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_专项素养巩固训练卷(三) 名著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14_专项素养巩固训练卷(三) 名著阅读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5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专项素养巩固训练卷(三)
1. 名著阅读。
(1) (★★☆)关于《艾青诗选》,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艾青的诗歌有着丰富的时代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B. 艾青在长诗《光的赞歌》中,赞美“光”这神奇的物质,赞美“光”带来的社
会文明,以及“像光一样坚强”的社会正义。
C. 艾青的诗歌感情真挚、语言朴素,不注重押韵,比以往某些自由体更自由。
D.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中,诗人赞美了祖国的美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
的无比热爱之情。
D
考法
整本书阅读
(2) (★★☆)完成填空。
  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艾青诗歌的主要
意象是“ ”和“ ”。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
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
此被称为“ ”的歌手。
(3)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所表现出
来的深情大爱,《艾青诗选》体现了这一主题,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它是如何体
现家国情怀的。要求:举出具体篇目(不少于两首);100字左右。
课标
思维能力
土地
太阳
太阳与火把
课标
思维能力
答: (3)(示例)《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表现了深沉的爱国之情。《北方》中“北方是悲哀的,从塞外吹来
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表现了北方人民遭遇的不幸与灾难,也能
表现艾青浓郁的家国情怀和他对国家前途及百姓命运的担忧。
解析 (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之情。
(2)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艾青诗歌的主要意
象是“土地”和“太阳”,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3)解答时,从《艾青诗选》中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两首诗,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
品的家国情怀。
光(或
太阳)
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歌颂光(太阳),表达
了作者对美好未
来的追求和赞美。
象征着驱除黑暗
的力量,表达了作
者坚持斗争,争取
胜利的美好愿望。
2.(★★☆名著阅读。
意象是作者借以表达情感的事物,阅读下面两首诗,分析其意象并说说它的作用。
解析 意象,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意象的作用是通过寓情于
景、情景交融的方式,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按照“××象征了……,表达了
……”的格式作答即可。
3. (★★☆)下列对艾青的《树》的理
解与分析,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A. “树”象征着那些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屈于敌人的威逼利诱,顽强抗争,紧密团结在一起的革命者们。他们正如诗中的“树”——虽“彼此孤离地兀立着”,但“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B. 这首诗热情赞美了革命者的刚正不屈、坚强勇敢、团结互助、心系祖国的革命精神,鼓舞着人们肩负起解救国家的重任。
C. 写法上,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地面上树的间隔,地面下根的纠缠,这更体现了革命者们在敌人的威胁下不出卖同伴,他们的心紧密相连。
D. 本诗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革命者的神态与行为,如“兀立”“伸长”“纠缠”等词语。
解析 写法上,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比喻”不对。
课标
思维能力
C
4. 名著阅读。
(1)(★★☆)阅读艾青的《黎明的通知》(节选),完成题目。
为了我的祈愿/诗人啊,你起来吧/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
的海上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借你正直人的嘴/请带去我的
消息/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① 小宇和小文朗诵上面的诗歌时,对“你起来吧”如何朗读
产生了分歧,小宇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请你替小文应对。
小宇:我朗读“你起来吧”时,语气、语速舒缓,重读“你”,后面可以添加逗号,
表示诗人没有表达完自己的愿望。
小文:
考法
朗读技巧
我朗读“你起来吧”时,语气连贯、慷慨,充满气势,表达一种期盼和向往。
② “黎明”是诗歌中的意象,它能传情达意。请根据上面诗
歌的内容,说说诗人想借“黎明”传达怎样的感情。
(2) (★★☆)艾青是位心贴着大地的行吟诗人,土地是他诗歌
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请为下列诗歌中的土地意象选择对应的内涵,并据此补全
“发现”。
课标
思维能力
课标
思维能力
C
A
B
忧郁
(或:忧虑、忧伤、忧愤等)
伟大(或:崇高等)
A. 表达出诗人对大地母亲和祖国真挚的爱。
B. 传递着诗人对明天、对未来的想象和向往。
C. 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的忧患意识。
(3) (★★★)下面这首短诗《礁石》选自《艾青诗选》。请
用“如何读诗”中的方法,分析诗中“礁石”的形象。
礁 石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课标
思维能力
答: (1)②“黎明”在诗中喻指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自强不息的追求。
(3)诗人选择了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传达出独特的情感。从“礁石”被浪打风吹,却依然“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可知,“礁石”象征着顽强的斗志,坚忍不拔的毅力,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精神,遭受迫害又敢于反抗的形象。
解析 (1)①解答此题,要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主旨进行分析。诗人经过千难万
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从重庆来到延安以后,在这一片新的天地里,诗人的心豁
然敞亮了。诗人清晰地感受到,长期以来,处于阶级压迫和民族危机之中的中华
民族,在经历了风雨如晦的斗争岁月之后,人们所祈盼的黎明就要到来了。诗人
以自己特有的敏感,向人们传达了这一信息。所以诗歌充满着乐观向上的精神,
充满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所以朗读时,应语气连贯、慷慨,充满气势,表达一种期
盼和向往。
②这首诗以“黎明”的口吻呼唤诗人“起来”,诗中“黎明”让诗人转告所有
热爱生活的人们、所有“城市和村庄”做好准备,迎接它的到来。“黎明”在
诗中喻指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抗战胜利的曙光、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
盼等。
(2)①根据诗句可知,这首诗以“雪”为喻,表现了中国遭受践踏的悲惨情状,蕴含
着诗人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的忧患意识。故选C。②根据诗句可知,这首诗
借助“鸟”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大地母亲和祖国真挚的爱。故选A。③根据
诗句可知,这里借助“大地”的形象,表现了祖国重获新生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
人对明天、对未来的想象和向往。故选B。④⑤结合对前三个空的分析,可得出
答案。艾青以激越抒情的笔触,吟唱多灾多难的祖国大地和旷野农村,礼赞太
阳、黎明、火把,表现出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
望的向往与追求。
(3)在诗人的笔下,“礁石”具有无比坚定的意志和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任凭
“无休止”的狂风恶浪吹打,依然昂首挺胸。尽管“脸上和身上”留下了“像
刀砍过”的累累伤痕,却毫无畏惧、决不退缩,照样岿然不动,并且还“含着微
笑,看着海洋”,带着必胜的信心和无比乐观的精神,笑迎更猛烈的挑战,承受更
严峻的冲击,它是一个大无畏的英雄形象。
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话不絮烦,两个相别了。林冲自到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
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
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1)(★☆☆)文段出自《水浒传》第十回《   陆虞候火烧
草料场》,小说中林冲的绰号是“ ”。
(2)(★★☆)从原著看,文段中的“风”和“雪”对于揭示小说主题有何作用
《水浒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豹子头
课标
文化自信
答:(2)风雪描写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都起了
很好的作用。漫天风雪,预示着林冲的命运要发生重大变化,推动情节发展;象征着统治阶级对林冲的威逼、迫害,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解析 (1)由材料中的林冲、大雪、草料场和题干中的陆虞候等要素可知,语段
出自《水浒传》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林冲的绰
号是常考点,必须熟记。
(2)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是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突出主
题等,文段中“风”和“雪”的作用据此回答即可,注意扣住对“主题”的作用
来答。
2. (★★☆)名著阅读。
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滴溜溜两耳垂珠,明皎皎双睛点漆。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
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年及三旬,有
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上应星魁,感乾坤之秀气;下临
凡世,聚山岳之降灵。志气轩昂,胸襟秀丽。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
(选自《水浒传》第十八回)
(1)上面语段描述的是《水浒传》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请写出他最值得你敬佩的
两个特点,并针对其中一个特点举例分析。
(2)鲁智深、杨志、林冲三人,均是武功高强之人,均在朝廷任过职,虽然最后都上
了梁山,但行事作风各有不同。请选择其中两人,举例说说他们在性格上的不同
点。(一人举一例进行分析即可)
答: (1)人物:宋江。特点:仗义疏财、礼贤下士。举例分析:(示例1)仗义疏财——当听到阎婆丈夫去世无钱安葬时,宋江不图回报地帮忙买了一口棺材,还给她十两银子安排后事。(示例2)礼贤下士——宋江谦恭谨慎,言必称在下、小吏,动辄作揖下拜。成为梁山首领后,仍敬重贤才,对险些害死自己的燕顺、王英等人,也量才适用。
(2)鲁智深脾气火暴,三拳打死镇关西;鲁智深淡泊名利,捉拿方腊立了头功,却不愿还京做官。杨志急功近利。听说朝廷大赦,他拒绝梁山泊主王伦的邀请,并花钱疏通,希望高俅能让他官复原职。林冲逆来顺受。发配路上被差拨虐待,他一忍再忍。
解析 (1)根据文段中的描述“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有养济万人之度量”
“身躯六尺”“志气轩昂,胸襟秀丽”等信息来判断,这段话是对宋江外貌的描
绘。根据阅读积累的有关宋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举例即可。如求贤若渴、礼
贤下士等。
(2)先回答性格特点,然后根据事例,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3. (★★☆)根据语境,请
在横线处各补充一个事例。
梁山好汉就其与事的关系而言,有几种类型:有些人是“人遇事”,如鲁智深。遇
事不回避,遇事不怕事,一定要打扫得干干净净。如:拳打镇关西,救金氏父女;大
闹野猪林,救林冲于危难之中。有些人是“事找人”,如林冲。本不想招惹是非,
但麻烦总是找上门。(1)如:

有些人是“人找事”,典型代表是李逵。李逵一出场就是闹事,随时可以无事生
非。(2)如: ,

考法
整本书阅读
妻子遭人调戏自己反遭陷害。[或刺配沧州,对头
还不放过他,欲在野猪林结果他;火烧了草料场,置他于死地(风雪山神庙);想去梁
山落草,却被王伦百般刁难,还要纳投名状。]
在江州强买人家的鱼,结果把人家的鱼放跑了,与船老大张顺斗殴
被淹了半死亏得宋江搭救。(或打死殷天赐,害得柴进吃官司;斧劈罗真人,被罗
真人教训;元夜闹东京,到李师师后院放火。)
解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及故事情节的积累,结合《水浒传》中有关林冲和
李逵的情节分析即可。
4. [★★☆]阅读《水浒传》节选,按要求完成问题。
宋江道了一个喏,携了晁盖手,便投侧边小房里来。晁盖问道:“押司如何来的慌
速 ”宋江道:“哥哥不知,兄弟是心腹弟兄,我舍着条性命来救你。如今黄泥冈
事发了!白胜已自拿在济州大牢里了,供出你等六人。济州府差一个何缉捕,带领
若干人,奉着太师府钧帖并本州文字来捉你等七人,道你为首。天幸撞在我手里!
我只推说知县睡着,且教何观察在县对门茶坊里等我,以此飞马而来报你。哥哥,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若不快走时,更待甚么!我回去引他当厅下了公文,知县不
移时便差人连夜下来。你们不可耽阁,倘有些疏失,如之奈何!休怨小弟不来救
你。”
(1)选文中的“黄泥冈事发了”指的是哪一件事 请简要回答。
(2) 宋江的形象特点可以用“忠”“孝”“义”“智”四字
来概括。你认为节选文字体现了宋江的哪一形象 是如何体现的 请简要说明。
课标
思维能力
答: (1)智取生辰纲
(2)(示例)体现了宋江的“义”。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后被朝廷捉拿时,宋江冒着杀身之祸通知晁盖等人,这体现出他重情重义。
解析 (1)根据“如今黄泥冈事发了……供出你等六人”可知,选文中的“黄泥
冈事发了”指的是智取生辰纲。
(2)根据选段中宋江的话可明确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后被朝廷捉拿时,宋江冒着
杀身之祸通知晁盖等人,这体现出他重情重义。
5. 某中学开展“《水浒传》师生共读”活动,
你是其中参与者,请按要求完成问题。
(1) (★★☆)“师生共读”活动中,老师问:“《水浒传》,又
名《忠义水浒传》,冠以‘忠义’二字,你觉得合适吗 ”同学们的回答不合理的
一项是 ( )
A. 水浒好汉们,替天行道,济危扶困,惩治贪官,体现其“义”;后来被招安,一心报
国,破辽国,征方腊,体现其“忠”。所以冠以“忠义”二字大体上是合适的。
B. 我统计了一下,整本书中“忠义”一词有一百多处,几乎贯穿全篇,比如第七十
一回也说:“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冠以
“忠义”二字,这样看来也是合理的。
C. 书中的主人公并非个个都能称为“忠义”之士,比如吴用,他曾劝宋江弃宋从
辽,难称为“忠”;还曾将卢俊义骗上梁山,难称为“义”。况且,“忠义”与
D
课标
思维能力
“官逼民反”的主题不相吻合。所以我认为冠以“忠义”二字似为不妥。
D. 书中所谓好汉们,或是通过欺诈手段被“逼”上梁山,或是“犯事”之后逃上
梁山,他们践踏法律、背叛朝廷,是洪太尉放出的“妖魔”,是高太尉镇压的贼
寇。在我看来全都不配称为“忠义”,怎么能叫《忠义水浒传》呢!
(2) (★★★)“师生共读”活动中,老师说:“志不求易,事不
避难。”意思是说立志当高远,应知难而进。结合这句话,你能联想到《水浒
传》中的哪一个人物,请结合名著内容说明理由。(100字左右)
课标
语言运用
答: (2)(示例)联想到《水浒传》中的鲁智深。他不畏权贵,不惧危险,同情关心被镇关西欺侮的金家父女,主动赠送他们银两,严惩了恶霸,保护父女二人逃离虎口。
解析 (1)《水浒传》描写了江湖上一群铁血男儿,或被朝廷逼得走投无路,或不满朝廷腐败黑暗,总之纷纷在梁山水泊聚义,他们劫富济贫,反抗欺压,发展了以宋江为首领的108将,后受朝廷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故事。他们以兄弟相称,讲“忠义”,所以小说冠以“忠义”二字是可以的,而D项中此同学的观点太过偏颇绝对。
(2)扣住“事不避难”选择作品中的人物作答,要言之成理。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