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文档属性

名称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5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五单元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读 书
1.鲁迅先生因其出众的人格与才华,被尊称为“大先生”。
请你从以下两幅字中选择一幅作为鲁迅先生形象宣传画的
标题,并说明理由。
选择:   
理由:                      
答案 (示例1)选择:【甲】 理由:【甲】是楷书,字体端正,
笔法严谨,正如鲁迅正直、严肃的形象。
(示例2)选择:【乙】 理由:【乙】是隶书,平稳舒展,大气端
庄,正如鲁迅先生沉稳、大气的品格。
解析 根据字体特点,结合鲁迅先生的形象、人格特点来分
析说明即可。
读 思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污蔑(miè)   脊梁(jí)   自欺欺人(qī)
B.渺茫(miǎo)   省悟(xǐng)   前仆后继(pú)
C.笼罩(lǒnɡ)   抹杀(shà)   宰相(xiànɡ)
D.慨叹(kǎi)   诓骗(kuānɡ)   搽粉(chá)
D
解析 A.脊jǐ。B.仆pū。C.杀shā。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
意的一项是 (  )
A.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
不出分明的结果来。(虚伪)
B.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
可靠。(迷茫)
C.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
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前赴后继)
C
D.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
骗。(欺世盗名)
解析 A.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虚伪:不真实,不实在,作
假。B.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
样子。D.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
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欺世盗名: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4.(新素材·趣解名人)有同学从网上摘录了下面的文段,请你
根据其语言特点,将文段补充完整。
多味的作家——鲁迅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父亲的逝世
是苦,永别藤野先生是苦,跳进旧社会的“大染缸”而不得解
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了这本从暴虐、
阴暗、乌烟瘴气中走来的《朝花夕拾》。
  咸:朴实感人的散文催人泪下。点滴的旧事,是《朝花夕
拾》可歌可泣的盐分,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心灵的深
思。
  辣:                     
       
                        
    
(示例)鲁迅的本色是辣。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
尖直指的人群。他“横眉冷对千夫指”,在《朝花夕拾》中
忆起儿时所遇的反动、守旧势力,对他们的抨击与批判毫不
留情。
解析 根据前文的语言特点,结合《朝花夕拾》的内容和主
旨作答即可。根据“辣”可知,此处可围绕《朝花夕拾》中
揭露、批判反动文化的内容与犀利的语言来分析补写。
5.九年级(1)班准备制作一期
专刊《致敬大先生——鲁迅》,请你积极参与。(4分)
【栏目一:革命旗手】
鲁迅先生怀揣着医学救国的梦想,来到仙台。黑瘦的藤野先
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以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给
予了他悉心的关怀和不倦的教诲。然而,匿名信中的“中国
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深深刺伤了鲁迅先
生的民族自尊心。在人生的岔道前,他毅然弃医从文,开启了
充满责任和理想的文学生涯。从此,他用笔铸成一把刺向时
弊的希望之剑,用纸垒成一堵排开黑暗的坚实之墙,他用心中
的利刃劈出一条条光明的通道,用手中的盾牌抵御一次次邪
恶的反扑。中国少了一个外科专家,多了一个革命旗手。
(1)(★☆☆)以上是同学们整理的一段材料。下列说法不正
确的一项是(2分)(  )
A.文中加点的字“挟”“岔”的读音分别是xié、chà。
B.文中“顿挫”的意思是(语调、音律等)停顿转折。
C.文中画横线的三个短语结构不同。
D.文中画线句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C
【栏目二:不朽丰碑】
鲁迅是享誉中外、深受景仰的一代文学大师,是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的不朽丰碑。
(2)(跨学科·艺术)(★★☆)下面是一位同学参照先生的画像,
结合对先生的了解,为先生拟写的一副对联。你认为在横线
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C
面容①  ,目光炯炯,②   烛黑暗
须眉浓密,头发③  ,毫不犹豫④  
A.①消瘦 ②无所畏惧 ③竖立 ④斗魔鬼
B.①消瘦 ②毅然决然 ③根根 ④斗魔鬼
C.①清瘦 ②无所畏惧 ③根根 ④刺痼疾
D.①清瘦 ②毅然决然 ③竖立 ④刺痼疾
解析 (1)文中画横线的三个短语结构相同,都是偏正短语。
(2)对联要求仄起平收。所以下联的尾字应该是平声,而“斗
魔鬼”中的“鬼”是仄声,“刺痼疾”的“疾”是平声,由此
可排除A、B项。对联要求结构相同,③处所对应的是上联
的“炯炯”,由此可知,③处应选“根根”,排除D项。
读 书
6.(新素材·词云图)小明阅读《朝花夕拾》后,对鲁迅先生的
印象有了转变,请你从下面两幅“高频词云图”中各选一个
词语,结合书中内容,以小明的口吻谈谈对鲁迅先生印象的转
变。

答:                       
     
                        
    
                        
    
(示例)我对鲁迅先生的前印象是“严肃”,他是一位
著名文学家,他的笔是直刺黑暗社会的“投枪”和“匕
首”。读了《朝花夕拾》后,我对鲁迅先生的现印象是“天
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儿时的鲁迅到三味书屋后
面的园子里玩耍,在课堂上描绣像,让我看到了鲁迅天真的一
面。
解析 根据对《朝花夕拾》内容的理解,从两幅图中各选一
个词语,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以小明的口吻作答即可。
7.阅读下面
的文章,完成小题。(7分)
中国人失掉创造力了吗
①“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在无边的宇宙中,
最能洞悉世间真谛的无疑是那一弯新月。
②月亮像什么
③一位孩童给出答案:“像灯!”而他的父亲则认为月亮就是
月亮。但这位父亲后来了解到:“明”由“日”和“月”构
成,而“月”本身就有照明的含义。这位思前想后才发现月
亮与灯联系的父亲就是哈佛大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教
授岳晓东。他说,在儿子面前,他才是“愚蠢的父亲”。
④“月亮就是月亮”,这几乎是成人异口同声的回答,难道成
熟就意味着一成不变 换言之,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创造力缺
失的表现呢
⑤虽说模仿是成长的一个阶段,但当今时代,“克隆风波”却
日益盛行。学生只需抄下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便可万
事大吉;教授只需给文章改个标题,便是“大家之作”;厂商
只需变更产品商标,便美其名曰“独家研制”……
⑥一个没有创造力的国家,是缺乏后继之力的。在当今飞速
发展的时代,中国更应注重有思想的创新。
⑦孩子们自幼年启蒙开始,便应得到对创新能力的针对性培
养。教科书上可以不再设置现成的答案,使孩子们必须在实
践中通过各种方法去寻求结果。相较之下,所谓“做好乖
乖”的传统教育模式无异于扼杀孩子创造力的刽子手,已经
落后于时代。
⑧有人感叹,中国人失掉创造力了!
⑨我们失掉创造力了吗 当然没有。追溯中国历史长河,先
祖的创新成果享誉世界。如张衡发明地动仪、沈括提出
“十二气历”等,他们的成果泽被后世。但我觉得,他们终其
一生的求索不仅仅留下了成果,更留下了一种照亮灵魂的创
造精神。
⑩我们失掉创造力了吗 当然没有。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个
轻易服输的民族,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我们正以
日新月异的面貌让世人不敢小觑。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
曾说:“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中国的“天河二号”
超级计算机,已连续三次被评为世界第一超级计算机,运算速
度比世界第二的美国“泰坦”超级计算机快近一倍;浙江大
学研发出名为“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是迄今为止世界
上最轻的材料……这些都表明中国能够用自己最具创造性
的一面让世界瞩目。
我们失掉创造力了吗 当然没有。南开中学14岁小发明家
张星歌自制节水龙头获专利;中南大学21岁的大三学生刘路
独辟蹊径,破解了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耄耋之年依
然活跃在田间地头的袁隆平将“杂交水稻”遍种神州大地,
被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称赞“把西方国家远远
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将引导中国和世
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中国人不但没有失掉创造力,而且使“中国创新”不断焕
发新的生机。让我们携手共进,乘着“创造”的方舟,去开启
“富民强国的中国梦”之航吧!
(1)(★☆☆)简要分析①—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3分)
答:                       
     
以岳教授父子对“月亮像什么 ”这一问题的不同
回答开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说明成人缺失创造力的现象,引出下文。
(2)(★★☆)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说说文章第⑦段的作用。(3
分)答:                       
     
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两种不同教育方式进行比较,揭
示了扼杀孩子创造力的重要原因,发人深思。
(3)(新考法·关联教材)(★★☆)本文在论述方式上与鲁迅先
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什么相似之处 结合文本
内容加以说明。(4分)
答:                       
     
                        
    
                        
都采用了驳论的方式进行论证。作者针对“中国人失掉
创造力了”的观点,用设问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以先祖的创
新成果和现代中国在各个科研领域所取得的创新成果为例,
论证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拥有非凡的创造力,以事实为论据有
力地驳斥了这种观点。
解析 (1)阅读①—③段可知,这三段记叙了岳教授父子对
“月亮像什么 ”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孩子的回答“像
灯”,浪漫贴切,富有想象力。教授的回答“月亮就是月亮”
则刻板乏味。以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开头,容易激发读者
的阅读兴趣。同时,运用举例论证,说明成人缺失创造力的现
象,引出下文。
(2)第⑦段“孩子们自幼年启蒙开始……孩子们必须在实践
中通过各种方法去寻求结果”介绍的是有利于培养孩子创
新能力的做法。“相较之下……已经落后于时代”则指出
“做好乖乖”的教育方式已经过时。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将两种不同教育方式进行比较,揭示了扼杀孩子创造力的重
要原因,发人深思。
(3)文章由望月写起,引出“中国人失掉创造力了”的错误论
点;然后,运用设问手法,明确自己的观点“我们失掉创造力
了吗 当然没有”;接着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古代张
衡、沈括的事例和现代中国的科研创新事例,有力地驳斥了
“中国人失掉创造力了”的错误观点,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
点;最后发出号召。
8.(微写作·驳论)请你作为反方,运用驳论的技巧写一段话,驳
倒下面这段话中的正方观点。(100字以内)(Y9105002)
正方:我方认为,对待每一个熟悉的朋友都要像第一次见到那样,恭恭敬敬,彬彬有礼,即熟人生处。熟人生处,于人表示出尊重,于己体现出风度。给熟人足够的尊重,才能熟而不俗,友谊长存。
答:                       
     
(示例)反方:我方反对“熟人生处”的观点。
若像第一次见面那样对待熟悉的朋友,则会日久生分、情感
淡漠。“益友宜相亲”,我们应与熟悉的朋友相互尊重、亲
密相处,这样才能拥有长久、坚实的友谊。
解析 运用驳论的技巧,针对正方的“熟人生处”的观点,进
行驳斥,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述说明,注意字数要
求。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