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素养综合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素养综合检测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5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三单元 素养综合检测
一、读·书(14分)
1.(学科素养·文化自信)磅礴大气的
古建筑匾额,是中国古建筑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
的两个匾额分别出自应县木塔和解州关帝庙。请从下面的
选项中为甲、乙两匾分别选出最恰当的评价。(4分)
A.字体秀丽端雅,表达了对应县木塔设计巧妙、建筑神奇的
赞叹。
B.字体龙飞凤舞,赞扬了应县木塔的高大、稳固。
C.字体灵动飘逸,概括了关公的文才武略及品德。
D.字体蚕头雁尾,赞扬了关公忠义、诚信的精神品质。
甲:(  )  乙:(  )
A C
解析 甲是楷书,字体秀丽端雅。乙是行书,字体灵动飘逸。
2.(新考法·情境式默写)相聚宴饮
是古人表达情意的重要方式,宴饮中创作的经典诗文饱含真
情挚意,更承载着古圣先贤的气韵襟怀和人格志趣。请把下
面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填写在横线上。(10分)
(1)宴饮是山光水色中的纵情与自适。滁州城西南的琅琊山
幽深秀丽,“峰回路转,          ,醉翁亭也”。
“山水之乐,          ”“苍颜白发    
  ,太守醉也”,欧阳修即使遭受贬谪,依然可以醉情于山水之间,醉情于同百姓的欢畅宴饮之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颓然
乎其间者
(2)宴饮是把酒言欢时的彷徨与进取。为了给李白饯行,朋友
们准备了隆重的筵席,“金樽清酒斗十千,      
”。然而李白“        ,拔剑四顾心茫然”。
前路崎岖,歧途甚多,倔强自信的李白不愿表现出对人生的气
馁,“        ,        ”唱出了他充满
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3)宴饮是举杯独酌后的和解与旷达。不惑已至,面对政治上
的失意,东坡写下“我欲乘风归去,       ,高处不
胜寒”。与弟弟子由七年未见,中秋月圆,倍加思念。“ 
     ,       ”既是苏轼对亲人的祝福,又是
与生命的和解。
又恐琼楼玉宇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二、读·思(26分)
(一)
3.思接千载品经典,探访圣贤求仁心。班级举办了“学习先贤·感悟生命”专题学习活动。(18分)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
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
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
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
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
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
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
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
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
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
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晓其意·体会情感】
(1)两文都流露出作者内心的隐隐不快。范仲淹提到滕子京
被①     ,暗含对仕途沉浮的悲慨;欧阳修自号为
“醉翁”,②      却不在酒,说明心中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根据文中加点字的意思填空)(4分)
(2)两文都是写景、叙述终于情。“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
意思是①“             
”,该句在文中承前启后,由景入
贬谪 
意趣(情趣)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
不同吧
情,引出下文迁客骚人之悲喜;“山水之乐,得
之心而寓之酒也”的意思是②“          
    ”,该句把景与情直接联系起来,点明文章中心,表现了作者洒脱的胸怀。(6分)
【析其法·吸取精华】
(3)遭贬谪辛酸悲凉,抬起头豪情万丈。读下面刘禹锡的诗,
找出表现诗人豁达襟怀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句:                      
理解: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
伤之情,但诗人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
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
的胸襟。
(4)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两文是如何运用语言突出景物
特点的。(4分)
答:                       
     
【甲】文运用对偶句,如“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等等,为文章增色添彩。“衔”“吞”等动词恰
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乙】文几乎全文用
“也”收束句尾,一贯通篇,写景叙事循序渐进,灵动精妙,具
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解析 (1)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意思是:滕子京被贬官
到岳州做知州。谪,贬谪。②“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是: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意,意趣,情趣。
(2)注意重点词的翻译。①重点词:览,观看,欣赏。物,景物。
得无,表推测。②重点词:得,领会。寓,寄托。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船旁
边仍有千千万万的船只经过,病树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
荣。此处诗人以沉船、病树自比,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
寂寞、蹉跎而忧伤,乐观看待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
出豁达的襟怀。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即可,注意体现语言运用对突
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二)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
魏主[注]用法虽严,然人有小过,常多阔略。尝于食中得虫,又左
右进羹误伤帝手,皆笑而赦之。每出巡游及用兵,有司奏修道
路,帝辄曰:“粗修桥梁,通车马而已,勿去草划令平也。”在
淮南行兵,如在境内,禁士卒无得践伤粟稻;或伐民树以供军
用,皆留绢偿之。常谓史官曰:“时事不可以不直书。人君威
福在己,无能制之者;若史策复不书其恶,将何所畏忌邪!”
(摘编自《资治通鉴》)
[注]魏主:指北魏孝文帝。
(1)查阅工具书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查阅《古代汉语
词典》并结合语境,可以判断出“常多阔略”中“阔略”的
含义是下面的第   个义项。(3分)(Y9103001)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魏主是一个怎样的人。(5分)
答:                       
     
(示例)魏主是一个用法严明、宽以待人、爱惜民力、
关心民生、严于律己的人。
解析 (1)结合上下文“然人有小过”“皆笑而赦之”等内
容可知,“阔略”的意思应为“宽恕,宽容”。
(2)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分析概括即可,如根据“然人有小过…
…皆笑而赦之”可知他是一个宽以待人的人,等等。
[参考译文]
孝文帝用法虽然严厉,但是如果别人有小过失,又常能宽容。
他曾经在食物里发现了虫子,又有一次手下人进羹时不小心
烫了他的手,他都笑着宽恕了他们。每次出外巡游以及用兵
出战,有关官员奏告要修筑道路,他总是说:“简单修理一下
桥梁,能通过车马就行了,不要铲除草地、填修平整。”他在
淮南行军时,像在本国境内一样,严禁士卒们践踏损坏稻谷作
物;有时要砍伐百姓的树木来供应军用,都留下绢帛作为抵
偿。他常常对史官说:“当朝时事,不可不如实记载。皇帝的
权势听凭自己,没有能制止他的;如果史官再不记录下他的恶
行的话,那他还有什么可畏惧忌惮的呢!”
三、读·写(60分)
5.(学科素养·思维能力)为更好地
朗诵古诗词,小文在幻灯片中插入下图作为背景。请欣赏这
幅图,从内容和构思特点两方面简述小文选用它的理由。(10
分)

答:                       
     
                        
    
                        
    
                        
内容上:图中左侧画着江岸,岸上生着高大的垂柳,柳
树下立着一只白鹤,一位渔翁撑着小舟行驶在江面上,远处是
连绵群山,天空正飞过几只大雁,画面右侧竖行排列着“中华
古诗词朗诵”几个字,与“朗诵古诗词”的目的十分契合。
构思上:图中的江水、小舟、渔翁、垂柳、白鹤、群山、大
雁等等,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画面和谐,能引发人们丰
富的想象,画面右边的“中华古诗词朗诵”几个字突出主题,
整幅图与朗诵古诗词的意境相吻合。
解析 内容上,要观察构图要素,把握图中的江水、小舟、渔
翁、垂柳、白鹤、群山、大雁等景物及“中华古诗词朗
诵”几个字,明确画面内容。构思上,注意把握意象与画面的
和谐统一,“中华古诗词朗诵”几个字彰显主题,与朗诵古诗
词的意境相吻合。
6.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回答问题。(15分)
岳阳楼记
汪曾祺
①长江三胜,滕王阁、黄鹤楼都没有了,就剩下这座岳阳楼
了。
②岳阳楼最初是唐中书令张说所建,但在一般中国人的印象
里,它是滕子京建的。滕子京之所以出名,是由于范仲淹的
《岳阳楼记》。滕子京因为岳阳楼而不朽,而岳阳楼又因为
范仲淹的一记而不朽。若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会有
那么多人知道岳阳楼,不会有那么多人对它向往。《岳阳楼
记》通篇写得很好,而尤其为人传诵者,是“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这位“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的范老夫子的事迹大家也多不甚了了,他流传后世的,除了几
首词,最突出的,便是这篇《岳阳楼记》和其中的这两句话。
这两句话哺育了很多后代人,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形成,
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呜呼,立言的价值之重且大矣,可不慎哉!
③写这篇《记》的时候,范仲淹不在岳阳,他被贬在邓州,而
且听说他根本就没有到过岳阳。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他
没有到过岳阳,可是比许多久住岳阳的人看到的还要真切。
岳阳的景色是想象的,但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思想却是久经考虑,出于胸臆的,真实的,深刻的。看
来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思想。有了独特的思想,才能调动想
象,才能把在别处所得到的印象概括集中起来。范仲淹虽可
能没有看到过洞庭湖,但是他看到过很多巨浸大泽。他是吴
县人,太湖是一定看过的。我很深疑他对洞庭湖的描写,有些
是从太湖印象中借用过来的。
④现在的岳阳楼早已不是滕子京重修的了。这座楼烧掉了
几次。据《巴陵县志》载:岳阳楼在明崇祯十二年毁于火,推
官陶宗孔重建。清顺治十四年又毁于火,康熙二十二年由知
府李遇时、知县赵士珩捐资重建。康熙二十七年又毁于火,
直到乾隆五年由总督班第集资修复。但是人们还相信这是
滕子京修的那座楼。
⑤我在别处没有看见过一个像岳阳楼这样的建筑。全楼为
四柱、三层、盔顶的纯木结构。主楼三层,高十五米,中间以
四根楠木巨柱从地到顶承荷全楼大部分重力,再用十二根宝
柱作为内围,外围绕以十二根檐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
楼纯用木料构成,逗缝对榫,没用一钉一铆、一块砖石。楼的
结构精巧,但是看起来端庄浑厚,落落大方,没有搔首弄姿的
小家气,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上很压得住,很有气魄。
⑥岳阳楼本身很美,尤其美的是它所占的地势。“滕王高阁
临江渚”,看来和长江是有一段距离的。黄鹤楼在蛇山上,晴
川历历,芳草萋萋,宜俯瞰,宜远眺,楼在江之上,江之外,江自
江,楼自楼。岳阳楼则好像直接从洞庭湖里长出来的。楼在
岳阳西门之上,城门口即是洞庭湖。伏在楼外女墙上,好像洞
庭湖就在脚底,丢一个石子,就能听见水响。楼与湖是一整
体。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
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了。站在岳阳楼上,可以清清楚楚看
到湖中帆船来往,渔歌互答,可以扬声与舟中人说话;同时又
可远看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湖水,
远近咸宜,皆可悦目。
⑦夜读《岳阳楼诗词选》。读多了,有千篇一律之感。最有
气魄的还是孟浩然的那一联。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化大境界为小景,另辟蹊径。许棠因为
《洞庭》一诗,当时号称“许洞庭”,但“四顾疑无地,中流
忽有山”,只是工巧而已。写得最美的,还是屈大夫的“袅袅
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两句话,把洞庭湖就写完了!
(选自《湘行二记》,有删改)
(1)【初识·散文共性】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请
补充以下思维导图,体会散文的这一特点。(4分)

答案 ①纯木结构,逗缝对榫,精巧大方。②名人墨客登
楼留下众多诗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2)【细品·散文个性】汪曾祺说:“在文风上,我是更有意识
地写得平淡的。但我不能一味地平淡,一味平淡就会流于枯
瘦。”下面的句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请试做赏析。(5分)
伏在楼外女墙上,好像洞庭湖就在脚底,丢一个石子,就能听
见水响。
答:                       
     
                        
句子看似平淡,实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更加突出了岳
阳楼的地势特点,楼与湖成一个整体,别有一番风味,使读者
如临其境,对岳阳楼的地势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3)【深悟·散文之神】有人认为汪曾祺的《岳阳楼记》旨在
写景抒情,有人认为它旨在阐发哲思,也有人认为它两者兼
具。你是如何认为的 请联系全文,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答:                       
     
                        
    
                        
    
(示例)我认为两者皆有。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全方面对岳
阳楼进行了刻画,写出了它思想深刻、地势独特、结构精巧、
文化厚重的特点,抒发了自己对岳阳楼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同时,作者紧扣《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的思想,认为正是它使岳阳楼更加有名,表达了对创作
的思索:文章应该表达深刻、透亮的思想,文以载道,这样文章
才具有生命力。所以全文既有写景抒情,也有阐发哲思。
解析 (1)由“全楼为四柱……落落大方”可概括出①:纯木
结构,逗缝对榫,精巧大方。由“最有气魄的还是孟浩然的那
一联……把洞庭湖就写完了”可概括出②:名人墨客登楼留
下众多诗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2)洞庭湖不可能就在脚底,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是为了
突出岳阳楼的地势特点,楼与湖成一个整体,别有一番风味。
平淡的登楼感受加入了夸张的修辞,让读者对岳阳楼的地势
特点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抓住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阐述
自己的看法要立足于文章内容,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7.作文。(35分,含书写分3分)
法国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殊不知身边也有美好与感
动。或许是街角一树盛开的繁花,或许是疲倦时温暖的拥抱,
或许是难过时几句鼓励的话语……发现身边的美好,心胸豁
然开朗,生活柳暗花明。
  请以《身边的   》为题,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
作文。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
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④请务必先补全题目。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要求以《身边的  》
为题,写一篇文章。结合材料,审清题意,补全题目。根据
“殊不知身边也有美好与感动”和“发现身边的美好”可
知,“身边的”是强调“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不为人们所注
意”,故横线上可填写人、事、物或精神品质等等,由此可知
本题适合写成记叙文。可选取自身经历进行写作,如所见的
风景、与亲人朋友的相处等,也可谈成长道路上或学习生活
中的感悟。写作时应将叙述与抒情相结合,采取恰当的写作
手法,表达真情实感,注意贴近现实,避免空话套话。
[例文]
身边的温暖
停下脚步,向四周看,你会发现许许多多发生在你身边的温暖
小事。
门前的巷子里正在装煤气管道,一个个深蓝色的身影在坑道
中进进出出。一位衣着朴素的妇人端着一只保温杯来到一
个工人面前,说:“歇一会儿,喝点儿热水吧。”工人满是泥
污的脸上立刻露出质朴的笑容。白色的水汽从保温杯口蒸
腾而出,氤氲着两张柔和的脸。
小路上,一位老爷爷正将自己手上的棉手套脱下,戴在身边的
老奶奶冻得通红的手上,嘴里还在不停地埋怨:“怎么又忘了
戴手套,都几十年了,这个老毛病怎么总是改不掉。”老奶奶
咧着没牙的嘴,笑呵呵地看着老爷爷,脸上绽放出少女般羞涩
的微笑。
菜市场里,一对菜贩夫妇正在清点货物,他们身边一个胖嘟嘟
的小孩坐在一辆三轮车上自顾自地玩着“开火车”。兴许
是冻得实在受不了了吧,妇人直起身搓了搓快要僵硬的手。
这时,小孩子跳下车,来到妇人面前,伸出他胖嘟嘟的小手,不
停地摩挲着妇人的手,凑上去,对着那双粗糙的手呵了几口
气,奶声奶气地说:“这样就不冷了。”妇人的眼睛顿时湿润
了……
放学的铃声一串串从校园中传出,不一会儿,大门口便出现了
学生的队伍。渐渐地,队伍主干分成了支流,再渐渐地三五成
群。孩子们脚下蹦着,口里聊着,眉儿舞着……
对面的理发店里走出一位姑娘,撩一撩额前刚剪好的刘海,满
身洋溢着青春的希冀。
修车铺里,老师傅直起身,敲了敲刚刚装好的链条,伸出沾满
油污的手,对着面前的学生做了个OK的手势,还调皮地眨了
眨眼睛。
路上,一个孕妇牵着丈夫的手,眼含幸福地瞧着路边欢笑着跑
过的孩子们,又瞧了瞧自己的肚子,神情里满是对即将诞生的
小生命的期待。
不要再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烦恼,那或许是因为你只顾疾步前
行,而忽视了身边的温暖。其实,幸福每时每刻都萦绕在你我
身边。
请稍稍停下你寒风中匆匆的脚步,在原地缓缓转身,你一定会
和我一样,发现你从未留意过的那些身边的温暖。
[点评]这篇文章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人生温暖的窗口,那
就是——停下你匆匆的脚步,发现萦绕在身边的平凡的温暖:
那递给工人的一杯开水、给老伴戴上的一副手套、给妈妈
送上的一丝暖意、孩子们放学时的欢声笑语……一个个镜
头如同一朵朵绽放的温暖之花,它们来自日常生活,却有着绚
丽的颜色。文章叙述自然而随意,有一种平易又动人的力
量。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