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去外婆家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外婆家的温馨与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外婆家的深厚情感,激发对亲情和乡村生活的热爱。
语言运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 “香气扑鼻”“蹦来跳去” 等生动词语,仿照课文句式描述生活场景。
思维能力:通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想象外婆家的有趣场景,培养形象思维和联想能力。
审美创造:体会文中描写自然景物和生活细节的语言美,学习用具体事物表达情感的方法。
【课前解析】
《去外婆家》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记叙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回忆了小时候去外婆家的有趣经历。课文通过描写外婆家山脚下的各种 “宝贝”,如吃的山楂、柿子、毛栗子,玩的小山雀,看的杜鹃花、野花等,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亲情的温暖,表达了作者对外婆家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关注课文:课文结构清晰,按照 “总 — 分 — 总” 的结构展开:第 1 自然段总写去外婆家是 “我” 小时候最大的乐趣;第 2-5 自然段分写外婆家山上山下的宝贝,分别从吃的、玩的、看的三个方面描述;第 6 自然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外婆家真有趣。
关注生字:本课共有9个会写字,其中“宝、些、名、香”上下结构,“总”上中下结构,“活、给、诉”左右结构,“曲”独体字。
【教学目标】
1.认识 “婆、候” 等 14 个生字,会写 “宝、活” 等 9个字,会写 “宝贝、干活、回来” 等1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外婆家的有趣。
【教学重点】
1.认识 “婆、候” 等 14 个生字,会写 “宝、活” 等 9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外婆家的有趣,体会作者对外婆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蕴含的亲情,学习用具体事例表达情感的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 “婆、候” 等 14 个生字,会写 “宝、活、些、总、给” 5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借助图片和生活经验,理解 “山楂、柿子、毛栗子” 等词语,感受外婆家的 “宝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出示外婆形象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外婆家吗?外婆家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板书:去外婆家)齐读课题,引导学生交流:“看到题目,你想知道文中的外婆家有什么有趣的事吗?”
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篇课文一共有几段?边读边标记自然段。
2.通过同学们的坐姿老师就知道了大家已经读完了,这篇课文一共有几段呢?(6段)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去外婆家。
3..认读生字。
(1)课件出示本课需要会读的生字,学生开火车读。相机点拨:“份”是前鼻音。
(2)去掉拼音,同桌互读,读错的话帮他纠正读音。
(3)识记生字。
①认识 “婆” 字:讲解 “婆” 字结构(上 “波” 下 “女”),可联系 “外婆” 的亲切形象记忆。
②图文结合:出示 “山楂、柿子、毛栗子、小山雀” 图片,对应生字组词(如 “柿子树”“毛栗子壳”)。
③熟字相加:“舅 = 臼 + 男”“栗 = 西 + 木”“雀 = 小 + 隹”。
(4)识字游戏:“外婆的百宝箱”—— 随机抽取生字卡,学生认读后描述对应事物(如 “毛栗子像小刺猬”)。
(5)学习词语:出示 “宝贝、干活、回来、一些、天气、欢快、它们、告诉、名字、出门” 等词语,结合图片理解词义(如 “香气扑鼻” 可模拟闻花香动作)。
三、再读课文,梳理内容
1.整体感知:播放范读,学生思考:“课文中‘我’去外婆家最大的乐趣是什么?”(预设:外婆家山脚下有很多 “宝贝”)
2.分段朗读,梳理段落内容:
第 1 自然段:“我” 最爱去外婆家。
第 2-5 自然段:外婆家的 “宝贝”(吃的、玩的、看的)。
第 6 自然段:外婆家真有趣!
3.学习第 2-3 自然段(吃的宝贝):
(1)自读第 3 自然段,圈出舅舅带回的水果:山楂、柿子、毛栗子。
出示实物或图片,描述水果特点(如 “柿子圆圆像灯笼”“毛栗子带刺像刺猬”)。
(2)理解 “外婆总要给我留一份”:想象外婆留水果的场景,体会外婆的关爱。
(3)指导朗读:读出 “留一份” 的温暖语气,重音落在 “总要”“留”。
四、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环节过渡:读完优美的文章,我们要一起学写优美的汉字。
1.请同学们观察“宝、活、些、总、给”这5个汉字,如果想把它们写好,需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发现书写规律,便于下步指导书写。)
2.教师指导。
3.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练写这5个生字,注意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握笔姿势。
4.作品展示,集中讲评。
5.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取长补短,再进行一遍临写。
五、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
2.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外婆家的‘吃的宝贝’,知道了外婆对‘我’的爱,下节课我们继续找‘玩的宝贝’和‘看的宝贝’。
3.课后作业:
练习本课会认字和会写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诉、曲、名、香”4个字。
2.和同学交流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1.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宝贝、干活、回来、一些、天气、欢快、它们、告诉、名字、出门。
指名读。
2.提问: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外婆家的‘吃的宝贝’,还有哪些‘宝贝’呢?
二、品词析句,感悟理解
1.学习第 4 自然段(玩的宝贝 —— 小山雀):
(1)自读第 4 自然段,圈出描写小山雀的动作:蹦来跳去、飞、唱。
动作模拟:学生模仿小山雀蹦跳、展翅的动作,理解 “欢快” 的心情。
(2)想象说话:“如果你是‘我’,看到小山雀蹦跳歌唱,会想做什么?”(预设:逗它、喂它)
(3)指导朗读:用轻快的语气读 “小山雀是我最喜欢的宝贝”,重音 “最喜欢”,尾音上扬。
2.学习第 5 自然段(看的宝贝 —— 杜鹃花):
(1)齐读第 5 自然段,找出形容花多、花美的词语:姹紫嫣红、开满。
出示杜鹃花图片,理解 “姹紫嫣红”(用不同颜色的贴纸贴在黑板上演示)。
(2)想象画面:“舅妈戴着野花走在路上,会是什么样子?”(预设:像花仙子,香气飘远)
(3)指导朗读:“姹紫嫣红”“野花” 等词读得饱满,展现画面的美丽。
3.学习第 6 自然段(总结感受):
(1)齐读 “外婆家真有趣!”,提问:“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预设:快乐、留恋)
(2)拓展交流:“你在外婆家(或爷爷奶奶家)有什么有趣的事?用‘真有趣!’说一说。”
学生练习说话,小组分享后全班展示。
(3)实践活动:“我的外婆家宝贝清单”
发放表格,学生填写外婆家(或自己家)的 “宝贝”(事物 + 乐趣)。
指名上台展示,用 “我家的宝贝有______,其中最有趣的是______,因为______” 表达。
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1.分享交流:请同学们观察“诉、曲、名、香”,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2.教师指导。
3.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练写这4个生字,注意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握笔姿势。
4.作品展示,集中讲评。
5.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取长补短,再进行一遍临写。
四、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
2.课后作业。
(1)认真书写本课生字。
(2)画一幅《我的外婆家》,并在图旁写 1-2 句话描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课文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文本语言还原为生动可感的图片,利用图片、实物和动作模拟,如展示毛栗子实物、模仿山雀蹦跳,让抽象文字转化为直观感受,符合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特点。让学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对日月潭有了更多的储备,有效渲染了气氛。
2.课堂上利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语言丰富、多样化,评价实效性强。
3.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并学会积累和运用。课上,让学生口头组词或是用词说一句话,这样巩固识记的效果很好。
不足之处:
部分城市学生对 “毛栗子”“山雀” 等事物缺乏生活经验,课堂中未充分补充对比素材(如城市公园与乡村山林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