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扬州慢》
教材版本 统编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姜夔的相关知识及其写作背景。 2.通过深入学习,理解本词对比、拟人、以景结情等写作手法。 3.深刻体会本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深刻体会本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 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媒体或技术应用 二次修改意见
导入: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回顾过往,扬州春风十里何等繁华醉人,而今却是这番模样。词人目睹此景,长抒心中浊气,化作千古名篇——《扬州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历史,感受作者的丝丝真情。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在词坛上,与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词风清丽典雅,词作多为慢词,《扬州慢》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文本研读: 一 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诵读指导(详见课件) 二 研读诗前小序 1 词前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1)词作的时间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2)作者的情感(予怀怆然) (3)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 (4)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 “黍离之悲”用典的内涵及作用是什么? 周幽王残暴无道,犬戎攻破镐(hào)京,杀死周幽王。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东周初年,有王朝大夫到镐京去,看到宗庙宫殿均已毁坏,长了庄稼,不胜感慨,因作此诗。 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后人把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称为“黍离之悲”。 研读诗歌,疏通文意 译文: 上片:扬州自古是著名的都会,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稍作停留。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后,只留下残存的古树和废毁的池台,都不愿再谈论那残酷的战争。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响起,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下片:杜牧俊逸清赏,料想他现在再来的话也会感到震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二十四桥依然还在,桥下江水水波荡漾,月色凄冷,四周寂静无声。想那桥边红色的芍药花年年花叶繁荣,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 三 赏析诗歌内容 1.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昔日繁华热闹,今朝破败荒凉。昔盛今衰的感伤。 逐句找出诗中所用典故,并体会其作用。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找出使用的典故?作用? 典故: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作用: 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找出典故?作用? 典故: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作用: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纵然有写“豆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深情。前面“重到须惊”为一层,这里“难赋深情”又进一层。 小结: 全诗用的典故: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
作用: 1.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 2.以昔日的繁华来反衬今日的荒凉,使词更加沉郁,内容 更加丰厚。有力的表达了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无限感伤。 四 归纳总结 这首词写作者自己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寄托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比较阅读 姜夔的《扬州慢》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同时也有很多的不同点,你能从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分析它们的异同点吗? 相同点: ①这两首词都涉及到作者的见闻经历,都涉及宋金军事对峙这一重要历史背景。如《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②这两首词都大量用典,借历史人物抒发现实情怀。如《扬州慢》中提到杜牧。《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提到了孙权、刘裕、廉颇等人物。 不同点: 感情基调不同。由于两人的经历不同,精神境界不同,因此作品的感情基调也就不同。例如,对敌人的侵扰破坏;姜词说“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只是抒发悲痛之感;而辛词则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充满了战斗之豪情。姜词感慨昔盛今衰,再三提到杜牧;辛词则壮心不已,连举孙权、刘裕、廉颇。综观全词进行比较,姜词的基调是“悲”,而辛词的基调是“愤”。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课后作业 实际运用 问题:你去过扬州吗?如果你去过或者在电视上曾经一睹扬州的风光,你会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这个令人陶醉的地方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运用诗词或者散文的形式来记录下你心中的“扬州”。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