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择的是中国明清白话小说的精彩章节,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了解它们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掌握古典小说的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培养阅读、赏析古典小说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观察小说中人物的习惯,理解作品深刻的主题,熟悉一定数量的古代白话语汇。
《刘姥姥进大观园》描写的是时代大背景下豪奢家族的生活场景,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原题是《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主要写贾母等人在大观园游玩、吃饭以及行令宴饮的情形。以刘姥姥的视角,记述了贾府生活的奢侈,写活了贾府中的许多人物,并为其中人物的命运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以课文的形式接触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九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古典小说的能力,部分孩子对这些小说也有一定的接触,但阅读长篇小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本课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课,经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关于古典小说的常识,本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古典白话小说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设计思路
选文是长篇小说的节选,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无法全面了解整部小说作品,更无法深入地展开小说品读活动。本课旨在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形式积极展开课外自主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学习空间。以点带面,通过构筑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由于小说作品展现的时代可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较远的距离,所以学生单纯通过文字有时很难进入到作品描述的情境之中。而影视剧作品则很好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到作品展现的场景中去,其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更深刻。所以本课设置了87版红楼梦的《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让学生体会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各自的特点,并体会影视作品在阅读古典小说中的作用。
课前发导学案,了解《红楼梦》,了解曹雪芹,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背景。并请同学们看87版《红楼梦》之《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进入课本情境。以关于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歇后语导入。接着采用文化常识竞答的方式考察学生对红楼梦基本常识的了解。让学生明确知人论世的重要性。整个学习过程分成三步: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讲环境;刘姥姥进大观园出尽洋相,讲情节和人物;刘姥姥进大观园满载而归(结合出示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视频)讲文章的主旨并拓展到对红学的认知。中间贯穿古典小说阅读方法的教学。最后作业部分让学生阅读刘姥姥三进贾府,让学生明确读整本书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关于《红楼梦》的相关知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赏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品味人物塑造的技巧并学以致用。
3.认识阅读古典小说的意义,初步掌握阅读古典小说的方法。
学习重点:品析人物形象,品味人物塑造的技巧并学以致用。
学习难点: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初步掌握古典小说的阅读方法。
学习方法:资料助读法,阅读提示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布置预习内容:
1.导学案
了解《红楼梦》,了解曹雪芹,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背景。
2.请同学们看87版《红楼梦》之《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进入课本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查一查有关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歇后语,现在想请同学们分享一下。
明确: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刘姥姥进大观园——出尽洋相
刘姥姥进大观园——满载而归
思考:刘姥姥进大观园发生了什么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刘姥姥去大观园逛逛。
二、检查预习:文学常识大观园
《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读作家的作品要先了解这个作家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昨天我们还布置了其余两项预习任务,了解《红楼梦》,了解曹雪芹,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背景,并请同学们看87版《红楼梦》之《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下面请同学们走进红楼知识大观园,看谁答得快,看谁答得准。
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2.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他曾祖父曹玺任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 )
3.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曹雪芹生活还是很安逸的。( )
4.《红楼梦》讲述的是哪四个家族的兴衰史?围绕哪两个人物的爱情悲剧展开的?
总结:在欣赏古典小说时,首先要知人论世,读整本书时还要学会梳理人物关系。
古典小说阅读方法一:知人论世
三、初读感知:走进大观园之“眼花缭乱”
围绕歇后语一“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梳理刘姥姥在大观园的游踪,把握贾府风貌。
明确:经过了潇湘馆、紫菱洲,最后到了探春的秋爽斋。
明确:居室威武、好看、饮食奢侈、富而好礼、繁华、奢侈靡费
总结:此时正是贾府回光返照的日子,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说不尽的太平气象,富贵风流 。这是刘姥姥和众人活动的环境。
古典小说阅读方法二:关注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能更好的了解当时的世态风情和故事发生的社会根源。
四、再读课文:宴饮大观园之“出尽洋相”
大观园让刘姥姥眼花缭乱,大观园发生的事让刘姥姥出尽洋相。让我们结合课后的自读提示,再读课文。找出让刘姥姥出尽洋相的事件,梳理事情发生的原委。
明确:宴饮大观园时凤姐和鸳鸯导演的“笑剧”。凤姐和鸳鸯设局,刘姥姥卖力表演,众人笑翻了天。
总结: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这场笑剧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之一。
古典小说阅读方法三:厘清小说情节,关注故事发展的脉络。
五、合作研讨:人物大观园之“各具情态”
脂砚斋评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有云:“摹一人,一人必到纸上活见。”文中刘姥姥就刻画得非常生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人物刘姥姥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其所体现的人物的性格特征(与贾母对比阅读)。
学生讨论。
思考:刘姥姥明知被捉弄却甘愿扮丑角,其行为和思想看似有矛盾之处,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矛盾的呢?
刘姥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村老妪谎谈承色笑,情痴字实意觅踪迹”中,刘姥姥的大智若愚已见端倪,到了这一回,更是将其发挥到了极致。她以粗鄙而朴实的庄稼人的语言,以她的少见多怪、好奇多问、俚俗之语、滑稽之态直把个贾府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逗得个人仰马翻、乐此不疲。而她,自然又捞到了不少好处。她朴素、实在,却又聪敏、圆滑,可谓大智若愚。说她是《红楼梦》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智者实不为过。
明确写人方法:刘姥姥是乡下人,没受过文化教育(生活环境和受教育水平)所以会有俚俗之语、滑稽之态,才会少见多怪;她地位卑微,与王家偶然连过宗(身份地位低),家境贫寒(家庭环境差),所以为了生计不得不委曲求全,低三下四,明知被人捉弄却甘当丑角。再加上已年愈古稀(七十五六岁)手脚已不麻利、用上象牙筷在夹鸽子蛋,自然是出尽洋相。她知道贾母“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所以自己的身份和年龄去贾府再合适不过了,体现了一个农村老妇的精明、圆滑和世故。
思考:文中作者还刻画了一位老人,请同学们用跳读的方式找出她的语言描写,说说她的语言和刘姥姥有什么不同。
明确:贾母是金陵世家史侯的小姐,后嫁入贾府,是贾府地位辈分最高的人。身份尊贵,养尊处优,善良宽厚、怜老惜贫。她的语言庄重典雅。
思考:你能看出曹雪芹塑造人物的方法和特色吗?
教师总结:刘姥姥作为一个农村的贫苦老妇,少见多怪、好奇多问、多俚俗之语、有滑稽之态。贾母身份尊贵,养尊处优,再加上贾府其余各色人等做衬托,比如黛玉的文静而有节制、宝玉笑得顽皮放肆,贫富、贵贱、雅俗、庄谐的强烈对比产生了喜剧效果。
《红楼梦》在塑造性格上的一大特色,不表现纯粹的“善”人与纯粹的“恶”人,正面人物并非一切皆“善”,“反面人物”并非一切皆“恶”。“不写大仁人或大恶人”,主要写的是“不能成仁人君子亦不能成为大凶大恶”的人,是兼有“聪明灵秀之气”与“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的人。每个人物都深深扎根在他们生活的土壤上,从人物的阶级出身和生活环境上,从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教养以及与自然界的关系等等形成的气质,抓着人物应有的特点和可能的特点来发挥,人物的音容笑貌遭际命运以及精神气质个个不同,千差万别。
明确:人物的阶级出身和生活环境以及年龄、性别、文化教养决定人物的性格和气质,人物的性格和气质决定人物的言谈举止。
古典小说阅读方法四:从广阔的时代背景上,从人物活动的环境上,结合人物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去分析人物形象,对人物能有更完整的了解。
六、红学大观园之“满载而归”
本文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是红楼艺术成就长廊的一隅。古人有云“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可见《红楼梦》的艺术价值之高,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因《红楼梦》异常出色的艺术成就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而产生了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历来以《红楼梦》题材创作的诗、词、戏曲、小说、电影、电视不胜枚举,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与刘姥姥相关的另一个情节《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和《刘姥姥吃鸽子蛋》。
思考: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贾府仍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处处奢靡繁华。请结合本文思考你看到了怎样的世态人情?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相比,影视作品做了怎样的改动,你更喜欢哪个?
明确:贫富悬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刘姥姥这位社会底层的农村老妇的悲悯、尊敬,对贾府的腐败没落的侧面批判。
明确:影视作品更直观更形象,语言为了适应观众也会适当的口语化,便于观众理解。但囿于场地的限制会省略部分内容。而文学作品则更容易激发人的想象力,对作者的创作意图能更深刻的把握。
古典小说阅读方法五:借助影视作品进入作品描述的情境中,可以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刻。文本阅读在前,视频辅助在后。
七、总结:曹雪芹以“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人家”的刘姥姥来写荣国府,局外人看局内人事。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三次所起作用次次不同,也从侧面反映了贾府的兴衰。我们赏析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仅仅窥一斑而见全豹是不够的,我们要读整本书,才能对人物有更冷静的判断,对情节有完整的把握,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更清晰的认识。
今天我们学习了《刘姥姥进大观园》,掌握了基本的古典文学经典的阅读方法,期待同学们能以本节课为起点,多读书,读经典,读整本书,在古典文学的殿堂里满载而归 。
八、布置作业
为了更完整的了解刘姥姥,请同学们课后读高鹗的续作第一一三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释旧憾情婢感痴郎》。从中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姥姥,请写一段200字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刘姥姥进大观园
环境 繁华
情节 笑剧
人物 鲜活
教学反思:作为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经典片段《刘姥姥进大观园》可讲的东西太多,本节课只能有所取舍,以古典小说的阅读方法和人物评析为主。有了前期的导学案和关于大观园的视频,课堂上学生们能很快进入情境,学习任务完成较好。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激发了学生阅读《红楼梦》乃至古典小说的兴趣,教学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