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5 09:5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PPT介绍与新闻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新闻的一般特点和结构方式,培养他们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用PPT展示相关问题,通过主问题导引法引导学生探究,赏析本文现场描写和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叙事特色。
(三)通过PPT插入视频和图片,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重点:赏析本文现场描写和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叙事特色,掌握背景在新闻中的作用。
教师用PPT展示相关问题,通过主问题导引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筛选信息,同时PPT插入相关图片,可图文并茂地再现当时场景。在此基础上,合作探究,以突出重点。
难点:欣赏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感受新闻记者客观冷静叙述表象背后的民族自豪感与喜悦之情。
(一)导入新课
重温历史,走近文本
课前,播放经典老歌《公元1997》。
提问:(1)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 (2)歌词中的“你”指的是谁?(3)“为什么我眼睁睁地看你离去”?
PPT展示香港地图,教师讲述香港被侵占的历史:香港历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在其后的50多年里,英国凭借武力胁迫清朝政府签订了三个不平等条约,即1842年《南京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条约》,侵占了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个主要地区,租期为99年,至此,香港全面沦陷。
导入新课:公元1997年,注定是彪炳史册的一年;7月1日,我们终于盼来了这一天,漂泊了156年的游子——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人民的怀抱。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走进《别了,不列颠尼亚》,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板书课题)
(二)解题把握新闻的一般特点
1.检查预习
提问: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新闻知识。
2.教师总结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特点:迅速及时(时效性)、内容真实(真实性)、语言简明(简洁性)。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必不可少的是标题、导语、主体)
要素:五个“W”和一个“H”,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how(何果)
类别:消息、特写、电视解说词、通讯。
(三)整体感知,研习全文
1.理清结构
提问:既然导语和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运用所掌握的新闻知识,快速找出来。
明确: 导语:(1)
主体:(2-10)
2.研读课文
(1)读标题
提问:标题中“不列颠尼亚”是什么?为什么要“别了”它?
明确:①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港督。(字面) ②象征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的结束。(象征)
(2)读导语
提问:你主要在文章什么地方获得以上信息?
明确:第一段,导语(人物who+事件what+结果how)
补充:介绍新闻的“倒金字塔”式的结构。
(3)读主体
问题一:如果你是一名记者,面对香港回归的重大事件,你要写一篇新闻,你会将目光聚焦在哪里?
PPT链接资料:关于特写
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现场,用类似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集中、突出地描写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问题二:本文也是篇特写,请问作者按什么顺序将镜头聚焦在什么地方?
明确:按时间顺序,写英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时 间 地 点 主要场景
4时30分 港督府 末代港督降旗仪式
4时40分 港督府 末代港督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 添马舰东面 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 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香港交接仪式上易职
0时40分 中国南海 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港
合作讨论:找出文中写到几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①第3段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杆。
意义:标志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②第7段 7时45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意义: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③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意义: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总结:文章主体部分没有写交接仪式的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从英国国旗降落及英方撤离这个角度去写,视角独特。
(4)读背景
问题一:文中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的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
明确: 第四段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第七段 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
第十一段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合作讨论:作者怎样把现实场景和历史背景融合在一起的?回顾历史有什么作用?
明确:现实场景是文章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一个现实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历史的回顾使现实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更突出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四)品味语言,体味情感
1.体味情感
提问:虽然新闻报道要求客观冷静的叙述,但本文的字里行间仍蕴含丰富的情感。你能读出哪些情感?
明确: (1) 英国政府失去香港统治权的不甘和无奈;
(2)作为中国人的喜悦和自豪。
2.品味语言
提问:你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示例:
1.准确、生动
(1)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杆。
“面色凝重”准确生动地写出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黯然神伤的神情,以及他对大英帝国失去香港的失落感。
2.庄重、含蓄(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2)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明知早晚要结束对香港的统治,还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足以说明他们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3)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对比,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而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统治的结束。
(4)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和象征香港回归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巨幅紫荆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写出香港的殖民统治即将结束,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日落仪式”一语双关,既指仪式在日落时分举行,又指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已日落西山,极具讽刺意味。
(5)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在这里升起英国国旗,而今天,一位海军士兵在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对比,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重回母亲的怀抱。
(6)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的来,今天黯然的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五)把握特点
资料链接: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罕见的。仅据香港布政司办公室统计,截至1997年5月8日,全球有778家传媒,8423名记者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提问:本文在众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
明确:1.标题新颖。
2.视角独特。
3.现实场景与背景材料有机统一。
4.语言准确、生动、庄重、含蓄,耐人寻味。
(六)德育渗透
1.播放视频
让我们一起观看交接仪式的视频,再一次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2.学以致用(巩固提升:PPT直接展示作业)
看一则香港事件的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3.播放视频(成龙渴望香港早日安宁的采访视频,激起爱国情感的共鸣。)
4. 教师总结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二十二年来,在中央和香港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虽然在发展的路上,会遇到艰难困苦,但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都衷心祈愿祖国和平、稳定和繁荣,香港早日回归安宁 ,我们也相信在五星红旗的庇佑下,紫荆花一定会开得更美更艳!
(七)布置作业
1.每位同学搜集一份近期报纸,从中挑选一则短新闻,划分结构,用直线标注新闻事实,用波浪线标注新闻背景。
2.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写一句话新闻。
六、板书设计:
导语:(1)
主体:(2-11) 新闻事实 准确生动
背景:(包含在主体之中) 背景材料 庄重含蓄
结语:(包含在主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