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5 11:1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艰巨性、独特性。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必修模块关联度较大,是在其基础上的丰富和补充。本课主要讲述了从南京临时政府开始建立共和制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真正政治民主化的曲折发展历程。第一部分通过对比二次革命、《训政纲领》、“伪国大”等相关史实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进行的民主政权建设,如《宪法大纲》、“三三制”等,凸显中国“共和制”从“形式”到“实质”的转变。第二部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本课名词较多,教学中需厘清历史线索,利用恰当的史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政治道路发展的“曲折”和“独特性”的原因、影响、利弊得失等内容。
三、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和高一年级必修《中外历史纲要》的学习,学生对于本课涉及的大事件,比如辛亥革命、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抗日民主政权、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共和制的整个发展历程、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权性质仍然缺乏深入的理解,未能从政治体制的角度对历史发展规律形成系统认知。此外,本课时空跨度较大,所述政权更迭频繁,需要建构起历史大框架,避免知识和信息记忆的碎片化。
四、素养目标
从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文明发展的视角,了解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在解读法律文本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的过程中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实际上都保护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其实质是维护剥削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和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任务。理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政治制度建设,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有所感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艰巨性和独特性,树立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难点: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独特性,认识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举措。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课所学,在回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与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以及大一统政权发展主要态势的基础上,设问“近代以来我国的政治制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进而导入新课。
过渡: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近代以来我国政治制度所发生的变化中,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因此,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清帝退位诏书》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两份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所学知识,从延续与变迁的视角切入,导入新课。
环节二: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出示《清帝退位诏书》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相关内容:
材料一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钦此。
——《清帝退位诏书》(1912年)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阅读上述材料,分析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变化。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久。孙中山辞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因此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志士制定了《临时约法》,试图以法律的形式约束总统的权力,避免专制。
【设计意图】通过对法律文本的解读,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对清朝统治覆灭前后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和调整形成初步认识。
过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但事实上却没能避免袁世凯走向专制独裁。
教师讲授1913年“刺宋案”的大致过程,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上“1913年孙中山在上海举行会议决定发动二次革命”的历史照片,讲授护国战争的大致历程,引导学生指出袁世凯在窃取大总统之位后倒行逆施,走上了图谋复辟的道路,进而理解孙中山对革命形势的判断与革命党人为维护革命成果所进行的实践。通过二次革命与护国战争,虽然避免了帝制复辟,但袁世凯死后,中国迅速陷入军阀割据局面。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献的解读,在知晓袁世凯成为大总统后行径的基础上,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相关史实,进而理解袁世凯之作为是对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破坏。
过渡: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根据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宣告“训政”时期开始。
阅读教科书第15页正文相关内容和“历史纵横”栏目及材料三。
设问:孙中山针对时局所提出的“革命程序”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928年国民党所提出的《训政纲领》规定的实质是什么?1948年“宪政”以后真能做到“主权在民”吗?
材料三 拖延了近半年,1948年3月29日,行宪国大终于召开,5月1日闭幕。……会上,蒋介石作了经济军事报告,行政院长张群、国防部长白崇禧分别报告政治、军事,许多国大代表,纷纷表达对时局的不满。
1948年4月4日至6日,国民党第六届中央临时全体会议,讨论总统候选人问题。蒋介石假装不愿出任。会议开始“遵照总裁指示,本届总统、副总统之选举,本党不决定候选人”;研究结果却是“仍请总裁为第一届总统候选人”。蒋之所以不愿就总统职位,实际上是嫌总统职位权限太小,嫌宪法加给总统权力诸多限制。
——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归纳:所谓“革命程序”论是指孙中山认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分步进行,即分为军政、训政和宪政三个阶段。但是,国民党的“训政”实际上是剥夺了人民的权利,其目的是实现一党专政。1948年国民党提出所谓“行宪”的主张只是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外衣,代表的仍然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根本没有做到“主权在民”。
过渡: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起义和暴动中,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随着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与解放区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探索。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资料,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理解孙中山的革命程序与目标,认识国民党统治对孙中山的背叛和其最终必将崩溃的命运;同时,学会阅读材料,分析史事,解释历史,完成学科素养的培养。
环节三: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出示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与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的相关内容:
材料四 (中国)苏维埃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材料五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
学生阅读材料,比较、思考:为什么革命根据地与抗日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这两种模式有何共同点?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苏维埃根据地出现在土地革命时期,“宪法大纲”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体现;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现在抗战时期,因此“施政纲领”体现的是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者都是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意图通过发展生产、政权建设、武装民众等方式巩固和建设根据地来夺取胜利的。
进而出示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对建设新政权的思考:
材料六 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
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进一步思考:毛泽东作出如此论述的依据是什么?共产党所建立的政权与资产阶级政权的根本不同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是保护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维护剥削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人民共和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和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任务。
过渡: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明确地提出了要建立“人民共和国”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主张。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科书内容的梳理和文献史料的解读,结合时代特征,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解放区创建人民政权的制度探索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理解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环节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出示1949年7月毛泽东与黄炎培的谈话内容:
材料七 (1945年7月,毛泽东答黄灵培)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结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对国家性质的表述:
——黄炎培《八十年来》
材料八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思考、认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的政治制度。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的建立,人民才真正掌握了政权,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献史料的比照和解读,理解《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的建国纲领,是在经过与进步、民主人士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对建立“人民共和国”主张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50年代,我国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政治制度也随之进行了调整。
出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对我国国家制度的相关表述:
材料九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引导学生关注文献的表述,认识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法律文献,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因而被作为一种根本政治制度写入宪法。
过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同样的,中国还有基本政治制度。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相关表述,结合所学,回答: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什么是基本政治制度?
学生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解读文献史料,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教师出示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引导学生思考:在此次疫情期间,中国人民的抗疫斗争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怎样的优越性?
材料十 病毒突袭而至,疫情来势汹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的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9日)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结合生活实际,指出:在此次疫情期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党和政府以人民利益至上原则,迅速行动,全国上下一致,最终取得了抗疫斗争的伟大胜利。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环节五:本课小结及拓展思考
出示结构板书,根据时间线索,师生共同梳理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共同讨论,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政治制度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巨大优越性。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课内容的结构化梳理,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有所感悟,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
七、板书
八、优化反思
本课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以来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理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政治制度建设,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承接前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内容,以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临时约法》的颁布为载体,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临时约法》中的具体条款,认识到孙中山对民国政治制度的设计受到了启蒙思潮的影响,建立的是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度。
考察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可以结合对民国乱象的呈现,在究其原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甚至可以借此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所言之“西方文明在中国破了产”,继而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制度建设及其成效,进一步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深刻内涵,理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完善,中国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进而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