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狼牙山五壮士 第2课时 同步课件 +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单+ 分层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6 狼牙山五壮士 第2课时 同步课件 +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单+ 分层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6 20:57:41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6.狼牙山五壮士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部编版
第二课时
讲英雄故事
接受任务
痛击敌人
峰顶歼敌
英勇跳崖
引上绝路



④-⑤
⑥-⑨
1. 讲故事时要抓住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特点 2. 首先根据“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线索,将故事讲完整;
3.其次要根据课文内容,尽量将故事讲生动,讲具体。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读句子,注意加点词语,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故事
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从“斩钉截铁”“走”能体会出作为班长的马宝玉的坚决果断和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坚定决心。
情绪高涨激动。可以体会出战士们对于班长所做决定的认同,以及舍生取义的决心。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从“抢前一步”“夺过”可以体会到班长马宝玉当机立断、身手敏捷、有勇有谋。
从“猛地举起”“砸”可以感受到他的果断勇毅和对敌人的满腔仇恨。
读句子,注意加点词语,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故事
默读课文:
1.用横线画出文中能表现五位壮士英雄气概的词句。
2.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从“沉着”可以体会到班长的沉稳果敢,“大吼一声”表现了副班长对敌人的仇恨,“抡”写出了宋学义将手榴弹扔向敌人时拼尽全力的样子,从“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可以感受到小战士对敌人的痛恨和完成任务的决心。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毫不畏惧、岿然不动
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表现出他们为能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而欣慰和自豪。
视死如归、勇于牺牲


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这声音”指五位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表现了五位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这两句话赞扬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和不怕牺牲的气概。


用“ ”画出对人物群体的描写,用“ ”对每一个战士的描写。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用“ ”画出对人物群体的描写,用“ ”对每一个战士的描写。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对群体的描写
用“ ”画出对人物群体的描写,用“ ”对每一个战士的描写。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对每一个战士的描写
讨论:这样的写法带给你怎样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
讨论交流,总结写法
对人物群体的描写是“面”,对每个战士的描写是“点”,这样有点有面的描写,层次感及画面感强,既让我们感受到五壮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个体和群体的形象。
快速读课文,找一找使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的片段。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面
快速读课文,找一找使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的片段。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点


快速读课文,找一找使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的片段。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点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
如:课文第2-5自然段详细描写了五壮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并把敌人引上绝路,在顶峰歼敌的具体行动过程,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五壮士为革命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而其他方面写得相对简略。
又如:课文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对五壮士中的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进行了重点而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其高大鲜明的形象,对其他战士则简略地进行概括描写。


写作方法
答案:这一自然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关注人物群体“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这是“面”的描写;关注每一位战士,如“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这是“点”的描写。点与面相结合,既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事实,又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课文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点拨:这些句子通过具体的描写,有的展示了战士们痛恨敌人、英勇战斗的英雄气概,有的既表现出战士们对敌人的恨,又表现出战士们对祖国和人民的爱。
如第1句话中,“斩钉截铁”“走”“热血沸腾”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深切的热爱之情,表现出五壮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在课文中画出类似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课堂小结
敌众我寡,毅然接受艰巨任务;
弹尽枪绝,毅然跳下狼牙悬崖。
狼牙山五壮士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日颂歌,他们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他们的名字鼓舞着中国人民的斗志,他们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永放光彩,他们的名字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
五壮士的英雄壮举创造了奇迹:葛振林、宋学义被一棵树卡在半山腰,奇迹般地生还。这奇迹的发生难道不是被五壮士的英雄壮举所感动的吗? 让我们用朗读来告诉世界:这就是我们英雄的狼牙山五壮士!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狼牙山五壮士 第二课时 分层作业
一、品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片段一: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片段二: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1.片段一写五壮士决定( )。朗读时,“走”字要用( )的语气去读,体现出班长马宝玉的( )。
2.以上片段都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对马宝玉的描写是( )的描写,主要运用了( )描写,对战士们的描写是( )的描写,主要运用了( )描写。
A.点 B.面 C.语言 D.动作 E.神态 F.心理
3.关于“点面结合”,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片段中对“点”的描写,突出了每个战士的英勇;对“面”的描写,可以顾及全局,
体现五壮士整体的英勇无畏。
B.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五壮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C.习作时可以把最能表现文章主题、刻画中心人物的关键材料作为“点”进行描写。
D.习作时要把其他起铺垫、烘托等作用的材料作为“面”来写,因为它们不重要。
4.五位壮士“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的原因是:( )。
阅读专项训练。(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材料一:一堆人正拼命地拥挤着,只见一只只白哲的手、古铜色的手、粗糙的手柔软的手,本能地向前伸,本能地挥舞着,都希望抓住车门。一位胖大嫂肥而短的右脚刚踏上车阶,左脚便不停地往外蹬,她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力地扭动着肥胖的身躯,一双臃肿的大手拼命地抓住车门扶手。任凭她怎么努力,结果那屁股还是被车门狠狠地挤了一下,疼得她直叫“我的妈呀”。挤车可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呀!
材料二: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去北京音乐厅听演奏会。到那里时,人很多,节目也挺丰富。有吹萨克斯管的,有小号合奏的。灯光暗了,演出者各就其位。他们用打击乐器合奏,每
个人都很投入。一曲终了,掌声雷动。突然一束灯光射向大厅后方,大家都好奇地往后看。一位男乐手深情地用萨克斯管吹着《回家》,他很用心,头也随节拍而动。他走近了,我看到他的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但他毫不在意。观众们也被带动起来了,有的和着节拍拍手,有的闭上眼睛随着节拍晃头。人们沉醉其中。乐曲结束了,男乐手在灯光的投射下重返座位。人群中爆发出如潮般的掌声,还有人大喊:“再来一个!再来一个!”整个音乐厅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1.材料一、二都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来描写场面,描写的分别是 和
两个场面。
2.材料一描写了 的表现,其中对 的描写是“点”,对 的描写是“面”。
3.材料二是围绕哪句话展开描写的 用“ ” 画出来。材料二中画“ ”的句子 是对 (点 面)的描写,具体详细地写出了男乐手
4.读材料二的原稿,比较两段文字,从写法的角度说说两者哪个更精彩,为什么。
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去北京音乐厅听演奏会。到那里时,人很多,节目也挺丰富,有吹.萨克斯管的,有小号合奏的。我最喜欢一位男乐手吹奏的《回家》。好一派欢乐的气氛!
参考答案:
品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片段一: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片段二: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1.片段一写五壮士决定( 把敌人引上绝路 )。朗读时,“走”字要用( 斩钉截铁 )的语气去读,体现出班长马宝玉的( 坚决 )。
2.以上片段都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对马宝玉的描写是( A )的描写,主要运用了( C )描写,对战士们的描写是( B )的描写,主要运用了( B )描写。
A.点 B.面 C.语言 D.动作 E.神态 F.心理
3.关于“点面结合”,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片段中对“点”的描写,突出了每个战士的英勇;对“面”的描写,可以顾及全局,
体现五壮士整体的英勇无畏。
B.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五壮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C.习作时可以把最能表现文章主题、刻画中心人物的关键材料作为“点”进行描写。
D.习作时要把其他起铺垫、烘托等作用的材料作为“面”来写,因为它们不重要。
4.五位壮士“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的原因是:( 他们为自己能够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
阅读专项训练。(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材料一:一堆人正拼命地拥挤着,只见一只只白哲的手、古铜色的手、粗糙的手柔软的手,本能地向前伸,本能地挥舞着,都希望抓住车门。一位胖大嫂肥而短的右脚刚踏上车阶,左脚便不停地往外蹬,她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力地扭动着肥胖的身躯,一双臃肿的大手拼命地抓住车门扶手。任凭她怎么努力,结果那屁股还是被车门狠狠地挤了一下,疼得她直叫“我的妈呀”。挤车可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呀!
材料二: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去北京音乐厅听演奏会。到那里时,人很多,节目也挺丰富。有吹萨克斯管的,有小号合奏的。灯光暗了,演出者各就其位。他们用打击乐器合奏,每个人都很投入。一曲终了,掌声雷动。突然一束灯光射向大厅后方,大家都好奇地往后看。一位男乐手深情地用萨克斯管吹着《回家》,他很用心,头也随节拍而动。他走近了,我看到他的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但他毫不在意。观众们也被带动起来了,有的和着节拍拍手,有的闭上眼睛随着节拍晃头。人们沉醉其中。乐曲结束了,男乐手在灯光的投射下重返座位。人群中爆发出如潮般的掌声,还有人大喊:“再来一个!再来一个!”整个音乐厅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1.材料一、二都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来描写场面,描写的分别是_ 挤车 和 听音乐会
两个场面。
2.材料一描写了 一堆人 和 胖大嫂 的表现,其中对 胖大嫂 的描写是“点”,对 一堆人 的描写是“面”。
3.材料二是围绕哪句话展开描写的 用“___ ”画出来。材料二中画“ ”的句子 是对 男乐手 ”(点 √面)的描写,具体详细地写出了男乐手 演奏的技艺高超和入神。
4.读材料二的原稿,比较两段文字,从写法的角度说说两者哪个更精彩,为什么。
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去北京音乐厅听演奏会。到那里时,人很多,节目也挺丰富,有吹.萨克斯管的,有小号合奏的。我最喜欢一位男乐手吹奏的《回家》。好一派欢乐的气氛!
选文中既有群体(面)描写,又有个体(点)的描写,不仅体现了音乐会的热闹和欢乐场面,也体现了乐手的琴艺高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6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课题 6 狼牙山五壮士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核心素养 目标 1.结合重点语句,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位壮士爱护群众、仇视敌人、为祖国和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2.领悟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重难点 领悟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借助提示讲故事。 学生默读课文,根据小标题的提示,自主练习讲故事。 讲故事时要抓住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特点: 首先根据“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线索,将故事讲完整;其次要根据课文内容,尽量将故事讲生动,讲具体。 4.分小组讲述故事,建议小组合作完成。 5.指名1—2组同学讲述故事,其他同学作补充。 二、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英雄气概。 1.课文是怎样描写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的呢? 1.课件出示课后二题中的两个片段,学生朗读句子,关注加点的部分,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片段一】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教师引导:什么是“斩钉截铁”?“走”字怎样朗读?战士们为什么热血沸腾? 【片段二】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2.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文中能表现五位壮士英雄气概的词句,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 【预设】1: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从“沉着”可以体会到班长的沉稳果敢,“大吼一声”表现了副班长对敌人的仇恨,“抡”写出了宋学义将手榴弹扔向敌人时拼尽全力的样子,从“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可以感受到小战士对敌人的痛恨和完成任务的决心。 教师小结:每位战士都充满了英雄气概,但在描写上又各有特点,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写出了每位战士与敌人战斗到底的勇气和决心。 4.再次读课文,思考:课文在叙述时对五位英雄的称呼由“战士”变成了“壮士”,原因是什么? 教师引导:哪些自然段称呼是“战士”,从何时起,称呼改为“壮士”? 三、聚焦重点段落,学习点面结合。 1.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用“ ”画出对人物群体的描写,用“ ”对每一个战士的描写。 2.学生交流汇报,自主修正答案。 3.开头对五位战士和对战斗场面的概括描写就是一个面。这种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也就是把“点”和“面”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方法叫“点面结合”。 4.讨论:这样的写法带给你怎样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 5.教师小结:对人物群体的描写是“面”,对每个战士的描写是“点”,这样有点有面的描写,层次感及画面感强,既让我们感受到五壮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个体和群体的形象。 5.找一找使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的片段。 6.交流。 【预设】第三自然段“为了不让敌人……把敌人引上绝路”采用了先点后面的写法,第四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采用“面——点——面”的写法。 四、总结方法,读写联动 写法总结: 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 如:课文第2-5自然段详细描写了五壮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并把敌人引上绝路,在顶峰歼敌的具体行动过程,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五壮士为革命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而其他方面写得相对简略。 又如:课文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对五壮士中的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进行了重点而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其高大鲜明的形象,对其他战士则简略地进行概括描写。 2.课文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这一自然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关注人物群体“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这是“面”的描写;关注每一位战士,如“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这是“点”的描写。点与面相结合,既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事实,又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根据提示,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写拔河比赛的场面。 裁判员一声令下,拔河比赛开始了!操场是顿时喊声震天。双方队员们个个( )。 只见打头的同学( ),站在队尾的大力士( )。我们的班主任老师( )。 4.读一读自己写的片段,听一听他人的片段。互相评价,及时修改。 课堂小结: 狼牙山五壮士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日颂歌,他们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他们的名字鼓舞着中国人民的斗志,他们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永放光彩,他们的名字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 五壮士的英雄壮举创造了奇迹:葛振林、宋学义被一棵树卡在半山腰,奇迹般地生还。这奇迹的发生难道不是被五壮士的英雄壮举所感动的吗? 让我们用朗读来告诉世界:这就是我们英雄的狼牙山五壮士!
板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 视死如归 无所畏惧 壮烈豪迈…… 每位战士 人物群体 (点) + ( 面) 点面结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狼牙山五壮士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单
一:回顾课文内容,借助提示讲故事。
1.默读课文,根据小标题的提示,自主练习讲故事。
2.分小组讲述故事,建议小组合作完成。
3.1——2组同学上讲台讲述故事,其他同学作补充。
二: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英雄气概。
1.朗读课后二题中的两个片段,关注加点的部分,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2.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文中能表现五位壮士英雄气概的词句,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并全班交流。
3.再次读课文,思考:课文在叙述时对五位英雄的称呼由“战士”变成了“壮士”,原因是什么?
三:聚焦重点段落,学习点面结合。
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用“ ”画出对人物群体的描写,用“ ”对每一个战士的描写,并交流汇报,自主修正答案。
“为了拖住敌人……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是对群体的描写,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是对每一个战士的描写。
3.开头对五位战士和对战斗场面的概括描写就是一个面。这种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也就是把“点”和“面”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方法叫“点面结合”。
4.教师小结:对人物群体的描写是“面”,对每个战士的描写是“点”,这样有点有面的描写,层次感及画面感强,既让我们感受到五壮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个体和群体的形象。
四: 总结方法,读写联动。
1.写法总结:
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
如:课文第2-5自然段详细描写了五壮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并把敌人引上绝路,在顶峰歼敌的具体行动过程,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五壮士为革命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而其他方面写得相对简略。
又如:课文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对五壮士中的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进行了重点而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其高大鲜明的形象,对其他战士则简略地进行概括描写。
2.课文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这一自然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关注人物群体“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这是“面”的描写;关注每一位战士,如“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这是“点”的描写。点与面相结合,既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事实,又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根据提示,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写拔河比赛的场面。
裁判员一声令下,拔河比赛开始了!操场是顿时喊声震天。双方队员们个个( )。
只见打头的同学( ),站在队尾的大力士( )。我们的班主任老师(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