测绘海底的地形.
(1)一般情况下,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
(2)超声波能够引起“剧烈的振动”,是因为超声波频率高,具有较高的 .水破碎成“白雾”的过程是否属于物态变化 (选填“是”或“否”)
(3)宇航员无法利用声呐测绘月球表面的地形,是由于 ;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某潜艇的声呐从向鱼群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到回声所用时间为2s,则鱼群距潜艇的距离约为 m.
28.夏日里买西瓜,要捧起来拍两下听声音,听声音能分辨出西瓜的“生”与“熟”?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及试题解析
1.【答案】A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说法正确.
B、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超声波因其频率在人的听觉上限而得名.故B说法不正确.
C、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中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直接交谈.故C说法不正确.
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A.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
2.【答案】C
【分析】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可以用分贝来计量,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等级的单位,而不是用来计量音调的高低的;超声波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和次声.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要知道:
(1)声音的强弱用分贝来表示,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等级的单位,而不是用来计量音调的高低的.
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理想的安静环境.
(2)超声波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和次声.
3.【答案】C
4.【答案】A
【解答】A.分贝是用来表示噪声强弱等级的单位,用来区分噪声的响度,A符合题意;
B.深夜高架上汽车内播放的音乐,影响居民的休息,所以对附近的居民来说是噪声,B不符合题意;
C.采用隔音屏隔音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能在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C不符合题意;
C.声音向前传播遇到隔音屏时,声音会被反射回来,因此隔音屏能减小噪声的响度,但不能降低噪声的音调,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分贝是用来表示噪声强弱等级的单位,用来区分噪声的响度;影响居民的休息,对附近的居民来说是噪声;采用隔音屏隔音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声音向前传播遇到隔音屏时,声音会被反射回来,因此隔音屏能减小噪声的响度,但不能降低噪声的音调。
5.【答案】B
【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及噪声的防治分析.
【解答】A、正确,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都是由于空气传播的;
B、错误,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C、正确.设置隔声板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正确,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是利用了不同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噪声的防治.
6.【答案】A
7.【答案】A
8.【答案】A
9.【答案】D
【解析】 【解答】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此声音的频率范围超过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所以无法听到.
故选D.
【分析】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在20Hz到20000Hz之间,超出这个范围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此题考查了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知道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解题的关键
10.【答案】D
11.【答案】物体振动;振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不会
【解答】(1)如图1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加大敲击的力度,乒乓球被弹起的幅度更大,由此得出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3)如图2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响,悬挂在线上的紧靠在左边的泡沫塑料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4)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因此声音无法传播,因此左边的塑料球不会弹起。
【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2)根据响度的影响因素解答;
(3)声音利用的两个方面:①声音传递信息;②声音传递能量;
(4)根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解答。
12.【答案】快;高;频率;次声波;小;小
13.【答案】空气振动或空气柱振动;音色;信息
【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小喇叭能发声是由于空气振动而产生的。
战士们能分辨不同指挥员的命令是因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可区分。
通过声音来传递命令,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能够传递能量。
14.【答案】不需要;响度
【解答】(1) 伽利略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古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演奏时拨动琴弦的力度越大,琴弦的振幅越大,则发声的响度就越大。
【分析】(1)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本质解答;
(2)响度与振幅大小有关,音调与频率高低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特点有关。
15.【答案】音调;丙
【解答】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瓶,则声音响度基本相同,而由于杯内水体积不同,导致玻璃瓶振动快慢不同,水少的玻璃杯振动速度快,振动的快慢影响的是声音的音调,故不同的声音指的是声音的音调不同,四个玻璃瓶中水最少的是丙瓶,故其中发出声音最高的是丙。
【分析】发声体的物质多少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发声体越少,音调高。
16.【答案】音调;响度
【解答】
(1)弹钢琴时手指按压不同的琴键 ,琴键的振动快慢不一样,所以改变了音调。
(2)麦克风能扩大音量,故麦克风改变声音的响度。
【分析】
(1)音调由频率决定,与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2)响度为声音的大小,麦克风可以改变响度。
17.【答案】小于;乙、丁;变小
18.【答案】双耳效应;响度;音调
【解答】解:(1人有双耳,都能感知声音,所以在双耳效应的作用下,感知到的声音具有立体感.(2)男低音在放声高歌,女高音轻声伴唱.男低音的声音比女高音的声音大,响度大.女高音比男低音声音高,音调高.
故答案为:双耳效应;响度;音调.
【分析】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声音越大,响度越大.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声音越高,音调越高.
由于双耳效应使人听声音才感到声音具有立体感.
19.【答案】振动;响度;空气;音色
20.【答案】甲;相同;振幅
【解答】根据图像,甲图比乙图的振幅大,甲的声音响度大。相同时间内,甲图振动的次数和乙图振动的次数相同,频率相同,声音的音调也相同。则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分析】声音的音调和频率有关;响度和振幅有关。
21.【答案】
22.【答案】(1)小
(2)好;海绵
(3)差
【解答】(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的原理;
(2)第1空,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好;
第2空,由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可知:如果再给你一块海绵材料,你认为其隔声性能与报纸相比,海绵隔声性能好一点;
(3)为了进一步验证,小华认为还可以保持人到声源的距离相同,分别改变不同隔声材料的厚度,直到测试者听不见声音为止,然后通过比较材料的厚度来确定材料的隔声性能,若材料越厚,则说明其隔声性能越差。
【分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2)粗糙、多孔状的材料比光滑材料的隔声效果好,根据结论判断海绵和报纸的隔声效果;
(3)保持人到声源的距离相同,分别改变不同隔声材料的厚度,厚度越大,隔声性能越差。
23.【答案】(1)1
(2)弦的长度
(3)0.8;松紧程度
(4)1、2;越
(5)2或4
【解答】(1)由表格中的数据知:第1 次实验中琴弦的振动频率最高,所以第“1”次发声的音调最高;
(2)由表中数据知:弦的长度、拉弦的重物在变化,故研究的是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和弦的松紧程度这两个因素的关系;
(3)用2、3两次实验来探究时,应保持弦长“0.8“m不变,而通过改变重物的个数来改变弦的松紧程度,去探究弦的音调与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
(4)分析“1、2”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在松紧程度相同时,弦“越长”,弦的音调越低;
(5)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时,应控制弦的长度和悬挂重物个数相同,所以可悬挂的重物的个数为“2或4”个;
综上可知:本题的第(1)小题的第1 空应填:“1”;第(2)小题的第1 空应填:“弦的长度”;第(3)小题的第1 空应填:“0.8“,第2 空应填:“松紧程度”;第(4)小题的第1 空应填:“1、2”,第2 空应填:“越长”;第(5)小题的第1 空应填:“2或4” 。
【分析】(1)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有关;
(2)由表中数据知,该实验探究的是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和弦的”松紧程度“这两个因素的关系;
(3)当控制长度不变时改变重物个数,研究的是弦的音调与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
(4)第1、2两次实验数据中弦的松紧程度相同,但弦的长度不同;
(5)应用控制变量法去作答。
24.【答案】(1)信息;音色;声源
(2)解:速度至少为
(3)解:由 得到
【解答】(1)按喇叭能提醒行人躲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不同发声体的材料与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行人听到“狗叫声”以为是真的狗叫,喇叭声模仿的主要是狗发声的音色。市区内汽车禁止鸣笛,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少噪声。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不同发声体的材料与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市区内汽车禁止鸣笛,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少噪声;
(2)根据公式,可求出速度;
(3)根据公式,可求出时间。
25.【答案】(1)85m;(2)17m;(3)1s;(4)汽车在此区域未超速
26.【答案】声音;能量;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响度;控制变量法
27.【答案】340m/s;能量;否;月球表面是真空的;1500
【解答】(1)一般情况下,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2)超声波能够引起“剧烈的振动”,是因为超声波频率高,具有较高的能量.水破碎成“白雾”是液态的,这个过程不是物态变化;
(3)①宇航员无法利用声呐测绘月球表面的地形,是由于月球表面是真空的,真空不能传声;
②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某潜艇的声呐从向鱼群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到回声所用时间为2s,则鱼群距潜艇的距离为:S1500m/s1500m.
【分析】 (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超声波具有能量;注意分析“白雾”是否发生状态变化即可;
(3)①声音的传播介质;
②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水的深度。
28.【答案】解:西瓜的生熟使内部结构不同,在拍击时西瓜振动频率和音色就不一样,有的清脆,有的沉闷,有经验的卖瓜人和买瓜人就能据此信息分辨出西瓜的好坏。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体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频率不同导致音调不同的理解,西瓜的生熟使内部结构不同,在拍击时西瓜振动频率和音色就不一样,有的清脆,有的沉闷,有经验的卖瓜人和买瓜人就能据此信息分辨出西瓜的好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