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2024)九年级上册化学 6.1 燃烧与灭火 课件(共27张PPT内嵌视频)+同步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2024)九年级上册化学 6.1 燃烧与灭火 课件(共27张PPT内嵌视频)+同步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8-05 10:56:53

文档简介

2024年鲁科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学科导学案 编写:初三化学教研组 2025.04.10
6.1 燃烧与灭火
【学习目标】
1. 了解燃烧的定义,结合实验探究掌握物质燃烧需要的条件;
2. 根据燃烧的原理推导灭火的原理,并能根据灭火的原理归纳灭火的方法;
3. 掌握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提高反应速率的方法,并能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
4. 知道爆炸发生的原因和条件,了解防爆炸的措施。
【学习重点】
1.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结合实验探究,掌握物质燃烧需要的条件;
2.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分析,学会从化学反应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3. 通过对乙炔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条件的探究,知道促进燃烧的方法;
【学习难点】
1.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能对有关实际生活问题进行解释;
2. 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和爆炸产生的条件,提高实验分析能力。
【自主学习】
一、燃烧的定义与条件
1. 定义:可燃物跟______发生的剧烈的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
2. 几点注意
(1)燃烧都是___________,因为都有_________________。
(2)燃烧___________发光、放热,但发光、放热的___________是燃烧,如_________________。
(3)燃烧___________都有O2参加,如___________________。
(4)燃烧___________都要点燃,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条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1. 乙炔的充分燃烧与不充分燃烧
(1)实验现象
①乙炔在空气中不充分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炔在氧气中充分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方程式
①乙炔在空气中不充分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炔在氧气中充分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促进燃烧的方法:(1)增大___________;(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___________。
3. 加快反应速率的方法及微观解释
(1)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增大反应物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碳的充分燃烧与不充分燃烧
(1)反应方程式
①碳在空气中不充分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碳在高温下与CO2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氧化碳中毒及其预防
①产生:碳的__________燃烧;煤气泄漏;燃料气体的不充分燃烧。
②中毒原理: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___________牢固结合使血液失去了______能力,导致人体缺氧死亡。
③预防:保持良好的______和有效的排气。
三、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原理: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中的___________都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2. 方法:①移除___________;②隔绝______________;③使可燃物温度降到___________以下。
3. 特殊材料的灭火方法
①电器设备着火应先___________,再采取灭火措施;
②大片酒精、油类、活泼金属等着火______用水扑灭,可用干粉灭火器、____________灭火器等扑灭;
③贵重设备、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着火,一般用液态____________灭火器灭火。
4. 自救措施
(1)用湿毛巾掩住口鼻,从安全通道______前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披上______的衣物,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生;
(3)用床单、衣服等自制____________从楼上小心滑下;
(4)身上着火,可____________或用厚重的衣物压灭。
5. 泡沫灭火器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CO2______燃烧也_________燃烧。
四、爆炸
1. 爆炸极限:可燃气体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发生爆炸的__________。
2. 定义:爆炸是由__________或粉尘在__________内急速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__________,使气体体积急剧__________而引起的。
3. 条件:(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
4. 预防:在特殊场所,如油库、化工厂、矿井等要严禁烟火,遵守安全规程,防止爆炸事故发生。
【课堂探究】
探究点一:燃烧的定义与条件
1. 观察下面的图片,能归纳出这些物质燃烧时的相同特点吗?
定义:通常所说的燃烧,指的是可燃物跟________发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反应。
2. 几点注意事项
(1)燃烧都是___________,因为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燃烧___________发光、放热,但发光、放热的___________是燃烧,如_________________。
(3)燃烧___________都有O2参加,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燃烧___________都要点燃,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燃烧的条件
实验1 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石头和木块
现象: 说明物质燃烧的条件是
实验2 点燃两支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
现象: 说明物质燃烧的条件是
实验3 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纸条和木块
现象: 说明物质燃烧的条件是
观察实验,完成下列实验报告,并回答下列问题:
例1 应用燃烧的条件解释下列现象。
(1)孔明灯的灯芯燃烧时,火焰温度可达300 ℃,但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
A. 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 灯芯燃烧时纸质灯罩不接触空气
C. 风吹灯罩使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D. 热量散失较快使灯罩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2)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烧的更旺。
(3)“纸火锅”是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加热时纸张不会燃烧。
探究点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1. 促进燃烧的方法之一:增大氧气的浓度
观察实验,完成下列实验报告,并回答下列问题:
2.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增大氧气的浓度可以促进可燃物燃烧
温度达到_________以后,可燃物_________分子与_________分子能燃烧的首要条件是分子之间_________。在一定的空间内,氧气浓度越大,单位体积内的__________________越多,分子间_________的几率变多,相互接触碰撞的分子_________,燃烧就越_________。
【尝试画出逻辑链】
3. 促进燃烧的方法之二:增大可燃物和氧气之间的接触面积。根据上面内容画出从微观角度认识增大可燃物和氧气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可燃物燃烧的逻辑链,并尝试解释。
4. 利用碰撞理论归纳并解释加快反应速率的方法
(1)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增大反应物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 请分析下列促进可燃物燃烧的原因。
(1)工厂烧锅炉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粉末状。
(2)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汽缸。
(3)用煤炭烧锅炉时,要用鼓风机不断往炉膛中吹入空气。
(4)家庭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蜂窝煤。
(5)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不会燃烧;如果在纯氧中加热铁丝,就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5. 碳的充分燃烧与不充分燃烧
(1)反应方程式
①碳在空气中不充分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碳在高温下与CO2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氧化碳中毒及其预防
①产生:碳的__________燃烧;煤气泄漏;燃料气体的不充分燃烧。
②中毒原理: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___________牢固结合使血液失去了______能力,导致人体缺氧死亡。
③预防:保持良好的______和有效的排气。
探究点三: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下列着火的场景,可以采取哪些方法灭火?采用这些方法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场景 灭火方法 原理
蜡烛燃烧
森林火灾
汽车起火
锅内油着火
可见,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中的___________都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2. 方法:①移除___________;②隔绝______________;③使可燃物温度降到___________以下。
3. 特殊材料的灭火方法
①电器设备着火应先___________,再采取灭火措施;
②大片酒精、油类、活泼金属等着火______用水扑灭,可用干粉灭火器、____________灭火器等扑灭;
③贵重设备、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着火,一般用液态____________灭火器灭火。
例3 下列情况应该怎么灭火?所涉及的原理是什么?
(1)煤气罐泄漏着火
(2)油锅起火
(3)图书报刊起火
(4)沙发起火
(5)酒精洒落起火
例4 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在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________;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________(填“高”或“低”)。
(2)加油站、仓库等地方要张贴“禁止烟火”的标志,是因为这些地方存在着大量的________,当遇火或温度较高时,会发生燃烧甚至爆炸。
(3)实验室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其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
4. 火灾的发生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对财产、资源造成巨大损失。一旦发生火灾,我们该怎样去救火和逃生呢?
(1)火势不大:选择合适方法、灭火器材灭火。
(2)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和可能:拨打______,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
(3)一些自救措施
①用湿毛巾掩住口鼻,从安全通道______前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披上______的衣物,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生;
③用床单、衣服等自制____________从楼上小心滑下;
④身上着火,可____________或用厚重的衣物压灭。
5. 泡沫灭火器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CO2______燃烧也_________燃烧。
观察实验,完成下列实验报告,并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点四:爆炸
1. 爆炸极限:可燃气体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发生爆炸的__________。
2. 定义:爆炸是由__________或粉尘在__________内急速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__________,使气体体积急剧__________而引起的。
3. 条件:(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
观察实验,完成下列实验报告,并回答下列问题:
4. 预防:在特殊场所,如油库、化工厂、矿井等要严禁烟火,遵守安全规程,防止爆炸事故发生。
【知能提升】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燃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一定是燃烧 B. 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C. 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发生燃烧 D. 燃烧一定有发光、发热的现象
2. 下列情况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 身上着火:就地打滚压灭 B. 桌面上酒精燃烧:用湿抹布
C. 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D. 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3. 木柴燃烧时,常把木柴架空一些,目的是(  )
A. 使热量易散失 B. 使火柴着火点降低 C. 使木柴变成易燃物 D. 使木柴与氧气充分接触
4. 下列灭火原理与“釜底抽薪”相同的是(  )
A. 锅内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B. 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
C. 砍掉部分林木形成隔离带灭火 D. 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5. 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便不易燃烧,其原因是(  )
A. 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 火柴梗着火点高
C. 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 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6. 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烟头在火灾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是(  )
A. 提供可燃物 B. 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 提供氧气 D.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7. 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放在空气中的木桌椅没有燃烧,是因为木桌椅不是可燃物
B. 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是为了隔离可燃物
C.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D. 住房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8. 英国科技人员研制出自动灭火陶瓷砖,砖里压入了一定量的氦气和二氧化碳。这种砖砌成的房屋发生火灾时,在高温烘烧下,砖会裂开并迸出氦气和二氧化碳,从而抑制和扑灭火焰。自动灭火陶瓷砖的灭火原理是(  )
A. 清除可燃物 B. 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 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D. 使燃烧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9. 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白磷是可燃物,红磷不是可燃物 B. 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C. 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它的着火点 D. 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及隔绝氧气
第9题图 第10题图
10. 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迟煤燃烧的时间
B. 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 由图b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D. 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11. 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是每个中学生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从化学角度看,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用明火检查燃气是否泄漏 B.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 室内着火时不急于打开门窗 D. 火场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12. 一位同学在庐山景区旅游时使用一种用纸代替金属材料制成的锅煮面,这种锅轻便易携带,煮面时纸锅不会被烧掉的原因是( )
A. 纸锅的着火点很高 B. 面汤使纸锅的着火点升高了
C. 面汤隔绝了氧气使纸锅不能燃烧 D. 加热时面汤蒸发吸热使纸锅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
13. 已知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 ℃,该物质在空气中易自燃,则如图所示的M、N、P、Q点中,表示完全可以灭火的是( )
A. M点 B. M点和Q点 C. M点和P点 D. Q点和N点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14. 如图,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一会儿后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火,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下列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用干毛巾捂住鼻子 B. 成站立姿势跑出
C. 沿墙角匍匐身子迅速爬向门外 D. 打开窗户跳出
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就发生燃烧
B. 燃着的酒精灯被碰倒,引发酒精在桌面燃烧,可用湿布盖灭
C. 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D. 将木柴架空燃烧会更旺,原因是这样能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6. 关于易燃和易爆物品的生产、使用、运输、贮存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存放时要露天放置,紧密堆积 B. 搬运取用时要轻拿轻放,不能摔、砸和撞击
C. 运输时,避开人口稠密区 D. 生产厂房等建筑物与周围建筑间要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
17. 2021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发生因雷击引起森林火灾,火灾地点在海拔3800余米左右,地形复杂、坡陡谷深。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受瞬间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遇山火爆燃,导致30位灭火人员不幸牺牲。下列关于火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风为可燃物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B. 林下堆积的地面植被、干草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C. 突变风力风向的风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 D. 在山上取水非常困难,用水灭火是水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18. 将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使燃烧更旺的原因是(  )
A. 减少酒精的挥发 B.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 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接触面积
二、非选择题
19. 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入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某学校化学学习小组设计出如图所示的装置,并进行白磷燃烧实验。(提示:白磷的着火点是40 ℃)
(1)当烧杯内的水受热,温度计显示30 ℃时,打开活塞,在盛有水的试管中有气泡均匀逸出,白磷未燃烧,关闭活塞。锥形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水温升高,温度计显示45 ℃时,再次打开活塞,白磷在水里燃烧。常言道,水火不相容。水能灭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本实验中白磷在水里还能够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某校五楼寝室学生熄灯就寝后,一同学违规点蜡烛看书,不小心引燃蚊帐,导致火灾,就此事件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燃烧条件看,蚊帐是_____________。
(2)该同学慌忙打开房门,致使火势迅速扩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寝室同学惊醒后,一边拨打“119”,一边采取了下列自救措施,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A.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B. 跳楼逃生 C. 藏在桌子底下等待救援
(4)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用水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
(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型材料纳米级Fe粉能用作高效催化剂。实验室采用还原法制备纳米级Fe粉,其流程如图所示:
①纳米级Fe粉在空气中易自燃。实验中通入N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灼成红热、离火变冷,而纳米级Fe粉在空气中易自燃;说明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___________有关。
②写出II中H2还原FeCl2置换出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请用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相关问题。
(1)酒精灯内的酒精不小心洒出,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采取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嘴吹灭燃着的蜡烛,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燃着的蜡烛扣上烧杯后,过一会儿燃着的蜡烛熄灭了,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将煤制成蜂窝煤,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央视报道:某夏日中午,一辆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超载大货车,汽车后轮突然冒出滚滚浓烟并燃烧起来。消防人员立即前往救援,并用高压水枪喷射货车油箱和轮胎,10分钟后得以扑灭。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火灾时,油箱内气压因温度升高而增大。从微观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轮胎喷水能灭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轮胎自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炎热夏天自驾远行出游,有效预防轮胎自燃的一条可行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我们依据反应事实,通过比较、推理等方法可以总结归纳出灭火的规律并加以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图A所示的“火三角”可表示燃烧的条件,图中缺少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B所示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燃篝火时,常将木柴架空以促进燃烧,是利用了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26. 多维度调控化学反应,更好地利用化学反应为生产、生活服务。
(1)调控反应发生
实验A中观察到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破坏燃烧条件可以实现灭火目的,对比铜片上白磷和水下白磷燃烧情况不同,可以推知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
(2)调控反应速率
实验B中,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红光,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实验C想探究反应物间接触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则右侧空白试管中应添加的药品为_________________。家庭中可用食醋除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根据实验B和C中的结论,写出一种加快除水垢速率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控反应产物
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在常温下生成碳酸;在叶绿体、光照的条件下发生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和氧气。由此认识到:反应物相同,___________不同,产物不同。
②反应物相同,反应物浓度不同,产物不同。在氧气供给充足时,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氧气供给不足,则生成一氧化碳。
6.1 燃烧与灭火 第1页(共10页)(共27张PPT)
鲁科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六单元 控制燃烧
新课导入
现代社会中,我们的许多生活和生产活动也离不开火。然而,如果用火不当,可能会造成火灾,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当火灾发生时,人们怎么样才能够迅速灭火呢?在火灾现场,我们不但可以看到熊熊火光,还可以看到大量的黑烟,那么这些烟雾是怎样产生的呢?
燃烧的定义与条件

观察下面的图片,能归纳出这些物质燃烧时的相同特点吗?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发光
发热
化学反应
通常所说的燃烧,指的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
注意
①燃烧都是化学反应
④燃烧不一定都要点燃
②燃烧一定发光、放热,但发光、放热的不一定是燃烧
③燃烧不一定都有O2参加
都有新物质的生成
白磷自燃(鬼火)
Mg能在N2中燃烧
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灯泡通电
实验1 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石头和木块
石头
点不着
木块
点燃了
物质必须具有可燃性
火柴可燃,石头不可燃
实验2 点燃两支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
熄灭了
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隔绝氧气的蜡烛熄灭
实验3 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纸条和木块
纸条
很快燃烧了
很久才燃烧
木块
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的着火点)
容易达到使纸条燃烧的最低温度
不容易达到使木块燃烧的最低温度
物质固有的属性,无法改变
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物质只有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才可以发生燃烧。
猜想假设
提出问题
物质发生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实验器材
烧杯、镊子、药匙、玻璃导管、温度计、薄铜片、分液漏斗、锥形瓶等
红磷、白磷、热水、二氧化锰、过氧化氢等
实验药品
导热
提供热量并隔绝氧气
资 料 卡
白磷的着火点是40 ℃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
如图Ⅰ所示,在 500 mL烧杯中加入300 mL 80 ℃左右的热水,在水底放入一小块白磷。然后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侧放少量的红磷,另一侧放一小块已用吸水纸吸过水的白磷,分别用倒置的小烧杯罩住,观察现象。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及分析



红磷③不燃烧
水下的白磷②不燃烧
白磷①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①②
①③


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
可燃物燃烧需要接触到氧气
如图Ⅱ所示,在烧杯中的白磷上方通入氧气,观察现象。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及分析
在热水中的白磷上方通入氧气后在热水中燃烧
可燃物燃烧需要接触到氧气

实验反思
达到一定的温度,是不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就能燃烧呢?
资 料 卡
用数字化仪器来对物质燃烧的条件进行定量研究,以下是借助氧气传感器做的两组实验:
1. 用氧气传感器测量木条在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容器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发现当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降到11.7%时,木条燃烧停止了。
2. 用蜡烛代替木条进行上述实验,发现当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降为15.8%时,蜡烛熄灭了。
燃烧需要氧气,且不同的可燃物燃烧对氧气的最低浓度要求不同

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或空气)接触
实验结论
物质的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最低温度)
例1 应用燃烧的条件解释下列现象。
(1)孔明灯(如图)的灯芯燃烧时,火焰温度可达300 ℃,但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
A. 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 灯芯燃烧时纸质灯罩不接触空气
C. 风吹灯罩使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D. 热量散失较快使灯罩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
(2)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烧的更旺。
在居室内起火时,由于居室是相对封闭的环境,室内的可燃物燃烧会消耗大量的氧气,若此时打开门窗,则会起到补充氧气的作用,会使火越烧越旺。
(3)“纸火锅”是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加热时纸张不会燃烧。
纸中盛放汤料、水等物质,水蒸发时能吸收燃烧产生的热量,使纸表面温度无法达到纸的着火点,故加热时纸张不会燃烧。
促进燃烧的方法

火灾中看到的黑烟原因之一是由于火灾中可燃物缺氧导致燃烧不充分产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天然气做饭时也会遇到燃烧不充分的情况,不但浪费资源,而且会造成大气污染。怎样才能让燃烧更充分呢?
工人师傅进行金属切割或金属焊接时使用的氧炔焰,是乙炔(C2H2)跟氧气燃烧产生的火焰。
通过调节乙炔和氧气进气阀门,可以改变两种气体的比例,从而控制氧炔焰的温度。
乙炔的充分燃烧与不充分燃烧
乙炔在空气中燃烧
乙炔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
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黑烟,瓶壁有水雾生成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雾生成,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实验原理
乙炔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乙炔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点燃
2 C2H2 + 5 O2 4 CO2 + 2 H2O
点燃
2 C2H2 + 3 O2 4 CO + 2 H2O
点燃
2 C2H2 + O2 4 C↓ + 2 H2O
实验结论
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促进可燃物燃烧。
单位体积的空间里分子的数目越多
分子间接触碰撞的几率
反应就越剧烈
分子之间发生反应
分子之间接触碰撞
首要条件
怎样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乙炔的充分燃烧与不充分燃烧?
实验反思
same to 4.2
who
what
温度达到着火点以后,可燃物(乙炔)分子与氧气分子能燃烧的首要条件是分子之间相互碰撞。在一定的空间内,氧气浓度越大,单位体积内的氧分子的数目越多,分子间接触碰撞的几率变多,相互接触碰撞的分子越多,燃烧就越剧烈。
增大接触面积
提高反应物浓度
反应就越剧烈
要答具体什么导致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目变多
我国燃煤工业锅炉约47万台,每年消耗标准煤约4亿吨,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现推广煤粉型工业锅炉,预计每年可节约2.5亿吨煤,减排烟尘372万吨,二氧化碳410万吨,氮氧化物400万吨。
增大接触面积
反应就越剧烈
怎样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增大可燃物和氧气间的接触面积,反应越剧烈?
单位体积的空间里分子的数目越多
分子间接触碰撞的几率
反应就越剧烈
分子之间发生反应
分子之间接触碰撞
首要条件
who
what
加快反应速率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
升高温度
增大压强

单位体积内分子数↑

碰撞↑
(碰撞理论)

单位体积内分子数↑

碰撞↑

碰撞↑

碰撞↑
例2 请分析下列促进可燃物燃烧的原因。
(1)工厂烧锅炉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粉末状。
(2)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汽缸。
(3)用煤炭烧锅炉时,要用鼓风机不断往炉膛中吹入空气。
(4)家庭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蜂窝煤。
(5)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不会燃烧;如果在纯氧中加热铁丝,就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应用
碳单质
C
常用燃料的主要组成元素是碳,碳燃烧充分和不充分的产物不同。
充分燃烧
不充分燃烧
高温下与CO2反应
C + O2 CO2
点燃
2 C + O2 2 CO
点燃
C + CO2 2 CO
高温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的有毒气体,它的存在不容易被觉察。当一氧化碳随呼吸进入人体血液后,便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血红蛋白本来应与氧气结合,向人体组织和器官输送氧气。人体吸入一氧化碳后,血液就失去了输氧能力,导致一氧化碳中毒。人吸入少量的一氧化碳就会头痛,吸入较多量时,就可能导致死亡。
煤炉、煤气灶及燃气热水器等易产生一氧化碳气体,使用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和有效的排气,确保安全。
补例 知能提升-26 多维度
调控化学反应,更好地利用化
学反应为生产、生活服务。
(1)调控反应发生:实验A中观察到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破坏燃烧条件可以实现灭火目的,对比铜片上白磷和水下白磷燃烧情况不同,可以推知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
(2)调控反应速率:实验B中,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红光,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___________有关;实验C想探究反应物间接触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则右侧空白试管中应添加的药品为__________。家庭中可用食醋除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根据实验B和C中的结论,写出一种加快除水垢速率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控反应产物
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在常温下生成碳酸;在叶绿体、光照的条件下发生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和氧气。由此认识到:反应物相同,__________不同,产物不同。
②反应物相同,反应物浓度不同,产物不同。在氧气供给充足时,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氧气供给不足,则生成一氧化碳。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隔绝氧气
氧气浓度
1 g 铁粉
增大食醋的浓度(将食醋加热;增大水垢和食醋的接触面积)
反应条件
C + O2 CO2
点燃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下列着火的场景,可以采取哪些方法灭火?采用这些方法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设置防火隔离带防止火势蔓延
移除可燃物
锅盖盖灭
隔绝氧气
可见,灭火的根本就是破坏燃烧所需的条件。只要破坏燃烧的任意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同样的,预防火灾的措施也是提前破坏能引发燃烧的条件。
用嘴吹灭
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用水灭火
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
破坏燃烧条件之一即可
物质具有可燃性
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接触
移除可燃物
隔绝氧气(或空气)
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
注意: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是不能改变的,不能表述为降低着火点!
电器设备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采取灭火措施;
大片酒精、油类、活泼金属等着火不能用水扑灭,可用干粉灭火器、四氯化碳灭火器等扑灭;
贵重设备、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等着火,一般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特殊材料的灭火方法
例3 下列情况应该怎么灭火?所涉及的原理是什么?
(1)煤气罐泄漏着火
(2)油锅起火
(3)图书报刊起火
(4)沙发起火
(5)酒精洒落起火
例4 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________;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________(填“高”或“低”)。
(2)加油站、仓库等地方要张贴“禁止烟火”的标志,是因为这些地方存在着大量的________,当遇火或温度较高时,会发生燃烧甚至爆炸。
(3)实验室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其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
氧气

可燃物
隔绝氧气
盖上锅盖——隔绝氧气
CO2灭火器——隔绝氧气
用水浇灭——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湿抹布盖灭——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
切断煤气后要用湿布捂盖灭火——移除可燃物;隔绝氧气
区分
火灾的发生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对财产、资源造成巨大损失。一旦发生火灾,我们该怎样去救火和逃生呢?
高蜡烛先熄灭,低蜡烛后熄灭
火势不大:选择合适方法、灭火器材灭火。
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和可能:拨打119,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
①用湿毛巾掩住口鼻,从安全通道弯腰前进
②披上浸湿的衣物,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生
③用床单、衣服等自制救生绳从楼上小心滑下
④身上着火,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的衣物压灭
Why
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高温下密度比空气小
泡沫灭火器
应用
实验现象及分析


弯腰匍匐逃离火场
探究蜡烛的燃烧与灭火
将锥形瓶倒扣,使碳酸钠与稀盐酸接触产生二氧化碳。
自制简易泡沫灭火器原理
Na2CO3 + 2 HCl 2 NaCl + H2O + CO2↑
化学方程式
爆炸

生活中除了燃烧外,还时不时会有爆炸发生,那么爆炸是如何发生的呢?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膨胀而引起爆炸。
条件
①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②产生急速的燃烧
③在有限的空间内
④达到爆炸极限
可燃性气体占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
燃气类别 爆炸极限(%) 燃气类别 爆炸极限(%)
氢气 4~75 天然气 5~15
一氧化碳 12.5~74 丁烷气 1.9~8.44
液化石油气 1.5~9.5 乙炔气 2~82
刚开始时氢气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片刻后发生爆炸。
当氢气刚开始燃烧时,只有少量氢气在玻璃管口跟氧气接触发生反应,产生的热量不多,很快就散失到空气中;随着燃烧的进行,空气从瓶底涌入,在瓶子中与氢气相互混合后,氢分子和氧分子充分接触,反应瞬间放出大量的热,气体体积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膨胀,就发生了爆炸。
氢气的燃烧和爆炸
将一个塑料瓶的瓶底剪下,在瓶塞处插入一根带有止水夹的尖嘴玻璃管。用排水法集满纯净的氢气后,将塑料瓶移出水面,固定在铁架台上。打开止水夹,在尖嘴处点燃氢气。
用排水法集满氢气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家庭里的天然气、煤气或液化气等发生泄漏时,可燃性气体在通风不良的厨房等有限空间里,遇到明火发生燃烧,就有可能引起爆炸。在油库、化工厂、煤矿的矿井等场所,空气中会含有较多的可燃性气体或其他可燃性微粒,一定要严禁烟火,严格遵守安全规程,防止燃烧和爆炸事故的发生。
禁止烟火
禁止吸烟
当心爆炸
当心火灾
禁止放鞭炮
禁止带火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