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专项素养综合全练(五)
跨学科专练(二)
1.(跨学科·科学)下列选项中加
点的“还”字与“答案”中加点的“还”字表达效果相同
的一项是 ( )
问题:大风常常会造成哪些危害
答案:强风造成交通堵塞、植被破坏、房屋桥梁倒塌,还会
造成强对流天气等。
A
A.手机主要用来沟通交流,还能用来休闲娱乐。
B.你好歹还会两句英语,我连字母都不认得。
C.半夜了,他还在工作。
D.他还真有办法。
解析 “答案”中的“还”字表示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
充,A项中的“还”字与其表达效果相同。B项中的“还”
字表示程度上勉强过得去;基本达到要求。C项中的“还”
字表示动作继续进行;仍旧。D项中的“还”字表示没想到
如此,而居然如此(多含赞叹或责备、讥讽的语气)。
2.(跨学科·化学)萤火虫的发光器官由特殊的细胞组成,周围
分布着许多小神经和小气管。这些细胞中含有一种奇妙的
物质——荧光素。萤火虫呼吸的时候,氧气从小气管进入细
胞,和荧光素结合,在另一种物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发生化
学反应,发出光来。
上述过程可以写成一个简单的公式:
①+② ④
① ②
③ ④
荧光素 氧气
荧光素酶 发光
解析 从题干给出信息中梳理萤火虫发光的过程完成公式
即可。
3.(跨学科·生物)除涉禽中的鹭,游禽中的鹈鹕和猛禽中的部
分鹰隼(这是些在树上筑粗陋大巢的鸟)外,编织巢几乎全部
为雀形目鸟类所造。它们长于鸣啭,巧于营巢,故根据分类的
说法,我们又称它们为鸣禽。雀形目是新鸟亚纲中种数最多
的一目,其庞大的数量占现代鸟类总体的一半以上。
根据上面的内容,解释什么是“鸣禽”。
答:
鸣禽是长于鸣啭、巧于营巢的雀形目鸟类。(或:鸣禽
是雀形目鸟类,它们长于鸣啭,巧于营巢。)
解析 这道题涉及生物学科的相关知识,重在考查学生在阅
读中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及信息的筛选能力。
4.(跨学科·物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绘的
是一幅风雪夜归图:“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
吠,风雪夜归人。”“日暮苍山远”勾勒傍晚时分山川的景
象,它不仅美,而且很真实。为什么日暮的时候苍山会显得远
一些呢
②实际上,这与黄昏时分太阳与苍山二者自身及之间的影像
变化有关,其中涉及一些物理学知识。
③黄昏时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白色(或浅色)
的形体在黑色或暗色背景的衬托下,具有较强的反射光亮,呈
扩张性的渗出,这种现象叫光渗作用。黄昏时,四周天空是暗
沉沉的,因而太阳相对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
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么悬殊,这就使
太阳在黄昏时看起来比中午时大些。
④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达·芬奇在他的著作中曾对光渗
现象做过描述:“隔着太阳窥看树枝,常觉得它变细了甚至于
辨别不出。按理,城堡上的炮眼和垛子是一样宽的,然而我看
起来前者特别宽一些。”
⑤其实,当各种不同波长的光同时通过晶状体时,聚集点并不
完全在视网膜的一个平面上,因此在视网膜上的影像的清晰
度就有一定差别。波长较长的暖色光(如红光)焦距长,焦点
不在视网膜上,在视网膜上所形成的影像模糊不清,似乎具有
一种扩散性;相反,波长较短的冷色光(如蓝光)就比较清晰,似
乎具有某种收缩性。所以,同样大小的物体,红色物体就显得
比蓝色物体大一些。
⑥色彩的膨胀、收缩不仅与波长有关,而且还与明亮程度有
关。光亮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影像的轮廓外似乎有一圈
光圈围绕着,使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影像轮廓扩大了,看起来就
觉得比实物大一些。
⑦另外,点光源发出光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会越来越弱。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光亮的物体显得
近些,灰暗或阴影中的物体显得远些。黄昏时太阳离地平线
越来越近,它的明亮程度也越来越小,周围的景物(苍山)也越
来越暗,人们感到它越来越远了。同时,日落时,太阳看起来
比中午时大些,太阳变大了,太阳旁边的景物在观察者的眼中
就相对变小了。
⑧经过上面的解释,对“日暮苍山远”所勾勒的黄昏苍山图,
我们是否有了更通透的理解
(摘编自王恒《光渗作用成就千古绝句》)
【材料二】
根据瑞利散射原理,光波的波长与其散射光的强度成反比。
暖色光为长波,散射光强度小,不易散射;冷色光为短波,散射
光强度大,容易散射。正午太阳直射,阳光穿过大气层的厚度
最小,其在大气层被散射掉的短波成分较少。早晨或黄昏的
阳光斜射,穿过大气层的厚度比正午时厚得多,其被大气散射
掉的短波成分较多。因此,观察者在早晨或黄昏接收到的阳
光主要是长波的暖光色,太阳看上去就比正午时大些。
(摘编自余小英、李凡生《从物理学角度鉴赏
“两小儿辩日”》)
【材料三】
物理学是用人的理智寻求自然界中表面现象背后所隐藏的
简洁规律美,文学是用情感感受世间的人和物,它是一种诗意
的美。物理学与文学就像两条溪流。物理学这条溪流融汇
了人类的理性,溪水沿着自己的方向准确无误地流动着。文
学的溪流则充满了想象,那跳跃的溪水时而清脆激越,时而忧
郁低沉。当物理学与文学这两条溪流在大海汇聚的那一刻,
我们才真正懂得了海阔天空,感受到了自然界更深邃、更广
阔的美。
(摘编自韩晓霞《论物理学与文学的关系》)
(1)光渗作用的产生受哪些因素影响 结合【材料一】简要概
括。
答:
光的波长、物体的明亮程度、光源的距离。
(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描述“黄昏时的太阳看起
来比中午时大些”这一现象的产生过程。
答:
黄昏的阳光斜射,穿过大气层的厚度比正午时厚得多,其
被大气散射掉的短波成分较多,使更多的长波通过晶状体,暖
色光在视网膜上形成扩散性的模糊影像,再加上暗色的背景
衬托,所以黄昏时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些。
(3)学好物理对语文学习有什么帮助 结合【材料一】和【材
料三】简要概括。
答:
运用物理学知识可以解释“日暮苍山远”的原理,所以学
好物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物理学是用人的
理智寻求自然界中表面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简洁规律美,所以
学好物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语文的诗意之美和自然
界更深邃、更广阔的美。
解析 (1)结合【材料一】第⑤段至第⑦段可概括出答案。
(2)根据【材料一】“黄昏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这就
使太阳在黄昏时看起来比中午时大些”“波长较长的暖色
光(如红光)焦距长……似乎具有某种收缩性”和【材料
二】“暖光色为长波……太阳看上去就比正午时大些”提
炼信息,概括作答即可。
(3)根据【材料一】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日暮苍山远”可
知,学好物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根据【材料
三】“物理学是用人的理智寻求自然界中表面现象背后所
隐藏的简洁规律美……感受到了自然界更深邃、更广阔的
美”可知,学好物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语文的诗意之
美和自然界更深邃、更广阔的美。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