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4.2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4.2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5 09:3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微光映星火:细节里的劳模精神与时代回响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学设计
课时 3 授课班级 课题 微光映星火:细节里的劳模精神与时代回响
来源 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课型 单元导入课□ 阅读鉴赏课 综合实践课□ 单元总结课□
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聚焦平凡岗位劳动者的人物通讯,以“服务精神”为核心,通过“接待不同顾客”“钻研服务技巧”“应对突发状况”等典型事例,展现售货员张秉贵“一团火”般的服务热情。文本细节描写集中在柜台场景,如“拿糖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动作细节、“脸上始终带着笑”的神态细节,以及“我为人民服务,就要完全彻底”的语言细节,体现新闻通讯“以小见大”塑造平凡劳动者形象的特点。作为单元第二篇人物通讯,其教学价值在于与《喜看稻菽千重浪》形成对比——从“科研精英”到“普通售货员”,凸显“劳动光荣”主题的多元性,为单元“不同领域劳动价值共性与差异”的核心问题提供例证。
学习者 分析 强(已有基础) 弱(提升空间)
1.通过前两课时学习,已掌握人物通讯 “典型事例+细节描写”的基本分析方法,能独立梳理事件脉络。 2.对“劳动精神”有初步认知,可结合生活体验理解“服务劳动”的日常形态。 1.课堂层面:对“柜台服务”的时代价值认知模糊(如不理解20世纪60年代“百货大楼售货员”的社会影响力);对“火”的比喻义解读片面,仅停留在“态度热情”,忽略 “业务精进”“责任担当”等深层内涵;对“一抓准”“一口清”等细节的工匠精神理解不足。 2.单元层面:未能将张秉贵的“服务精神”与袁隆平的“科研精神”纳入统一认知框架,难以提炼“劳动精神”的共性(专注、奉献、创新);迁移写作中存在“细节泛化”问题(如写“食堂师傅工作认真”,缺乏“蒸汽模糊眼镜”等具象描写)。
学习策略
1.针对“时代背景认知不足”:采用“历史场景还原法”,播放1960年代百货大楼纪录片,对比当代超市自助购物场景,制作“服务劳动变迁表”,理解张秉贵工作的时代特殊性。 2.针对“比喻义解读片面”:运用“关键词溯源法”,圈定文中11处含“火”的语句(如 “心里的火”“脸上的火”),结合具体事例绘制“火的精神内涵”思维导图,明确多层含义。 3.针对“单元关联薄弱”:实施“双线对比法”,通过表格横向对比张秉贵与袁隆平的劳动场景、精神品质,纵向梳理“服务细节—职业精神—社会价值”的逻辑链,强化单元整合意识。
学习目标 1.梳理“安抚哭闹儿童”“化解顾客怒气”“带病坚守岗位”3个典型事例,概括张秉贵的核心服务事迹。 2.赏析“拿糖的指尖动作”“算账时的语速”“回应顾客的语气”等3处细节,分析其对表现“热情、精准、耐心”服务精神的作用。 低阶目标 教学重点
1.阐释“火”的比喻义在文中的三层体现(态度温度、业务精度、责任厚度),理解平凡岗位劳动精神的丰富性。 2.运用“典型场景+多元细节”的手法,描写校园食堂师傅或保洁员的劳动片段(200字左右),展现其平凡中的精神光芒。 高阶目标 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课前学习→情境导入→典例赏析→细节群赏析→迁移写作→总结升华→作业布置
教学活动设计
课前学习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环节一:典型事例梳理与场景定位 张秉贵服务事迹的核心要素(服务对象、冲突情境、解决方式);文中柜台场景的典型特征(繁忙性、互动性)。 通读课文,用“场景+事件+结果”格式梳理事例(如“柜台前:儿童哭闹→赠糖安抚→顾客感激”),在文中用“△”标注场景描写句(如“糖果组的柜台前好热闹”)。 提供《事例梳理表》模板(含“页码、场景特征、关键动作”栏),示例标注:“第38页‘人们拥挤在柜台前’体现服务压力”。 统计事例梳理完整度,对能标注“顾客与售货员的互动细节”的学生发放“场景观察员”电子徽章。
事迹梳理表示例 场景描述 (文本依据)服务对象关键动作(原文摘录)服务结果 (原文依据)体现的服务精神柜台前顾客拥挤,儿童哭闹 (第38页)抱小孩的女顾客1.从货柜里拿起一块糖,放到孩子手里 2.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 3.嘱咐道:“孩子兜里的糖,留他路上吃”顾客激动让孩子道谢,周围顾客“不约而同地笑起来” (第38页)主动细致、体贴入微顾客气呼呼挑刺,态度冷淡 (第39-40页)情绪不佳的女顾客1.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 2.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糖果……我向您介绍一下” 3.耐心倾听并劝说“教育孩子要注意方法”顾客道歉并解释原因,“每次来百货大楼都要到柜台看望老张” (第40页)以热对冷、包容耐心女儿重病住院,自身焦虑(第40页)排队顾客1.用最大的毅力克制住内心的焦虑 2.精神抖擞地走进了柜台 3.满面笑容地接待顾客未让个人情绪影响工作,正常完成服务 (第40页)敬业担当、公私分明
学习资源:1.《事例梳理表》;2.课文原文;3.1960年代百货大楼柜台老照片。
设计意图:通过结构化梳理,让学生初步把握文本叙事脉络,为课堂细节分析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环节二:“火”的关键词初解与关联 文中含“火”的词句及其语境;比喻修辞在人物通讯中“化抽象精神为具象”的作用。 找出文中含“火”的语句(如“像一团火一样”“心里的火”),填写《“火” 的含义猜想表》,尝试关联具体事例(如“火→热情→赠糖给儿童”)。 提供示例:“‘他的火温暖了顾客的心’(第39页)→关联‘应对挑剔顾客’事例→猜想含义:耐心化解矛盾”。 对能关联3处以上事例的表格评为“优秀”,课堂展示2份典型案例。
“火”的含义猜想表示例 文中含“火”的句子(页码)含义猜想关联的典型事例猜想依据(文本细节)1.“他站在柜台里的那股精神劲儿……像一团火一样,把大家深深地吸引住了” (第38页)服务态度的热情主动给哭闹儿童递糖,对所有顾客“满面笑容”“精神劲儿”“热情劲儿”直接关联接待时的积极状态,用“火” 的热度形容态度的感染力2.“我们为人民服务,就要完全彻底……而要以热对冷,变冷为热” (第39页)化解矛盾的耐心面对气呼呼的女顾客,始终和颜悦色介绍商品,最终打动对方用“热”(火的属性)与“冷”对比,体现用持续热情化解对立的韧性,是“火”的持久力体现3.“张秉贵服务态度这样好……把自己的事情放一边,全神贯注地去为人民服务” (第 40 页)岗位担当的责任感女儿重病时仍“精神抖擞”接待顾客,“不让顾客不顺心”“火”升华为职业操守,即使面临个人困境也不熄灭,体现对岗位的敬畏与坚守4.“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 (第42页)社会价值的传递顾客主动关心他“擦擦汗”“喝口水”,大师傅特意为他搬凳子“火”的温暖从个人服务延伸到社会互动,体现劳动精神的感染力,呼应单元“劳动光荣”主题
学习资源:1.《“火”的含义猜想表》;2.含“火”字的文本截图。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聚焦,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火”的象征意义,培养文本细读意识。
情境导入 5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一团火” 的时代温度 1960年代北京百货大楼的社会地位(“全国商业窗口”);张秉贵“劳动模范”称号的时代意义(服务行业的标杆)。 观看纪录片《百货大楼的一天》(1956 年,3分钟),对比当代超市服务场景,用“那时的服务______,现在的服务______”句式发言。 提问:“为什么当时人们会专门去看张秉贵卖糖?这体现了什么社会现象?” 示例:“因为他的服务超越了单纯的买卖,成为一种精神示范,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用心劳动’的尊重与向往。” 对能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的发言给予“历史洞察奖”。
学习资源:1.纪录片片段;2.百货大楼老照片与现代超市对比图。
设计意图:通过时代场景对比,凸显张秉贵劳动的社会价值,自然引出“劳动精神”主题。
典例赏析12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1:“安抚哭闹儿童”中的共情力(5min) 事例细节(“从货柜里拿起一块糖”“塞进孩子的衣兜里”);体现的“主动服务” 意识(预判需求、超越交易)。 朗读第38页相关段落,圈出张秉贵的动作链(拿→放→塞→嘱咐),小组讨论:“这些动作如何体现‘火’的温度?” 提问:“他为什么不等到顾客买糖时再给孩子?” 示例:“这体现了服务的主动性——不是被动完成交易,而是主动体察需求,这种‘想在顾客前面’的意识,正是‘火’的温度所在。” 对能分析“动作链与服务意识关联”的小组贴“细节分析星”。
学习资源:文本片段截图。
设计意图:通过动作细节分析,理解“火”的第一层含义——超越职责的人文关怀。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2:“应对挑剔顾客”中的包容力(5min) 冲突场景(顾客“气呼呼”“绷着脸”)与化解方式(“和颜悦色介绍新糖果”“以热对冷”);体现的“职业修养”(情绪管理、换位思考)。 分角色朗读第39-40页对话(顾客怒语与张秉贵柔语),填写《冲突化解分析表》(含“顾客情绪、回应方式、精神体现”)。 提问:“当顾客说‘不买,难道不能看看吗’时,张秉贵为什么还要跟着介绍新糖果?” 示例:“他把顾客的怒气视为‘需要被温暖的寒冰’,用持续的热情融化对立,这体现了‘火’的韧性——不因外界冷遇而熄灭。” 对能提炼“以热对冷”职业智慧的学生给予“沟通小达人” 称号。
冲突化解分析表示例 冲突场景(文本依据)女顾客气呼呼来到柜台,张秉贵询问时,对方说“不买,难道不能看看吗!”,随后“绷着脸从中间柜台向东头柜台走”(第39页)顾客初始情绪愤怒、抵触冲突触发点顾客因孩子不吃饭而情绪不佳,将怒气转移到售货员身上(属于无针对性迁怒)张秉贵的应对方式(言行细节)1.行动:“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主动贴近沟通; 2.语言:“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糖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第39页); 3.后续:倾听顾客倾诉后,劝说“教育孩子是应该的,可要注意方法,不能打孩子”(第40页)化解结果顾客道歉:“刚才我冲您发火,您没见怪吧……”,并成为回头客,“每次来百货大楼,都要到糖果柜台前来看望老张”(第40页)体现的服务精神1.情绪包容:不因顾客无礼而冷漠,以持续热情化解对立; 2.主动服务:将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关怀,超越单纯买卖关系; 3.共情能力:从顾客言行中察觉背后的情绪困扰,实现“变冷为热”的沟通智慧。
学习资源:1.对话文本截图;2.《冲突化解分析表》。
设计意图:通过对话分析,理解“火”的第二层含义——职业场景中的情绪掌控力。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3:“带病工作”中的责任感(5min) 极端情境(女儿重病、自身焦虑)与坚守选择(“用最大的毅力克制焦虑”“精神抖擞走进柜台”);体现的“岗位担当”(公私分明、敬业奉献)。 默读第40页 “1970年9月”段落,用 “虽然______,但是______”句式概括事例(如“虽然女儿重病住院,但是他依然微笑服务顾客”)。 提问:“他说‘不能让顾客不顺心’,这种想法背后是什么精神支撑?” 示例:“是把顾客利益置于个人情绪之上的职业操守,此时的‘火’已升华为对岗位的责任与敬畏。” 对能关联“个人困境与职业选择”的分析给予“责任担当奖”。
学习资源:文本片段截图。
设计意图:通过极端情境分析,理解“火”的第三层含义——超越个人的责任意识。
细节群赏析 12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1:动作细节中的“精准之火”(4min) “拿糖时手指轻快如舞”“算账时语速快而准”等细节;体现的“工匠精神”(千锤百炼的业务精进)。 找出文中3处动作细节,用“(动作)需要(练习),表现了______(精神)”句式分析(如 “‘一抓准’需要每天练到胳膊肿,表现了精益求精的执着”)。 示范分析:“‘他拿糖时,指尖在糖堆里一捻,分量丝毫不差’——这个动作背后是‘下班后练到深夜’的付出,让‘火’有了精度,不再是抽象的热情。” 对能关联“动作与训练”的学生发放“工匠精神卡”。
学习资源:“一抓准”训练数据(每天练习 500 次)。
设计意图:通过动作细节,理解“火”的专业性——热情需以能力为支撑。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2:神态与语言细节中的“真诚之火”(8min) 神态细节(“笑容像阳光”“眼神始终跟着顾客”)与语言细节(“您要谢就谢大家”“我是人民的售货员”);体现的“平等意识”(不居功、重协作)。 分组对比赏析: 1.“对儿童的笑” 与“对挑剔顾客的笑”的差异; 2.完成《细节-精神关联表》。 提问:“他为什么总说‘谢谢大家支持’‘这是同志们的帮助’?” 示例:“这些语言细节体现了他不把功劳归于个人的集体意识,让‘火’的光芒照亮团队而非仅个人,这是社会主义劳动观的鲜明体现。” 对能分析“细节与劳动观关联”的小组给予“价值洞察奖”。
细节-精神关联表示例 细节类型具体细节(文本依据)体现的“真诚之火”内涵神态1.满面笑容地问她:“同志,您想买点儿什么糖?”(第39页) 2.边走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糖果……”(第39页)平等尊重的服务态度:对所有顾客保持温和,不因对方态度冷淡而改变语言1.我们为人民服务,就要完全彻底(第39页) 2.你要谢就谢大家,这是同志们的支持(第38页)谦逊务实的价值观:不居功自傲,将服务成果归于集体与群众神态+语言“他连声道谢。老张说:‘您要谢就谢大家,这是同志们的支持’,脸上始终带着笑”(第38页)言行一致的真诚:语言谦逊与神态热情相呼应,无虚假刻意
学习资源:1.神态对比照片;2.《细节-精神关联表》。
设计意图:通过神态与语言分析,理解“火”的社会性——服务精神需融入集体价值。
迁移写作8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细节组合描写平凡劳动者;体现“岗位虽小,精神不凡” 的单元理念。 选择校园劳动者(如“早餐窗口师傅”“图书管理员”),聚焦一个服务瞬间(如“递餐盘时的提醒”“找书时的弯腰”),写50-100字片段,要求用1处精准动作、1处独特神态展现其“火”的精神。 提供写作支架:(场景),他(动作),(神态),轻声说:“……” 这就是他的“一团火”。 示例:早餐窗口的蒸汽里,李师傅把粥碗推过来时,手腕轻轻一转,眼镜上的水珠滑到鼻尖也没擦,轻声说:“慢点,刚熬好的。”——这就是他的“一团火”。 采用“三星评价”(细节真实性3星、精神体现度3星、语言生动性4星),现场投影4星以上作品并点评。
学习资源:1.校园劳动者工作场景照片;2.写作支架。
设计意图:落实单元“发现平凡劳动者之美”的表现性任务,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
总结升华5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火”的精神谱系 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当代延续(如“快递员的准时送达”“志愿者的耐心指引”);单元“劳动光荣”主题的本质(劳动价值与岗位无关,与用心程度相关)。 在“劳动精神谱系图”上,为张秉贵贴“热情”“精准”“责任”标签,并补充一个身边具有相同品质的劳动者案例(如“保安师傅深夜巡逻的手电光”)。 总结:“张秉贵的‘火’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代代相传的火种——它在袁隆平的稻田间燃烧,在张秉贵的柜台前闪耀,也在我们校园的每个角落发光。这‘火’,就是劳动精神的温度,也是文明传承的光。” 对能完成“标签-案例”匹配的学生给予“精神传承者”认证。
“劳动精神谱系图”展板框架示例 核心主题:劳动精神的多元绽放——从时代楷模到身边榜样 左侧区域:科研领域的“深耕之火”(袁隆平) 1.核心精神:科学执着 家国情怀 2.典型事例 发现天然杂交稻(“蹲下观察14000株稻穗”) 培育超级杂交稻(“实验室灯光彻夜通明”) 3.象征符号:稻穗 实验记录本 田野 4.精神标签:严谨务实 执着创新 为民解忧 右侧区域:服务领域的“温暖之火”(张秉贵) 1.核心精神:敬业奉献 共情担当 2.典型事例 安抚哭闹儿童(“塞糖进孩子衣兜”) 化解顾客怒气(“和颜悦色介绍新糖果”) 3.象征符号:糖块 柜台 微笑 4.精神标签:耐心细致 以热对冷 全心服务 中间纽带:劳动精神的共性光芒 1.共通品质 专注投入(袁隆平“数稻穗”/张秉贵“一抓准”) 奉献精神(袁隆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张秉贵“完全彻底为人民”) 时代担当(回应社会需求) 2.单元主题链接:无论科研或服务,劳动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温暖社会” 留白区:身边的“微光之火”(学生补充) 1.结构提示 岗位:______(如“校园保洁员”“食堂师傅”) 典型瞬间:______(如“凌晨清扫落叶”“给学生热饭”) 精神标签:______(如“默默坚守”“细致入微”) 2.互动说明:用便签填写,粘贴至对应区域,形成“时代楷模—身边榜样”的精神链条
学习资源:1.“劳动精神谱系图”展板(含袁隆平、张秉贵及留白区);2.彩色便签。
设计意图:通过关联现实,让“火”的精神从文本走向生活,自然融入课程思政。
作业布置 3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作业一:跨文本对比分析《“火”与“稻”的精神对话》 不同领域劳动精神的共性与差异;单元核心问题“劳动价值的共性与差异”。 对比张秉贵的“服务之火”与袁隆平的“科研之光”,从“劳动对象”“精神内核”“社会价值”三方面进行对比,撰写200 字短评,提炼劳动精神的共性。 提供分析示例:“张秉贵的‘火’燃烧在人与人之间,袁隆平的‘光’照耀在人与自然之间,但两者都以‘专注’为燃料,以‘奉献’为火焰,这是劳动精神的通用配方。” 按“对比维度清晰度(40%)+精神提炼准确度(60%)”评分,满分10分。
学习资源:两人的事迹材料。
设计意图:强化单元整合意识,为后续人物通讯比较阅读课铺垫。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作业二:通讯片段写作《校园里的“一团火”》 人物通讯“以小见大” 的写作技巧;单元表现性任务“校园劳动者通讯”的片段练习。 聚焦宿舍管理员的“查寝瞬间”,运用“动作+神态+语言” 细节,写300字通讯片段,突出其“责任之火”。 提供写作示例 按“细节独特性(3分)”“精神契合度(4分)”“结构完整性(3分)” 评分,满分10分。
写作示例:宿舍管理员王阿姨的“守夜灯” 晚上十点的宿舍楼,走廊里的声控灯随着王阿姨的脚步声次第亮起。她的钥匙串在寂静中叮当作响,像一串移动的风铃——这是她值夜班的第十三个年头,钥匙的磨损程度早已记不清换过几批。 “302的窗户没关紧。” 她抬头望了眼飘着雨的夜空,从口袋里摸出纸巾擦了擦眼镜片上的水雾。敲门时总轻叩三下,像怕惊扰了正在刷题的学生:“孩子们,雨要下大了,把窗沿的书收一下。” 有学生探出头递来颗糖,她摆摆手,指尖在登记簿上快速打勾:“快睡吧,明天早自习别迟到。”转身时,钥匙串又响了起来,在空荡的走廊里荡出温暖的回声。值班室的灯要亮到凌晨两点,窗台上那盆绿萝,叶尖总朝着学生宿舍的方向。 这盏守夜灯,十三年没熄过。
学习资源:写作示例。
设计意图:为单元表现性任务积累素材,提升细节描写的精准度。
板书设计
微光映星火:细节里的劳模精神与时代回响 【“火”的三层内涵】 态度温度(主动共情)业务精度(工匠精神)责任厚度(岗位担当)赠糖安抚儿童拿糖一抓准带病坚持工作以热对冷算账一口清顾“大家”舍“小家”
【细节群支撑】 动作:捻糖、算账→精准 神态:微笑、注视→真诚 语言:“完全彻底为人民”→信念 【单元关联】 平凡岗位的“火”=科研领域的“光” (劳动光荣的本质:用心创造价值)
教学反思
1.目标达成度:通过“场景还原”和“角色朗读”,X%的学生能准确分析“火”的三层含义;迁移写作中,X%的学生能运用“动作+神态”细节组合,但“语言细节”的感染力仍需加强。 2.单元衔接效果:对比分析环节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服务劳动”与“科研劳动”的关联,但对“工匠精神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分析不够深入,需在后续比较阅读课中补充案例(如钟扬的“跨界探索”与张秉贵的“专注深耕”)。 3.改进方向:可增加“数字时代服务劳动”讨论(如外卖骑手的“准时达”与张秉贵的“一团火”的异同),让学生更清晰感知劳动精神的传承与演变,增强课程的时代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