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壮举。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主席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旅程,挥笔写下了恢弘豪迈的《七律 长征》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 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 ), 万水千山( )。
五岭( )腾细浪, 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 ), 大渡桥横( )。
更喜岷山( ), 三军过后(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从“只等闲”一词中体会出来的。
总领句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思考: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
①
难
长
险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中哪句话概括写出了红军长征很难?从哪些词语感受到?
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是怎样的?从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从“不怕”“只等闲”可以看出,红军战士面对这千难万险、困难重重,他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我们可以体会出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资料补充: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8.6万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这一路走来,除了偶尔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外,更多的是面队飞夺泸定桥的那种惊心动魄。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他们几乎已经弹尽粮绝,他们吃的是草根和树皮,脚下是吞噬他们生命的沼泽地。在红军走过这漫长的征途的时候,八万六千人只剩下八千......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配乐朗读,读出红军战士的伟大胸襟和大无畏的气概。
小组合作学习
再读诗文后三联,请用“ ”画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 ”画出描写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词语或句子。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汇报交流
艰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汇报交流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直插云霄。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红军却感觉“云崖暖”?
1935年5月,红军来到金沙江南岸。金沙江地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绝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毛泽东成功运用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 佯攻贵阳,威逼昆明,结果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终于摆脱了4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时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作者用一“暖”一“寒”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湘江战役
四渡赤水战役
爬雪山
飞夺泸定桥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汇报交流
艰难
展开想象:假如你就置身于这皑皑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寒风凛冽
寒风刺骨
饥寒交迫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汇报交流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我们的红军战士们却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笑逐颜开,他们在“喜”什么?
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战士欣喜若狂!这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更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对具体的一个个困难的描,
《七律·长征》中哪些地方描写的是具体的困难 (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
总结写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是对所有困难概括性的、集体性的描写的方法叫——面的描写。
点面结合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面
点
对具体的一个个困难的描写,叫——点的描写;
拓展阅读,感受伟人情怀
学习任务四
自读,说说自己从这首词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读懂了作者怎样的联想和心情。
菩萨蛮·大柏地
作者: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大柏地在江西瑞金城北。1929年初,湘赣两省军阀何键、鲁涤平联手第三次“会剿”井冈山。1月14日,毛主席率红军主力下山,意图将敌人引离井冈山。离山后红军在赣南数战不利,直至2月11日,得以在大柏地歼赣军刘士毅两个团,才打破危局。这首词就是毛主席重经大柏地时所作。
借助注释理解诗歌
自由朗读,进一步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
菩萨蛮·大柏地
作者: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空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
而谁又在手持这彩虹临空舞蹈?
黄昏雨之后又见夕阳,
延绵的群山正渐次变得葱茏。
想当年在此激战,
昔日的弹洞仍留在村庄的壁头。
就让它来点缀面前的江山吧,
如今看上去却更加鲜艳。
全词语句跌宕优美,气势高远,意境深邃。通过对大柏地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的山川风景才描绘,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胸襟。读者即在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气氛中受到熏陶,又在革命史诗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对比阅读《七律 长征》,感受毛主席乐观豪迈的胸襟及革命情怀。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菩萨蛮·大柏地
作者: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阅读《六盘山》,感受毛主席乐观豪迈的胸襟及革命情怀。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课堂小结
《七律·长征》整体描写与典型事例相结合,描写红军的艰难历程。但本课重点更应该落脚于“重温革命岁月”,感知历史。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体现了红军的顽强和乐观的精神。
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自主作业
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一项或两项完成。
(1)选择长城中的一幅画面写一写,用上点面结合的方法。
(2)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充满壮志与豪情,课后搜集毛泽东的诗词,仔细品味。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七律 长征 第二课时 分层作业
1.补全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军过后尽开颜。
(1)①照样子,补全诗中描写的红军长征途中的五件事。
②读资料,完成练习。
(2)根据资料可知,本诗中写的这五件事,仅仅是整个长征中的五个“点”,“ , ”(填诗句)描述的才是整个“面”。 这种写法叫“ ”。
(3)毛泽东作为诗人,在遣词造句上颇具匠心。“腾”细浪和“走”泥丸运用了
_ 和 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的形象;云崖的“暖”和铁索的“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分别让我们体会到了 的喜悦和_ 的惊心动魄。
“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云崖”原是“悬崖”,后才改为“云崖”。你觉得这样修改好吗 为什么 .
(5)下列对这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
B.从“只等闲”中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对敌人和困难的藐视及乐观的精神
C.“逶迤”“磅礴”“细浪”“泥丸”主要是为了突出长征路上的艰难
D.从“尽开颜”中可以感受到红军因最后胜利即将到来而喜悦的心情
(6)“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列举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个典型战役( )和( )其中,“暖”字表现的是( ),“寒”字表现的是( )。(填序号)
A.战斗过程中的惊心动魄 B.战胜困难时的激动和喜悦
(7)下面诗句中的“尽”与“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尽”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8)关于这首诗歌的朗读,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气概,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要放缓慢,读出红军把长征中的困难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B.读颔联时要突出五岭山脉的绵延不绝和乌蒙山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C.第五句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读第六句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出对牺牲战士的缅怀之情;
D.读尾联时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尽艰辛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当时喜悦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要重读。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围绕( )字来写的。读了这两句诗,我体会到了红军战士翻越岷山时的喜悦心情,耳边仿佛听到了红军战士在欢呼:
参考答案
1.补全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_。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_。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①照样子,补全诗中描写的红军长征途中的五件事。
②读资料,完成练习。
(2)根据资料可知,本诗中写的这五件事,仅仅是整个长征中的五个“点”,“__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填诗句)描述的才是整个“面”。 这种写法叫“ 点面结合 ”。
(3)毛泽东作为诗人,在遣词造句上颇具匠心。“腾”细浪和“走”泥丸运用了
_ 比喻 和 拟人 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的形象;云崖的“暖”和铁索的“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分别让我们体会到了 战胜困难 的喜悦和_ 战斗过程中的惊心动魄 的惊心动魄。
(4)“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云崖”原是“悬崖”,后才改为“云崖”。你觉得这样修改好吗 为什么 .
不好,“云崖”体现了山崖的高险,长征的艰难,更能突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顽强不屈的意志。
(5)下列对这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
B.从“只等闲”中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对敌人和困难的藐视及乐观的精神
C.“逶迤”“磅礴”“细浪”“泥丸”主要是为了突出长征路上的艰难
D.从“尽开颜”中可以感受到红军因最后胜利即将到来而喜悦的心情
(6)“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列举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个典型战役( 湘江战役 )和( 飞夺泸定桥 )其中,“暖”字表现的是( B ),“寒”字表现的是( A )。(填序号)
A.战斗过程中的惊心动魄 B.战胜困难时的激动和喜悦
(7)下面诗句中的“尽”与“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尽”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8)关于这首诗歌的朗读,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B )
A.“红军不怕远征难”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气概,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要放缓慢,读出红军把长征中的困难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B.读颔联时要突出五岭山脉的绵延不绝和乌蒙山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C.第五句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读第六句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出对牺牲战士的缅怀之情;
D.读尾联时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尽艰辛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当时喜悦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要重读。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围绕( 喜 )字来写的。读了这两句诗,我体会到了红军战士翻越岷山时的喜悦心情,耳边仿佛听到了红军战士在欢呼:
大雪山,我们终于把你征服了,我们一定会迎来长征的胜利。
翻岷山
红军
尽开颜
抢大渡
过五岭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
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
红军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
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翻岷山
渡金沙
跨乌蒙
红军
尽开颜
抢大渡
过五岭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
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
红军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
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5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课题 5 七律·长征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核心素养 目标 1.通过抓关键字词,借助资料,想象画面,定格“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彩瞬间,体会诗句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进一步运用第一单元学习的“联想与想象”策略,加深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
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练习背诵: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壮举。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主席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旅程,挥笔写下了恢弘豪迈的《七律 长征》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提示,尝试背诵。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 ),万水千山(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更喜岷山( ),三军过后( )。 有感情地齐读第一句,你从中体会出红军的什么精神?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红军的精神的? (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从“只等闲”一词中体会出来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体会这句是对长征故事的面的描写 二:整体感悟,品味长征精神。 1.自由朗读这首诗后思考: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 【预设】:难、长、险…… 2. 诗中哪句话概括写出了红军长征很难?从哪些词语感受到? 【预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从“远征难”“万水千山”体会到。 资料补充: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8.6万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这一路走来,除了偶尔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外,更多的是面队飞夺泸定桥的那种惊心动魄。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他们几乎已经弹尽粮绝,他们吃的是草根和树皮,脚下是吞噬他们生命的沼泽地。在红军走过这漫长的征途的时候,八万六千人只剩下八千...... 3.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是怎样的?从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从“不怕”“只等闲”可以看出,红军战士面对这千难万险、困难重重,他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我们可以体会出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师指导:本诗的结构特点是先总写——后分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总领句。 4.齐读,读出这种红军战士的胸襟和气概。 三 结合诗句 联想感悟 1.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再读诗文后三联,请用“ ”画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 ”画出描写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词语或句子。 2.汇报交流。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五岭逶迤、乌蒙磅礴。云崖、大渡桥横铁索寒。 (2)学生自读第三到第六句诗。 ①出示五岭的图片。你们看,这就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绵延数千里,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逶迤) 理解“逶迤”。指导朗读“五岭逶迤”,体会红军的难。 ②观看大渡河铁索的图片,思考:大渡河地势险要,河面宽300多米,望着泸定桥那13根冰冷的闪着寒光的铁链,你有什么感觉? 【预设】:心惊胆战 不寒而栗 望而生畏…… ③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段,谈感受。 哪里可以看出红军战士的“不怕难” ①学生找关键词 ②教师引导:只要看一眼那冰冷的铁索,望着桥下那湍急的水流,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此时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吧! 思考:金沙江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直插云霄。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红军却感觉“云崖暖”? (资料补充)1935年5月,红军来到金沙江南岸。金沙江地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绝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毛泽东成功运用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 佯攻贵阳,威逼昆明,结果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终于摆脱了4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时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作者用一“暖”一“寒”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过渡: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 指生交流。(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是胜利、兴奋、信心……) 小结: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能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吧! (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教师指导:是呀,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战士欣喜若狂!这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更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你会怎样把红军的这种胜利的喜悦和万丈豪情读出来? 配乐朗读诗歌,读出大气磅礴的气势。 4.总结写法 迁移运用,描述课文插图的场面。 ①课文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是怎么写的,试着发现作者的写法。 ②总结写法: 《七律·长征》中地方描写的是具体的困难 (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对具体的一个个困难的描写,叫-——点的描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是对所有困难概括性的、集体性的描写的方法叫——面的描写。这样既有点、又有面的描写方法叫——点面结合。 ③试着描述课文插图的场面。 四:拓展阅读,感受伟人情怀。 1.读《菩萨蛮·大柏地》,感受豪迈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塵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出示资料:大柏地在江西瑞金城北。1929年初,湘赣两省军阀何键、鲁涤平联手第三次“会剿”井冈山。1月14日,毛主席率红军主力下山,意图将敌人引离井冈山。离山后红军在赣南数战不利,直至2月11日,得以在大柏地歼赣军刘士毅两个团,才打破危局。这首词是毛主席重经大柏地时所作。 2读一读“阅读链接”中的《菩萨蛮·大柏地》,先说说自己从这首词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懂了作者怎样的联想和心情。 3.把两首诗词联系起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4.对比阅读《七律 长征》,感受毛主席乐观豪迈的胸襟及革命情怀。 课堂小结: 《七律·长征》整体描写与典型事例相结合,描写红军的艰难历程。但本课重点更应该落脚于“重温革命岁月”,感知历史。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体现了红军的顽强和乐观的精神。 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板书设计 七 律 · 长 征远征难只等闲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万 水 千 山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水拍云崖暖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喜、笑开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单
一:尝试背诵,巩固所学知识。
1.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提示,尝试背诵。
二:整体感悟,品味长征精神。
1.自由朗读这首诗后思考: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
2.诗中哪句话概括写出了红军长征很难?从哪些词语感受到?
3.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是怎样的?从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4.齐读,读出这种红军战士的胸襟和气概。
三: 结合诗句 联想感悟
1.再读诗文后三联,请用“ ”画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 ”画出描写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词语或句子。
2.汇报交流。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五岭逶迤、乌蒙磅礴。云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从哪里可以感受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呢?
“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④从中可以感受到了什么?
我感受到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本诗的结构特点是先总写——后分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总领句。
4.总结写法 迁移运用。
《七律·长征》中地方描写的是具体的困难 (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对具体的一个个困难的描写,叫-——点的描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是对所有困难概括性的、集体性的描写的方法叫——面的描写。这样既有点、又有面的描写方法叫——点面结合。
四:阅读迁移,感受伟人情怀。
1.汇报自学成果,了解创作背景。
2.读一读“阅读链接”中的《菩萨蛮·大柏地》,先说说自己从这首词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懂了作者怎样的联想和心情。
3.把两首诗词联系起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4.对比阅读《七律 长征》,感受毛主席乐观豪迈的胸襟及革命情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