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5.13.1 预防传染病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 第1节 预防传染病
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选自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5单元第13章第1节《预防传染病》。作为“健康地生活”主题下的核心内容,本节承接了七年级“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中免疫相关知识,又为后续“用药与急救”等内容奠定基础,是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的重要载体。 教材以“问题驱动—案例分析—逻辑建构—实践应用”为线索,通过流感发病数据、常见传染病案例等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认识传染病的本质、流行规律及预防措施,同时融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体现了“从生活到科学,从个体到社会”的设计理念。内容兼具科学性(如病原体的定义、传播途径的分类)和实践性(如具体预防方法),既需要学生掌握核心概念,也需要形成可迁移的生活技能。
教学目标 1. 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病原体与传染病的关系,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认识到疾病发生是生物因素(病原体)与环境因素(传播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2.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与预防措施的对应关系,发展逻辑推理能力;能运用归纳法总结不同传染病的传播特点,形成“因果联系”的思维方式。 3. 探究实践:通过小组讨论流感感染案例、分析腮腺炎预防措施等活动,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取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升信息加工与合作探究能力。 4. 态度责任:通过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法规,认识到公共卫生安全的全球性;结合预防措施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主动向家人宣传传染病预防知识,形成“健康第一”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传染病的定义及特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病的三大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教学难点】 区分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准确对应预防措施与流行环节(如区分“隔离患者”与“戴口罩”分别对应哪个环节);理解“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措施”的逻辑依据。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展示PPT中“2018-2024年我国流行性感冒发病数与死亡数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变化(如2020年、2022年发病数较高),提问:“为什么流感在某些年份会出现大规模发病?这些疾病能在人群中扩散的关键是什么?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疾病?” 观察图表,结合生活经验回答问题(如“流感会传染”“身边有同学得了水痘,其他人会被传染”),初步感知“传染病具有传播性”。
新知探究 一、传染病的特点及其预防方法 1. 传染病的定义与病原体 (1)展示“新冠肺炎患者隔离”“蛔虫病患者症状”图片,提问:“这些疾病都是由什么引起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2)结合学生回答,明确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并补充:“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如流感由病毒引起,蛔虫病由蛔虫卵引起)”。 2. 传染病的特点 展示PPT中“湖北省疫情新增确诊病例趋势图”“全球疫情累计数据”,提问:“从数据中能看出传染病的哪些特点?”引导学生总结“传染性”(能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和“流行性”(在一定区域、时间内大规模发生)。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以“流感传播”为例,创设情境:“小明得了流感,通过咳嗽将病毒传给同桌,同桌因没接种疫苗被感染”,提问:“这个过程中,哪些要素是必不可少的?” (2)结合情境讲解三个环节: 传染源: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流感患者小明);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的路径(如空气飞沫); 易感人群:对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如未接种疫苗的同桌)。 (3)展示PPT中“不同传播途径案例”(空气传播:肺结核;饮食传播:甲型肝炎等),帮助学生理解传播途径的多样性。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提问:“如果想阻止流感传播,针对三个环节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引导学生结合环节推导措施: 控制传染源:对患者隔离、治疗(如流感患者居家休息); 切断传播途径:阻断病原体传播路径(如戴口罩、勤洗手); 保护易感人群:增强免疫力(如接种疫苗、锻炼)。 (2)强调:“传染病流行需要三个环节同时存在,只要切断其中一个环节,就能阻止流行”,且“切断传播途径是最主要的日常预防方法”。 1. 传染病的定义与病原体 结合图片和预习内容,讨论并总结传染病的核心特征(“有病原体”“能传播”),举例说出已知的病原体(如“新冠病毒”“结核杆菌”)。 2. 传染病的特点 分析图表中“病例数量快速增长”“范围从湖北到全国再到全球”的现象,归纳传染病的两大特点。 3.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小组讨论“流感传播情境”,尝试识别三个环节; (2)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明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如“狂犬病通过被狗咬伤传播——接触传播”)。 4.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完成“措施与环节匹配”任务(如“隔离患者—控制传染源”“接种疫苗—保护易感人群”); (2)结合PPT中“腮腺炎预防案例”(孩子得病居家隔离、教室通风、体育锻炼),分组讨论对应环节及措施。
【习题巩固】 1.下列关于传染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感冒(非流感)是传染病,因为会通过接触传播 B. 糖尿病是传染病,因为患者需要长期治疗 C. 肺结核是传染病,由结核分枝杆菌(细菌)引起 D. 近视眼是传染病,因为青少年群体中发病率高 2.“2023年某学校出现10名水痘患者,1周内扩散至2个班级”,这一现象体现了传染病的( C ) A. 传染性 B. 流行性 C. 传染性和流行性 D. 死亡率高 3.下列属于“传播途径”的是( B ) A. 患手足口病的儿童 B. 未消毒的手足口病患者玩具 C. 体质虚弱的婴幼儿 D.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4.“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属于( A ) A. 控制传染源 B. 切断传播途径 C. 保护易感人群 D. 增强免疫力 思考回答问题,加深认识。
二、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1)快速梳理PPT中“常见传染病”核心信息(如蛔虫病:病原体蛔虫卵,预防需饭前便后洗手;肺结核:飞沫传播,接种卡介苗可预防); (2)展示“SARS全球分布”“《国际卫生条例》”图片,简要介绍:“传染病无国界,需全球合作;我国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保障公众健康”。 结合自身经历,分享“预防某类传染病的做法”(如“预防流感:戴口罩、打疫苗”),体会“个人卫生习惯与公共卫生安全的关系”。
【习题巩固】 1.下列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D ) A. 蛔虫病 B. 肺结核 C. 果流行性感冒 D. 21号染色体三体综合症 学生思考回答,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 用表格梳理核心知识,强调逻辑关系:“病原体→传染病(传染性、流行性)→流行三环节→对应预防措施”,提问:“通过本节课,你认为预防传染病最关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答“切断传播途径+增强自身免疫力”)。
板书设计 5.13.1 预防传染病 一、传染病的本质 1. 定义:病原体引起,能传播 2. 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3.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 二、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空气/饮食/接触等)→易感人群 三、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 切断传播途径(戴口罩、勤洗手)——主要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锻炼) 四、延伸:公共卫生安全(全球协作、法律法规)
课后作业 1、传染病的特征是( D )。 A.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死亡率较高 B.有传染性,但无关紧要 C.有的由病原体引起,有的由体虚引起 D.都由病原体引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要终止传染病的流行,可以切断传染病流行的( D )。 A.全部三个环节 B.任何两个环节 C.至少两个环节 D.任何一个环节 3、清代《种痘心法》记录了“选时痘之极顺者,取其痂以为苗”的人痘接种法来预防天花。这一预防措施属于( A )。 A.保护易感人群 B.切断传播途径 C.控制传染源 D.治疗天花患者 4、湖南科学家汤飞凡为了收集临床数据主动感染,并通过研究发现沙眼病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汤飞凡感染的沙眼衣原体是沙眼病的( C )。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病原体 D.易感人群 5、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从传染病流行的环节分析,流感患者属于( A )。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易感人群 D.病原体
教学反思 1. 亮点:通过真实数据和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情境—问题—讨论”的模式符合八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知识点后配套习题,及时巩固效果较好。2. 不足: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的对应关系较抽象,部分学生易混淆(如“隔离”与“消毒”的区别),需在后续复习中通过案例辨析强化。3. 改进方向:增加“角色扮演”活动(如“模拟疫情防控小组,制定班级预防方案”),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三环节”“三措施”的理解;补充本地常见传染病案例(如手足口病),增强地域关联性。 本设计紧扣教材逻辑与核心素养目标,通过“从生活到科学”的递进式教学,既让学生掌握传染病相关知识,又培养了健康生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5张PPT)
第13章 传染病及其预防
第1节 预防传染病
第五单元 健康地生活
北师大版(新教材)生物八年级上册
认识传染病,了解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
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及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目标
课堂导入
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又是如何传播的?我们要如何预防传染病呢?
传染病
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凡是能引起人和动物患病的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都是病原体。
传染病的特点
观察下列图片,推测传染病具有什么特点?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家人和朋友传染感染。流感病毒的情况及出现的症状,讨论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性和流行性。
交流
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性和流行性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指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染源
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易感人群
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传播途径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如新冠肺炎、流感、肺结核等
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
饮食传播:
接触传播:
生物媒介传播:
如甲型肝炎、蛔虫病等
如手足口病、狂犬病等
如登革热、疟疾等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是要满足一个环节就可以流行,还是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呢?
控制传染源
保护易感人群
切断传播途径
×
传染病要想流行,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
对患者进行隔离
处理染病的家禽
对患者进行治疗
对急性传染病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和早治疗,防止病原体扩散。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积极主动地接种疫苗
控制传染源是对患者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而保护易感人群是对健康人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饮食卫生
多开窗通风
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主要方法。
牛刀小试
腮腺炎高发期,该病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其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进行传播。在腮腺炎流行期间,学校采取的措施有:孩子得病,居家隔离;教室注意通风、换气;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等。
阅读下列材料,找出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并对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措施进行分类。
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常见的消化道寄生虫病。
蛔虫病:
病原体:
蛔虫卵
表现症状:
厌食、营养不良、贫血,严重时会有腹痛
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不随地大便;
饭前便后洗手;
不生食未洗净的蔬菜、瓜果,不喝生水;
做好粪便无害化处理;
消灭苍蝇;
蛔虫的生活史:
蛔虫病的预防方法:
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肺结核:
病原体:
结核分枝杆菌
表现症状:
全身不适、倦怠;咳嗽、有时候痰中带血或咯血;午后常低热、面颊潮红。
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主要通过飞沫和尘埃传播
接种卡介苗;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及时隔离和治疗;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不随地吐痰;
合理的作息,加强锻炼。
肺结核的传播途径:
肺结核的预防方法:
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
病原体:
流感病毒
表现症状:
发热、全身酸痛、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咳嗽、鼻塞等,严重时会引起肺炎。
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
注意室内通风;
必要时对公共场所和室内进行消毒;
出入公共场所戴口罩;
勤洗手;
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
流感的传播途径:
流感的预防方法:
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病原体:
新型冠状病毒
表现症状:
发烧、干咳和乏力;少数伴有鼻塞、流鼻涕、腹泻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
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
病毒性肝炎:
病原体:
肝炎病毒(如乙肝病毒)
表现症状:
食欲退减、恶心、上腹部不适或肝区疼痛,有的可能会有黄疸或发热等症状。
存在于患者的粪便和血液中
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一般通过食物和血液传播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做好饮食、饮水卫生;
加强对血制品的管理;
严格控制对带血污染物的消毒处理;
及时接种肝炎病毒疫苗。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方法:
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一种病毒性眼部传染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
病原体:
病毒
表现症状:
有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眼部刺痛、有异物感、眼屎多、怕光、流泪等症状。
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注意个人卫生,不用手揉眼;
不与他人共用手帕、毛巾等;
疾病流行期间,不到公共泳池游泳。
结膜炎的传播途径:
结膜炎的预防方法:
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防护能力
21世纪初,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疫情爆发并在全球扩散,成为本世纪第一次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当今世界人员流动速度快、数量大,公共卫生安全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球协作解决的问题。
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防护能力
为了使各国能有效预防和应对相应事件,世界卫生大会(WHA)在2007年宣布执行《国际卫生条例(2005)》。此条例对“国际安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出了明确的定义,即“通过疾病的国际传播构成对其他国家的公共卫生风险,以及可能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的不同寻常事件”。
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防护能力
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2003年5月,国务院公布实施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并于2011年进行了修订。该条例的实施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课堂小结
特点:
流行的基本环节
预防措施
传染病
流行性和传染性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主要)
保护易感人群
课堂练习
1、传染病的特征是( )。
A.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死亡率较高
B.有传染性,但无关紧要
C.有的由病原体引起,有的由体虚引起
D.都由病原体引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D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课堂练习
2、要终止传染病的流行,可以切断传染病流行
的( )。
A.全部三个环节
B.任何两个环节
C.至少两个环节
D.任何一个环节
D
传染病要想流行,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课堂练习
3、清代《种痘心法》记录了“选时痘之极顺者,取其痂以为苗”的人痘接种法来预防天花。这一预防措施属于( )。
A.保护易感人群
B.切断传播途径
C.控制传染源
D.治疗天花患者
A
接种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课堂练习
4、湖南科学家汤飞凡为了收集临床数据主动感染,并通过研究发现沙眼病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汤飞凡感染的沙眼衣原体是沙眼病的( )。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病原体 D.易感人群
C
引发沙眼病的微生物
课堂练习
5、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从传染病流行的环节分析,流感患者属于( )。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易感人群 D.病原体
A
患者携带流感病毒属于传染源
恰是这夏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