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册第 11 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根据单元课程标准要求,本课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两宋的经济与社会等方面 的新变化,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封建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主要涉及少数民族政权对边疆的开发及元代作为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 族建立的统一王朝的经济发展。
二、教材分析
通过与这一时期的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相比,可以明显发现这一时期中国的 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从单元结构来看,宋元时期,尤其是两宋的经济发展在 承继唐代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了秦汉以来的第二个高峰,为明清的发展奠定基础。 从本课内容来看,涉及辽宋夏金元五个政权或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化,而经 济发展与社会变化又形成了互动。
三、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来看,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宋元时期的经济,对宋代的农 业、手工业、商业及宋元都市发展有了一定认识,但对这一时期的社会流动等没 有了解。
从思维能力发展来看,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经由经验型水平急剧向理论 型水平转化,推理能力及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增强。这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专 业术语与研究理论,但辩证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经济重 心南移及社会流动性的增强。而以人身依附关系和社会控制的减弱为难点。
五、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基于唯物史观,结合地图、城市平面图、时间坐标轴去看待辽宋夏 金元时期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变化,(唯物史观水平 1-2 、时空观念水平 2)借助该 时期的壁画等史料,分析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对各政权间的交流 及其影响给出合理地解释,从而体会到壁画等史料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辽夏金元 少数民族政权的经济建设在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史料实证水平 3 、历
史解释水平 3)进而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 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家国情怀水平 1-2)
六、教法学法
教师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史料教学法。以史料创设情景,在情景中理解历 史。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学会整理历史信息和分工协 作,提高学会学习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通过本课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感受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活力。 并以壁画为主要史料和线索,来创设学习情境。以此,将本课内容分为两大环节、 三个部分。
1.导入环节:以白沙宋墓的相关视频导入,学生认识白沙宋墓出土壁画的史
料价值,提高学习的兴趣,并思考如何挖掘壁画的历史信息。
2.环节一:壁画中的大宋繁华
首先,通过白沙宋墓壁画中的物来看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 及经济布局的变化。结合教材史实,学生来进行验证。其中,学生结合史料来解 读南方经济发展带来的广泛影响,理解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影响。
其次,通过观察白沙宋墓壁画中的人来思考宋代的阶级与阶层关系。这部分 有一定的理解难度,需要结合一些文字史料来解读,学生认识到两宋门第观念的 淡化、人身依附和社会控制的弱化,感受社会发展的活力与自由。
通过这样的图示,学生清晰直观地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化的双向互动。
3.环节二:壁画中的边疆开发
向学生提供辽夏金元的出土壁画及相关资料,学生任选其中一个政权来分析 壁画所反映的经济与社会。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讨论,以更充分地理解 壁画的研究价值,认识辽夏金政权对边疆的开发及元代统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再由教师进行小结,以全面认识民族政权的经济发展。
4.环节三:壁画中的民族交融
引导学生结合地图、画作、文献等史料继续挖掘当时民族交流的史实,认识 到正是这种交流与交融,为当时中国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为元朝的大一统格局奠 定了民族融合的基础。
八、板书设计
本课涉及多个政权,容量较大。通过这样的结构图,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本 课的框架。
九、分层作业
基础要求是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本课的史实,扎实基础,但并非框架性地总结。
第二是兴趣与知识的拓展,进一步去分析壁画中的文化发展,并为下一课学 习做好准备。
第三是更专业地练习,能够将本课涉及的壁画史料的价值及解读方法形成理 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