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我有一个梦想
(时间:30分钟 总分:60分)
一、选择题(30分,每小题6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束缚(shù) 镣铐(liào) 萎缩(wěi) 骇人听闻(hái)
B.履行(lǚ) 侈谈(shē) 缔造(dì) 汹涌澎湃(bài)
C.磐石(pán)蜕变(tuì) 戳子(chuō) 心急如焚(féng)
D.洋溢(yì) 携手(xié) 酷暑(kù) 摇摇欲坠(zhuì)
答案 D
解析 A项,hái——hài;B项,shē——chǐ,bài——pài;C项,fénɡ——fén。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枷锁 洋溢 布署 气壮山河 B.诽谤 国藉 衷心 插科打浑
C.诠释 掂量 斑斓 委曲求全 D.估量 宣泻 遗误 源远流长
答案 C
解析 A项,“布”应为“部”;B项,“藉”应为“籍”,“浑”应为“诨”;D项,“泻”应为“泄”,“遗”应为“贻”。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将于2016年8月举行,届时,奇幻热辣且色彩斑斓的南美将献上独具风情的开幕演出,给观众带来______的美。
②中国的大学生村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清闲,他们做统计,搞调查,每天都有很多事要做,有时简直是______了。
③全国文物收藏展览会上,各种不同级别文物陈列在装饰一新的大厅里,______,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A.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 应接不暇 B.应接不暇 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
C.目不暇接 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 D.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 目不暇接
答案 C
解析 目不暇接:指美好事物太多,或景物变化太快,来不及观看。应接不暇:原指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后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横跨东西的沪昆高铁,将以其高速度、大运力,突破中部、东部、西南地区的交通“瓶颈”,成为提高东西部区域经济共进的“金钥匙”。
B.各成员国强调,要发挥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起核心协调作用,维护世界和平,在国家平等关系的基础上,促进双边和多边合作不断发展。
C.木偶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键点就是它要靠操作者的技巧来塑造木偶形象,而每个情绪如何用动作表现都经历了几代人的摸索。
D.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但仍有不安定因素,如问题蔬菜、地沟油、毒生姜等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
答案 C
解析 A项,搭配不当,“提高……共进”不搭配,可把“提高”改为“促进”。B项,结构混乱,把“要发挥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起核心协调作用”改为“要发挥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的核心协调作用”或“要使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起核心协调作用”。D项,不合逻辑,“问题蔬菜、地沟油、毒生姜”并列不当,“问题蔬菜”和“毒生姜”概念有交叉。
5.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方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
A.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B.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C.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
D.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答案 C
解析 A、B、D与例句同为比喻;C项为排比。
二、简答题(30分)
6.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两种自然景物,另写两句话。要求:运用拟人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8分)
例句:身后的那片鲜花,可能是听了小草讲的笑话,乐得咧开了嘴,嬉闹在明媚的阳光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山间的那股溪流,可能是看了小树跳的舞蹈,乐得唱起了歌,奔跑在陡峭的岩石上。
水边的那片树林,可能是听了山泉唱的歌曲,喜得摇动了身子,起舞在蜿蜒的小溪边。
解析 仿写句子之前,要做到“三看”:①看要求。看句式、修辞手法以及字数等方面的要求。②看语境。看仿句要符合什么样的语言环境。③看表达。看例句在表达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句子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句子前后是怎样衔接的。
7.根据上下文,在画线处补写语句,使其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10分)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世界濒危语言热点图谱,公布数字,得出全世界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21世纪消亡的科学推测。 ① ,但现存129种语言中,一半以上的活力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中部的土家语等。
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 ② ;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过去200年,语言最大的破坏者是殖民主义,欧洲殖民者消灭了南美洲和澳洲无数的土著;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改变,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
没有单独哪一种语言能垄断人类的所有表达,任何一个学过两种语言的人都知道, ③ ,某些概念,某些关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你会感到一种沟壑,或者遗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中国虽不属于语言濒危热点地带
②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
③两种语言之间总有不能互译的东西
8.请你描述漫画内容,并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期盼或劝诫。要求:期盼劝诫要做到语言鲜明、生动,切合主题,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10分)
漫画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期盼劝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漫画内容:一个带着眼镜的男孩,手上拿着一本书,有人手拿大剪刀把男孩头上的一棵有“想象力”三字的树剪掉,并说“好好读书,别胡思乱想”。
期盼劝诫:示例1:切莫砍伐孩子头脑里的想象之树,“胡思乱想”往往能够结出创造之果。
示例2:让想象的天空缀满璀璨的群星,让书籍的阶梯登上创造的殿堂。
尖子生能力拓展
励志小语:在年轻人的颈项上,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事业心这颗灿烂的宝珠更迷人的了。
——(伊朗)哈菲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哭泣的昆虫
徐 鲁
法国作家法布尔的一生,是为昆虫的一生。他活着的时候,饱尝了生活的贫困和来自人世间的歧视与偏见的滋味,而唯一能够给他带来温暖与安慰的,是他所钟情的昆虫世界。
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阿韦龙省圣雷翁村的一个农家。贫困的乡村生活并没有给他的幼年送来玫瑰花,可是,慷慨无私的大自然,却给这个天真的纯朴的孩子送来了鸟巢、蘑菇、蟋蟀,以及白鹅、牛犊和绵羊等等。他小时候对花草虫鸟一直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当他一心惦记着一只小鸟的时候,他往往是非要亲眼看见鸟巢、鸟蛋和大张着小黄嘴的鸟娃娃不可,说什么也得看。
整个中学阶段,小法布尔家因为生计所迫,几次迁居,飘泊不定。15岁那年,他报考一所师范学校被正式录取。毕业后,他进入一所中学当上了一名教师。
有一次,他带学生上户外几何课,课间休息时,他在一堆石头上突然发现了一个精巧蜂窝。仿佛是电光一闪似的,他自幼年起就十分感兴趣的、而且一直保留在心灵中的那个昆虫生活的一角,一下子被照亮了!
那一瞬间,他觉得,自己的“虫心”就像一窝正在晒着太阳、睡着午觉的小山鹑,被一位偶尔走过的行人一下子给惊醒了,纷纷张开了晶亮的翅羽。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为昆虫书写传记和生命史的人。他觉得,他从小时候就开始憧憬的,“可以用尊姓大名,向田野大舞台上成百上千的演员们,向田边小道旁成百上千冲我们张开笑脸的小花们,热情致意”的时候,已经来临了。
这一年,他还不到20岁。
他知道,要想实现这个理想,必须先把自己当作昆虫中的某一种,在十分冷酷和相当复杂的生存环境中抗争、奋斗,就像他写到过的蝉儿,要想获得阳光下的欢乐,必须首先忍受黑暗的地底下的苦工和劳役。
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法布尔坚持自修,直到取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同时,他利用所有业余时间,一丝不苟地进行动植物观察记录,废寝忘食地致力于发现和揭示昆虫的生存真相。
某些“科班出身”的生物学权威对他怀有偏见,使他在人世间缺少知音,但他可以向他的昆虫们倾诉衷肠。
他写道:“我亲爱的虫子们,一旦你们因为做不出被人称道的事而说服不了那群财大气粗的人,我就会出来说话,会这样告诉他们:你们是剖开虫子的肚子,我却是活着研究它们;你们把虫子当作令人恐惧或令人怜悯的东西,而我却让人们能够爱它;你们是在一种扭、拽、切、剁的车间里操作,我却是在蓝天之下,听着蜂鸣音乐从事观察……你们倾心关注的是死亡,我悉心观察的是生命……”
1879年法布尔的《昆虫记》第一卷问世。他把第一篇颂歌,献给了一种许多人也许没有什么好感的昆虫——食粪虫。他沿用古埃及人对这种昆虫的尊称,称之为“圣甲虫”。
他怀着对渺小生命的充分尊重与热爱,去描写昆虫世界,去发现那些神奇、美妙的生命的奥秘,去赞美和讴歌那些仁义、高尚的生命的尊严与含义。他相信,无论是在黑夜中的草丛里,还是在雨水之后的泥土下,都闪烁着奇异的人性的光芒。
他观察到,一只蝉儿,从小小的蝉卵到幼虫发育成熟,要在黑暗的地底下生活四年时间。而它破土而出,爬到绿树上高歌的时间,却只有短短的五个星期。
在秋夜的月光下,他悉心倾听那情趣盎然的,“荒石园”里的蟋蟀的音乐会……
1915年11月,严冬即将来临的时候,离他92岁生日只差一个月了,这位终生与昆虫为伴,并且以昆虫为琴拨响了人类命运的颤音的巨人,安然而逝。
他死的时候,在他亲手建造起来的一座昆虫们的乐园——“荒石园”里,那些尚未冬眠的昆虫,都在黑暗的角落里哭泣。它们用各自生命的鞘翅,为它们这位共同的老朋友合奏了一支安魂的乐曲。
(《散文选刊》2009年第10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荷马,古希腊诗人,创作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作品充满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昆虫界的维吉尔”(维吉尔,古罗马诗人。创作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创作的史诗《埃涅阿斯纪》)。
(摘自“百度百科”,有改动)
②(法布尔)因家庭收入拮据,被逼辍学,当过铁路工人、柠檬小贩。虽然生活艰辛,法布尔并没有放弃追求知识,坚持自学。在19岁那年,他考进了阿维尼翁师范学校,获得奖学金,并获得教师文凭,之后展开他漫长的教学生涯。在教学、著书之余,他继续自学,先后获数学、物理的学士学位。1855年,法布尔获得巴黎科学院的博士学位,渐渐在科学界赢得名声。
(摘自“维基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饱尝生活的贫困和来自人世的歧视与偏见,而美妙的昆虫世界让他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B.法布尔从小就一直对大自然有极大的好奇心。当中学教师后带学生上户外几何课时看到的精巧蜂巢点燃了他做生物学家的梦想。
C.法布尔上中学时,因生活所迫,几次迁居,后被逼辍学,当过铁路工人、柠檬小贩,虽然生活艰辛,却从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D.法布尔决心为昆虫书写传记和生命史。他在十分冷酷和相当复杂的生存环境中进行研究,克服重重困难,一丝不苟,废寝忘食。
E.法布尔去世,使那些尚未冬眠的昆虫非常哀伤。它们在黑暗的角落里哭泣,用不同的方式,为它们的老朋友合奏了安魂的乐曲。
答案 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
解析 A项,“让他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言过其实,应是“给他带来了温暖与安慰”。E项,所述是文学的描写,不是真实的情况。B项,不是做“生物学家”,而是“研究昆虫”。
2.为什么法布尔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写作内容上看,法布尔的著作是一部为昆虫书写的传记和生命史,与荷马和维吉尔的史诗类似。
②从写作态度上来看,法布尔对自己的创作对象像荷马和维吉尔一样充满了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③从写作目的上看,《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揭示生命的奥秘、赞美和讴歌仁义高尚的生命的尊严与含义的宏伟诗篇。
3.法布尔为什么会取得杰出的科学成就?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小时候对自然和昆虫有极大的好奇心。
②通过刻苦学习,取得数学、物理的学士、博士学位,获得扎实的学术储备。
③有实现理想的坚定决心和顽强的意志、执着的精神。
④对研究对象和自己的事业充满尊重与热爱。
4.文章为什么以“哭泣的昆虫”为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点明法布尔一生致力于昆虫的研究。
②表达作者对法布尔的悼念与敬仰。
③暗示法布尔对昆虫的极大热爱与尊重。
④运用拟人手法,新颖别致,制造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⑤照应文章结尾,表达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