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课标分析
本课是“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单元的最后一课,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从课标的要求来看,学生需要了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发展历程,更需要从横纵联系的视角将近代以来的选官制度变迁置于近现代的整体时代背景中、置于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整体变迁史中来深入认识。基于此,在本课的学习中,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管理制度变迁与时代需求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在扬弃中国古代科举制和借鉴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符合社会治理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按时序依次呈现晚清、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变革中的部分史事。由于近代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近现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变迁也是历经曲折建立起来的,所以教材只能以官员选拔与管理为视角,择重点展开。也不宜将教学内容的重点设定为对中学生而言生僻晦涩的制度内容本身,而应当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其与时代背景的关联及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由于选必教材主要呈现了制度变迁过程,对于制度变革的时代背景及其对时代发展的影响,并没有展开说明,这就为基于选择性必修和《中外历史纲要》的联系设置挑战性学习活动提供了空间。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与本课相关的重大事件,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有过系统且深入的学习。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通过阅读教材提取信息,以图表等形式独立绘制某一时段制度的演进历程;并在了解制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其特点,辩证认识其影响;阅读材料,调动所学知识,运用相关术语对某一制度的产生背景进行历史解释,如能够多角度分析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原因,说出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推动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即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分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有一定的理解,但尚不能全面剖析选拔与管理制度变迁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四、素养目标
运用“原因与结果”“相同与不同”“动机与后果”等概念范畴,把握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方式的变化。在解读重要历史人物言行与具体法律文献的过程中,认识近代以来官员选拔与管理变革的时代特征,理解近代以来官员地位从“家仆”走向“公仆”的变化。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的先进性和历史必然性。
五、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变迁历程
(二)难点:官员选拔制度变迁与时代需求之间的关联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在回顾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变迁相关史实的基础上,结合晚清以来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设问“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有哪些变化”,进而导入新课。
过渡: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国古代通过调整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当然也带来了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至于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官员选拔与管理方式层面,同样是既有发展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所学知识,导入新课。
环节二:晚清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变化
出示1904年张之洞、荣庆等奏拟《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中关于学堂课程的相关表述:
材料一 凡诟病学堂者,盖误以为学堂专讲西学,不讲中学故也。现定各学堂课程,于中国向有之经学、史学、理学及词章之学,并不偏废,且讲读研求之法,皆有定程,较向业科举者尤加详备。……是科举所尚之旧学,皆学堂诸生之所优为。学堂所增之新学,皆科举诸生之所未备。则学堂所出之人才,必远胜于科举之所得无疑矣。
——张之洞、荣庆等奏拟《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看看张之洞等人对学堂的认识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归纳:张之洞等人认为新式学堂的课程兼采中西学之所长,在结合两者的基础上所培养出的新式人才将“远胜于科举之所得”,以此回应时人对新式学堂的抨击。
教师讲述: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皆照旧制,戊戌变法中废八股、改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为代表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变革亦遭废止。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及教科书,知晓1901年清廷施行“新政”后,群臣强烈要求变革传统的教育制度,主张开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献史料的解读,结合所学,理解张之洞、荣庆等人认为“学堂所出之人才,必远胜于科举”的原因,了解晚清时代条件的变化对科举制度的冲击和影响。
过渡:张之洞等人的主张得到了清政府的首肯,开启了晚清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再次变革。1905年,袁世凯等人奏请废止科举,推广学校。
出示教科书“史料阅读”栏目中袁世凯等人奏《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中的相关内容:
材料二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思考:为何“学堂最为新政大端”?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袁世凯等官员要求清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不仅是出于渴求新式人才的目标,更是希望借此向广大民众普及知识,以开启民智。
结合教科书“学习聚焦”栏目,讲授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过渡:晚清对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改革因辛亥革命的爆发而中断。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同样十分重视官员的选拔制度,特别是文官选拔制度的建设。
【设计意图】通过解读相关文献,结合所学,理解废除科举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而清政府准允设立学堂、废科举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为朝廷选拔新式人才,更在于以普及教育、开启民智的方式,挽救王朝的统治危机。
环节三: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材料三 如果不管自己的风土人情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照搬进来,那便是大错的。
我们拿欧美已往的历史来做材料,不是要学欧美,步他们的后尘,是用我们的民权主义,把中国改造成“一个全民政治”的民国,要驾乎欧美之上。
如果实行了五权宪法以后,国家用人行政,都要照宪法去做。凡是我们人民的公仆,都要经过考试,不能随便乱用。
——据孙中山《五权宪法》整理,《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了解孙中山对民国政治制度设计的主张是什么。
学生回答:学习而不是照搬欧美,实行“全民政治”,官员是人民的公仆,考试录用。
过渡:中华民国时期,虽然开始公务员制度,但是任何制度在施行过程中的成效,都需要实践来检验。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解读,结合前课所学,知晓孙中山的主张和他或已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弊端有所了解,进而通过教师讲授,理解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颁行法令,完善并践行了孙中山对文官制度建设的设想,逐渐形成了公务员制度。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这一目的内容,结合下列材料,了解北洋政府时期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分析其成就与弊端。
材料四 1929年公布的《考试法》规定,参加高等考试以备荐任职的应试人,需具有下列资格之一:一、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二、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三、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经检定考试及格者;四、确有专门学术技能或著作,经审查及格者;五、经普通考试及格四年后或曾任委任官及与委任官相当职务三年以上者。
——《国民政府公报》第232号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归纳: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初步建立公务员制度,相继颁布了《文官考试法案》《公务员作用条例》考试条例《公务员作用法》等法律,并进行了文官或公务员的选拔与管理尝试。这些尝试是中国学习西方文官制度并借鉴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经验的结果,是近代文官制度取代旧人事制度的重要进步。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更由于当时政治的混乱,使得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存在着种种弊端。
过渡: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科书的研读,了解相关史事,并从这些材料中归纳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环节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本目第一、二段和“历史纵横”栏目,了解什么是干部制度,它是如何发展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总结:干部制度的出现是和我国的国情相一致的。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和武装斗争,领导中国人民打败了反动派,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和军队的干部队伍选拔和管理方式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政权建设中得到推广。干部队伍包括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团体中担任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在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新中国成立以后,干部制度在全国实行,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中的工作人员,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都是干部。干部制度的特点是实行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干部制度得到不断改善,在坚持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前提下,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和现代化。
【设计意图】通过对干部制度历史、特点的了解,帮助学生认识干部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过渡:早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我国现行的公务员制度所依据的法律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这部法律对公务员履职究竟作出了怎样具体的规定?
教师讲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人事制度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为适应新的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开始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1993年,国家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是干部制度建设的重要发展,它有哪些重要特点和作用呢?
材料五 公务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忠于宪法,模范遵守、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二)忠于国家,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三)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12月29日修订)
阅读材料,结合教科书“学习聚焦”栏目,思考:我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归纳: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即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忠于宪法和法律,忠于国家和人民。
阅读教科书,思考:公务员制度的实行有什么重要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是干部制度的重要发展,有利于提高国家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我国的社会治理水平。
过渡:至此,请同学们谈谈对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变化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阅读和对教科书文本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的特点与作用,并进一步认识国情。
环节五:本课小结与拓展思考
再次出示教科书“学习聚焦”栏目,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板书,梳理本课内容,提炼核心观点:纵观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变化,以清末科举制度的变化为肇始;中华民国建立后,参考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和中国传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开始建立公务员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调整管理体制、完善法律制度等方式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干部管理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方式的变化,呈现出官员从“家仆”向“公仆”的演变态势。
引导关注板书,思考: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事实上也是“考试选拔”,官员/干部/公务员也同样“接受监督”,但为何中国古代的官员未能脱离“家仆”的窠臼?
【设计意图】通过关注文本细节,结合所学,理解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员始终是统治者施政的“工具”,而真正决定官员地位变化的是考试的具体内容、形式和对官员进行监督方式的殊异。
七、板书
八、优化反思
本课设计意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相同与不同”等概念范畴,分析、理解近代以来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变化。
如在讲授晚清时期官员选拔制度变革时,可以尝试运用“原因与结果”的概念范畴,呈现晚清士人请废科举之缘由,反窥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性质变化在思想层面的反映,进而举例说明科举制度废止后晚清官员的选拔模式与其造成的社会影响,进一步勾勒晚清的社会面貌。
再如,讲授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时,可尝试引导学生运用“动机与后果”这一概念范畴,通过呈现孙中山对变革官制的谋划与民国时期的政府文件,说明这一时期建立公务员制度的动因,结合民国时期官员选拔过程中的种种乱象,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窥破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从而理清“时代”与“官制”之间的关系。
在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时,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干部制度发展的历史沿革。民主革命时期,在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建设中,形成了党管干部的原则和特色。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原则沿用下来并得到发展。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则是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重要变革,是干部制度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社会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