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5 09:5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单元(或主题)名称 第六单元 “观察与批判”小说大单元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一
本单元对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改)中“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以“学会批判性思考”为人文主题,引导学生有关社会的体验和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格。 根据课程标准的课时规定,结合教材编写特点,第六单元分为4个课段9-10个课时。
单元(或主题)教学内容分析 个人修改批注
一、教学价值分析 本单元所选五篇销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反映社会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一些诗词和小说,对这些文体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文学鉴赏能力还远远不够。上课时有些学生兴趣很浓厚,可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不重视,上课比较懈怠。因此上课的时候要关注全体学生,设置梯度问题和多样化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本单元所选的古今中外小说,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思想底蕴,领会小说这一体裁的认识和教育价值,获得独特审美体验。 2.进一步了解情节、人物、环境等小说要素,理解它们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感受古今中外小说多样的创作风格。 3.鉴赏小说的情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叙事手法和语言,认识场面、肖像等描写的作用,分析小说中伏笔与照应等手法的运用。 4.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笔记的习惯,鼓励学生在其中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读书积累和写作心得,反复咀嚼,深化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理解。 四、单元课时分配 课 型课 时教 学 任 务第一课段第1、2课时粗读文本,梳理人物和情节第二课段第3-6课时主题阅读第三课段第7-8课时比较阅读第四课段第9课时阅读促写
单元(或主题)教学目标 个人修改批注
第一课段:粗读文本,梳理人物和情节 (第1-2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通读五篇课文,梳理关键字词,掌握文言篇目的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 2.了解文学常识与文本大意,梳理基本人物关系与主要情节脉络。 【教学重难点】 1.梳理关键字词,掌握文言篇目的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 2.梳理基本人物关系与主要情节脉络。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阅读过许多小说作品,小说里的有些经典形象可能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头脑中,在本单元中,我们还将遇到一批性格鲜明、令人过目不忘的人物。 1.学习活动一:初读课文,开展“字词排雷大作战” 本单元选取的小说横跨古今中外,在语言上有着自身特点,阅读时需参考课文注释和“学习提示”,保证文言篇目的字词能全部理解。对于翻译作品、古白话小说中不熟悉的字词、语句要随时注意圈点,还要注意字音、停顿。可个人,可小组合作。 2.学习活动二:理解文意,梳理人物和情节 请同学快速阅读五篇小说,要求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要情节,获得初步阅读感受,并完成下面的初读理解表: 3.作业 整理自己的初读困惑,在课后进行讨论交流。 第二课段:主题阅读 (第3-6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中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理解祥林嫂形象特征的丰富性,学会根据文本内容探究人物形象的发展与变化。 2.通过分析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理解主要人物林冲的形象特征和形象变化。 3.深入分析祥林嫂受迫害致死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深刻主题。 4.探究林冲形象变化对认识当时社会的意义,认识封建社会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5.分析作品中夸张、讽刺等表现手法,深入认识“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和典型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根据祥林嫂人物命运的发展变化,理解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2.在较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背景中理清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深入分析林冲这一人物形象。 3.理解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并由此探究背后深刻的社会意义。 4.通过对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的学习,分析“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和典型意义。 第3、4课时 学习《祝福》,分析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 1.学习活动一:梳理情节,重新认识祥林嫂的一生 学习《祝福》,一起回看祥林嫂的一生,看一下她有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悲剧命运。通读全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表格。 2. 学习活动二:聚焦人物,深入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参照上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祥林嫂形象的巨大变化,应该不难概括出其中最突出的两点:她眼睛的神态和她工作时的状态。 祥林嫂眼睛的变化: 祥林嫂做事时的状态: 3. 学习活动三:探究谁是残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 丁玲曾经评价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痛苦。”那么,究竟谁是“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呢?是谁将这个原本勤快踏实的女人一步步推向死亡深渊的呢? 列出嫌疑人的名单,记录其形象及行为。 (2)找出嫌疑人背后的终极迫害者。 “祥林嫂”的悲剧不只是个人悲剧,而是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背后默默操控着这一切。那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呢? 提示: 残酷的封建体制和礼教,它们钳制着每一人。鲁四老爷和四婶压榨着、挑剔着祥林嫂;婆婆和大伯无情地欺负着这个孤苦的女人——收走工钱、房屋;推崇守节的观念让众人嘲笑着这个并没有做错什么的再嫁寡妇;可怕的是,祥林嫂自己从心底里认同这封建思想对自己的束缚。 第5课时 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分析林冲这个人物形象 1.学习活动一:山神庙案件专项调查 山神庙外发生一起命案,现组成调查小组,还原案件经过,分析案件内容,填写“案件调查表”。 2.学习活动二:山神庙案件嫌疑人专项调查 (1)从直接描写中去了解 从间接描写中去分析 第6课时 学习《装在套子中的人》,分析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 1.学习活动一:寻找别里科夫的“套子” 通读《装在套子中的人》, 2.学习活动二、探究别里科夫的死因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各选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 提示: (1)人物性格:别里科夫的套子套住了别人,更套住了自己。他固步自封,胆小怕事,只是个“活死人”罢了。 (2)外界冲击:别里科夫连续受到外界的打击,他为恶搞漫画的羞辱而懊恼,为准女友华连卡的“放肆行为”气愤不已,更受到柯瓦连科的挑战和质疑,最后又在华连卡的面前丢了丑,在气愤和惊恐交加的情绪下也就活不长久了。 (3)文章主旨:装在套子里的他阴沉麻木、滑稽可笑乃至最后“离奇死亡”,这些都显示出他是沙俄专制制度下的牺牲品,所以别里科夫最终的归宿只能是坟墓——个永远的“套子”。而且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还有许许多多,将来还不知道有多少,更体现了长期高压统治所造就的国民奴性心理。 3.学习活动三:讨论现实生活中是否还有“别里科夫”,若有描述她们的外在形象和基本表现。 四、作业 以下作业二选一: 1.假如祥林嫂、林冲、别里科夫、成名或格里高尔5人中的1人或几人穿越时空来到当代中国,他们会有怎样的际遇或表现呢?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创作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2.以你的同学或其他你熟悉的人为原型,创作一篇反映新时代新面貌的、不少于800字的小说。 第三课段:比较阅读 (第7-8课时) 【教学目标】 1.比较《促织》和《变形记》中的成名之子和格里高尔,综合评价两个形象的共性与差异。 2.通过《促织》和《变形记》中“人化为虫”的情节分析,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物异化的作用。 3.分析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特点,理解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社会环境对人物异化的作用。 2.理解环境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 第7课时 1.学习活动一:对比阅读,发现异同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尝试从人物、变形前后的经历、家人态度、故事结局等几方面,比较《促织》和《变形记》(节选)的异同。 2.学习活动二:结合现实背景,分析异同原因 请基于上面的内容,分析《促织》和《变形记》之间异同及其产生的原因。 提示: 相同点:① 都受制于当时严酷的社会背景,这种社会背景导致了人的异化。 ② 由人化虫的设定有着强烈的荒诞色彩,旨在深刻讽刺社会现实的丑陋。 不同点:① 人化身为虫这一事件中,“人”的地位不同,“虫”的地位也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不同。《促织》中的蟋蟀价值连城,相比之下,人贱如草芥,因此化身为蟋蟀的成名之子让家人“鸡犬升天”;《变形记》中的甲虫丑陋低贱,相比之下,能够挣钱的人对家庭和社会才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化身为甲虫的格里高尔饱受家人的漠视和凌辱。 ②故事的结局不同。《促织》的结局是,最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同享荣华,《变形记》的结局是,最后格里高尔绝望地死去,这凸显出两部小说的作者对于相同题材所进行的不同的创造。 3. 学习活动三:讨论人的异化是否是社会压迫的必然 可以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问题一:作品中家人的关系亲疏,是虫子本身能决定的吗 问题二:《变形记》是赤裸裸的悲剧,那么《促织》的结局是真正的喜剧吗? 问题三:如果两者皆是人被无情异化的悲剧,那么异化是社会压迫的必然吗 提示: ① 作品中家人关系的亲疏,不是虫子本身能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蟋蟀价值连城,能带来好运,所以最后家人一派和谐;甲虫一文不值,家人以之为耻,所以对其横眉冷对。 ② 不是。《促织》甚至是更大的悲剧。成名之子化身为虫、解决困难、恢复理智,这里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虚幻的假设,这种结局在人世间是无法实现的,而真正的结局可能只是成名一家的破灭,虚幻的想象更衬托出现实的残酷。 ③必然、不必然皆可。如果说是必然,那么必须强调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异化只是人在非常态环境中做出的“常态”行为;如果说不是必然,那么必须指出异化是文学作品展现人物命运悲剧的手法,是对社会环境严酷性的夸张与变形。 第8课时 1.学习活动一:回顾本单元的文本,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2.学习活动二:整理思路,分析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1)分析自然环境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2)分析社会环境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3.作业:文章改写 如果你可以改变《促织》的结局,你如何改写?要求:保留文章对于社会黑暗的批判,200字左右。 学习任务四:以读促写,提升写作能力 第9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等专项练习,提升人物形象的刻画水平。 2.在写作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评估自己叙事的优点和不足。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在保证人物特点和情节设定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渲染烘托等作用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过程】 1. 学习活动一:练习心理描写——体会七情六欲,书写个中悲喜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通过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分为直接心理描写和间接心理描写。直接心理描写包括内心独白、梦境幻觉、心理分析等;间接心理描写包括神态暗示、动作表现、环境烘托等。由于间接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交叉较多,在其他活动中有专项训练,本次活动我们主要来练习三种直接心理描写的方法。 开展内心独白的练习。 注意:内心独白可以是第一人称,也可以是第三人称;独白可以将人物情绪推向一定高度,但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起伏变化。 背景: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时期的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是个纳粹党党员,他善于利用关系攫取最大的利润。但是,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的幻想破灭。他通过贿赂纳粹官员雇佣犹太人进去工厂,达到保护一部分犹太人的目的。电影结尾:战争结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 倘若你是当时的一名送行的犹太少年,面对渐行渐远的辛德勒,你的内心独白会是什么?请完成200字左右的心理独白。 2. 学习活动二:练习细节描写——由细微处见真章,远离叙写流水账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某一特征作细致、具体的描绘,以达到“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描写方法。在进行细节描写时,可以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和多角度锤炼字句来达到细致刻画的目的。 训练:(1)调动多种感官 这是指在写作过程中,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借助肖像、动作、神态、语言等各个方面的描写,用入微的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细腻描摹,写活人、景、物的形、声、味、质感等要素。 请从肖像、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选择适当的方法,补写横线处内容,将农民丰收时的辛劳与喜悦刻画出来。 老宋头站在金灿灿的稻田旁边,他的手 ,眼里______,走到打谷机一侧,捧起新打出的稻谷,低低地喃喃自语道:“___________。”远处的孩子们________,老宋头的心里________。 (2)锤炼字句,突出特征 细节描写还可通过对动词、形容词的辨析和筛选、精心锤炼词语,对所描述的内容进行准确生动的修饰和限制。 3. 学习活动三:整理本单元写人记事小妙招 (略) 4.作业 在你生活过的岁月里,一定会有一些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她可能就在你身边,或者你只是从电视、报纸、网络上听说过,但是他们让你感动、敬佩、尊重、悲伤、愤怒、鄙夷……请选择一个或一类人,参照“小说写作评价表”,书写他/她(他们/她们)的故事。 要求:先列出写作提纲,然后写作,字数不少于800字。鼓励使用多种表现手法(如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计必要的情节冲突。 评价标准 共60分一等(20~16分)二等(15~11分)三等(10~6分)四等(5~0分)基 础 等 级内 容 20 分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表 达 20 分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合理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较合理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合理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发 展 等 级特 征 20 分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