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_第三单元 素养综合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4_第三单元 素养综合测试卷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5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三单元 素养综合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28分)
1. (★☆☆)下列词语的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谪守(zhé)    诗赋     颓然(tú)     樯倾揖摧
B. 阴翳(yì)    苍颜    沆砀(kàng)    波斓不惊
C. 长堤(dī)    雾凇    婵娟(chán)    巴山楚水
D. 薄暮(báo)   凄凉    绮户(qǐ)     觥筹交措
C
解析 A.颓tuí,揖→楫。B.沆hàng,斓→澜。D.薄bó,措→错。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
A. 余拏一小舟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玉盘珍羞直万钱     D.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A
解析 B.属:同“嘱”,嘱托。C.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
D.具:同“俱”,全、皆。
3.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增其旧制(规模)    而或长烟一空(天空)
B. 佳木秀而繁阴(清秀)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C. 山间之四时也(季节)    进亦忧,退亦忧(向前移动)
D. 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拥毳衣炉火(裹、围)
D
解析 A.空:消散。B.秀:茂盛。C.进:在朝廷做官。
4.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前人之述备矣    四时之景不同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朝而往,暮而归
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 或异二者之为    而或长烟一空
A
解析 A.“之”均为助词,的。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C.副词,乃;连词,
就。D.副词,或许、也许;副词,有时。
5. (★★☆)下列各句句式和例句不一致的一项是(2分) ( )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A.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 醒能述以文者。
B
解析 例句是倒装句,B项是判断句。A.“于其上”为后置状语,应在“刻”字
的前面,即“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C.“于途”“于树”为后置状语,应分
别在“歌”“休”的前面,即“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D.“以文”为后置
状语,应在“述”的前面,即“醒能以文述者”。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词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2分)( )
A. 则有去国怀乡    B. 野芳发而幽香
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 暂凭杯酒长精神
D
解析 A.古义:国都。今义:国家。B.古义:花。今义:芳香。C.古义:古人罚酒时
用的酒杯。今义: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D.古今词义都为增长。
7.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
确的一项是(2分)( )
A.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是古代对社会地
位相对较高的人物去世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
的文字。
B. 《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
家。他和张岱、苏轼等人位列“唐宋八大家”。
C.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
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D. 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是一首乐府古题诗,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
上见赠》是一首七言律诗。“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不是题目。
B
课标
文化自信
解析 张岱是明末清初文学家,不属于“唐宋八大家”。
8. (★☆☆)按照要求默写古诗文。(8分)
(1) ,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2)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
笔成文的自负的语句是:“ , 。”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千百年来,无数先贤圣哲,用他们的文字和行动
阐释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和风骨。刘禹锡被贬多年,仍保持“① ,
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积极心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苏轼知“此事古难全”,仍表达“但愿人长久,② ”的美好愿望(《水调
歌头》);李白虽失意悲愤,却始终抱有“③ ,直挂云帆济沧
海”的信念[《行路难》(其一)];范仲淹仕宦沉浮,却借岳阳楼抒发他“④ , ”为民为国的远大抱负(《岳阳楼记》)。
戍鼓断人行
人迹板桥霜
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
沉舟侧畔千帆过

千里共婵娟
长风破浪会有时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课标
文化自信
9 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
“中华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6分)
(1)(★☆☆)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
日名称。(3分)
[示例]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节日:春节
A.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节日:
B.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节日:
C.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节日:
(2)(★★☆)下面诗句中的四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特点完成组合,并
把答案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填写序号)。(3分)
①松间鸣好鸟 ②鸟鸣山更幽 ③泉和万籁声 ④风定花犹落 ⑤窗外见南山
中秋节
重阳节
端午节
课标
文化自信
第一副 上联:        下联:A.
第二副 上联:B.      下联:C.




解析 (1)根据“月明人尽望”“秋思”可知A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为“中秋
节”。根据“登高”可知B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为“重阳节”。根据“艾符”
“蒲酒”可知C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为“端午节”。
(2)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并结合题目具体要求。第一副,“松间鸣好
鸟”的结构是“二字地点名词+动词+二字偏正结构词语”,符合这一结构特点
的是“窗外见南山”。第二副,“鸟鸣山更幽”和“风定花犹落”的结构都是
“二字主谓结构词语+名词+二字偏正结构词语”,故此二句为一组。再根据仄
起平收的原则可判断出上下联。
二、阅读(32分)
(一)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回答问题。(6分)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
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不
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10. (★★☆)苏轼的《水调歌头》地位极高,是最著名的咏
词之一,词前小序,交代了 。(2分)
月(或“中秋”)
作词的缘由(或写作的时间、心情和怀念子由等)
解析 本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全词紧扣“月”字来写,情感多次
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词前小序起到交代写作时间、缘
由等作用。
11. (★★☆)下列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词的上片极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
B. 词的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C. 第一问,陡然发之,表达对宇宙、人生的疑惑和哲思;第二问,转入抒发怀人之。
D. 词作感情变化,富有波澜,由乐观豁达,转抑郁惆怅,凸显苏词委婉而含蓄的词。
D
解析 由抑郁惆怅,转乐观豁达,凸显苏词豪放的词风。
课标
思维能力
12. (★★★)紧扣“月”和“人”,简析画线句子的意境之
美。(2分)
答: “转”和“低”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
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指因不能和亲人团圆的孤独忧
伤而失眠的人。这里“月亮”和“无眠人”,相应相称,营造出一种清冷、宁
静、孤寂而和谐的意境。
课标
审美创造
解析 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结合题目的要求。画线句
“转”表明了月亮的移动,暗示时间的变化;“低”表面写月的位置,实则也是暗
示时间,说明月已西落,两个词都表现夜已很深;“无眠”意思是难以入眠,以此
表现词人当时的心情。
(二) (2023四川广安中考,25—29)比较阅
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
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
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课标
文化自信
考法
比较阅读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 江①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②。南合沅湘③,北合汉沔④,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⑤,与海相若。清河⑥张君梦得谪居齐安⑦,即其庐之西南
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⑧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
篷户瓮牖⑨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
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
憔悴而不能胜者,乌⑩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节选)
[注] ①江:长江。②肆大:形容水流壮阔。③沅湘:沅江、湘江。④汉沔:汉江、
沔江。⑤浸灌:水势浩大。⑥清河:张君(张怀民)的家乡。⑦齐安:黄州。⑧会计:
是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⑨篷户瓮牖:篷户,用篷草编门;瓮牖,用破
瓮做窗。⑩乌:哪里。
13. (★★☆)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1分)
清 河 张 君 梦 得 /谪 居 齐 安
解析 解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本句句意: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
居住在黄州。句子中“清河张君梦得”是主语,“谪居齐安”是动宾结构,在句
中做谓语和宾语,通常主语和谓语中间要断开,因此“清河张君梦得”后面要断
开。
课标
语言运用
1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百废具兴
(2)是进亦忧,退亦忧
(3)以览观江流之
(4)今张君不以谪为患
同“俱”,全、都

美好的景致(或“胜景”)
贬谪
解析 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如“具”同“俱”,全、都。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投以骨
B. 揖西山之白云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 其流奔放肆大    其正色邪
D. 或异二者之为    乌睹其为快也哉
B
解析 A.连词,来/介词,把。B.助词,的。C.代词,代指长江/副词,或许。D.名词,指
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动词,是。
16.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2)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译文: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水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
解析 本题重点词:(1)微,(如果)没有;斯人,这种人(指前文的“古仁人”);谁与
归,就是“与谁归”,宾语前置句;归,归依。(2)至,到;之,助词,的;下,下面;浸灌,
浸、灌,意思都是“注”,此处指水势浩大;相若,相似。
课标
语言运用
17. (★★★)[甲][乙]两文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融叙
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都体现出了古人 的人生态度。
但两文“乐”的内涵不同,[甲]文之“乐”是 ,
[乙]文之“乐”是 。(3分)【对应目标编
号Y9103001】
乐观、旷达
爱国爱民(或“忧国忧民”也可)
随遇而安、寄情山水(意近即可)
课标
思维能力
解析 [甲]文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但他和古仁人不同,他“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体现了他乐观豁
达的态度。[乙]文作者畅言“快也哉”,是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
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作者肯定张梦
得不以物伤性,自放于山水之间的乐观、旷达的态度。综合以上即可知,两篇文
章都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结合[甲]文“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甲]文的“乐”是“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爱国爱民的情怀;结合[乙]文“今张君……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可知,[乙]文的“乐”是“自放山水之间”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
[参考译文]
[乙] 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江、湘江合流,北
边与汉江、沔江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水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
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黄州,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
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
张梦得不把被贬官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
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篷草编门,以破瓮做窗,都没
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
来自求安适呢 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
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
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书上元夜游
苏 轼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予欣
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②杂揉,屠沽③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
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过④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
之钓鱼无得,更⑤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 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②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③沽(gǔ):
卖酒的人。④过:苏轼的幼子,字叔党。绍圣四年(1097)随侍苏轼于海南。⑤更:
又,另。
课标
文化自信
18. (★★☆)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2分)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有老书生 数人来过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①几,几个;②数目,数量;③
多次,屡次;④计算,查点。 (1)数:
盖自笑也 关联教材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
承天寺夜游》) (2)盖:
几,几个
大概是
考法
学习方法
解析 (1)根据“使用词典选择义项”可知,“有老书生数人来过”中的“数”,
搭配名词“人”,意思是“几,几个”。(2)“盖竹柏影也”的“盖”,意思是“大
概是”。根据“关联教材”法可知,“盖自笑也”中的“盖”,意思是“大概是”。
19.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答: 但是也笑韩愈钓鱼没有收获,又想要远远地离开,不知道跑到大海的人不
一定得到大鱼。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需要将关键词
语落实到位,做到语句通顺。注意下列词语翻译准确:然,但是;得,得到;欲,想要。
课标
语言运用
20.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限断两处)(2分)
步 城 西 入 僧 舍 历 小 巷
答: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解析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
加以验证。句中“步”“入”“历”用在名词“城西”“僧舍”“小巷”前,
构成三组动宾结构,句子的节奏为: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课标
语言运用
21. (★☆☆)文中哪句话能表现民族间融洽相处,集市气象繁荣 (请用原文语句
回答)(2分)
答:民夷杂揉,屠沽纷然。
解析 本题需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民夷杂揉,屠沽纷然”
意为:各族的百姓聚居在一起,各行各业都有。表现了民族间融洽相处,集市气象
繁荣。
22. (★★★)读完选文,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虽被贬海南儋
州,但在上元夜游时仍拥有 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
个 的人。(4分)
喜悦(闲适、快乐)
乐观(豁达)
课标
思维能力
解析 文章展现了苏轼被贬海南儋州一次月夜出游的生活片段,写整个游历路程,只用了“步”“入”“历”三个动词,加上所属宾语,就历历在目。“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写出儋州元宵节的热闹场面。夜晚游市,如历梦境。根据“予欣然从之”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可知,苏轼虽然被贬儋州,但在上元夜游时心情是快乐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豁达、乐观、洒脱的人。
[参考译文]
己卯年上元,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
一起出去呢 ”我很高兴地跟从了他们。(我们)步行到了城西,进入了僧舍,走过
了小巷,各族的百姓聚居在一起,各行各业都有。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
人闭门熟睡,已经鼾声阵阵了。我放下拐杖笑了,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 苏过问
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但是也笑韩愈钓鱼没有收获,又想要远远地
离开,不知道跑到大海的人不一定得到大鱼。
23. (★★★)下面这首诗给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 请以《你还欠   》为题作文。
你还欠母亲一夕婴儿般的陪伴
欠孩子一次兄弟般的谈心
欠故乡一回荷锄夜归的料理
欠山川大地一趟低眉顺眼的叩访
欠日月星辰一份空杯以待的谦恭
当然,你欠的还远远不止这些
这许许多多的欠条
将把你和这个世界
紧紧地捆在一起
三、写作(40分)
你债台高筑
须每天以汲汲偿还之心
做光明美好之事
——刘怀彧《一叠欠条》(节选)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
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写作指导] 首先要读懂材料,理解诗歌中“欠条”的含义。诗人化身为一位智
者,让读者顿悟:“欠条”将我们与天地万物捆绑在一起,我们负债累累,要做的
还有很多,应朝光明美好奔去,与世界相亲相爱。一路风雨一路歌,这些欠条让你
铭记过往。从审题立意来看,这道题含有丰富的人生哲理,引导我们在肯定自我
的基础上,学会感恩、学会生活,懂得回报,向真、向善、向美好发展,做一个更
优秀的自己。选材方面,我们可以选择诗歌内容,如诗中的债务,涵盖母爱、子女
关系、家乡、自然与社会等多个方面。这样的选材丰富多样,涉及人们日常生
活中的多个层面,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写法上,文章开头可以引入诗
歌,简洁明了地概括诗中的情感和主题。接着通过对每个债务的详细描述和个
人思考,将诗歌中的意象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展示对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的责
任和关切。
[例文]
你还欠世界一个温暖的拥抱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结草衔环,滴水涌来,《诗经》中的这两句,
引导我们常怀感恩的心,对这个世界发出的善意,还之以温暖的拥抱。
  你还欠父母一次温情浪漫的旅行。孩提时代,母亲在寒冷的冬天用手为你
暖和衣裤,让你在肃杀的雪地里享受和煦的阳光;父亲骑着大轮的自行车送你上
学,一路欣赏新抽的麦穗和摇曳的柳枝。皱纹悄悄爬上了父母的额头,抽个时间,
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吧,用你年轻有力的脚步,陪伴父母领略海天一色、暮鼓
晨钟。
  你还欠老师一杯香气悠远的清茶。面对像璞玉般青春无畏的少年,三尺讲
台上,老师们倾囊相授,宽严相济、因材施教,把全部的光阴与热情倾注于“传
道、受业、解惑”这份伟大的事业中。为你的老师泡一杯茶吧,让清茗的甘洌
流淌过心间,带着老师的希冀,在知识的海洋中踏浪而行。
  你还欠朋友一个纯粹灿烂的笑容。遭受挫折的时候,是朋友相伴左右,打
球、唱歌、跑步,一点点抚平你内心的伤痛,牵着你的手一起奔赴美好的未来。
相识贵在相知,相知贵在知心。现在,请让朋友们看到你轻松爽朗的笑容,不论悲
喜,让友谊长存的日子,像春日的阳光一样温柔明媚。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感恩亲人、师长、朋友的同时,也别忘了拥抱自
己。你还欠自己一份长长久久的和解,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你不畏坎坷,勇敢前
行;在超越自我的奋斗中,你不骄不躁,昼夜兼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吧,允许试
错、包容失败,对未来的挑战始终充满信心,与身边的赶路者携手同行,在融入世
界、奉献社会的旅途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你还欠世界一个温暖的拥抱!感恩心底无私的循循善诱;感怀萍水相逢后的
蓦然回首;感谢恬淡生活中的平静舒展。“鲸波万里,一苇可航。”愿你以一颗
包容、感恩的心,让善意的种子滋养灵魂、充实生命,认真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
[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作文,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
(1)引经据典,文质兼美。“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鲸波万里,一苇可航”等语句,让文章语言优美典雅。
(2)立意准确,主旨鲜明。文章开篇对《诗经》中脍炙人口的诗句的引用,借以抒
怀,点明主旨;结尾以“你还欠世界一个温暖的拥抱”点题,首尾呼应,引发读者
的共鸣。
(3)言之有序,结构清晰。文章以父母、老师、朋友三个层次,述说自己与身边人
的温情故事,抒发感恩之情,然后阐明“在感恩他人的同时,勿忘拥抱自己”。文
章娓娓道来,感情层层递进,结尾段提纲挈领。通篇思路顺畅、脉络分明。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