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文档属性

名称 5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5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一单元
5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1.以下三幅书法作品中的字体按产生年代排序,处于中间的
是 (  )

A.甲     B.乙     C.丙
读 书
A
解析 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行书—草书。根据字形特点可知,甲为隶书,乙为草书,丙
为小篆。所以字体产生年代处于中间的是甲。
读 思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那轻,那pīng    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miǎn    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粱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pīng    婷
冠miǎn   
呢喃(    )
(2)文段中有错别字,是“    ”,正确写法是“  
”。
娉 

nán
粱  梁
(3)“鲜妍”中“鲜”的意思是      
A.新鲜    B.鲜艳
C.鲜明    D.鲜美
(4)小明同学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请根据上下文帮他补写
完整。
爱如四月天里的鲜妍庄严,          ,爱如四月天里的融暖缠绵。
B
爱如四月天里的柔嫩喜悦
解析 (3)“鲜妍”的意思是“鲜艳美丽”,用来形容百花,
所以“鲜”的意思是“鲜艳”。
(4)根据题目中给出的示例可知,空白处句子的格式应是:爱
如四月天里的××××。结合文段的内容与所给示例,由“你
是;柔嫩喜悦”可得答案。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Y9101001)(  )
A.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B.细雨点/洒在花前
C.雪化后/那片鹅黄
D.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A
解析 A项应为“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4.九(1)班正在准备诗歌朗诵会,请你参加下面的活动。
(1)小文准备配乐朗诵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
句爱的赞颂》,她手头有几种类型的乐曲,请你帮她选择并说
明理由。
①激昂的进行曲
②轻柔的协奏曲
③伤感的小夜曲
选择:   

理由:                      
      
(2)(学科素养·语言运用)请你为主持人撰写一段诗歌朗诵会
的开场白,50字左右。
答:                       
      
这首诗内容纯美,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感人至深,诗歌
基调温馨柔和,故配乐应选择轻柔的协奏曲。
(示例)各位同学,大家好!诗歌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诗歌是
人类智慧的积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感受诗歌之
美,品读诗歌中的无穷韵味!
解析 (1)这首诗借歌颂四月的春天,写下了心中的爱,是一
首对爱与生命的赞歌,浪漫柔和,温情脉脉,故应选择轻柔的
协奏曲作为配乐。
(2)拟写开场白,开头应有称呼,然后围绕诗歌朗诵会来拟写,
激发大家对活动内容的兴趣。要注意表达流畅,富有激情。
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读 写
5.(学科素养·思维能力)(★★☆)
同学们在“云中谁寄锦书来”古诗词综合性学习中,整理出
一本关于春天的诗集。下图为你设计的诗集封面。请你说
明其适合作为封面的原因。(6分)

  写作提示:①介绍画面内容和主题;②80字左右。
答:                       
     
                        
    
(示例)图片上有蓝天、白云、鲜花、草地,主体部分
是一个放风筝的女孩,图片上方有汉字“春,万物复苏,美好
向新而生”,突出春天充满活力、万象更新,带给人美好享
受,符合诗集主题,适合作为诗集的封面。
解析 解答时,要围绕“关于春天的诗集”,结合图片构成要
素进行分析。图片的构成要素有:蓝天、白云、鲜花、草
地、放风筝的女孩和汉字“春,万物复苏,美好向新而生”,
据此说明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6.现代文阅读。(13分)
抗战时期的林徽因
王 宇
①“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
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林徽因
留给世人的印象,正如她笔下的这首小诗,美丽,浪漫,富有才
情。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她生命中所经历的艰辛与苦难 又
有多少人知道,她曾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为这可爱的国家
带着血活着,流着血或不流血地死去,都觉得荣耀!”
②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狼烟突起,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
争。恰恰也在这一天,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在五台山发现了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唐代佛光寺大殿。这是他
们一生古建筑考察中最伟大的一次发现,对中国建筑史意义
重大。五台山中的他们不知时局变动,回到了北平,不久即收
到一份日本军部的请柬,邀请梁思成加入“东亚共荣协
会”。脱身已刻不容缓,他们匆匆处置了大批凝聚着多年心
血的研究资料、文献,草草收拾行装,带着年幼的儿女,仓皇
上路,流亡西南。
③在长沙,空袭警报响起,林徽因夫妇两人本能地一人抓起一
个孩子,奔到屋外,一刹那,身后的房屋中弹倒塌,又一枚炸弹
从头顶上方落下。林徽因想,这下逃不掉了,那就一家人死在
一起吧。但这一枚炸弹竟然没有响,死神大度地与他们擦肩
而过。
④去往昆明的路上,常找不到交通工具,他们不得不在土匪横
行、野兽出没的湘黔边界徒步穿行。在贵州偏僻的小县城
里,林徽因突发肺炎,高烧不退。更糟糕的是,夜幕降临,风雨
滂沱,根本找不到一个落脚的地方,一家人在黑暗和泥泞的道
路上挣扎。幸运的是,他们找到了八个空军航校学员的住宿
地,小伙子们大方地腾出一块地方让他们容身。林徽因整整
躺了两个星期。从此一家人和这八个年轻人结下深厚的情
谊,林徽因将他们视作自己的弟弟。她的弟弟林恒与他们年
龄相仿,而且也是空军航校的学员。
⑤林徽因一家人到达昆明之后,经常与八位青年来往。他们
的父母都在沦陷区,梁林夫妇成了他们的代家长,还出席了他
们的毕业典礼。不久,这八位热血青年先后为国捐躯,遗物被
陆续寄给梁林夫妇,每一次收到遗物,林徽因都悲痛不已。每
到七月七日中午十二点,一家人都要为这些青年英烈肃立默
哀。更让林徽因悲痛欲绝的是,她亲爱的弟弟林恒也血洒长
空,年仅25岁。三年后林徽因仍难忘创痛,写下《哭三弟恒》
一诗,悲悼亲人。
⑥1941年11月,为了躲避轰炸,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所属的
中国营造学社跟随中研院史语所迁往四川李庄,从此开始了
他们生命中最为艰难的五年时光。初到李庄,林徽因常常为
一家人的生计发愁,她就像贫苦的农妇那样,整天都在缝补那
些几乎补不了的内衣和袜子,直到实在补不下去。生活的辗
转艰辛加上长期的营养不良,使林徽因原本病弱的身体终于
到了承受的极限,肺部和肾都严重感染。她每日不停地咳,却
又尽力克制,那声音仿佛五脏六腑要一起涌出。在无法就医
的情况下,她几乎终日卧床,只有靠着坚强的生命意志,才得
以在死亡的边缘默默喘息。
⑦而最让她难以承受的是思想与精神的困顿。林徽因在给
好友的信中写道:“偏偏碰上大战,转入井臼柴米阵地,五年
大好光阴又失之交臂,近来更胶着于疾病处残之阶段,体衰智
困,学问工作恐亦无分……”正是这样的焦虑,促使她以常人
难以想象的毅力在李庄病榻上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这部
扛鼎之作的宋辽金部分,以及全部书稿的校对、补充和润色,
编辑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翻译整理了一批国外现代住
宅建造的资料,并汇编成四万字的学术论文《现代住宅设计
的参考》……
⑧即便在最艰难的战乱困厄中,林徽因依然保有一份对美、
对艺术、对生命的感悟与沉醉。她写信与友人分享逃难途
中所见的风景:“玉带般的山涧,秋山的红叶,发白的茅草,飘
动的白云,古老的铁索桥、渡船,以及地道的中国小城……”
“如果不是在这战期中时时心中负着一种悲伤哀愁的话,这
旅行真不知几世修来的。”在李庄,偶然从中研院图书室借
到几张莎士比亚戏剧台词唱片,她便对着丈夫和孩子绘声绘
色地模仿,用英文朗诵哈姆莱特那段著名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飞扬的神采脱离她病弱的身体、陋室穷巷,穿越战争的废墟,在时光里熠熠生辉。战事最危急的时刻,孩子曾问林徽因:“如果日军攻入四川怎么
办 ”林徽因冷静地回答:“中国的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
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面对苦难与死亡的从容与超
越,便是生命的高贵与尊严。
⑨“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当我们将林徽因
看作20世纪的一道美丽风景、一个浪漫传奇时,我们是否也
应该低下头来看看她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有删改)
(1)(★☆☆)阅读文章,说说抗战期间林徽因经历了哪些“碱
滩和礁石”。(3分)
①在长沙,                    
        
遭遇空袭,与死神擦肩而过。
②去往昆明,                   
         
③在昆明,                    
        
④在李庄,物质匮乏,身染重病,思想与精神困顿。
找不到交通工具,途中高烧不退。
饱受亲人离世之痛。
(2)(★★☆)本文多次引用林徽因写给友人的信,请具体分析
第⑧段引用的书信的作用。(3分)
答:                       
     
                        
    
第⑧段引用的书信中,林徽因生动地描绘了逃难途中的
山涧、红叶、茅草等景物,表明她擅于捕捉美好事物,对美有
独特体悟,照应了上文“即便在最艰难的战乱困厄中,林徽因
依然保有一份对美、对艺术、对生命的感悟与沉醉”。同
时,在行文中引用书信内容,使文章更为真实可信。
(3)(★★☆)“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句话在
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赞美林徽因的精神品质,增强文章的美感与可读性,使文
章文采飞扬,内容更加充实丰富。
(4)(★★★)下面这段话表现了林徽因怎样的精神品质 (4分)
林徽因冷静地回答:“中国的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我们家
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
答:                       
     
                        
    
                        
这句话表现了林徽因在国难当头时视死如归的精神,以
及她身上所具有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知识分子的高
洁情操。
解析 (1)根据“在长沙,空袭警报响起……死神大度地与他
们擦肩而过”可得:遭遇空袭,与死神擦肩而过。根据“去往
昆明的路上……林徽因整整躺了两个星期”可得:找不到交
通工具,途中高烧不退。根据“不久……悲悼亲人”可得:饱
受亲人离世之痛。
(2)联系文章内容可知,在第⑧段书信中,林徽因生动地描绘
了逃难途中的景色,表明她身处困境仍然具备发现美的能力,
与前文“即便在最艰难的战乱困厄中,林徽因依然保有一份
对美、对艺术、对生命的感悟与沉醉”相呼应。引用书信
内容也能使文章更为真实可信。
(3)“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是挚友金岳霖为林
徽因所作的挽联,据此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即
可。
(4)根据上文“战事最危急的时刻,孩子曾问林徽因:‘如果
日军攻入四川怎么办 ’”可知,题干中这段话表现了林徽
因面对家国危亡的坚定态度,表现了她在国难当头时视死如
归、宁折不弯、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