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蛟川书院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自定义类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蛟川书院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自定义类型(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5 11:1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蛟川书院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分。
1.宣传组打算用古诗词的意象创作一副对联,下面对联组合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绿柳映江 ②细雨千弦
③鸿雁传书 ④长亭一曲
⑤羁途乡情不禁秋 ⑥过客离愁都入酒
A. 上联:③②⑥ 下联:①④⑤ B. 上联:①④⑥ 下联:③②⑤
C. 上联:①④⑤ 下联:③②⑥ D. 上联:③②⑤ 下联:①④⑥
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2.活动交流环节,有同学提出把《诗经》用现代曲调唱出来显得不伦不类,反而少了诗歌的味道。作为主持人,你会如何应对?请结合《经典常谈》的阅读经验和所学的口语交际知识写一段话进行应对。
资料一: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达到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是原始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是后来有了文字才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朱自清《经典常谈》
资料二:
做好应对首先要准确判断对方的态度;其次依据当时的话语情境,运用一定的应对技巧。注意不要把应对变成谈话、讨论或辩论。
——八下语文书口语交际 应对
三、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
3.阅读主持词,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古诗如星火,燎原千年。它们曾在先民的口中欢唱,如今仍在我们心中回荡。《关雎》以“① ,君子好逑”传唱君子对爱情的向往;《蒹葭》用“② ,道阻且长”隐喻追寻的艰辛,后人常谱曲成cāng 凉的民歌;《式微》中“微君之故,③ ”以反问句唱出劳役者的悲慨。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④ ,⑤ ”宽慰友人,成为后世离别歌谣的经典词句;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借“⑥ ,端居耻圣明”唱出求仕之心。这些文字跨越静穆的岁月,成为我们血脉中的jī 绊。让我们以歌传情,以诗明志,让古诗不再戛然而止于书页,而是(  )于时代的舞台!
(1) 结合上文语境,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①cāng ______ 凉
②jī ______ 绊
(2) 文中括号处应该填入哪个词语?选择最合适的答案 ______
A.屹立
B.矗立
C.伫立
(3) 将主持词中缺漏的古诗句填写完成。
① ______
② ______
③ ______
④ ______
⑤ ______
⑥ ______
(4) 老师建议主持词中可以增加学生“以诗明志”的例子进一步强调诗词的当代价值。请你以下列句式帮助补充。
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我会用“ ______ , ______ ”唱出 ______ (情感)。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9分。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学习任务。
谈宁波人的吃
苏青
①自己因为是宁波人,所以常被挖苦为惯吃咸蟹鱼腥的。其实只有不新鲜的鱼才带腥,在我们宁波, A. 八月里桂花黄鱼上市了,一堆堆都是金鳞灿烂,眼睛闪闪如玻璃,唇吻微翕,口含鲜红的大条儿,这种鱼买回家去洗干净后,最好清蒸,除盐酒外,什么料理都用不着。但也有掺盐菜汁蒸之者,也有用卤虾瓜汁蒸之者,味亦鲜美。我觉得宁波小菜的特色,便是“不失本味”,鱼是鱼,肉是肉,不像广东人、苏州人般,随便炒只什么小菜都要配上七八种帮头,糖啦醋啦料理又放得多,结果吃起来鱼不像鱼,肉不像肉。又不论肉片、牛肉片、鸡片统统要拌菱粉,吃起来滑腻腻的,哪里还分辨得出什么味道?
②说起咸蟹,其实并不咸,在宁波最讲究的咸货店里,它是用一种鲜汁浸过的。从前我曾与苏州人同住一宅弄堂房子里,她瞧见我们从故乡带来的炝蟹,便不胜吃惊似的连喊:“喂唷!这种咸蟹怎好吃呢?”我也懒得同她解释。但是过了几天,她自己却也买来了两只又瘪又小,又没盖的“蟹扁”,蟹黄淡得如猫屎,肉却是干硬的,其味一定咸而且涩。于是我问她:“这个你倒吃得来吗?”她理直气壮地答道:“是素子蟹呀,哪能勿好吃呢?”我笑笑对她说:“照我们宁波人看来, B. 什么素子蟹便只好算是炝蟹的第十八代不肖子孙哩。”
③假如你是个会喝酒的人,则不妨到镇海去买些青蟹来下酒,倒是顶理想的。青蟹与上海所售的澄湖大蟹比起来,觉得其肉更软更松脆。但蘸着的酱油也很要紧,定海的洛泗油,颜色不太浓而味带鲜,与上海酱油带浑黑色者不可作同日语。我初到上海的时候,见了这种浑浊的酱油就怕,现在虽已用惯了些,但总念念不能全忘故乡常吃的洛泗油之类。海味当中蚶子圆蛤等都是上海有买的。蛏子则不多见。现在春天里蛏子最肥嫩,可以剥出来拌笋片吃,也可以不拌而光拿蛏子一只只剥壳蘸着酱油来吃。记得我在南京读书的时候,有一次忽然想着要吃此物了,到处去找,好容易给我找到手,烧熟以后,一位湖南同学怪叫起来,说是:“这么硬绷绷的东西怎好吃呢?”及见我剥去了壳,她这才恍然大悟,如法炮制,一尝其味,又连呼好吃,吃了十几只,根本不知道要抽出肚肠,夜里便泄泻了。
④ 我对于吃是保守的,只喜欢宁波式,什么是什么,不失其本味。犹如做文章一般,以为有内容有情感的作品原是不必专靠辞藻,因为新鲜的蔬菜鱼虾原不必多放什么料理的呀!唯有在冰箱里拖出来的鱼尸,以及水浸透的鞭笋,快要腐臭了的种种肉呀之类,才必须靠葱啦姜啦来掩饰,放在油里猛炸,加上浓黑的酱油,终至于做到使人们不能辨出味来为止。这是烹调技术的进步吗?还是食物本质的低劣?
(有删减,原载1945年5月上海《天地》第20期)
【饮食 梳理】
(1) 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关于宁波饮食特点的表格。
宁波美食 吃法 宁波饮食特点 发现1:阅读饮食文章,我们能品味个地域的特色。
桂花黄鱼 ① ______ 、掺盐菜汁或卤虾瓜汁蒸。 1.③ ______
2.讲究食材新鲜
3.注重蘸料搭配
咸蟹 鲜汁浸过
青蟹 ② ______
蛏子 春天里最肥嫩、拌笋片、剥壳蘸着酱油来吃。
【饮食 表达】
(2) 请从画横线的A、B句中任选一句,赏析其语言的表达效果。
A.八月里桂花黄鱼上市了,一堆堆都是金鳞灿烂,眼睛闪闪如玻璃,唇吻微翕,口含鲜红的大条儿。
B.什么素子蟹便只好算是炝蟹的第十八代不肖子孙哩。
发现2:阅读饮食文章,我们能领略生动传神的语言艺术。
【饮食 情思】
(3) 文中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何作用?
发现3:阅读饮食文章,我们要体会作者寄托的生活态度。
【饮食 价值】
(4) “饮食是情感的载体,更是地方文化的载体”。结合本文与链接材料,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
①饮食传统承载着一个族群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
——《中国饮食文化史》
②人们总是在他乡与故乡的对比中,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家乡风物的自豪,这种情感往往通过细节的差异显现出来。
——社会学家费孝通《乡土中国》札记
发现4:阅读美食文章,我们要品味其中的文化密码。
5.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话传说中的“蛇”
以伏羲、女娲、盘古为代表的创世人物,皆与“蛇”有着紧密的关联。如《史记 补三皇本纪》中谓伏羲:“蛇身人首,有圣德。”《楚辞章句》中说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谁所制匠而图之乎?”《山海经 大荒北经》中载夸父:“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蛇与上古时期的创世人物融合为一,在人蛇、人神的文化合流中构建起始祖文化至高无上的精神内涵,开启了华夏文明诞生和发展的脉络。
——节选自《灵蛇献瑞:中国文物与历史里的蛇文化》
材料二:
文物中的“蛇”
文物里的蛇,承载着先民对天地起源、生命繁衍的最初想象,古代先民对蛇的敬畏形成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蛇图腾。蛇的形象进而演变出象征平安的图腾,多用来装饰青铜器,并频繁现身于各类祭祀器具中。
【新石器时代】
出土于陕西西安东郊南殿村仰韶文化遗址的红陶贴塑蛇纹罐上的蛇纹表明蛇与仰韶文化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关,反映了他们对蛇的敬畏和信仰,也承载了仰韶先民对人口繁衍、家族兴旺的美好期望。
插图1:
【商】
在四川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青铜蛇造型独特,身躯呈 S状,采用分段铸造法制成,总共有三段,铸件之间有着精致的铆孔,通过铆嵌连接成形。身上饰菱形云纹,两侧腹部各有一排鳞甲,头顶及背脊上有镂空的刀形羽翅。
插图2:
在距离三星堆遗址约 40公里外的金沙遗址,是古蜀文明继三星堆之后的又一个发展高峰,来到这里的古蜀人也将他们对蛇的崇拜和敬畏延续到了这里。金沙遗址发现的十余件立体圆雕石蛇造型独特,蛇身盘绕呈S形,蛇头呈三角形,头微昂,睁大圆眼,张大嘴巴,似欲吐出毒汁,择物而噬,具有独特的美感,对研究古蜀文化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有重要意义。
【春秋战国】
《山海经》中有多处描述人首蛇身的形象:“自单狐之山至于提山,……其神皆人而蛇身”“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首蛇身,尾交首上”。出土于信阳光山县一座春秋早期黄国的国君孟和夫人孟姬的合葬墓中的一对“青玉人首蛇身饰”,显示出古人将蛇与生死相联系的印记。
插图3:
此外,蛇纹也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吉祥纹样之一。先民认为蛇能潜于深渊,能致云雨,颇具神秘力量,故用蛇纹(蟠虺纹)来寓意吉祥圆满。
到了战国时期,蛇图像在楚地文物中也大放异彩。他们认为蛇是祖先神明的化身或载体,而蛇蜕皮、常出现于草丛茂密处、有毒伤人、可以吞食大于自身的动物等特点,也让楚人认为蛇具有重生、医药和沟通阴阳的神秘能力,既是传授智慧的使者,也具有警示和护卫的作用。
【汉】
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汉代双蛇纹长方砖,其表面以双蛇纹为主要装饰图案,两条蛇的形态生动,或蜿蜒盘旋,或昂首欲动,充满了动感与活力。采用了浅浮雕或阴线刻的工艺手法,线条简洁而富有力量感,将蛇的灵动与神秘刻画得淋漓尽致。通过对砖上图案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文化喜好以及对生活的态度。
【汉以后】
出土于云南省晋宁县(今晋宁区)石寨山的西汉滇王之印,在印身上,栩栩如生地雕刻了一条身体蜷缩的蛇,蛇头伸向右上方,微微抬起,背上还装饰有鳞片纹。故宫博物院藏唐“陶画彩十二辰之蛇俑”主首人身。蛇头呈扁椭圆形,眉弓微凸,眼眶椭圆形,眼珠圆形,点黑彩,下颏及颈部绘浅褐色,颈下绘褐色。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系带,鼓腹下垂,长袍及靴,拱手直立于方形底板上。十二生肖俑按顺时针列,方位通常以子鼠居上,位北;午马居下,位南。故此 。
——节选自《蛇年说蛇——中华文化中的多元“蛇”意象
材料三:
民间传奇中的“蛇”
李寄斩蛇
《搜神记》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祸①。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 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巳用九女。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②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乃缓步而归。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指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冶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
注:①故不得祸:照样得不到保佑。②缇萦:西汉文帝时名医淳于意之女,因父遭冤被判肉刑,上书愿代父受刑,文帝感其孝心废除肉刑,为古代孝义典范。
【任务一:筛选与推断】
(1) 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人物,常与蛇融合为一,在人蛇、人神的文化合流中构建起始祖文化至高无上的精神内涵。
B.古代先民对蛇的敬畏形成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蛇图腾,将其表现在文物上。
C.金沙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来到这里的古蜀人也将他们对蛇的崇拜和敬畏延续到了这里。
D.由于蛇具有蜕皮、常出现于草丛茂密处、有毒伤人、可以吞食大于自身的动物等特点,故用蛇纹来寓意吉祥圆满。
(2) 班级同学想为材料二增补缺失的插画,下面三幅插画应如何安排?
①插画1: ______
②插画2: ______
③插画3: ______
(3) 根据材料三,推测十二生肖俑中的蛇佣摆放方位,以补全缺失内容,并阐述理由。
【理解与迁移】
(4) 同学们在阅读材料四时遇到了一些阻碍,请和他们一起解决这些问题。
a.根据方法提示,解释句中加线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 语境推断法:卷啮之 ① ______
寄自潜行 查字典法:A.隐藏,隐蔽;B.偷偷地,秘密地;C.深,深处;D.专一,潜心。 ②选择 ______
得其九女髓髅,悉举出 课内迁移:悉如外人 ③ ______
b.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从下列A—E中选出正确的两处 ______ (填写字母)
至 A八月B朝祭C送蛇D穴口E蛇出
c.请加入同学们对文章的讨论,补全下面的对话。
小语:文中的大蛇真是邪恶,对人们① ______ 不满,而竟然通过② ______ 的方式,传递③ ______ 诉求。(以上两空请根据文中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小文:是呀,幸好有李寄,她的言行为我们展现她的形象,例如④ ______ (请至少例举两点)。
【整合与运用】
(5) 今年是农历乙巳蛇年,然而想要取消生肖“蛇”改成“猫”的舆论层出不穷。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结合上述材料,阐述理由。
五、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6.小语想将《诗经》中的两首诗改编成曲,请你加入。
子衿
《诗经 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十亩之间
《诗经 魏风》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①兮,行②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③兮,行与子逝④兮。
【注释】①闲闲:宽闲、悠闲。②行:将要,即将。③泄泄(yì):舒畅和乐的样子。④逝:往。
(1) 上述两首诗都选自《诗经》的国风。它们原本是民间歌谣,后来才被采诗官整理成册。《十亩之间》原本可能是 ______ (A.采桑劳作的歌谣;B.归家时欣赏田园风光的吟唱;C.宴饮助兴的短歌)的歌词,理由是 ______ 。
(2) 在阐述为何选择这两首诗来改编歌曲时,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______
A.两首诗都句式整齐,每句四个字或五个字,每个段落句式数量一致,读起来自然顺畅。
B.两首诗都运用叠词,如“青青”“悠悠”“闲闲”“泄泄”,节奏整齐。
C.两首诗都采用了赋、比、兴的手法,一唱三叹,节奏明快,韵律优美。
D.两首诗都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节奏感强,形成回环往复的效果。
(3) 为方便吟唱,同时保留原诗情感,可将《十亩之间》中的“兮”改编为哪个字?并说明理由。
兮:文言助词。①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作“啊”。②表示赞叹语气,可译作“哇”。③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作“吗”。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7.作文。
通过以上探究,我们发现人们对于“蛇”的态度一再变化。在生活中亦是如此,小时候害怕黑暗,总以为窗帘后藏着魑魅魍魉;长大后却爱上深夜,在星光与寂静中触摸到思绪的脉络。曾经逃避批评,将老师的红笔批注视作利刃;现在珍视每一句指正,因为逆耳的忠言才是照见盲点的明镜。从前抵触苦味,总是在吃药时和妈妈抗争:如今捏着鼻子一口闷,发现苦涩中药背后是妈妈熬煮的牵挂……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定立意,自拟题目;②要有真情实感和自己的思考,不要套作;③不少于 600字。
1.【解析】结合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内容相关,上下衔接;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仄起平收”,可知上联一定是⑥收尾,下联一定是⑤收尾,排除C、D;①④句内容与⑥句相关,都是写送别离愁的,是上联;③②内容与⑤句相关,都是写羁旅,抒发思乡之情的,是下联。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辨析能力。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解答即可。
对联的基本要求: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2.【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常识和评价。根据题目要求,结合《经典常谈》相关内容和所给材料,组织合理的语言回答即可。
示例:同学们,刚才有同学觉得用现代曲调唱《诗经》不伦不类,少了诗歌味道。其实,这背后反映出《诗经》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诗经》诞生于古代,当时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与现在差异巨大。用现代曲调演绎,确实可能改变它原本的韵味。但换个角度,这正是《诗经》在当代传播的一种创新尝试。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接触传统文化的时间相对较少。用现代曲调唱《诗经》,能以一种更贴近当下生活的形式,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让更多人愿意去了解《诗经》。而且,不同的演绎方式能带来不同的体验。就像我们读《诗经》,能从文字中感受古人的生活;用现代曲调唱,又能以另一种方式体会其中的情感。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与现代,让我们以新的视角去领略《诗经》的魅力。所以,我们应该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看待这种创新,也许它能为《诗经》的传承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答案:
示例:同学们,大家刚刚提到把《诗经》用现代曲调唱出来显得不伦不类,少了诗歌味道。其实,这种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换个角度看,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诗经》诞生于古代,当时的音乐节奏和表现形式与现在有很大不同。用现代曲调唱《诗经》,确实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它原本的韵味。但同时,这也是一种创新。在现代社会,我们接触《诗经》的渠道和方式有限,用现代曲调演绎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山视频讲解《诗经》。而且,不同的演绎方式能带来不同的感受。就像我们读《诗经》,能从文字中体会到古人的情感和生活;用现代曲调唱,又能以另一种方式感受它的魅力。它就像是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欣赏《诗经》。所以,我们不妨以开放的心态去看待这种尝试,也许能从中发现《诗经》更多的可能性。
《经典常谈》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阅读入门书。
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3.【解析】答案:
(1)①苍
②羁
(2)A
(3)①窈窕淑女(注意“窈”的书写)
②溯洄从之(注意“溯”的书写)
③胡为乎中露④海内存知己
⑤天涯若比邻(注意“涯”的书写)
⑥欲济无舟楫(注意“楫”的书写)
(4)示例: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实现理想的自信
(1)本题考查汉字字形。根据字词积累和语境,“cāng凉”写作“苍凉”,“jī绊”写作“羁绊”。
(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屹立:高耸挺立。矗立:耸立。伫立:久立。泛指站立。结合后面“于时代的舞台”可知,填“屹立”更合适。
故选:A。
(3)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做好积累,要根据题干的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4)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解答时,要选择合适的古诗句,情感要与诗句一致。如: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我会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唱出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古诗文默写类答题技巧:熟背古诗文;理解古诗文名句意思;注重积累,将易错处分类整理,加强记忆。
4.【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①对于桂花黄鱼的吃法,文中明确提到“八月里桂花黄鱼上市了……这种鱼买回家去洗干净后,最好清蒸,除盐酒外,什么料理都用不着。但也有掺盐菜汁蒸之者,也有用卤虾瓜计蒸之者”,所以①处应填“清蒸”。
②关于青蟹的吃法,文中说“假如你是个会喝酒的人,则不妨到镇海去买些青蟹来下酒,倒是顶理想的。青蟹与上海所售的澄湖大蟹比起来,觉得其肉更软更松脆。但蘸着的酱油也很要紧,定海的洛泗油,颜色不太浓而味带鲜,与上海酱油带浑黑色者不可作同日语”,所以②处应填“蘸着酱油下酒吃”。
③宁波饮食特点方面,从“我觉得宁波小菜的特色,便是‘不失本味’,鱼是鱼,肉是肉”“我对于吃是保守的,只喜欢宁波式,什么是什么,不失其本味”等内容可以看出,③处应填“追求不失本味”。
(2)本题考查语言赏析。
A句:“八月里桂花黄鱼上市了,一堆堆都是金鳞灿烂,眼睛闪闪如玻璃,唇吻微翕,口含鲜红的大条儿”,此句运用了外貌描写,将桂花黄鱼比作“金鳞灿烂”,眼睛比作“玻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桂花黄鱼上市时鲜活、诱人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桂花黄鱼的喜爱之情。
B句:“什么素子蟹便只好算是炝蟹的第十八代不肖子孙哩”,“第十八代不肖子孙”这种表述幽默风趣,将素子蟹与炝蟹的关系以一种诙谐的方式呈现,突出了作者对宁波炝蟹的喜爱以及对素子蟹的不屑,体现了作者对宁波饮食文化的自豪。
(3)本题考查表达方式。
此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作用:作者通过议论,表明自己对吃的态度是保守的,喜欢宁波式饮食,强调饮食应“不失本味”,如同做文章不必专靠辞藻一样。这一议论深化了文章主题,突出了宁波饮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为后文对一些需靠调料掩饰的食物本质低劣的现象提出质疑作了铺垫。
(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
饮食传统是一个族群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独特习惯和方式,它包含了族群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等元素。比如宁波的饮食传统,像文中提到的桂花黄鱼、咸蟹、青蟹等特色饮食,承载着宁波人的生活记忆和情感。当人们身处他乡时,会不自觉地将他乡的饮食与故乡的饮食进行对比。这种对比中流露出的对家乡风物的自豪,正是对故乡饮食文化所承载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的体现。就像作者在文中对宁波饮食的喜爱和自豪,这种情感通过与苏州人、湖南人对饮食的不同态度等细节差异显现出来,体现了作者对故乡宁波的深厚情感和对宁波饮食文化的认同。
答案:
(1)①清蒸②蘸着酱油下酒吃③追求不失本味
(2)A句: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桂花黄鱼上市时鲜活、诱人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桂花黄鱼的喜爱之情。
B句: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突出了作者对宁波炝蟹的喜爱以及对素子蟹的不屑,体现了作者对宁波饮食文化的自豪。
(3)表达方式:议论。作用:深化文章主题,突出宁波饮食文化特色,为后文质疑需靠调料掩饰的食物本质低劣的现象作铺垫。
(4)饮食传统承载着族群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人们在他乡与故乡饮食的对比中,会流露出对家乡风物的自豪,这种情感通过细节差异显现,体现了对故乡饮食文化所承载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的体现。
文章围绕宁波人的吃展开,作者以自身宁波人的视角,先阐述宁波小菜“不失本味”的特色,并将其与广东、苏州人的烹饪方式对比;接着讲述宁波的咸蟹以及与苏州人对蟹的不同看法;还介绍镇海青蟹下酒、蛏子等海味的吃法及自己和同学吃蛏子的经历;最后表明自己对吃保守的态度,喜爱宁波式饮食,同时对一些需靠调料掩饰的食物本质低劣的现象提出质疑。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意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5.【解析】(1)ABC.正确。
D.有误,结合材料二“先民认为蛇能潜于深渊,能致云雨,颇具神秘力量,故用蛇纹(蟠虺纹)来寓意吉祥圆满”可知,选项中“由于蛇具有蜕皮、常出现于草丛茂密处、有毒伤人、可以吞食大于自身的动物等特点”表述错误。
故选:D。
(2)材料二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不同时期文物中的“蛇”。新石器时代部分提到出土于陕西西安东郊南殿村仰韶文化遗址的红陶贴塑蛇纹罐,B是红陶贴塑蛇纹罐,所以应该放在插画1“【新石器时代】”部分。商部分“在四川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青铜蛇造型独特,身躯呈S状,采用分段铸造法制成,总共有三段”“金沙遗址发现的十余件立休圆雕石蛇造型独特,蛇身盘绕呈S形,蛇头呈三角形,头微昂,睁大圆眼,张大嘴巴,似欲吐出毒汁,择物而噬,具有独特的美感”提到在四川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青铜蛇以及金沙遗址发现的立体圆雕石蛇,C是青铜蛇,所以应放在插画2“【商】”部分。春秋战国部分提到出土于信阳光山县一座春秋早期黄国的国君孟和夫人孟姬的合葬墓中的一对“青玉人首蛇身饰”,插画A是“青玉人首蛇身饰”,所以A放在插画3“【春秋战国】”部分。
(3)材料二中提到“十二生肖俑按顺时针列,方位通常以子鼠居上,位北;午马居下,位南”。在十二生肖的顺序中,蛇位于马之后,按照顺时针排列的规则,蛇俑应摆放在午马之后,也就是南方之后的位置,即巳蛇方位在东南方。
(4)a①“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中“啖”结合语境“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啮”是咬的意思,可推断“啖”也是吃的意思,这里指大蛇想要吃十二三岁的童女。
②“寄自潜行”中“潜”根据字典释义,结合语境,李寄不听父母劝阻,偷偷地去斩蛇,所以“潜”是偷偷地,秘密地的意思。
③“得其九女髑髅,悉举出”中“悉”采用课内迁移法,“悉如外人”中“悉”是全、都的意思,这里“悉举出”也是全、都举出的意思。
b“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意思是到了八月初一祭祀,把童女送到蛇洞口,蛇就出来了。“至八月朝”表时间,“祭送蛇穴口”是祭祀送童女到蛇洞口这一行为,“蛇出”是结果,所以断句为“至A八月B朝/祭C送蛇D穴口/E蛇出”。
c从“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可知,文中的大蛇让当地百姓恐惧,对人们造成危害。“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表明大蛇通过托梦或让巫祝传达的方式,传递想要吃十二三岁童女的诉求。李寄的形象:从“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可看出她孝顺父母;从“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可看出她勇敢机智。
(5)结合上述材料,从文化传承、历史意义、象征意义等方面阐述不同意取消生肖“蛇”改成“猫”的理由。材料一表明蛇与上古创世人物紧密关联,构建了始祖文化;材料二显示蛇在文物中有丰富内涵,承载着先民的想象和期望;材料三体现蛇在民间传奇中有独特形象;材料四虽未提及蛇年相关,但从整体文化角度看,生肖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猫在传统文化中并没有像蛇一样在生肖文化体系中有固定的象征意义和传承。
答案:
(1)D
(2)①B ②C ③A
(3)蛇俑应摆放在东南方位。理由是十二生肖俑按顺时针排列,子鼠居北,午马居南,蛇在十二生肖顺序中位于马之后,所以蛇俑摆放在午马之后的东南方位。
(4)a.①吃;②B;③全、都。
b.BE
c.①造成危害;②托梦或让巫祝传达;③想要吃十二三岁童女;④孝顺父母、勇敢机智。
(5)不同意。生肖蛇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底蕴,它与上古创世人物紧密相连,构建了始祖文化,在文物中承载着先民的想象和期望,在民间传奇中也有独特形象。而猫在传统文化中并没有在生肖文化体系里像蛇一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和传承,所以不应取消生肖“蛇”改成“猫”。
本题是关于“蛇”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辨析,第二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第三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第四题考查理解文言词义、断句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五题考查观点的表达。
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6.【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诗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以及“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多次出现“桑者”,描绘了在桑林里劳作的人们,劳作结束后悠闲地结伴回家的画面,如“闲闲”“泄泄”等词生动地展现出采桑人轻松愉悦的状态,所以这首诗原本很可能是采桑劳作时的歌谣。而B.归家时欣赏田园风光的吟唱;C.宴饮助兴的短歌在诗中均无明显体现。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等句,直接抒发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之情,主要运用了赋的手法,即直接陈述铺叙。《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等句也是直接描绘采桑的场景和采桑人的状态,同样运用了赋的手法。两首诗中并没有典型的比(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手法运用,所以C选项说“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分析错误。A选项,《子衿》中“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确实用了夸张,《十亩之间》风格清新自然,该选项正确。B选项,《子衿》句式灵活,《十亩之间》句式较为整齐,正确。D选项,《子衿》表达女子相思之苦,情感浓郁;《十亩之间》展现采桑人劳作后的轻松,情感欢快,该选项正确。
(3)本题考查表达技巧。
《十亩之间》营造的是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兮”字在诗中起到舒缓语气、增强节奏感和抒情性的作用,使诗歌具有一种悠扬的韵律美,很好地表现出采桑人愉悦的心情。“啊”字也是感叹词,同样能表达出欢快、舒畅的情感,替换“兮”字后,在方便吟唱的同时,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诗的情感和韵味,让诗歌的欢快氛围得以延续。
答案:
(1)A 诗中“桑者闲闲兮”“桑者泄泄兮”等句明确提到了“桑者”,即采桑的人,描绘了采桑人劳作后轻松愉悦准备回家的场景,如“闲闲”“泄泄”等词生动地展现出他们的悠闲状态,所以这首诗原本很可能是采桑劳作的歌谣。而诗中没有出现与归家时田园风光和宴饮助兴相关的内容或意象
(2)C
(3)可改编为“啊”。理由:《十亩之间》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兮”字在诗中起到舒缓语气、增强节奏感和抒情性的作用,使诗歌具有悠扬的韵律美,能很好地表现出采桑人愉悦的心情。“啊”字也是感叹词,具有相似的舒缓语气和抒情功能,能表达出欢快、舒畅的情感,替换“兮”字后,在方便吟唱的同时,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诗的情感和韵味,让诗歌的欢快氛围得以延续。
翻译:
《子衿》: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几个月那么长!
《十亩之间》:在一片很大很大的桑园里,采桑的姑娘们悠闲自在。走啊,和你一起回家吧!在那片更大的桑园外,采桑的姑娘们从容不迫。走啊,和你一道回去吧!
《子衿》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以“子衿”“子佩”指代恋人,生动地刻画了女子等待恋人时焦急、惆怅的心情,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将女子的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古代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十亩之间》诗歌描绘了采桑人结束一天的劳作后,悠然自得、轻松愉悦地结伴回家的场景。通过“闲闲”“泄泄”等词语,表现出采桑人劳动后的欢快心情,展现了劳动人民之间的和谐情谊以及对宁静、闲适生活的热爱。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7.【解析】例文:
成长与变化:人生的必然旋律 小时候,我常常倚在窗前,望着外面熙熙攘攘的世界,心中充满了对成长的渴望。那时,我以为长大后的生活会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再受到父母和老师的管束。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逐渐体会到了成长的艰辛与责任。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遇到了无数的挑战和困难。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过程并不总是顺利的。有时,我会因为无法理解某个复杂的概念而感到沮丧;有时,我会因为无法熟练掌握某项技能而感到挫败。但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我学会了面对问题,不再逃避;我学会了坚持,不再轻易放弃。
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成长带来的喜悦和成就。当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难题时,我会感到无比的满足和自豪;当我看到自己在学业、事业上的进步时,我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激动。这些成就感和喜悦,让我更加坚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除了个人的成长和变化,我也见证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文化的交流让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和多元;经济的繁荣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裕和充实。这些社会变化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社会的变化,我学会了适应和把握机遇。我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我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以拓展自己的人脉和视野。这些努力让我在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价值,也让我更加自信和坚定。
回首过去,我感慨万分。成长与变化是人生的必然旋律,它们让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和价值观。让我们珍惜每一个成长的瞬间,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变化吧!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根据材料中列举的几种小时候与现在的变化,可知这篇作文要求探讨“成长与变化”这一主题,通过个人经历和感悟来表达对这一过程的理解和体验。成长和变化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它们不仅体现在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层面,也反映了社会的不断演进。因此,文章的立意在于揭示成长与变化的深刻内涵,以及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收获的成就。选材构思:在选材方面,结合提供的三个材料,同时融入个人的经历和感悟。首先,通过回忆小时候对成长的渴望和长大后的实际体验,对比成长前后的心境变化,来阐述材料一中的观点。其次,描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学习新技能、获取新知识的经历,如何通过这些变化提升了自我,与材料二相呼应。最后,谈到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以及自己是如何适应这些变化的,体现材料三的内容。在构思上,文章将按照时间顺序和个人成长的阶段来组织内容,从儿时的憧憬,到青少年时期的学习和探索,再到成年后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承担,逐步展现成长与变化的全过程。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体会到成长的不易和变化带来的新鲜感与挑战。最终,文章将强调成长与变化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塑造了我们,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激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本文紧扣成长与变化的主题,通过生动的个人经历,深刻反映了成长的曲折与收获。文章内容充实,感悟深刻,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同时,语言流畅,逻辑清晰,段落间衔接自然,使得整篇文章读起来条理分明,引人入胜。总体而言,这是一篇既有深度又有逻辑性的佳作。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