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二、教材分析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第一单元囊括了中西方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制度,并通过不同制度的共性与特性,引导学生感受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而深化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本课作为单元首课,主要讲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为后启中国近现代制度打下基础,并与西方政治制度形成对比。
从本课内容的编排上看,教材主要分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和两汉到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三大子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我将子目重新打散,分为先秦政治制度、秦汉到明清的中央政治制度和秦汉到明清的地方制度三大板块,并准备用2个课时进行授课。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缕清先秦到明清的政治制度线索,并正确区分秦前后政治制度的异同,与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间的关系。进而教授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引导其深化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三、学情分析
选考历史的学生通过高一的学习,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结构性、整体性认识,在运用史料分析问题方面能力薄弱。
四、素养目标
从传统继承、文明发展的视角,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认识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理清自秦起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进而历史地观察、理解和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漫长历程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
五、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中央集权制度、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二)难点:秦朝建立前后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出示教科书本课导言部分的内容,呈现公元前213年秦朝对恢复分封制度的讨论与结果,引导学生关注“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确立于秦朝”,据此设问“既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确立于秦朝,那秦朝建立前,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又呈现怎样的特点”,进而导入新课。
过渡:要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就首先要理解秦朝以前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态势。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理解这场发生于公元前213年的朝廷讨论事实上是发生在秦统一六国后的第八年,此时的朝堂之上仍出现恢复分封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前代的政治制度对当时仍然存在着相当的影响。
环节二:夏、商、西周时期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目中的相关表述,了解夏、商和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时期。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而其子启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得益于甲骨文的发现、解读并与考古发现相印证,我们不仅得以了解商朝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各类事务的官吏,并且商王通过内外服制控制地方。至于西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王畿地区,分封诸侯以统治地方。诸侯统治封地,需服从天子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些显示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配合以及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的结合。同时,虽然原始民主传统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但君主权力的加强趋势已经出现,且这一趋势在不断强化。
过渡:教科书在陈述夏、商、西周政治制度时,从最高权力归属出发,通过呈现地方管理方式来说明权力分配的方式。换句话说,权力归属和权力分配、运行的方式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有别于“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标志。那秦朝与前代政治制度究竟有何区别呢?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教科书文本内容,了解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态势,并在梳理、归纳的过程中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某种程度上是在前代政治制度发展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环节三:秦朝的政治制度
出示西周与秦朝形势图、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与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相关史料:
材料一 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材料二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在提取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列表展示秦朝中央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引导学生比较秦朝地方管理方式较前代之殊异,进而阐明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初创。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地图,结合教科书中的相关表述,梳理周、秦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与运行的方式,了解秦朝“最高统治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通过对文献史料的解读,知晓秦朝创立“书同文、车同轨”等一系列制度的原因;进而以秦为例,初步了解“中央集权”这一重要概念。
再次出示本课导言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其中“于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得以确立”一句的内涵,并出示《辞海》对“中央集权”的解释,即:“‘地方分权’的对称。国家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的制度。在该制度下,地方政府统一服从于中央政府,根据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办事,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监督。”
过渡:暴秦二世而亡,秦开创的政治制度,在后世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本细节的再次解读,结合工具书的解释,对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明确的认识,继而知晓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环节四: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结合《后汉书》中的相关表述,梳理两汉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
材料三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南朝)范晔《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以东汉“权归尚书台”一事为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思考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制度变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以举例的方式阐明理由或作出“证明”。继而在讲授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制度变化的过程中,理解统治者在意识到当下行政制度难以有效施政的情况下,一般都会设置新的机构以收拢决策权力、提高行政效率以实现社会治理。因此,通过阅读教科书和材料,分析得出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制度变化的特点或趋势及其原因:不断强化君主专制是特点也是趋势;根本原因是维护封建制度“家天下”的需要;现实原因则是为了强化决策权,提高行政效率以实现社会治理。
过渡:除对中央行政制度作出调整外,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
【设计意图】通过解读文献,了解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调整背后的出发点和一般方法,进一步认识到中央行政制度的调整是出于强化集权统治的需要。但这种调整的背后,必然存在着对传统的“继承”,这种调整也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环节五: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讲授两汉至明清对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结合本课导言部分的内容及《封建论》《郡县论》中的相关表述:
材料四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五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
——(明末清初)顾炎武郡县论)
引导学生从“设废分封”这一问题出发,结合不同时代学者的思考和回应与历代统治下地方行政制度的实际情况,讨论分封制度终遭废止的原因,理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与调整,得到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是:地方权力总的趋势是逐渐削弱,反映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进一步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内容,关注两汉至明清地方一级行政机构设置的原因与结果。后世基本承袭了“郡县制”模式。东汉时,原先为监察所辖郡、国而设的“州”,变成了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原本只掌握监察权力的“刺史”成了地方实职大员,这是中央集权统治削弱的结果,也成为魏晋长期分裂的原因。唐宋时期,类似的问题同样存在,但元朝设立行省后,基本解决了地方势力膨胀、挑战中央的问题。进而认识到地方层级管理制度是“表”,地方权力的归属与权力运行的模式才是“里”,而“实”可能是中央集权的强弱问题。
过渡:请同学们根据板书,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从讨论“设废分封”的原因切入,理解“郡县制”模式得以最终确立的原因在于分封制度阻碍了权力进一步向上集中,进而引导学生从文明发展的角度整体把握这些现象揭示的是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历史发展趋势,同样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通过本环节认识到“郡县制”这一统治模式在后世基本得到了延续和发展,但这种制度并不能彻底消灭地方分裂因素、永葆统治稳定、实现国家有效治理的目标,借此进一步说明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因中央集权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不断调整的。
环节六:小结与拓展思考
出示板书,根据时间线索,师生共同梳理先秦至明清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传统继承、文明发展等因素,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秦朝统一后,通过创立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等方式确立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范式与走向。后世历朝以集中权力与高效运行为目标,以调整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方式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强化集权统治。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的调整中。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结构化梳理,复现本课所学知识。
过渡: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
出示教科书“学习拓展”栏目与现代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材料六 《西汉会要》卷40—41两卷(集议)所载廷议共62件次,其中只有4次被君主明显否定或推翻,……君主否决廷议仅为百分之七左右。《明会要》卷45《集议》所载廷议件次共101次,……其中有13 项被君主否决或不报,……君主否决廷议的件次占廷议总数的比例是百分之十二左右。
——林乾《论中国古代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载《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4期
组织并参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以“廷议”为代表的中央决策方式是如何适应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国家治理的需要的?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得到认知:君臣“共治”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的一般方式,而这种方式虽然最终由皇帝“独断”,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靠皇帝一人来执行,“官员”这一群体同样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十分重要。因此,这种决策方式一方面适应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政治特点,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国家治理的需要。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归纳整理,初步理解中国古代中央决策的方式,完善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历程的认识。
七、板书
八、优化反思
本课设计侧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必修外历史纲要(上)的基础上,基于“流”与“变”的视角,结合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等因素审视,考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与结果,进而对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认识。
首先,需要承认,任何国家制度能否有效地发挥社会治理作用,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不能将这一问题作“简单化”的处理,尤其是在“溯源”的相关环节中。如在讲授元朝设中书省而废门下、尚书二省时,不能简单地视之为丞相权力的膨胀,而应明确地指出:一方面,元代的中书省除为决策机构外,还负责直接管辖首都大都附近的腹里地区;另一方面,此时中书令通常由皇太子兼任,因此从统治者的意图上看,削弱丞相权力仍是其关注的重点。
其次,在说明“变”的过程中,需要指出,任何制度的变革都不是“横空出世”的,至少都有对传承前代经验、吸取前朝教训的发展与变革,如秦行郡县便是对周朝分封教训的吸取,汉初郡国并行局限的出现也是同样的道理。但与此同时,这种“变”同样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如东汉,“州”作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并非出于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本意”,而是对刺史权力“脱缰”、地方势力膨胀的承认,这背后反映出的实际上是中央集权削弱。因此,作为选择性必修1的第1课,有必要引导学生基于“流”“变”,进一步运用唯物史观,具体地分析历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