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三单元
13* 湖心亭看雪
1.(★☆☆)下列选项中对以下书法作品
赏评有误的是(2分)( )
A.甲是行书,行云流水,收放自如。
B.乙是楷书,形体方正,端庄大方。
D
C.丙是草书,结构简省,狂放洒脱。
D.丁是篆书,古朴圆润,笔走龙蛇。
解析 篆书的特点是瘦劲挺拔,曲多直少。
2.根据提示默写。
(1)《湖心亭看雪》中用听觉写冰天雪地,呈现出冷寂空旷、
充满寒意的气氛的句子是: , 。
(2)《湖心亭看雪》中总写湖山夜雪全景的句子是:
, , 。
(3)《湖心亭看雪》中“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与后文中
“ , ”相呼应。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读 思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更定(gēng) 沆(hàng)砀(dàng)
B.一芥(jiè) 铺毡(zhān)
C.雾凇(sōng) 强饮(qiáng)
D.毳衣(cuì) 喃喃(nán)
C
解析 强 qiǎng。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是 ( )
A.余住西湖 余拏一小舟
B.是日更定矣 更有痴似相公者
C.是金陵人 是日更定矣
D.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A
解析 A.余:我。B.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还。C.是:判断
动词,是;这。D.白:白色;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是 (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更有/痴似相公者
A
解析 “湖中”是状语,应划分为:湖中/人鸟声俱绝。
6.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
白茫茫一片。
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解析 注意重点词的翻译。
(1)俱:都。绝:消失。
(2)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一:全。
(3)焉得:哪能。更:还。
7.班级举办“山水人生”古诗文
交流会,请你参与。(12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
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
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
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
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点的“与”和“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
“与”读音和字义相同的是(2分)( )
A.与妻书
B.选贤与能
C.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2)(★★☆)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3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
,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C
水中的水藻、荇菜交互
错杂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 。
(3)(★★☆)《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作者的感慨。请摘抄下面
古诗中抒发人生感慨的诗句,并做批注。(3分)(Y9103002)
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不要说相公您痴 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句:
批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诗人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之巅,俯视群山而小
天下,蕴含着“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的哲理。
(4)(★★★)苏轼记月夜美景,张岱写西湖雪景,两文有一些共
同之处,比如都隐含着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都有遇上知音的
喜悦。你认为还有哪些共同之处 (答出两点即可)(4分)
答:
都有热爱自然的闲情逸致;都是在人生愁苦中寄情山水,
排遣愁情;都在快乐、愉悦之下隐藏着淡淡的愁绪。(答出两
点即可)
解析 (1)题干句中的“与”读yǔ,连词,和,同。A.意思:写
给妻子的书信。“与”读yǔ,动词,给予。B.意思:选拔进用
贤能的人。“与”读jǔ,同“举”,推举,进用。C.意思:太守
和宾客来这儿饮酒。“与”读yǔ,连词,和,同。
(2)注意重点词的翻译。①藻、荇:均为水生植物。藻:水
藻。荇:荇菜。交横:交互错杂。②莫:不要。更:还。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既是诗人要登临泰山绝顶的
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高峰的誓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
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
闲、贬谪的悲凉与乐观面对人生的豁达,意味深长;而张岱的
《湖心亭看雪》表明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
显了他寄情山水的孤寂愁情。据此分析共同之处即可。
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6分)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①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
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
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②,燕坐③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④之
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⑤,是人
之所谓乐也。”
(节选自刘基《苦斋记》)
[注]①相为倚伏:互相依存,互相转化。②膏粱之子:富贵子
弟。③燕坐:安坐。④荼蓼:泛指田野沼泽中的杂草。这里指
野苦菜。⑤舆隶:古代把人分为十等,舆为第六等,隶为第七
等。这里指仆役。
(1)(★☆☆)查工具书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查阅《古
代汉语词典》并结合语境,可知“相去能几何哉”中“去”
的含义是下面的第 个义项。(3分)(Y9103001)
②
(2)(★★☆)文中表达了怎样的苦乐观 (3分)
答:
表达了“苦乐相倚,以苦为乐”的苦乐观。
解析 (1)句意:相距能有多远啊!去:距离。故选②。
(2)根据“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可知,本文重点阐发了
“苦乐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图安
逸享乐的思想,表达了苦斋主人苦中求乐、恬然自安的苦乐
观。
[参考译文]
章溢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乐与苦,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的。人们只知道乐是乐,却不知道苦也是一种乐;人们只知道
把自己的乐当作乐,却不知道苦会从乐中产生出来。那么乐
与苦之间,相距能有多远啊!如今那些富贵子弟,安闲地坐在
华丽的厅堂上,口没有尝过野苦菜的味道,身没有从事过农田
的劳动,睡觉一定要铺上双层褥子,吃饭一定要吃精美的食
品,出入一定要带上服侍的仆役,这些就是人们所认为的
乐。”
9.(学科素养·文化自信)
学习完《湖心亭看雪》,九年级(1)班拟组织“走进西湖,走
近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7分)(Y9103
003)
(1)(★☆☆)请你写出有关西湖的连续两句诗词及其作者。
(2分)
答:
(示例)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请从《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两文
中分别找出一个能作为全文“文眼”的字,并阐释理由。(3
分)
答:
《记承天寺夜游》:闲。《湖心亭看雪》:痴。
理由:“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超然心境;
“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对两位作者悠然闲
远、天人合一的境界的高度概括,可谓全文的“文眼”。
(3)(★★☆)苏轼任杭州刺史时,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
词。如果要在西湖边开一间“东坡茶社”,请你从下面苏轼
的诗句中挑选两句作为茶社的对联。(只填序号)(2分)
①从来佳茗似佳人 ②日高人渴漫思茶
③欲把西湖比西子 ④尝尽溪茶与山茗
上联: 下联:
③ ①
解析 (1)结合自己的学习积累,写出有关西湖的连续两句诗
词及作者即可。
(2)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到两文中最能概括作者心
境的字,分析其对作者思想感情表达的作用。
(3)拟写对联要符合以下要求:①字数相等;②词性相同;③内
容相关;④仄起平收。根据题干中“西湖边”“东坡茶社”
等关键内容,结合拟写对联的要求进行选择即可。
10.学完《湖心亭看雪》后,
九年级(2)班开展以“探索中国亭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系列
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7分)(Y9103003)
材料:亭是中国传统建筑,源于周代。“亭者,停也。人所停
集也。”早期根据其作用以及建造位置的不同分为路亭、
凉亭、山中的观景亭、驿站的驿亭等。许多古亭经历了多
次修葺和复建,具有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已成为城市的文
化名片。
(1)(★☆☆)你认为下列哪一项诗句描绘之境适合造亭 请结
合上述材料,说明理由,并给该亭取名。(3分)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
海》)
答:
(示例1)A项适合,诗句意思是:曲折的小路通向幽深处,
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可在路旁或繁密的花木中建
亭,取名为“通幽亭”或“花木亭”。
(示例2)B项适合,诗句意思是: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
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可在城外依山傍水处建
亭,命名为“送别亭”。
(示例3)C项适合,诗句意思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高耸挺
立。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可在草木茂盛的山岛
中建亭,命名为“观海亭”。
(2)(学科素养·语言运用)(★★☆)结合上述材料,探究下图“杭州城标”融入“亭”元素的构图含义。(4分)
答:
(示例)城标由汉字“杭”演变而来。上半部分是江南亭
台楼阁的形状,体现了江南典型建筑风格;下半部分的中、英
文字体,标注了城市的名称。城标整体形似航船,传达了城市
与水的密切关系,凸显了杭州的文化特征。
解析 (1)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根据材料内容分析作答,
言之有理即可。
(2)杭州城标由汉字“杭”演变而来,从图形及文字两方面解
答即可。
读 写
11.(微写作·写景抒情)《湖心亭看雪》将叙事、写景、抒情
融为一体。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用俭省的笔墨做了交代;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并且
景中含情;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请你运用这种
写法写一个片段。(不少于100字)
答:
(示例)走出门,就与满天的朝霞握了握手,碰了碰头。
清晨,好清爽!我一个人走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这是通往花
园的路。我要去那里拜访我的老朋友们。那一棵树是我要
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树,你挺拔地站着,是在迎接我
的到来吗 你开出美丽的花儿,是给来看你的朋友准备的一
份见面礼吗 你像一把撑开的大伞,多少人在你身下乘凉。
你直着腰,挺着胸,守卫着我们美丽的花园。
解析 将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写一个片段即可。注意
抓住景物特点,同时重在抒情。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