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课标要求
本课为改革专题,应该从专题史而非通史的方式去讲解。依据单元课标,应该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共性”,如引导学生分析改革都在什么背景下发生,为什么必须改,改革对历史发展有何重要意义,改革是否一帆风顺等问题;通过归纳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共性,理解国家制度演变过程中体现的规律。同时,还应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民族“求新、求变”的历代传统和历代改革家勇于创新的无畏精神,涵养家国情怀。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选择性必修I《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的第4课。在本课的讲解中,既要体现变法、改革与第1-3课政治制度演变的关系,即紧扣单元主题——政治制度,同时也要呼应本册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总主题。因此,需要突出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演变,即变革与社会需求、原有制度政策的关系。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古代的重要变法改革部分主要列举了战国时期的变法潮流(以商鞅变法为典型)、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宋的改革(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改革,主线是通过改革适应社会转型和应对社会危机。近代的改革探索主要涉及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民国时期的改革。主线是不同阶级围绕救亡图存的主题进行改革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改革主要涉及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及全面深化改革,主线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同时也是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断探索的历史。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选考历史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初中和高中一年级系统学习过通史,学生对本课中的许多改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只有对如北魏孝文帝迁都前的改革措施、张居正改革、民国时期的改革等具体微观的知识欠缺了解。因此讲授课程时应区别于按通史编排的《中外历史纲要》的讲述逻辑,突出专题性历史的分析方式,同时对学生缺乏了解的部分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予以知识补充。
四、素养目标
从传统继承、文明发展的视角,认识历代变法和改革进一步回应了社会发展的诉求,理解变法和改革是中国历史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对历代变法和改革原因的解析,认识到变法和改革是基于现实状况,维护统治需要,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社会生产、推动社会进步的选择,初步感悟变法和改革是变革国家制度的手段,也是完善社会治理的方式。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变法和改革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生产关系要适应并反作用于生产力发展的认识,加深对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历史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背景、历程、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改革的必要性和曲折性。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出示教科书本课导言部分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周易》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点被后世一再引用说明了什么?进而设问:本单元前面几课所授的中外政治制度变革是如何实现的?以此导入新课。
过渡:变法和改革是促成政治制度变革的重要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教科书导言部分内容,对“‘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这一观点形成初步认识。
环节二: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梳理战国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在冯太后支持下的改革、北宋中期的改革与明朝中后期张居正改革的具体内容,讲授四次变法和改革的主要措施与结果。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梳理内容: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分明姓族,改易汉俗。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一次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涉及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明神宗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了一场变法革新运动。这场改革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央集权,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改革却触动了大地主阶级和豪门贵族的根本利益,以失败告终。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文本,提炼历史信息,了解战国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在冯太后支持下的改革、北宋中期的改革与明朝中后期张居正改革的具体措施与结果。
过渡: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当然远不止我们之前说的这四次,变法和改革在某种程度上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历程。变法和改革为什么会发生?
出示教科书中对战国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在冯太后支持下的改革、北宋中期的改革与明朝中后期张居正改革原因的相关表述: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教科书第22-23页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教科书在表述以上四次变法和改革时,首先说明的是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而设问“变法和改革为何会发生”,帮助学生认识到任何变法和改革的发生都是基于现实需要,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进行的调整,根本原因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过渡:至于近代,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为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也都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科书文本的解读,理解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固然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但也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统治阶层为适应社会变动、因时因势而起,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环节三: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出示李鸿章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表述:
材料二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数国构煽,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了解李鸿章对时局的判断,结合光绪明定国是诏中的相关内容:
材料三 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光绪“明定国是”诏(1898年)
设问:戊戌变法前,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如何?为什么要进行变法?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西方列强趁机掀起侵略中国的狂潮,偌大的中国已呈豆剖瓜分之势。出示教科书第24页“历史纵横”栏目,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反窥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学生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9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遭捕杀或逃亡国外。历时仅103天的变法终告失败。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献史料的解读,结合所学,了解戊戌变法旨在实现变法图强的目标,而在了解戊戌变法内容的过程中,理解戊戌变法所面临的现实阻力与失败的结局。
过渡:慈禧发动的政变终结了戊戌变法,但在八国联军侵华后,以慈禧为代表的清廷却成了改革的“支持者”。
出示张之洞《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对晚清变法的主张与当时英国外交部驻华领事馆报告中的相关内容:
材料四 穷而不变,何以为国?……修中华之内政,采列国之专长,圣道执中,洵为至当。
——张之洞《江楚会奏变法三折》(1901年)
材料五 因兴办和维持警政、学堂而增收捐税,显然易使这类革新在许多地方都不受欢迎。
——英国外交部《各驻华领事馆情况报告摘要》
学生阅读材料,教师设问:你对晚清“改革”怎么看?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晚清改革未能摆脱“中体西用”的窠臼,依然维护“圣道执中”的统治策略和模式。同时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的历史条件下,晚清改革难以为继。
过渡:中华民国建立后,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
【设计意图】通过解读文献史料,理解晚清的改革探索始终未能突破“中体西用”的局限,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也阻滞了近代中国的改革探索。
环节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教师讲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内容,如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通过对土地的重新分配,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的生产力;1956年,全国范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教师讲授的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理解新中国成立后推行各项改革,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在短时间内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过渡: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成为这一时期党和全国人民重要的历史使命。
教师出示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的相关表述:
材料六 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从发展的观点看,这并不坏。穷就要革命,富的革命就困难。科学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就骄傲得很。我们是一张白纸,正好写字。……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我们一定还要坚持革命立场,还要谦虚谨慎,还要向人家学习。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思考:毛泽东是如何分析当时国家的形势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这一时期,中国虽然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但从生产能力和社会发展程度看,仍以摆脱贫穷和落后作为要务。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期,就注意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献史料的解读,了解到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中国实际情况的判断与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良好开端。
过渡:但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初期,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
教师出示相关材料:
材料七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我们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学习.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
——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材料八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科书“历史纵横”栏目,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这一决策诞生的原因与目前所取得的成就。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归纳: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农业基础显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取得巨大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制度基础,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过渡:请同学们结合板书,对本课内容作一个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解读文献史料,结合生活经历,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决策,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时至今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改革开放仍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环节五:本课小结及拓展思考
出示板书,围绕“变法”与“改革”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法”为何而“变”,“改”何以至“革”。
变法:指历史上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重大的变革。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的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把国家发展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部分,它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变法和改革或有成败,但都是基于现实状况,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社会生产的选择,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板书,总结中国历代的变法和改革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过渡:在本课的最后,还有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在课后作进一步思考。
出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的照片,布置学生课后思考教科书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一目中,选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两幅照片在内容上的深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发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号召。这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问题的必然结果。而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的政治判断,这个判断源于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历史发展阶段、国际地位的新变化,也反映了我们党在理论探索上取得了新成果,在奋斗目标上作出的新安排。因此,是我们全党全国人民今后长期的行动指南。
【设计意图】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完善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改革的认识,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层面的重要作用。
六、板书
八、优化反思
本课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从传统继承、文明发展的视角考察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主要内容,在回眸我国历史上重要变法和改革的过程中,了解其作用与影响,感悟“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如在讲授中国古代至近代的变法和改革时,教师可在呈现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变法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其变法身死的悲壮经历,说明中国古代变法者的决心和勇毅。中国历代的变法和改革内容不尽相同,但决心和勇毅往往是改革者们的共同特征。北魏孝文帝“禁胡服、断北语、立汉姓”的举措,北宋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论,明朝张居正“苟利社稷,死生利之”的自我表白,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变法精神的体现。至中国近代,同样涌现出一大批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变法义士,现代亦然。可见变法和改革者往往对先人变革的精神有所继承,“求变”“求新”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当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改革和变法的主张和举措各有差异,改革和变法的结果同样有成有败,但从作用与影响上看,顺应时代潮流的变法和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