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二、教材分析
从单元内部看,在本单元所包含的三课中,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与第6、7课存在密切关联。古代中国人事制度影响深远,一方面,科举制为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创建提供了参考模板;另一方面,近现代中国人事制度的调整也从传统人事制度中汲取了有益营养。所以,学生通过学习第5课,能够为本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单元外部看,中国古代的人事制度建设为历代所重视,与其他政治制度共同构成上层建筑,因而第5课内容同选必1其他单元中的古代中国制度史部分存在一定的联系。比如,第六单元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提到的基层政权组织建设、社会救济实施等方面,都能看到古代中国人事管理的投射。社会治安状况也是中央对地方官予以监察、考核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第5课与其他单元课时的联系,帮助其建构起关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知识体系。
从本课教学任务看,主要在于理清古代中国选官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的演变脉络、原因、趋势或特点,至于分析人事制度的影响则相对次要。
从本课育人价值看,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发现中国古代人事制度设计中的政治智慧,如科举制下的公平、开放等理念,树立起文化自信、参政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
三、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来看,高二上学期的学生在此前已经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有相当的了解,为学习本单元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学生对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与考核制度比较陌生。总之,他们对中国古代人事制度的认知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显不足。
从能力习得来看,高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能够立足教材对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列表、制图梳理,能够从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进行简单归纳。但是学生对古代中国人事制度变革的原因缺乏全面分析,对制度调适的内在逻辑和本质缺乏深刻认识,反映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聚合性都有待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教师需要围绕大概念精心设计问题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各类情境中促进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深度学习。关于本课提及的三大制度,重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轻选官制度;重演变历程梳理和原因、特点(趋势)分析,轻影响评价;深挖人事制度变革的影响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利益集团博弈;补充清官文化作为价值导向,丰富学生对本课内容的认知。
四、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利用表格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监察制度、考核制度演进的脉络,并基于表格和教材内容,说明其演进的特征。(时空观念水平2、史料实证水平3、历史解释水平2)
2.学生能够基于唯物史观,将古代中国人事制度的变革原因、历史影响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内,史论结合地分析归纳之。(唯物史观水平3-4、时空观念水平4、史料实证水平3、历史解释水平3)
3.学生能够通过分析选官制度、监察制度、考核制度的内在联系,理解中国古代人事制度与中央集权体制同频共振的关系,认识人事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认同当今中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念与行动。(历史解释水平4、家国情怀水平3-4)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古代中国人事制度演变的脉络与原因。根据课标要求,本课重在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但是制度变迁的原因在教材中涉及较少,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选官制度更迭的内在机理。另外,根据学情分析,尽管教材提到了三大制度的发展脉络,但用墨较为平均,且历代选官制度已为多数学生所熟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突出中央集权体制下的监察与考核制度,使学生认识到人事制度与国家体制相配合,人事制度的变迁也是以国家治理需求为导向。
2.难点:古代中国人事制度演变的特点、价值启示。课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选官方式的阶段特征。概括特点对于学生来说,通常是个难点。当然,基于课标不等于完全依循课标。学生在此前历史学习中对监察制度与考核制度了解甚少,既然三大制度三位一体,不妨把探究监察与考核制度的特点也作为教学内容,如此也能够促进学生对选官制度变化趋势的理解。
六、设计思路
1.主线(明线):国家治理视角下的中国古代人事制度演变;
2.辅线(暗线):从包拯的生平看官僚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依次出示合肥市包河区包孝肃公墓园和肥东县包拯铜像的照片以及包拯生平事迹表,引出对北宋名臣包拯谥号“孝肃”的解读。
师说:这是合肥市为纪念北宋名臣包拯而修建的包公园,全称包孝肃公墓园。“孝肃”作为包拯的谥号,肯定了他的哪些品质?(出示包拯生平,请学生据表回答:孝指其孝顺父母,肃指其为官清廉、刚直不阿。)对统治者来说,如何选拔出像包拯这样优秀的官员,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是治国理政的关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5课,去了解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设计意图:将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知学习]
[环节一]流变——变迁的历程与特征
呈现材料: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师说: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每一制度都有流变。中国古代人事制度源远流长,不断变迁。我们先按时序梳理选官制度变迁的脉络。
(设计意图:过渡衔接,推进教学。)
要求选官组展示预习成果——根据教材,完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流变的梳理表格(如下表1所示)。并请学生基于表1,从选官方式、标准、权力等角度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流变的特征。【参考答案:(1)选官方式:从荐举到考试,趋向客观;(2)选官权力:逐渐收归中央,体现中央集权;(3)选官标准:从重品德、家世到重才能,趋向公平、开放】
表1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再加工,利用好教材资源。)
要求学生根据材料1,指出两汉察举制的调整举措,并说明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关系。【参考答案:察举制增设的考试环节成为后世科举制分科考试的源流,二者存在渊源关系。】
材料1: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建议改革察举,对孝廉进行考试。具体办法是由公府主考,“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即儒生出身的考经学,文吏出身的考文书。公府考毕,再由尚书省覆试。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二版)》
(设计意图:回应钱穆先生所说的“流变”,加深对制度演变脉络的理解。)
要求选官组展示预习成果——根据教材,完成古代中国监察制度流变的梳理表格(如表2)。并请学生立足表2和教材研读(如图1),归纳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特点。【参考答案:(1)监察范围覆盖中央到地方,中央注重巡察地方;(2)监察机构对皇帝负责,监察官位卑权重;】
表2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演变 图1 本课关于监察制度的教材内容节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
师说:秦汉以来的监察制度是建立在中央集权体制下,服务君主统治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监察官充当帝王的耳目,为皇帝所倚重。大家所知道的包拯,为官近30年,长期任职于北宋监察系统,深受君王赏识。
出示包拯的任官经历、材料2,要求学生针对材料2中的“宋代台谏监察制度成就了包拯敢言直谏的政治形象”发表看法,给出赞成或反对的理由。【参考答案:赞成,因为宋代台谏制度下,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台谏被运作为牵制相权、加强皇权的一股力量;反对,包拯个人的优秀品质不能被忽略。】
材料2:宋代台谏监察制度成就了包拯敢言直谏的政治形象。宋代台谏官由皇帝任命,直接向皇帝负责,允许其在自由宽松的政治气氛中直言议事,批评朝政得失,纠弹失职官员。由于赵宋统治者利用“耳目之臣”台谏力量,经常罢免宰执大臣,而使宰执大臣无法长期把持朝政成为皇权威胁力量……
——摘编自沈瑞英《略论北宋台谏与包拯》等
师说:诚然,外在的制度框架和内在的个人品质都是影响个人建功立业的重要因素。表格中,还提到包拯曾就职于提点刑狱考课院。考课院是负责地方州县官的考核,作为重要的考核机构而存在,体现了考核制度在宋代的发展。
(设计意图:插入包拯的任职履历,说明台谏制度在宋代的发展;以包拯犯言直谏、刚正不阿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考课院”衔接过渡,推进教学。)
要求选官组展示预习成果——根据教材,完成古代中国考核制度流变的梳理表格(如表3)。并请学生立足表3和教材研读(如图2),归纳古代中国考核制度的特点。【参考答案:(1)由中央统筹,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制度日趋严密;
(2)注重考察德行、政绩,结果关系官员的升降赏罚;】
表3 古代中国考核制度的演变 图2 本课关于考核制度的教材内容节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
出示一道习题,在学生完成后出示解析和图3。
(2021·全国甲卷高考·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解析】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为了防止长官以权谋私或者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威胁统治,就需要有效的监察制度才可以保证其有效运作,故选B项。
师说:辟召制度是与察举制并行的一套选官制度,在运行中可能削弱中央集权,需要监察制度予以配合。这启示我们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考核制度三位一体,如图所示,它们又从属于古代中国人事制度,在中央集权体制框架内协调运作。这套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便是封建小农经济。当然了,没有完美无缺的制度。中国古代人事制度彼此配合,也在不断进行自我调适。那么调适的原因有哪些呢?
[环节二]调适——变迁的因果与启示
呈现材料:为组建官僚队伍,保证官僚阶层的新陈代谢,使适应统治和治理要求的人才周期性地补充到国家政权之中,选官制度便应运而生并不断根据现实需要而演进。
——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师说:学者马凯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因服务于国家治理需求而不断调适。我们不妨通过这一表格(表4),做进一步的说明。本课共分三个子目,讲述了三个不同阶段的人事制度的变迁。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建立并巩固,我国古代人事制度的基础由此奠定。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民族交融的浪潮中,人事制度被注入了新鲜血液,得以发展。当中国历史再次回归统一时,隋唐帝国通过创新、完善人事制度,推动了盛唐局面的到来。而在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虽然有过辉煌,但也逐渐陷入重重危机,反映到人事制度上则是守成有余,创新不足,趋向僵化。特别是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僵化、监察考核制度的严密化,都表明了封建制度正走向衰落,封建国家的治理陷入人治的藩篱。
表4
(设计意图:挖掘教材,构建中国古代人事制度变迁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深度学习。)
出示材料3,要求学生指出材料所阐述的中国古代人事制度不断“调适”的原因。
材料3:选官制是社会各阶层的求仕者成为官贵的桥梁,也是调整统治集团成分、分配或争夺权势、利益的手段。制度既是政治博弈的规则,也是政治博弈的结果,选官制度概莫能外……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二版)》
师说:中国古代人事制度除了服务于国家治理,还受制于不同利益集团的“政治博弈”。阎先生指出选官制度是调节利益分配的重要手段,是政治博弈的规则与结果。我们不妨从两个层面予以论证。首先,请大家根据下列材料,关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庶阶层之争。
(设计意图:过渡衔接,推进教学。)
出示材料4,要求学生根据材料,结合教材第二目第一段正文,说明隋朝以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的实质。学生作答后,教师在讲解中出示图4。
材料4:魏晋以下,士人与士族的发展,造成了士庶对立。东晋还一度出现了门阀政治,皇权低落。士族门阀是一种贵族化了的官僚,而贵族与皇权此消彼长,贵族化消解、侵蚀皇权的力量。相应地,政治制度发生了若干变态,如,维护士族选官特权的九品中正制,恰好与这个时代共始终。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教材节选】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
(设计意图:文字材料与图示相配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士庶阶层之争作为利益集团博
弈的重要表现之一,推动了隋朝选官制度的调
整——由九品中正制转向科举制,从阶层之争论证阎步克先生所说的“政治博弈”。)
师说:借助这张示意图(图4),我们可以更好理解隋朝变革选官制度的实质是为了加强君权,巩固统治。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北宋朝堂上的一场争论。
出示材料5、6,要求学生根据两则材料,分别指出司马光和欧阳修关于科举取士的不同看法。【参考答案:司马光:分路取士,欧阳修:凭才取人;】
结合所学知识,试说明宋代出现科举取士地域之争的原因。【参考答案: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文教事业兴盛】
材料5:其诸道州府举人试卷,各以逐路糊名,委封弥官于试卷上以在京师、逐路字,用印送考试官,其南省所放合格进士乞于在京、逐路以分数裁定取人。
——[北宋]司马光《乞贡院逐路取人状》
材料6:不问东西南北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最为至公!
——[北宋]欧阳修《文忠集·论逐路取人札子》
师说:显然,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影响到人事制度的调整。司马光的建议贴合社会现实,“分路取人”在北宋有所实施,但未扭转朝中官员多为南方人的局面。
出示材料7,在教师讲解中出示图5。
材料7:宋代科举以成绩取士,南人囊括多数进士,南北士大夫在统治阶层结构失衡,自然削弱了中央政权在北方的政治基础……明清两代政权吸取经验教训,改变取士原则,较好地协调了南北方士人关系,均衡了南北人在政权结构中的地位,扩大并巩固了作为统一大中华的统治基础。
——杨君玉《宋代科举改革——“凭才取人”与“分路取人”之争》
要求学生根据材料7,结合教材第32页历史纵横,指出明清两代践行“分路取人”的举措与意义。【参考答案:举措:吸取北宋历史经验,设立南北(中)卷制度;意义:协调了南北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设计意图:文字材料与图示相配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南北地域之争作为利益集团博弈的重要表现之一,推动了隋唐以后科举取士在地域名额上的调整,从地域之争论证阎步克先生所说的“政治博弈”。)
师说:通过以上探究,同学们可以认识到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博弈同样影响着古代中国人事制度的变迁。但不管人事制度怎么调整,民众对官员的期望没有改变。包拯逝世后,朝廷给予谥号“孝肃”,充分肯定其功绩。民间更是一度将其神话为“包青天”。
(设计意图:过渡衔接,推进教学。)
出示包拯生平事迹表、材料8,要求学生根据材料8,结合所学,谈谈“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参考答案:①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
②历代对包公形象的艺术加工;③“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
材料8:元明清时期,一大批包公戏、文学作品在民间流传开来,形成了所谓的包公“清官”现象……包拯也迅速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清官,包拯的形象开始被突出、被神话,甚至逐渐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能力,从历史人物“能吏”、“廉吏”包拯转化成戏剧、文学人物“包青天”。清官的形象凝聚着民众对理想政治的向往,甚至往往成为自己生存希望的象征,于是终于化成民间政治信仰中高大的神。
——摘编自《从“包拯”到“包青天”——兼论中国古代的“清官”文化》等
出示包公园清风阁照片及其一楼大厅的一副对联(正气清风匡世俗,廉泉碧水洁人心)。
师说:时至今日,包公已然是我们安徽合肥的文化名人之一,包公园也已成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在包公园内,最为醒目的建筑莫过于清风阁。而在清风阁一楼大厅,有副对联:正气清风匡世俗,廉泉碧水洁人心。请同学们结合这副对联,谈谈包公清官文化的现实价值。
(设计意图:以清官文化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为小结中升华本课教学主题做好铺垫。)
[本课小结]
一方面,以包拯为代表的古代“清官”群体身上所具有的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等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提倡。另一方面,在今天的国家治理中,我们既要健全、落实民主监督制度,也要重视对广大官员个人素养的培育,培育出更多廉洁奉公的“包拯”,而不是仅存在于戏剧神话中的“包青天”。这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设计意图:以包青天文化为代表的古代清官文化收尾,呼应导入中的包公园,使暗线与主线达成契合,同时回归单元教学主题——了解人事制度,关注国家治理效能。)
八、板书设计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九、优化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落实本篇教学设计是可以基本达成的。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相关问题。所选取的材料也十分精炼、恰当,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能够更好地服务教学。由于准备内容相当充分,实施过程中存在赶进度的状况,给予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不足,后续要做进一步的取舍。
教学设计比较轻视基础史实的传授,考虑发放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列表自行梳理,否则课堂留给突破重难点的时间就非常紧凑。本课所设置的暗线与主线的呼应还不够充分,在教学中尚能够衔接前后,不算生硬,后续可以考虑优化呈现时机和方式。本人对课堂提问做了预设,从实践效果来看,学生的作答也有不少生成性的内容,值得多加关注。
本课教学发挥了历史学科育人功能,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基于情境教学和史论结合,一些情感升华、价值观塑造显得自然真实。在后续的教学中,吸取本课育人的经验,注意避免生硬地价值观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