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12.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第1课时 教学课件(共35张PPT)+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12.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第1课时 教学课件(共35张PPT)+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05 19:23:49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5.12.2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 第2节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时选自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5单元 第12章 微生物与人类的生活”第2节,是在学生学习“微生物的种类”等基础知识后的应用拓展课。教材以“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为核心,从“致病”和“食品生产”两个维度展开,既衔接了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繁殖、代谢方式),又为后续“微生物在医药、环保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教材突出“实践导向”,通过“制作酸奶”“酿制米酒”等活动,将抽象的微生物作用原理转化为可操作的探究过程,符合八年级学生“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同时,结合生活实例(如腐乳、陈醋)和食品安全(如黄曲霉毒素),体现“生物与生活”的联系,助力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生命观念。
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分析微生物致病及发酵食品制作原理,理解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建立“生物与人类相互影响”的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推理发酵食品制作中“加热、冷却、密封”等操作的目的,培养基于证据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比不同发酵食品的微生物及条件,提升归纳与比较能力。 探究实践:参与“模拟酸奶制作”“米酒发酵原理分析”等活动,掌握观察、讨论、验证的探究方法,提高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了解黄曲霉毒素危害及食品腐败原因,树立食品安全意识;认同微生物技术对人类生活的价值,增强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微生物在发酵食品制作中的作用(如乳酸菌制作酸奶、酵母菌制作米酒的原理);常见致病微生物及其危害。 【教学难点】 发酵食品制作中关键操作的原理(如酸奶制作中“牛奶煮开并冷却”的原因);不同微生物发酵条件的差异(如酵母菌有氧与无氧环境下的作用区别)。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1. 展示PPT中山西陈醋、糯米酒、王致和腐乳的图片,提问:“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食品,它们的制作都离不开微生物。你们知道每种食品分别与哪种微生物有关吗?”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记录猜想,随后总结:“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既有对我们有益的一面,也可能带来危害。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 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猜想食品相关的微生物。 2. 明确本节课学习主题,产生探究兴趣。
探究新知 一、有些微生物使人患病 1. 微生物引发传染病 (1)展示HIV病毒结构图及细菌性痢疾症状图,讲解:“人体的传染病多由微生物引起。艾滋病由HIV病毒引起,它会破坏人体淋巴细胞,导致免疫缺陷;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多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2)提问:“这两种疾病的致病微生物有什么不同?(病毒vs细菌)传播途径有何共同点?”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2.误食微生物或其产物致病 (1)展示发霉花生、玉米的图片,介绍黄曲霉及黄曲霉毒素:“黄曲霉不寄生在人体,但误食其污染的食物会致病,黄曲霉毒素是毒性极强的致癌物。” (2)提问:“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误食黄曲霉污染的食物?” 3.微生物导致食物腐败 (1)展示食品腐败的图片,讲解:“细菌和真菌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繁殖,会分解食物中的有机物,导致食物腐败。”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你们见过哪些食物腐败的现象?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1. 微生物引发传染病 (1)观察图片,倾听讲解,记录关键信息(致病微生物、患病原因)。 (2)小组讨论后发言:“HIV是病毒,痢疾杆菌是细菌;都可能通过‘食物/接触’传播。” 2.误食微生物或其产物致病 1. 观察图片,了解黄曲霉的危害。 2. 思考后回答:“不吃发霉的花生、玉米;储存粮食时保持干燥通风。” 3.微生物导致食物腐败 (1)结合生活实例(如剩菜变馊、水果腐烂),分析腐败原因:“温度过高、未密封储存等,让微生物大量繁殖。” (2)思考相关问题
【习题巩固】 1. 下列由病毒引起的疾病是( B ) A. 细菌性痢疾 B. 艾滋病 C. 黄曲霉毒素中毒 D. 食物腐败 学生思考回答,加深理解。
二、微生物广泛用于食品生产 1.酸奶制作及原理 (1)播放“酸奶制作”微视频(简化步骤:煮牛奶→冷却→加酸奶→密封发酵),提问:“步骤中‘煮牛奶’和‘冷却后加酸奶’的目的是什么?” (2)讲解原理:“乳酸菌在无氧、适宜温度下,将牛奶中的糖类转化为乳酸,使牛奶凝固。煮牛奶是为了杀死杂菌,冷却是避免高温杀死乳酸菌。” (3)展示酸奶、泡菜图片,补充:“泡菜也是乳酸菌发酵的产物,原理和酸奶相似。” 2. 米酒制作及原理 (1)展示米酒制作步骤图,重点标注“加酒曲”“30℃保温”,讲解:“酒曲中的根霉、曲霉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30℃是微生物发酵的适宜温度。” (2)提问:“如果米酒发酵时间过长,味道会怎样变化?为什么?”引导学生推理:“甜度降低,酒味变浓(更多葡萄糖转化为酒精)。” (3)拓展:“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会产生二氧化碳,这也是面包、馒头膨松的原因。” 3.发酵酱制作及原理 (1)展示甜面酱、黄酱、豆豉的制作流程图,呈现表格(原料、微生物): |食品 |原料 |发酵微生物 | |甜面酱 |面粉 |米曲霉 | |黄酱 |面粉+黄豆 |米曲霉 | |豆豉 |黄豆 |曲霉、毛霉等 | (2)提问:“制作这些酱时,‘蒸熟原料’和‘加食盐水’的目的是什么?”讲解:“蒸熟杀死杂菌,食盐水抑制腐生微生物。” (3)对比:“为什么面酱需要暴晒,豆豉需要密封?”引导学生得出:“微生物种类不同,所需环境不同(米曲霉需适宜温度,豆豉发酵微生物需无氧)。” 1.酸奶制作及原理 (1)观看视频,记录关键步骤,小组讨论操作目的。 (2)理解乳酸菌的作用及发酵条件(无氧、适宜温度)。 2. 米酒制作及原理 (1)分析米酒发酵的“微生物协作”过程(根霉/曲霉→葡萄糖;酵母菌→酒精)。 (2)结合原理推理发酵时间对味道的影响。 3.发酵酱制作及原理 (1)观察表格,明确不同发酵酱的原料和微生物。 (2)讨论操作目的,理解“微生物种类决定环境条件”。
【习题巩固】 1.制作酸奶时,将牛奶煮开并冷却的主要目的是( B ) A. 让牛奶更易凝固 B. 杀死杂菌并避免高温杀死乳酸菌 C. 让牛奶更甜 D. 缩短发酵时间 2.米酒发酵过程中,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的微生物是( B ) A. 酵母菌 B. 根霉和曲霉 C. 乳酸菌 D. 醋酸菌 学生思考回答,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点:“今天我们学习了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既有致病的一面,也有帮助制作食品的一面。谁能总结一下关键内容?” 2. 结合板书,总结:“致病微生物(HIV、痢疾杆菌、黄曲霉等);发酵食品中的微生物(乳酸菌、酵母菌、米曲霉等)及原理。”
板书设计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第1课时) 一、有些微生物使人患病 1. 传染病:艾滋病(HIV)、细菌性痢疾(痢疾杆菌) 2. 误食致病:黄曲霉(产黄曲霉毒素) 3. 食物腐败:细菌、真菌大量繁殖 二、微生物用于食品生产 1. 酸奶/泡菜:乳酸菌(无氧→乳酸) 关键:煮牛奶(杀杂菌)、冷却(护乳酸菌) 2. 米酒/面包:酵母菌(无氧→酒精;有氧→CO ) 辅助:根霉、曲霉(淀粉→葡萄糖) 3. 发酵酱:米曲霉(甜面酱、黄酱);曲霉、毛霉(豆豉) 关键:蒸原料(杀杂菌)、调环境(依微生物)
课后作业 1、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下列产品的发酵过程与酵母菌无关的是( D )。 A.酿酒 B.制作面包 C.制作馒头 D.制作酸奶 2、甜酪子是深受大众喜爱的传统小吃之一,是用燕麦或莜麦通过酒曲发酵制成,在其制作过程中主要利用的微生物是( A )。 A.酵母菌 B.青霉 C.甲烷菌 D.曲霉 3、下列食品制作过程中不依靠微生物发酵的 是( C )。 A.酱油 B.酸奶 C.豆腐 D.苹果醋 4、酸菜是一种传统的美味食品,一般情况下,用坛子制作制作老坛酸菜的坛子必须加水密封。其主要目的是( B )。 A.防止营养流失 B.营造缺氧环境,有利于乳酸菌发酵 C.阻止尘埃进入 D.防止空气对流,抑制细菌的繁殖 5、某同学学习制作米酒的探究实验后。在课堂上分享了他的实验操作步骤:①浸泡→②煮熟米饭并冷却→③加酒曲→④保温发酵,并对此步骤做出解释。你认为不恰当的是( A )。 A.蒸熟米饭需要冷却的目的是避免高温杀死细菌 B.步骤③的目的是进行接种 C.保温是为了给酵母菌发酵提供适宜的温度 D.制作米酒过程中尽量少打开容器,防止杂菌污染
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通过生活实例和视频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结合“观察—讨论—实践”的环节,将抽象的发酵原理转化为具象的操作分析,符合八年级学生认知特点。2. 不足:对“微生物代谢过程”(如淀粉→葡萄糖→酒精的转化)的讲解可更形象(如用流程图动态展示);部分学生对“有氧/无氧环境对酵母菌的影响”理解仍不清晰,需在后续课堂中通过对比实验视频强化。3. 改进方向:增加小组合作的模拟实验(如用气球观察酵母菌发酵产生CO ),让学生直观感受微生物作用;设计“微生物应用辩论会”(如“微生物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深化社会责任意识。 本教学设计紧扣教材内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情境导入、知识点拆解、练习巩固等环节,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重难点,同时培养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意识,符合初中生物教学要求。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5张PPT)
第12章 微生物与人类的生活
第2节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1课时)
第五单元 健康地生活
北师大版(新教材)生物八年级上册
通过制作发酵食品,概述细菌和真菌在发酵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分析并解决发酵食品制作过程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同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学习目标
课堂导入
你知道这些食品分别与哪些微生物有关吗?
有些微生物使人患病
人体的各种传染病主要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就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这种病毒寄生在人体的淋巴细胞中,破坏淋巴细胞而导致人体发生免疫缺陷。
HIV侵入细胞的电镜图
有些微生物使人患病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常见的急性
肠道传染病。
引起发病的微生物:
痢疾杆菌
患病原因:
食用了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
有些微生物使人患病
有些微生物不能寄生在人体的表面或体内,但被人误食后也会使人患病。
发霉的花生和玉米上的黄曲霉
有些微生物使人患病
某些细菌和真菌在适宜的条件下会迅速繁殖,导致食物腐败。
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微生物大量繁殖
微生物广泛用于食品生产
以动植物产品为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可以生产出许多人们喜爱的各种发酵食品、饮品、调味品。
尝试制作一杯酸奶,简述酸奶的制作原理。
活动
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
目的要求:
酸奶、鲜牛奶(视容器大小定量)、带密封盖的玻璃杯或瓶子、汤勺、等等。
材料器具:
活动
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
方法步骤:
活动
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
1.加热牛奶时要小心,避免被烫伤。
2.在品尝酸奶之前,一定要仔细检查酸奶的色泽和形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品尝。如果制备的酸奶颜色呈乳白色,质地均匀且细腻,形态呈蛋羹状或豆腐脑状,没有异味,则表明酸奶质量合格,可以品尝。
注意:
煮开的目的:杀死鲜牛奶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
冷却的目的:避免温度过高而杀死乳酸菌。
活动
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
为什么要将牛奶煮开?煮开的牛奶为什么要冷却才加入酸奶?
讨论:
活动
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
酸奶中含有乳酸菌,乳酸菌在温度适宜、无氧的条件下,可以使牛奶中的营养物质产生乳酸,乳酸能使液态牛奶转变为固态。
制作酸奶的原理:
除了酸奶外,泡菜和饲养奶牛等动物的青贮饲料也是利用乳酸菌发酵的作用加工的。
活动
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
活动
酿一瓶醇香浓郁的米酒
认识制作米酒的基本原理,尝试家庭制作米酒的一般方法。
目的要求:
药酒、糯米(或黄米)、蒸笼、盆、纱布、砂锅(或瓦煲)、棉被(或恒温箱)、等等。
材料器具:
活动
酿一瓶醇香浓郁的米酒
方法步骤:
酒药中含有根霉、曲霉、毛霉、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将米饭中的糖类发酵成酒;
均匀混合可以使米饭发酵得更全面,更均匀。
活动
酿一瓶醇香浓郁的米酒
1、酒药(或酒曲)对酿制米酒起什么作用?为什么要与米饭混合均匀?
讨论:
酿制米酒的时间过长,米酒的甜度会减少,酒味变浓,因为更多的葡萄糖经酵母菌的发酵作用转变为酒精。
活动
酿一瓶醇香浓郁的米酒
2、如果酿制米酒的时间延长,味道会发生变化吗?
讨论:
酒药中含有根霉、曲霉、毛霉、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在30℃左右的条件下,米饭在酒药的作用下,经过发酵作用被酿成米酒。
活动
酿一瓶醇香浓郁的米酒
制作米酒的原理:
淀粉
葡萄糖
酒精
无氧
根霉、曲霉、毛霉
酵母菌
活动
酿一瓶醇香浓郁的米酒
利用这个原理,可用酵母菌制作面包和馒头:
葡萄糖+酵母菌
二氧化碳+水+能量(多)
有氧
课外科学实践
选做一种调味的发酵酱
制作黄酱:
蒸豆→制曲→制酱→晒酱
课外科学实践
选做一种调味的发酵酱
制作发酵酱的一般步骤:
食品种类 原料 发酵微生物
甜面酱
黄酱
豆豉
面粉
面粉、黄豆
黄豆
米曲霉
米曲霉
曲霉、毛霉、黑根霉
由于发酵的微生物种类不同,制取和发酵的条件也有所差别。
课外科学实践
选做一种调味的发酵酱
为了将原料中的杂菌杀死。
1、面酱、黄酱和豆豉的制取都需要将原料蒸熟,这是为什么?
讨论:
主要目的是抑制腐生性微生物的活动。
2、面酱、黄酱和豆豉的制取过程中都要加入适量的食盐水,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课外科学实践
选做一种调味的发酵酱
3、面酱、黄酱和豆豉的萃取过程中要求的环境条件不同,原因是什么?
讨论:
因为不同的调味酱发酵所用的微生物种类不同,所以萃取过程中要求的环境条件也有所差别。
课外科学实践
选做一种调味的发酵酱
讨论:
面酱和黄酱时要将酱曲置于阳光下暴晒,主要是保证微生物发酵所需要的温度条件;而制作豆豉时则要将原料密封在泡菜坛内,是为了制造缺氧的环境有利于微生物的发酵。
4、为什么制作面酱和黄酱时要将酱曲置于阳光下暴晒,而制作豆豉时则要将原料密封在泡菜坛内?
课外科学实践
选做一种调味的发酵酱
制曲是传统发酵技术的关键环节,通过制曲使米曲霉等微生物在营养丰富的原料上充分的生长、发育、繁殖,分泌出发酵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酶,促使原料分解、转化和合成相应的物质。制曲分为天然发酵制曲和接种制曲。前者利用空气中存在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后者利用人工分离培养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如制酱曲时,可接种酱油发酵曲——“3042米曲霉”
小资料:制曲
产品名称 原料 发酵微生物
酸奶
酸泡菜
酱油
豆腐乳
米醋
面包
葡萄酒
牛奶
白菜等蔬菜
大豆、小麦
大豆
大米
面粉
葡萄汁
乳酸菌等
乳酸菌等
米曲霉等
米曲霉、毛霉等
醋酸菌等
酵母菌
酵母菌
小资料
制作某些发酵食品的主要原料和微生物
课堂小结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有些微生物使人患病
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细菌性痢疾——痢疾杆菌
发霉的玉米、花生上的黄曲霉是致癌物质
二、生物广泛用于食品生产
酸奶、泡菜—— 米酒、面包——
面酱、黄酱—— 豆豉——
米醋—— 葡萄酒——
乳酸菌
米曲霉
醋酸菌
酵母菌
米曲霉、毛霉
酵母菌
课堂练习
1、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下列产品的发酵过程与酵母菌无关的是( )。
A.酿酒 B.制作面包
C.制作馒头 D.制作酸奶
D
乳酸菌
课堂练习
2、甜酪子是深受大众喜爱的传统小吃之一,是用燕麦或莜麦通过酒曲发酵制成,在其制作过程中主要利用的微生物是( )。
A.酵母菌 B.青霉
C.甲烷菌 D.曲霉
A
青霉素
甲烷
酱油、腐乳等
课堂练习
3、下列食品制作过程中不依靠微生物发酵的
是( )。
A.酱油 B.酸奶
C.豆腐 D.苹果醋
C
米曲霉
乳酸菌
醋酸菌
课堂练习
4、酸菜是一种传统的美味食品,一般情况下,用坛子制作制作老坛酸菜的坛子必须加水密封。其主要目的是( )。
A.防止营养流失
B.营造缺氧环境,有利于乳酸菌发酵
C.阻止尘埃进入
D.防止空气对流,抑制细菌的繁殖
B
乳酸菌是厌氧菌,在无氧的环境下把葡萄糖转化为乳酸。
课堂练习
5、某同学学习制作米酒的探究实验后。在课堂上分享了他的实验操作步骤:①浸泡→②煮熟米饭并冷却→③加酒曲→④保温发酵,并对此步骤做出解释。你认为不恰当的是( )。
A.蒸熟米饭需要冷却的目的是避免高温杀死细菌
B.步骤③的目的是进行接种
C.保温是为了给酵母菌发酵提供适宜的温度
D.制作米酒过程中尽量少打开容器,防止杂菌污染
A
酵母菌
恰是这夏
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