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大雁归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大雁归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5 10:0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大雁归来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层层雾ǎi 浮现在莫莫格湿地之上,一群白鹤的喧嚷打破了莫莫格湿地的宁静……
白鹤每年六月到八月在西伯利亚繁殖,九月、十月在中国东北吉林境内的莫莫格湿地停歇一个月左右,再启程南下至江西鄱阳湖越冬。这条路线是它们唯一的赌注——白鹤的数量虽然在所有种类的鹤中不是最少的,但它们的迁xǐ 路线比较单一,白鹤已被列为极危物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雾ǎi( ) 喧嚷( ) 赌( )注 迁xǐ( )
请在资料中的“□”里填一个合适的标点。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融化 暄嚷 忧郁 B.邀请 凋零 雉鸡
C.想象 枯燥 稀疏 D.鸭蹼 窥探 赌注
4.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花样滑冰团体赛上,双人滑选手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沉着冷静,目空一切,专注于比赛。他们表演的跳跃、旋转等高难度动作令在场观众叹为观止。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戛然而止,他们成功地完成了比赛,得到了10个积分。
A.天衣无缝 B.目空一切 C.叹为观止 D.戛然而止
5.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努力攻克技术难关,取得了约 500 项左右的专利成果。
C.通过“主题教育”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意义。
D.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必须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或破坏自然资源。
6.同学们找到了下面的资料,但是语序弄乱了,请你帮助他们整理一下, 选出语序正确的一项 ( )
雁有合群性,喜集体行动,并且很守纪律,往往排成行列,在天空中飞过,________________
①而它们的阵形,又像是写出来的字,所以又称“雁字”。
②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之句。
③明代的唐时升竟有咏“雁字”诗二十四首之多。
④好像是军队列阵形一般,因此有“雁阵”之称。
A . ④②①③ B. ④③②①
C. ②④①③ D. ②①④③
7.联系课文,品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1)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综合性学习
(1)请你结合《大雁归来》一文,帮助他们完成下面的诗。
大雁归来
(1)__________(填季节),大雁归来
它们从人们的头上(2)_________飞过
那十一月的大雁(3)______________
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会(4)___________
四月的夜间,大雁会在沼泽(5)_________________
它们喜欢寻食(6) _________
啊,亲爱的(7) ___________
请接受我们爱鸟者的赞誉吧!
(2)右边是小美为本次展览会设计的宣传海报,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这幅海报的设计好在哪里。
阅读理解
(一)读《大雁归来》,完成练习。
大雁归来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到了。
  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戚斯康星的法规。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三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不消几大,沼泽地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1946年4月11日,我们记录下来的大雁是642只。
  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从早到晚,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它们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
  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人们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于是人们就得出结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我和我的学生注意到每支雁队组成的数字。六年之后,在对孤雁的解释上,出现了一束不曾预料的希望之光。从数字分析中发现,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多得多。换句话说,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们先前所提出来的那种想像,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单调枯燥的数字竞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在四月的夜间,当天气暖和得可以呆在屋外时,我们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在那儿,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静悄悄的,人们听到的只是沙锥鸟扇动翅膀的声音,远处的一只猫头鹰的叫声,或者是某只多情的美洲半蹼鹬从鼻子里发出的咯咯声。然后,突然问,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并且带着一阵急促的混乱的回声。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随后,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
  等到白头翁花盛开的时候,我们的大雁集会也就逐渐少下米。在五月来到之时,我们的沼泽便再次成为弥漫着青草气息的地方,那砦红翅黑鹂和黑脸田鸡更给它增添生气。
  1043年的开罗会议上人们发现,各国之间的联合是不可预期的。然而,大雁的这种联合观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每年五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自更新世以来,每年三月,从中国海到西伯利亚,从幼发拉底河到伏尔加河,从尼罗河到摩尔曼斯克,从林肯郡到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大雁都要吹起联合的号角。
  因为有了这种国际性的大雁迁徙活动,伊利诺斯的玉米粒才得以穿过云层,被带到北极的冻土带。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9. 关于《大雁归来》一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保护和珍爱野生动物是全文的主旨。
B. 《大雁归来》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拟人句来描写大雁。
C. 文中作者称自己为“爱鸟者”,一个“爱”字贯穿全文。
D. 《大雁归来》的侧重点在于介绍知识而不在于抒发情怀。 
10. 本文用充满诗意的笔触描写了______________以及它们的______________给我们的世界带来的生机和情趣,呼吁人们把动物当朋友,尊重动物,与它们______________ 。同时,作者谴责______________的行为。
11. 请你说说人类可以从大雁身上学到些什么。
12. 浓郁的抒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简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龙一精灵是否存在,至今仍神龙不见首尾,故大可认定其为虚构之物。其起源于原始先民们对神秘自然力量的畏惧乃至思考,又在后人推波助澜的演绎中获得了丰富。然遍察有关龙的资料,种种造龙术皆有牵强附会之嫌。道教称龙为蛇修炼演化之物。佛教尚未东传之时,由于汉文化的融入,教义中方有了龙的雏形,可以说其中为佛护法的八部天龙仍为汉化物。儒学讲究格物致知,不语怪、力、乱、神,然而在明确龙一物能够附载众多的儒学思想,能够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调整人的道德水准的作用时,也是默认具有孝悌仁爱的龙王存在的。在宗教产生之前,原始先民们的造龙术采用的是组合法,杂糅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等常见事物的部分体貌特征合而为龙,后世在此基础上又尽力美化,使其向更加威猛、神异的方向丰富发展。但是,各种造龙术仍然没有揭示一个根本的问题:为什么要造龙 我考证原因,当与闪电有关。夏季的电闪雷鸣之际,黑云中的闪电给予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个长长的怪物形象。它会以不同的姿态、在不同的方位出现,然总不改其修长的形状,叱咤的情态,接着便有狂风暴雨形成。古人惊恐之余,缘何不会产生幻想 那黑云之后,定然有着一条长身子的怪物在行云播雨。这大约即是龙产生的真正原因。此观点之知识产权应为我所拥有,如若前人早有如是论述,也是我孤陋寡闻,书仍未读尽之故。然知识产权又有抢注一说,特于此先行抢注了。
中国文化书库中,关于龙的故事不胜枚举。昔日皇帝铸鼎成功,驭龙升天; 秦始皇被称为祖龙,拉开了龙行皇室的序幕。《史记·高祖本纪》里也有记载:高祖母刘氏因神龙附体致孕,后生高祖。高祖未发迹之时亦常向人赊酒,每每醉后,其身上就有黄龙盘绕。自汉以后,历代帝王皆洞悉了以神龙之形象来武装、美化、神秘自己的好处,遂心甘情愿地披上了真龙天子的外衣,愚民以王权天授的思想,借以巩固了自己的家族统治。此后,龙的肖像使用权便正式被封建帝王们所垄断,任何的僭越行为都会被视为谋逆大罪而给予严惩。李白在其《猛龙行》中曾有过感叹:“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后来一切指责皇帝过错的言行也都被喻为批龙鳞。然而龙鳞也不是想批便批的,如果恰逢能以人为鉴的唐太宗般的开明君主,是那些被赋予了能风闻奏事、有批龙鳞权力的御史给事们的幸运,倘若生不逢时,昏君当政,批龙鳞可就得冒着杀头的危险了,是以昏君左右多佞臣,国亡亦指日可待了。
历史上因龙而引发的文字狱颇能说明封建帝王对龙一事物的专有程度。著名的乌台诗案中,苏轼因一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描写桧树的诗,被政敌指责为:“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因而遭到了连续多年的罢黜贬谪。明代画家盛著善画山水花鸟人物,名重一时,洪武年间供事内廷,为皇室服务。他奉旨为一寺院画影壁时,别出心裁地画了一幅“水母乘龙背”的画,结果竟被生性多疑的朱元璋认为盛著是希望有人骑在他的龙背上,遂以“不称旨”的罪名下令处死了盛著。乾隆年间,内阁学士胡中藻主持广西学政时,出试题取《易经》中“乾之爻不像龙说”一句,结果被控为诋毁乾隆。因隆与龙同音,是暗指乾隆不是真龙天子,因而获罪。收监后又遭到瓜蔓抄,查出胡诗中还有句“一把心肠论浊清”的诗,于是胡中藻被处死。
今日之国人喜爱自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有其根深蒂固的夙愿,正是几千年来,龙的形象使用权一直被封建帝王家族所垄断,平民百姓莫敢僭越,如今众生得以平等,再没有真龙天子把持着文网、言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言与批鳞。只要是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谁都取个带了“龙”字的名字,都可以做得龙子龙孙,焉能不呈趋之若鹜之状
龙以虚幻之形象,挤身于十二生肖之中,由此可见古人对龙的崇拜程度,且由龙一物而衍生出的龙文化也可谓博大精深,从中完全能够体现出古人的思想体系和价值取向。尤以古老的《易经》为最,其开篇之乾系爻辞中,初九爻就以“潜龙勿用”喻君子应守时待命,隐要守德。九二爻以“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喻君子一旦出山,改变了隐居状况,就应积极寻求“大人”的帮助,以宽厚的态度来包容周围的一切事物,说的是一种君德。九五爻云:“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及至龙飞上了天,仍不能脱离开“大人”的帮助,只有顺应天德,一切才会有秩序。上九爻云:“亢龙有悔。”是说身份尊贵而没有根基,地位崇高而没有百姓,真正有才德的大人被抛在下面而不去辅佐的人,只能一事无成,因而亢龙有悔。如此以龙说事,指明了君子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处世之道,是非常符合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是以圣人虽不语“怪、力、乱、神”,眼见得以龙说事能有助于阐明自己的思想,便也欣然为易文里的龙解注了。后世所衍生出的有关含龙的语词,也是极尽美化阿谀之手法,可于此举几例说明:龙行虎步,喻威仪庄重,气度不凡。常以之形容帝王之相。龙吟虎啸,喻诗词声律豪放峭拔或英雄豪杰叱咤风云。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的遒劲有力,灵活舒展。画龙点睛,喻说话或作文因一两句关键言辞而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其余不一而足,有兴趣者可去翻查成语词典,美化龙的词语竟是太多了!
于此写龙并非有叶公之好,自然也不怕有潜龙飞腾出来吓我。
(摘编自黄廷法《浮生拾慧》)
1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周易》爻辞起始,古代文人通过诗词歌赋的形式,用大量的文字来美化和塑造龙,使中国传统龙文化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B.古代封建帝王都热衷于把自己美化为真龙天子,以彰显君权神授,从而达到巩固自己家天下的目的,因此龙文化也从而成了皇家专属。
C. 中国龙文化博大精深,现今“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这种说法可以使龙一物成为了 一条促进中国人民团结友爱的纽带。
D. 龙因为自占以米都被赋予了身份尊贵,道德高尚的意象,后世所衍生出的含有龙字的成语大都含有褒义的成分。
1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龙作为原始先民的一种图腾崇拜,其身上所负载的“孝悌仁爱”内涵对维护古代社会稳定和调整人的思想道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B. 原始先民们的造龙术采用的是组合法,是提取多种动物的长处,后世又极尽美化,才使之成为了 ·种威猛、神异的图腾。
C. 龙的肖像权是占代封建帝王家族的专属,使用不当就会被治罪,所以占人对龙文化内涵讳莫如深。
D. 今日国人喜欢自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说明了人民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普遍提高。
15.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素材来丰富第 一段内容的 一项是( )
A. 宋人罗愿《尔雅集》中所描述的关于龙的形象,“怪诞不经,非生物所应有。”可见龙非真实存在之物。
B. 甲骨文中的龙字,有长长的身躯,有腿有角,基本上已经可以看出龙是个因时而屈的灵虫。
C. 传世的宋人陈容所绘《六龙图》《九龙图》《十一龙图》中的龙,多作风云变幻中腾攫而起的态势,可见古人心目中的龙多与风雨雷电有关。
D. 汉唐以来,由于方士和僧道们的附会造作,龙的原始神性日减,而新的神性和王权意象却日增。
16. 从文中援引《周易》所提及的有关龙的四个爻辞,反映了古人什么样的价值观 作为今人,你又能从中领悟到什么样的进步的价值取向
17. 中国占代龙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今天应如何去伪存精,用龙所负载的传统文化去做些有益于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解“疫”释疑
①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春节将至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袭扰神州大地,一种神秘莫测的病毒肆虐大江南北,一个司空见惯的字眼令人闻之色变。这个字就是“疫”。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汉字,从造字之初,几千年来,它一直没有多大变化。但是瘟疫带给人类的灾难和恐惧丝毫不亚于血流成河的战争,从这个字的构造来看,就不难理解我们的祖先对它的认识。
②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曰:“疫,民皆疾也。从疒,役省声。”意思是说,疫是形声字,疒表意,表示它属于一种病,役的省略表示它的读音与役相同。疫是指人人都会被感染的疾病。《字林》解释得更明白:“疫,病流行也。”这已表明,古人明确认识到疫不是普通的个体的疾病,而是一种很多人一下子都生的病。
③其实,许慎只是认为疫是形声字,认为“殳”是“役”的省略,仅仅表示疫的读音,这是有失偏颇的。
④其一,为什么古人单单挑选殳(或役)来表示疫的读音呢?
⑤我们只要稍加联想,就不难理解古人的深刻用意。
⑥因为在古代,瘟疫的流行往往跟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场血腥的战役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就是灾荒和瘟疫,所以《道德经》说“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个中原因不言自明,大战之后,尸横遍野,必然病毒孶生,瘟疫流行。这里“疫”与“役”就不仅仅是读音相同,而且意义关联了。
⑦其二,古代有的文字学家认为役是役使的意思,疫表示人民为疾病所苦,照此看来,役的省略更是表意无疑了。
⑧其三,即使不把殳看成是役的省略,只要明白殳是何物,也完全可以理解疫的含义。殳是何物?殳是古代的箭镞,殳射人而致死,人死而不葬以致众人皆染疾,不正是“疫”吗?由此可见,疫就不仅仅是个形声字,它应该是一个形声兼会意的字。
⑨其四,如果不去孤立地分析疫字,而是联系疾、病、疫这些同类的字分析,就可以更准确清晰地理解疫的含义了。疾从矢、病从丙而疫从殳,矢和殳都是指箭,丙是炳的省略,可以认为是火。那么这三个近义字各有所指,外伤为疾,内伤为病,个人所患为疾病,众人所患为瘟疫。
⑩《黄帝内经》明确告诉人们,人的病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淫”。六淫者,风火暑湿寒热也,它们就像一支支带殳(箭镞)的矢(箭)一样射中人体,小则导致一人之疾,大则导致众人之疫。对照当今这种特殊的冠状病毒,它不正像一支支暗箭一样让人防不胜防吗?
明乎此,一则可见我们汉字的博大精深,二则可见我们祖先的远见卓识,三则可释我们心中的疑惑恐惧。
疫情就是一场刀光剑影不见硝烟的战役,我们一定要如临大敌众志成城。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我们切不可以血肉之躯甘冒病毒的箭镞。瘟疫皆为六淫外感所致,它必定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消解。医者,乃拔除人们身上心中矢殳之苦者也,请让我们相信科学,相信国家。我们中华民族历苦难而愈挫愈奋,坚信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渡过难关。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其勿疑,与君共勉。
链接材料:武汉蔡甸火神山医院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编设床位100张,集中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从设计到交付使用,仅用了7天时间,被誉为“中国速度”。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军队抽组1400名医护人员于2月3日起承担武汉火神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科医院医疗救治任务。
18.文段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说明了“许慎只是认为疫是形声字,认为‘殳’是‘役’的省略,仅仅表示疫的读音,这是有失偏颇的”。
19.下列对于选文和链接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运用作引用的说明方法,很有说服力地介绍了“疫”的古义是指民众都感染的疾病,为下文进一步的介绍做好准备。
B.作者认为《说文解字》和《字林》这两部古书上对于“疫”字的理解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有失偏颇,这也是本文补充介绍新见解的基础。
C.选文详细地解释对“疫”字的理解,不仅引导读者认识到汉字的博大精深和祖先的远见卓识,更是为了消释疫情肆虐的当下人们心中的疑惑恐惧。
D.链接材料用列数据的方法,很准确地说明了我们应该相信国家,因为中央政府完全有能力带领人民群众战胜疫情。
20.联系全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第 段的理解。
不要轻信并传播未经证实的疫情消息。如有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者不应进入公共场所,并做好以下防护措施:佩戴口罩。不要触碰口、眼、鼻。外出回到家,一定要先洗手。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必须洗手,或用手消毒剂消毒。尽量避免乘坐厢式电梯。
答案
1、霭 rǎng dǔ 徙 2. , 3.A 4.B 5.A 6.A 7.(1)六只雁的雁群是一个家庭,孤雁之所以孤单,是因为家庭中其他成员被枪杀了。六年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结论,所以进一步激发了爱鸟者的感伤。关于大雁的单调枯燥的数字,包含着丰富的意味,不能不令人动情。
(2)这句话说的是大雁回归的意义。3月大雁的归来,是完成其自身生命历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大雁的生命历程,是自然的,因此是“带有野性的”;另一方面,大雁的迁徙,给整个大陆带来的是有益无损的良好的生态规律,世界因它们有规律的迁徙而充满生机和诗意。
8.(1)春天 高高 一声不响 叫起来 发出喧闹声 玉米 大雁
(2)示例:这幅海报的主图是一只在湿地上展翅的鹤的形象,周围的飞鸟在辽阔的天空中自由飞翔;标题《自由之翼》既反映了海报的主题,又传达了对鸟类的保护和赞美之情。整幅海报能够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加深观者对鸟类的喜爱与保护意识。
9.D 10.大雁归来 日常生活 和谐相处 捕杀野生动物
11.示例:人类可以从大雁身上学到友情、亲情,学到联合的观念等。
12.示例: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爱鸟之情。作者对大雁的迁徙飞行由衷钦佩,为狩猎期的大雁担心,为孤雁的不幸而悲伤,为大雁归来而欣喜。作者把大雁当作人来写,大雁在作者眼中如同自己的朋友一样熟悉、亲切,令人喜爱。
13. B 14. C 15. D
16. ①四种爻辞,皆反映了古人思想体系中的君子之道:隐要守德,出则积极进取。上忠于提携自己的大人,下要体恤辅佐自己的属下。②作为今人,应做到:一、从“潜龙勿用”,可见做学问或做事应潜下心来认真钻研,提高自己,等到时机成熟时再充分发挥作用。二、从“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可见应一旦投身社会,遇到问题应积极寻求帮助,搞好协作。三、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可见做事 一切都要顺应规律、规则,社会才会有秩序。四、从“亢龙有悔”,可见虽有成就也要体恤下属,虚怀包容,团结互助。
17. ①中国古代龙文化的精髓:王权天授,孝悌仁爱,惩恶锄奸,做道德高尚的君子。②突出两点:一、取龙文化中的孝悌仁爱,不屈、威猛、勇敢、惩恶扬善等正能量去做人做事,服务社会,保卫国家。二、用“龙的传人”等意象去搞好民族团结。
18.古人挑选殳 (或役)来表示疫读音的深刻用意 役的省略表意无疑疫是一个形声兼会意的字 疾、病、疫三个字的含义或者:战疫、劳役、兵器、疾病
19.B
20.(1)要充分认识到此次疫情的严重危害程度,众志成城地齐心防疫;(2)要认识到防疫从我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的必要性,坚持按照防疫注意事项科学防疫,不要心存侥幸,以身犯险;(3)不要轻信网络谣言,要坚信疫情必定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消解,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