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数星星的孩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数星星的孩子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5 22:0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数星星的孩子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张衡的科学成就,感受古人对自然的探索精神,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语言运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思维能力: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 “张衡为什么能成为天文学家”,培养逻辑推理和问题探究能力。
审美创造:体会文中描写星空和人物对话的语言美,学习用生动语言表现人物品质。
【课前解析】
本文讲述了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小时候数星星、观察星空,在与奶奶、爷爷的对话中逐渐对天文产生兴趣,最终成为著名天文学家的故事。课文以 “观察 — 思考 — 探索” 为主线,语言生动,充满童真与科学启蒙意义,既展现了孩童对自然的好奇,又传递了 “坚持观察、勤于思考” 的科学品质。
关注课文:
本文共有五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描述张衡小时候在院子里数星星的情景,展现了他对星空的好奇和专注。
第2-3自然段:通过张衡与奶奶的对话,体现了他对星星的观察细致入微,并表现出他对天文现象的初步思考。
第4自然段:爷爷向张衡讲解星星的运行规律,尤其是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的关系。张衡通过亲自观察,验证了爷爷的说法,进一步激发了他对天文的兴趣。
第5自然段:点明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就是汉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揭示了他从小对天文的热爱与后来成就之间的联系。
关注生字:
本课共有10个会写字,其中“数、晚、奶、很、张、汉”左右结构,“勺”半包围结构,“您、爷、变”上下结构。
【教学目标】
1.认识 “珍、撒 ”等 15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 “转”,会写 “数、晚” 等10 个字,会写 “星星、晚上” 等 12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衡小时候数星星的故事,体会张衡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
4.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如何向张衡学习。
【教学重点】
1.认识 “珍、撒 ”等 15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 “转”,会写 “数、晚” 等10 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张衡数星星的认真和对天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张衡为什么能成为天文学家,体会 “观察 — 思考 — 坚持” 的科学探究过程。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 “珍、撒 ”等 15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 “转”,会写 “数、晚、奶、您、爷” 5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星空视频,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这样的夜空吗?看到这么多星星,你会想什么?”(板书:数星星的孩子)齐读课题,提问:“数星星的孩子是谁?他为什么要数星星?”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要求:课文中的生字跑到了我们的大屏幕上吗,请同学们自己读,遇到不会读的请教同学。
点拨:“撒、祖” 是平舌音,“仰” 是后鼻音,“数”(shǔ/shù)在 “数星星” 中读 shǔ。
3.学生齐读本课生字。
4.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联想识字:“颗”=“果 + 页”,可想象 “一颗糖、几颗珍珠”。
(2)图文结合识字。课件出示“汤勺”“饭勺”“调味勺”“漏勺”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勺”字。
5.学习词语。
出示下列词语,学生根据上面学过的生字认读词语。
珍珠 撒种 碧玉 依靠 仰望
一颗 距离 变化 祖先 勺子
环绕 转动 楚国 汉字 刻苦
钻研
三、再读课文,梳理内容
1.整体感知:播放范读,学生思考:“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
预设:张衡小时候数星星,后来成为天文学家。
2.分段朗读,梳理段落内容:
第 1 自然段:张衡喜欢数星星。
第 2-4 自然段:张衡与奶奶、爷爷的对话,学习星星知识。
第 5 自然段:张衡成为天文学家。
3.学习第 1 自然段:
(1)自读第 1 自然段,圈出描写星星的词语:满天、无数、撒在碧玉盘里。
(2)出示星空图片,理解 “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体会比喻的生动性。
(3)指导朗读:读出星空的美丽和张衡数星星的专注,“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重读,表现认真。
四、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环节过渡:读完优美的文章,我们要一起学写优美的汉字。
1.请同学们观察“数、晚、奶、您、爷”这5个汉字,如果想把它们写好,需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发现书写规律,便于下步指导书写。)
2.教师指导。
3.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练写这5个生字,注意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握笔姿势。
4.作品展示,集中讲评。
5.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取长补短,再进行一遍临写。
五、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
2.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喜欢数星星的张衡,知道了他数星星的认真,下节课我们一起听听他和爷爷奶奶的对话,看看他学到了什么。
3.课后作业:
(1)书写生字。
(2)朗读课文第 1 自然段,观察夜晚的星星,说说发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 “很、变、勺、张、汉”5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衡小时候数星星的故事,体会张衡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
3.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如何向张衡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1.听写上节课学习的词语。
珍珠 撒种 碧玉 依靠 仰望
一颗 距离 变化 祖先 勺子
环绕 转动 楚国 汉字 刻苦
钻研
二、精读课文,体会品质
1.学习第 2-3 自然段(张衡与奶奶的对话):
(1)分角色朗读奶奶和张衡的对话,思考:奶奶说张衡“傻”,为什么?
预设:奶奶觉得星星数不清。
(2)理解 “你能数得清吗?” 的语气,指导朗读奶奶的话要带点疼爱,张衡的话要读出肯定(“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 重读)。
(3)想象说话:“如果你是张衡,被奶奶说‘傻’,你会怎么想?”预设:坚持自己的做法,相信能数清。
2.学习第 4 自然段(张衡与爷爷的对话):
(1)自读第 4 自然段,圈出爷爷说的话,理解 “北斗七星、北极星”(出示图片辅助理解)。
(2)讨论:爷爷的话让张衡学到了什么。
预设:星星不是乱动的,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
动作模拟:学生用手指模拟北斗星绕北极星转动,理解 “绕” 的意思。
(3)指导朗读:爷爷的话要读得亲切、有知识感,张衡的话 “好奇地问” 要读出求知欲。
3.学习第 5 自然段(张衡的成就):
(1)齐读第 5 自然段,提问:“张衡成为了什么样的人?”(预设:著名的天文学家。)
(2)出示张衡画像及地动仪图片,简介其成就,理解 “刻苦钻研” 体现的坚持精神。
4.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1)小组讨论:张衡为什么能成为天文学家?把原因写在星星卡片上。
(2)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关键词:
善于观察(一颗一颗数,看得仔细)
喜欢提问(问爷爷星星知识)
坚持钻研(刻苦研究多年)
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因为善于观察而成功的人?
预设: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
(4)句式练习:“因为张衡______,所以______。”(示例:因为张衡善于观察、坚持钻研,所以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
三、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1.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观察“很、变、勺、张、汉”这5个汉字,我们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仔细观察,养成先观察,再书写的习惯。)
2.教师指导、范写:
汉:三点水呈弧形,“又” 的横撇穿插到三点水下方。
3.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进行一个描红,一个临写,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4.作品展示,集中讲评。
5.请同学们再进行一遍临写。
四、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这篇课文通过张衡数星星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坚持钻研,才能取得成就。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张衡一样,做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2.课后作业。
1.书写生字。
2.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月亮变化、蚂蚁搬家),记录发现,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
通过星空图片、角色朗读和动作模拟,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张衡数星星的认真和对科学的兴趣,小组讨论环节中多数学生能归纳出 “观察、提问、坚持” 等关键原因,达到了思维训练目标。仿写句式时,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完整表达,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升。
二、成功之处
1.在课文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利用星空视频和星座图片,将抽象的天文知识转化为直观视觉体验,帮助学生理解 “碧玉盘”“星座” 等概念。
2.针对不同角色设计朗读语气(奶奶的疼爱、爷爷的亲切、张衡的专注),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情感。
3.小组讨论 “张衡成功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培养了逻辑思维和合作能力。
三、不足之处
1.天文知识拓展不足:对 “北斗星绕北极星转动” 等科学知识解释较浅,部分学生仍存疑惑(如 “为什么会转动”),未补充简单的天文原理图示。
2.写字指导时间紧张。
3.生活联系不够深入:观察自然现象的作业指导较笼统,未提供观察记录表模板,可能影响学生完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