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_专项素养巩固训练卷(四) 古诗文鉴赏

文档属性

名称 15_专项素养巩固训练卷(四) 古诗文鉴赏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5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专项素养巩固训练卷(四)
一、(2023福建中考,4—5)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遥碧亭
杨 杰
幽鸟①无心去又还,迢迢②湖水出东关③。
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④。
[注] ①幽鸟:鸣声幽雅的鸟。②迢迢:水流绵长的样子。③东关:关隘名。④暮
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日暮云还,恋山不动,远望如山外又添一山。
1.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第一问: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
第二问: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和闲适自得之情。
解析 第一问:结合“幽鸟无心去又还,迢迢湖水出东关。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
一重山外山”句可知,写了幽鸟、湖水、暮云、重山等。第二问:这首诗的大意
是:从幽深林中无心飞去的鸟儿,不知为什么又飞了回来。但见茫茫碧绿湖水,远
远地流出东关之外。也许是暮云留恋这秀丽的青山,在山边不再飞动,远远望去,
好像是山外又添青山一重。暮云本无情,诗人却想象其有情,不然为何不飞动呢
把轻浮流动的云写得如此深沉凝重,别有一种韵味。幽鸟去又还,暮云飞不动,这
些景物都富有人情,从侧面烘托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闲适自得之情。
2. (★★★)请发挥联想与想象,描绘你从三、四两句中体会
到的情境。
课标
审美创造
答:(示例)比我更喜欢这湖光山色的,是暮云,它悠游、低回、停驻,在山的后面呆呆地依偎成了一重温柔的新山。
解析 诗句描状暮色中的白云。暮云本无情,诗人却想象其有情,不然为何不飞
动呢 正因其不动,才会有后句,使人错认是一重远山。把轻浮流动的云写得如此
深沉凝重,别有一种韵味。从后句又可看出云在天边地平线上不高之处悠游、
徘徊,其形状起伏不平,仪态万千,像一重新的山一样。
二、(2023四川达州中考,8)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饯别王十一①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②。
[注] ①王十一:名不详,排行十一。②白苹: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3. (★★☆)请发挥想象,描绘颈联所呈现的画面。
答:烟波浩渺的江水上一叶孤帆正在渐渐远行消失在视线中,朦胧的落日余晖下你将欣赏着五湖春色的美好。
解析 在理解颈联意思的基础上作答。结合诗句的意思“江水浩浩一叶孤帆
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优美的
语言描绘出来即可。
4. (★★★)古诗词中“泪”的意蕴丰富,请分析本诗中的
“泪”与下列诗句中的“泪”所表达的情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考法
关联教材
答:本诗中,诗人看着友人离开,“挥手泪沾巾”表达了离别的不舍与惆怅。《春望》中,诗人看到国破山河的景象,触景生情,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花为之落泪、鸟为之惊心,表达了内心的悲凉与伤痛,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逢入京使》中,诗人看到“故园”渐渐远去,“泪不干”表达了对故乡的不舍和思念之情。
解析 本诗中“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两句诗人以“望”“挥手”“泪沾
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杜甫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花鸟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感时”“恨别”都凝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伤
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主
要描写了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
绪的场面。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三、(2023四川遂宁中考,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5. (★★☆)上图是小俊读诗后画的一幅画,请你从诗中选一联为画题诗,并用自
己的语言描绘这联诗的画面。
所选诗句:
描绘画面:晚风劲吹,两岸树叶萧萧作响;清冷的月光照着江上一只孤零零的
船儿。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解析 由这幅画中的河流、月亮、小船,可知与“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关
联最紧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
一叶孤舟。在描述画面时,需要忠实于原诗,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
言力求优美,要富有文采。
6. (★★★)小丽准备从整首诗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角度分享
品诗感悟,请为她写出分享内容。
课标
审美创造
答:运用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前四句写了桐庐江的景色,后四句写了“忆旧游”的悲愁,诗人借凄清孤寂的景物向朋友倾诉独自漂泊异乡的惆怅、孤独,同时抒发了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
解析 本诗前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后四句借景生情,运用情景交
融的手法,更加突出作者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据此理解分析作
答。
四、(2023湖南株洲中考,22—2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遭田父泥饮①
[唐]杜甫
田翁逼②社日,邀我尝春酒。
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③。
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④。
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
月出遮⑤我留,仍嗔问升斗。
[注] ①遭:遇。田父:农民。泥饮:痛饮。②逼:近。③卯:上午五点到七点。酉:下午五点到七点。④肘:拉住胳膊。⑤遮:拦。
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歌题目概括了本诗的基本内容:“我”被一位农民邀请到他家饮酒。
B. 前四句写春社将近田家邀“我”喝酒:偶遇时被请到他家从早喝到晚。
C. 第五、六句写田翁高声叫家人取果品下酒,“我”想要告辞却被拉住。
D. 后四句写田父一再强留,说喝酒就要不管它几升几斗,“我”很痛苦。
课标
思维能力
D
解析 后四句意思是:看他指手画脚强留得无礼,我不觉得村里老头粗鄙呆丑。
月亮来时他还一再遮拦,还生气问我喝酒管它几升几斗 这四句,表现了田父的淳
情淳朴,“‘我’很痛苦”的说法有误。
8.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田父形象。
答:热情好客、率直淳朴,他主动邀请诗人到他家喝酒并对诗人热情款待,且再三挽留。(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结合诗句分析概括。诗歌二、三句写诗人出游,偶然来到他家,却从卯时
到酉时喝了一天酒。他高声叫人拿取果栗,我几次告辞他又拉住我的臂肘,对诗
人的热情,体现了他的热情淳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田父意在尽醉,
所以当杜甫最后问到今天喝了多少酒时,他还生气。意思是说:“酒有的是,你不
用问。”极写田父的淳朴慷慨,表现出田父的热情好客。
五、 (2023江苏扬州中考,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甲]送苏尚书赴益州
[唐]郑惟忠
离忧将岁尽,归望逐春来。
庭花如有意,留艳待人开。
[乙]送 别
考法
比较阅读
[唐]陈子良
落叶聚还散,征禽[注]去不归。
以我穷途泣,沾君出塞衣。
[注] 均选自《全唐诗》。征禽:远徙的大雁。
9. (★★☆)[乙]诗为什么写“落叶”和“征禽”
答:“落叶”和“征禽”都是秋天的典型景物,既点明了送别的时令,渲染了送别时悲凉的气氛,又以“落叶”聚在一起而后又被吹散,“征禽”远飞难以复返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从征的担忧和关切。
解析 首先明确“落叶”“征禽”都是秋天的典型景物,作者写这两种景物能
够点明送别的时令。然后结合全诗的意境进行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不
归”“穷途泣”等表明诗歌的基调是悲凉的,因此“落叶”“征禽”还有渲染
送别时悲凉气氛的作用;诗中的“落叶”具有“聚还散”的特点,“征禽”具有
“去不归”的特点,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从征的担忧和关切。
10. (★★★)如果从这两首诗中选两句,送给即将外出上学的好友,你选哪两句
简述理由。
答:(示例)选择“庭花如有意,留艳待人开”。这两句诗意为庭院里的花朵似乎有意留下美丽,等待着你归来再盛开。诗句充满昂扬、乐观的情调,能够表达对友人归来的美好期待,适合送给即将外出上学的好友。
解析 题目设置了给即将外出上学的好友送别的情境,因此,所选诗句既要能表
达对好友的不舍,又要表达对好友的美好祝愿和期待。据此通读两首诗,理解诗
歌大意,然后从中选出最能表达这些情感的诗句并分析理由即可。
六、 (2023吉林长春中考,9—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
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①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
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节选自韩愈《送孟东野序》)
考法
比较阅读
[材料二]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②,夫岂然哉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
士之蕴其所有③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
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④,以道羁臣寡
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
也。
(节选自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注] ①炙:烧煮。②穷:困厄,处于困境。③蕴其所有:有才华、有抱负。④兴于
怨刺:写诗来抒发他们的怨恨。
11.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人 之 于 言 也 亦 然 有 不 得 已 者 而 后 言 其 歌 也 有 思 其 哭 也 有 怀。
答: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解析 一般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和句意来划分。句意:人的语言也同样如此,往
往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才发言。人们唱歌是为了寄托情思,人们哭泣是因为有
所怀恋。“然”,这样,“亦然”,亦是如此,“也是这样”的意思,其后可断开;
“其”代词,代指“人们”,前面可断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结构
相同,二者之间可断开。故断为: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
思/其哭也有怀。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译文:
世上所流传的诗篇大多是出于古代处于困境中的人的言辞。
解析 本句中的重点词语:传,流传;穷,处于困境。
13. (★★★)以苏轼的经历和创作为例,写出你对上面任一材料的理解。
答:(示例)苏轼多次被贬,但谪而不废,以文遣怀。人生的起起伏伏丰富了他的阅历、体验和情感,使他的人生厚重,思想深刻,从而笔下产生更多内蕴丰厚的文字。例如《记承天寺夜游》《定风波》等传世名篇,所谓“不平则鸣”“穷而后工”,都是指创作者在平顺的人生遇到了波折、困难、坎坷之后,将沉淀后的情感和思想,转化成了凝聚他人生智慧的文字。
解析 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仕途坎坷,但他心胸宽广,面对逆境泰然处之,仍然
保持着对文学和艺术的热情。他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
这些成就的取得和他不停遭贬谪,身心得到磨炼息息相关。材料一中“大凡物
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
怀”,与苏轼的创作背景紧密相关。材料二中“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
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也道出了这样的创作情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一般说来,各种事物处在不平静的时候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没有
声音,风摇动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没有声音,风震荡它就发出声响。水浪腾涌,
或是有东西在阻遏水势;水流湍急,或是有东西阻塞了水道;水花沸腾,或是有火
在烧煮它。金属石器本来没有声音,有人敲击它就发出音响。人的语言也同样
如此,往往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才发言。人们唱歌是为了寄托情思,人们哭泣是
因为有所怀恋。凡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有其不能平静的原因吧
[材料二]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 世
上所流传的诗篇大多是出于古代处于困境中的人的言辞。大凡胸藏才智而又
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
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
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
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
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七、 (2023山东青岛中考改编,11—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
答问题。
[甲] 蔡义,河内人也。以明经①事大将军幕府。家贫,常步行,资礼不逮②众门下,
好事者相合为义买犊车,令乘之,不用。
考法
比较阅读
久之,上诏求能为《诗》者,征义待诏,久不得见。义上疏曰:“臣山东草野之人,
行能亡所比,容貌不及众,然而不弃人伦者,窃以闻道于先师,自托于经术也。愿
赐清闲之所,得尽精思于前。”上召见义,令说《诗》。上甚说之,擢③为光禄大
夫、给事中,进授昭帝。数岁,拜为少府,迁御史大夫,代杨敞为丞相,封阳平侯。
(取材于《汉书》)
[乙] 吴悌,字思诚,金溪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征授御史。尝出京视两淮盐政,海溢,没民舍,悌先赈之而后奏闻。按④河南,伊王典楧⑤骄横,惮悌,遗书称为友。悌报曰:“殿下,天子亲藩,非悌所敢友。悌,天子宪臣,非殿下所得友。”伊王愈惮之。
夏言⑥当国,与悌乡里。悌尝谒言,众见言新服宫袍竞前誉之悌却立不进。言问
其故,徐曰:“俟谈毕,吾以政请。”言为之改容。
(取材于《明史》)
[注] ①明经:通晓经书的解说。②逮:及,达到。③擢:选拔,提拔。④按:巡行,巡视。⑤典楧:明朝第七代伊王。⑥夏言:明朝政治家。
1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令乘之 乘:乘坐      B. 行能亡所比 亡:逃跑
C. 遗书称为友 书:书信    D. 悌尝谒言 谒:拜见
B
解析 亡,同“无”,没有。
15.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众 见 言 新 服 宫 袍 竞 前 誉 之 悌 却 立 不 进
答:众见言新服宫袍/竞前誉之/悌却立不进
解析 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众人看见夏言穿着新服宫袍,争着上前赞誉
他,吴悌却站着不进去。据此断句即可。
16.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窃以闻道于先师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 愿赐清闲之所    水陆草木之花
C. 言问其故    其如土石何
D. 言为之改容    为人谋而不忠乎
B
解析 A.从/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B.的。C.他/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
问语气。D.因此/替。
17.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甲文中蔡义供职大将军幕府时,家境贫寒,却不使用别人为他买的牛车。
B. 甲文中蔡义上疏皇帝,希望能把自己关于经书的精细思考全部奉献出来。
C. 乙文中吴悌出京巡视两淮盐政,遇海水淹没民舍,他先赈济灾民后奏报朝廷。
D. 乙文中典楧想与吴悌为友是因看重他的才能,吴悌不愿与他为友是因惧怕
他。
D
课标
思维能力
解析 乙文中典楧想与吴悌为友是因惧怕他。
18.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召见义,令说《诗》。
译文:
(2)俟谈毕,吾以政请。
译文:
皇上召见蔡义,让他讲论《诗经》。
等他们谈完后,我再请教为政之道。
解析 (1)中重点词语有:上,皇上;令,让。(2)中重点词语有:俟,等到;毕,完。
[参考译文]
[甲] 蔡义,河内郡人。因为通晓经书的解说供职大将军幕府。(他)家里贫穷,经
常步行,不能备礼拜访众门下,有好事的人凑钱给蔡义买了一辆牛车,让(他)乘坐
牛车,(蔡义)不使用。
  过了很久,皇帝下诏寻求能精通《诗经》的人,征召蔡义待诏,很久没能见到
皇帝。蔡义上疏说:“我是山东民间的平民,德行才智没有什么可以和别人相比
之处,容貌(也)赶不上众人,但没有抛弃人伦,是因为我私下向先师学习了道义,托
身于经术。希望(陛下)赐给清静安闲之处,得以把关于经义的精细思考全部奉献
出来。”皇上召见蔡义,让他讲论《诗经》。皇上听了很满意,提拔他为光禄大
夫、给事中,进宫教授汉昭帝。几年后,(蔡义)被任命为少府,又迁升御史大夫,代
替杨敞为丞相,封阳平侯。
[乙] 吴悌,字思诚,是金溪人。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被征召(入京)授官御
史。曾出京视察两淮的盐政,海水满溢,淹没了民舍,吴悌先救济他们,然后上奏
皇上。巡行河南,伊王典楧骄傲蛮横,忌惮吴悌,送了书信称吴悌为朋友。吴悌回
信说:“殿下,是天子亲藩,不是吴悌所敢称为朋友的。吴悌是天子宪臣,不是殿
下所得的朋友。”伊王更加忌惮他。
  夏言把持朝政,和吴悌是同乡。吴悌曾拜见夏言,众人看见夏言穿着新服宫
袍,争着上前赞誉他,吴悌却站着不进去。夏言问他原因,吴悌慢慢地说:“等他
们谈完后,我再请教为政之道。”夏言因此变了脸色。
八、(新考法 比较阅读)(2023浙江湖州中考,15—1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一 韩魏公在相为“昼锦堂”①,欧公记之“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韩公得之爱赏。后数日,欧复遣介②,别③以本至,曰:“前有未是,可换此本。”韩再三玩之,无异前者,但于“仕宦”“富贵”后各添一“而”字,文义尤畅。先子云:“前辈为文,不易如此。”
(选自范公偁《过庭录》)
[注] ①韩魏公:韩琦,封魏国公。相:相州。欧阳修曾为他写《相州昼锦堂记》,首句就是“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②介:传宾主之言的人。③别:另外。
  ◎材料二 欧公晚年,尝自窜[注]定平生所为文,用思甚苦。其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尚畏先生嗔耶 ”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
(选自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
[注] 窜:改动。
19. (★★☆)给材料一中“韩再三玩之”中的“玩”字选择合适的义项,并结合
文意写出理由。
A. 玩弄,戏弄 B.观赏,欣赏 C.琢磨,研究
答:C。韩魏公仔细研究了欧阳修的两篇文章,终于看出第二篇文章中“仕宦”“富贵”后各多了一个“而”字。由此可知“玩”的意思是“琢磨,研
究”。
解析 分析材料内容,结合文意回答即可。
20. (★★☆)某同学正想写一篇以“好文章是怎么来的”为论题的议论性文章。你认为他可以从上面材料提炼出什么观点 为什么
课标
思维能力
答: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为欧阳修对第一次写给韩魏公的文章不满意,进行了修改后又送给韩魏公,因为改后的文意更流畅。他晚年对平生所作进行修改,为了不为后生笑。
解析 材料一记叙了欧阳修把《相州昼锦堂记》中的“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
乡”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的故事;材料二记叙了欧阳修晚年修
改文章的故事。根据这两则材料的内容,可提炼出观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21. (★★★)请你结合下面链接材料,推断上面材料中欧阳
修“别以本至”“用思甚苦”的深层原因。
[链接材料] 唯有文章烂①日星,气凌②山岳常峥嵘。贤愚自古皆共尽,突兀空留
后世名。
(选自欧阳修《感二子》)
[注] ①烂:灿烂,有光芒。②凌:乘,凌驾。
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①,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②。
(选自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
[注] ①“修之于身”三句:加强自身修养,用来建立事功,进而体现在文章中。
②“是三者”句:指“三不朽”之说,即立德、立功、立言。
考法
开放探究
答: 他认为文章是可以流传后世的,是可以不朽的,所以更要精益求精,以求更好,才能流传下来不被后人笑话。
解析 根据“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
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可知,欧阳修“别以本至”“用思甚
苦”的深层原因是注重文学对后代的教育和影响。
[参考译文]
材料一:魏国公韩琦在相州造了一座昼锦堂,欧阳修曾为他写(《相州昼锦堂
记》,首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韩琦看了非常欣赏。几天以后,欧
阳修又派人传信,拿来另外一篇修改的文章,说:“前面那篇文章有不妥之处,可
换用这篇文章。”韩琦阅读研究再三,(觉得)与前面的文章没有什么不同,只是
在“仕宦”“富贵”后面各添了一个“而”字,(这样一来)文意就更加畅达了。
先辈说:“前辈写文章,(用词精练)不可更改到这个地步。”
材料二:欧阳修晚年,曾经修改自己平生所写的文章,很费心思。他的夫人阻止他
说:“你何必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呢!还害怕先生责怪吗 ”欧阳修笑着说:“不怕先生责怪,却怕后人耻笑。”
[链接材料] 文章只有像太阳和星星一样灿烂,文气才会凌驾于山岳之上常高大
巍峨。贤明愚鲁自古以来都会消失,高耸的山脉也只是空留美名。
(选自欧阳修《感二子》)
那些圣贤之人圣明贤德的原因是加强自身修养,用来建立事功,进而体现在文章
中。这三个方面是他们能够永垂不朽的原因。
(选自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