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吉林省中考物理四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1.关于对考场内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课桌高度约为80cm
B. 考场内的气温约为50℃
C. 一份理化试卷的质量约为800g
D. 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所用时间约为5min
2.我国辽源广阔,“五一”假期东北多个地区突降大雪,一夜封门。下列现象中与雪形成时的吸、放热情况相同的是( )
A. 雾绕山峦 B. 冰雪消融 C. 湖泊干涸 D. 干冰变少
3.如图所示是2025年春晚歌曲《世界赠予我的》一小段简谱与歌词,在小明准确唱到“赠予我”这三个字的时候,以下关于小明的声音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A. 响度越来越大 B. 音调越来越高 C. 声速越来越快 D. 音色越来越美
4.如图所示,是小丽同学用所佩戴的眼镜片看纸上的“醉美青海”时的情景,据此可以判断该眼镜片是( )
A. 凸透镜 B. 凹面镜 C. 平面镜 D. 凹透镜
5.超市里,小明用水平方向的力推着购物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车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 车对小明的力与地面对车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C. 车所受的支持力与车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 车对小明的力与地面对小明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6.有一种浴霸既可送风换气又可加热取暖,其主要元件为发热电阻R和电动机。只闭合开关S1时,只有电动机工作,处于送风换气状态;再闭合开关S2,发热电阻R工作,可送出热风;断开开关S1时,发热电阻R和电动机均停止工作。下列电路图符合要求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7.当我们在现场听音乐会时,即使闭上眼睛也能根据声音的______不同辨别出不同的乐器,小提琴是靠琴弦的______产生声音,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______(选填“高”或“低”),然后再通过______传入我们的耳朵,我们就听到了优美的小提琴声。
8.有一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质量为10千克,静止在光滑墙角处,受到如图所示水平方向力F1=5牛,竖直方向力F2=8牛的作用,这时墙壁所受到的压力为______牛,墙壁所受到的压强为______帕;地面所受的压强为______帕,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
9.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______像(选填“虚”或“实”);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1m,说明水位_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了______m,A点在水中所成的像______(填选“变大”、“变小”或“不变”)。
10.科技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一种具有加热和保温挡的电热器,内部简化电路如图所示。其中R1为热敏电阻,其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R1、R2、R3均为电热丝,且R1=R2=100Ω,闭合开关S1、S2,电热器开始工作。电磁铁的上端为______极。当衔铁被吸下后,工作电路处于______挡。工作电路处于加热挡时,工作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为______A。加热挡正常工作1min,工作电路消耗的电能为______J。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
11.请画出图中光线AO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的大致光路图。
12.完成下列作图。通电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如图所示,请标出其左端所对应的磁极。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13.小时候,小明同学常常听姥爷说,“照镜子要离镜子近些,离镜子远了,镜子里的像就变小啦”,当他学完光学后,回去给姥爷演示了如下实验。为让实验更准确,请完成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用支架把玻璃板______地架立于白纸上;选用透明玻璃板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______;
(2)将两个完全相同的跳棋棋子A和B分别立于玻璃板前后,并移动B直至与A的像______,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多次改变A的前后位置,重复以上实验;
(3)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14.为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小组利用斜面、质量不同的小钢球、木块等器材进行了如图甲、乙、丙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小钢球动能的大小是通过______来判断的;若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速度是否有关,需分析对比______两图的实验;
(2)通过对比甲、丙两图的实验现象,可得乙结论:______;
(3)完成上述实验后,小明联想到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也用到了斜面: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在三种不同水平表面上的滑行,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进一步推理,如果水平表面绝对光滑,小车运动时不受阻力,则小车将______。
15.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图乙是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
(2)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由此可知,水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_,水的沸点是______℃,推断此时水面上方的气压______一个标准大气压。
(3)为缩短加热时间,将水壶中正在升温的水倒掉一部分后继续加热,直至沸腾。关于整个实验过程中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丁中描述合理的是______。
16.小华同学在探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
(1)用手按压橡皮膜,U形管内液面高度差变化明显,说明压强计的密封性______(选填“好”或“差”)。
(2)图甲中的U形管______(选填“是”或“不是”)连通器。
(3)分析乙、丙两图的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同种液体,深度越深,压强越______。
(4)在图丙中保持探头的位置不变,只改变探头的方向,U形管两液面的高度差将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5)要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应选用______两图进行对比。
17.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两瓶煤油中都浸泡着一段金属丝,烧瓶甲中的金属丝R是镍铬合金丝,电阻比较大,烧瓶乙中的金属丝R2是铜丝,电阻比较小,温度计显示煤油的温度。
①通过观察______来判断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下列实验中也是用这种物理方法的是______。
A、探究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中,将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
B、在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电磁铁吸引铁钉的多少反映电磁铁磁性强弱。
②图中甲、乙两根电阻丝是串联的,这是为了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______的关系。
③这两个烧瓶中所盛煤油的质量应该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④有同学提出“水比较容易获得,干嘛不用水代替煤油”。对于这个问题,小组同学通过讨论,给出了下列四种答案,你认为合理的是______。
A.因为煤油有颜色便于观察
B.因为煤油有比较大的热值
C.因为煤油有比较小的密度
D.因为煤油有比较小的比热容
⑤实验中,同学们发现甲烧瓶中温度计的示数升高的快,这表明: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越______,产生的热量越多。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
18.“扬汤止沸”(把锅里烧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锅中的水暂时不沸腾)出自《三国志 魏书 刘腐传》——“腐上疏谢曰:遭乾坤之灵,值时来之运,扬汤止沸,使不烘烂。”请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下“扬汤止沸”的原因。
19.将两块条形磁铁如图放置,松手后,两小车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请列举两条有关的力学知识。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20.小米SU7凭借其高性能、智能化配置和时尚设计,成功地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脱颖而出,它不仅是一款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智能生活方式的体现。如图所示,小米SU7标准版车身质量为2t,当驾驶该汽车在某水平路段匀速直线行驶3km时耗时2min。求:
(1)小米SU7行驶的平均速度;
(2)若小米SU7受到水平方向的阻力为其自重的0.3,牵引力的功率。
21.如图所示,电路中的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定值电阻R1=20Ω。只闭合开关S,电流表的示数为0.3A;再闭合开关S1,电流表的示数为0.9A。
(1)电源电压是多少?
(2)闭合开关S、S1,通电100s,定值电阻R2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1.【答案】
【解析】解:A、课桌高度在80cm左右,故A正确;
B、考场内的气温约为23℃,故B错误;
C、一份理化试卷的质量约为3g,故C错误;
D、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所用时间约为0.5s,故D错误。
故选:A。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一些物理量。例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力、速度、电功率、电流、电压等。解答估测选择题的方法:利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一些数据作为根据,进行单位换算,有时要利用基本公式求未知物理量。
本题考查了对长度、温度、质量、时间的估测,注重理论与实际差异的应变能力的培养,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答案】
【解析】解:雪是空气中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
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A符合题意;
B、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汽化吸热,故B不符合题意;
C、湖泊干涸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C不符合题意;
D、干冰变少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3.【答案】
【解析】解:ABD、歌曲《世界赠予我的》,在小明准确唱到“赠予我”这三个字的时候,这三个字对应简谱中的音调越来越高,但声带的振幅不变,响度不变,仍是声带振动发声,音色也不变,故AD错误,B正确。
C、由简谱可知,“予”和“我”两个字所用时长一样,所以声速相等,故C错误。
故选:B。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远近有关;声音的特点和品质叫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特性,比较简单,属基础题。
4.【答案】
【解析】解:眼镜片分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分别为凹透镜和凸透镜,由图可知,透过镜片看到正立放大的像。
由凸透镜成像及其应用可知,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可用于放大镜;
凹透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由此可知,该眼镜片是凸透镜。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缩小的、等大的实像,也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凹透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根据透过镜片看到的像的性质判断。
此题考查透镜的辨析,明确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凸面镜测成像特点是见解答此题的关键。
5.【答案】
【解析】解:A、车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两个力,不是一对平衡力,故A错误。
B、车对小明的力与地面对车的摩擦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两个力,不是一对平衡力,故B错误。
C、车所受的支持力与车对地面的压力同时作用在车和地面上,符合相互作用力的特点,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C正确。
D、车对小明的力与地面对小明的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D错误。
故选:C。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容易混淆,注意区分: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是一个受力物体,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力是两个受力物体,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
6.【答案】
【解析】解:根据题意可知,只闭合开关S1时,只有电动机工作,处于送风换气状态,再闭合开关S2,发热电阻R工作,可送出热风;断开开关S1时,发热电阻R和电动机均停止工作,这说明发热电阻和电动机是并联的,开关S1在干路中,开关S2在R的支路中,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根据题意分析两个开关的连接方式、发热电阻和电动机的工作方式,然后画出电路图。
本题考查了电路图的设计,根据题意得出两用电器的连接方式和开关的位置是关键。
7.【答案】
【解析】解: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听音乐会时,能根据声音的音色辨别出不同的乐器。
小提琴是弦乐,小提琴是靠琴弦的振动产生声音。
长而粗的弦振动频率较低,发声的音调低。
小提琴声是通过空气进入人耳的。
故答案为:音色;振动;低;空气。
(1)根据音色能辨别物体。
(2)弦乐是由于弦的振动发声的。
(3)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影响因素是频率。
(4)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通过在音乐厅听音乐会,考查了声音的发生、传播,以及声音的特性等,体现物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8.【答案】
【解析】解:物体受5N向左的推力而静止,墙壁的支持力为5N,根据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竖直墙壁所受的压力F=F1=5N;
竖直墙壁所受压强
;
根据水面上的压力等于重力加上向下的推力,水平地面所受压力
F′=F2+G=F2+mg=8N+10kg×10N/kg=108N;
水平地面所受压强
;
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平方米地面所受压力为10800N。
故答案为:5;500;10800;每平方米的地面受到的压力为10800N。
根据所受的压力分析,根据压强公式p=计算压强大小,根据压强单位的意义分析。
本题考查压强的计算与意义,属于基础题。
9.【答案】
【解析】解: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等距、像物等大、虚像,故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虚像;
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1m,移动到E点,如下图所示:
BE=OF=1m,因为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所以CG=OF=×1m=0.5m,则说明水位下降了0.5m。
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像物等大可知,A点在水中所成的像不变。
故答案为:虚;下降;0.5;不变。
平面镜成像的实质是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等距、像物等大、虚像。
考查了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能正确作图并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是解答的关键。
10.【答案】
【解析】判断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向右,伸出右手握住螺线管,四指指向电流方向,大姆指指为N极,所以上端为N极。
当b、c接通时R1与R2并联,此时总电阻为R总1,当衔铁被吸下,R1与R3串联,此时总电阻为R总2,因为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则R总1<R1<R1+R3=R总2。由可得U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为总电阻,总电阻大时,总功率小,衔铁被吸下R总2>R总1,所以此时为保温,衔铁断开时为加热。
由2知,加热时R1与R2并联所以电路电流
由公式W=UIt=220V×4.4A×1×60s=58080J
故答案为:N;保温;4.4;58080
(1)第1空用右手安培定则可以求解。
(2)通过判断不同情况下总电阻的大小来判断是加热还是保温。
(3)利用欧姆定律求出电流大小。
(4)利用W=UIt求出所消耗的电能。
此题难点在于利用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判断,和判断加热和保温的方法来进行求解。
11.【答案】
【解析】解: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两种介质中,在法线左侧的空气中作出折射光线OB,如图所示:
光的折射规律: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折射光线的画法,首先要熟练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关键是搞清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12.【答案】
【解析】解:由图可知,电流从螺线管的右侧流入,左侧流出,由安培定则可知,通电螺线管的左端是N极,如图所示:
根据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
本题考查了安培定则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13.【答案】
【解析】(1)如图所示,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用支架把玻璃板垂直地架立于白纸上;玻璃既能成像,又能看见玻璃板后的物体,选用透明玻璃板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将两个完全相同的跳棋棋子A和B分别立于玻璃板前后,并移动B直至与A的像重合,B的位置即像的位置,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
(3)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故答案为:(1)垂直;位置;(2)重合;(3)虚像。
(1)本实验中,玻璃板要与水平桌面要垂直放置,否则成的像偏高或偏低,不易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有透光性,平板玻璃既能成像,又能看见玻璃板后的物体,应选择平板玻璃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选取A、B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本题根据等效替代法确定像的位置;
(3)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本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考查对器材的要求、操作过程的理解和成像规律的运用。
14.【答案】
【解析】(1)实验中小钢球动能的大小是通过木块移动的距离来判断的,这是转换法;
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速度是否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需控制质量相同,速度不同,需让质量相同的小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故选择甲、乙两个实验;
(2)甲丙实验探究在速度相同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速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3)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如果水平表面绝对光滑,小车运动时不受阻力,则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木块移动的距离;甲、乙;(2)速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3)做匀速直线运动。
(1)(2)实验中小钢球动能的大小是通过木块移动的距离来判断的,这是转换法;
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
(3)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分析。
本题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考查了转换法、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15.【答案】
【解析】(1)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读数为96℃;
(2)由图丙可知,水第6min开始沸腾,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且沸点为100℃,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也为100℃,说明此时水面上方的气压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对水加热一段时间后,说明水没有沸腾了,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将水壶中的水倒掉一部分后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这时水的温度升高的要快点。所以整个实验过程中描述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合理的是D。
故答案为:(1)96;(2)不变;100;等于;(3)D。
(1)观察温度计的分度值,再读数;
(2)由图丙可知,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水的沸点为100℃,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也为100℃,据此分析;
(3)对水加热一段时间后,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将水壶中的水倒掉一部分后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这时水的温度升高的要快点。据此分析。
此题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涉及到水的沸点、器材的组装、水的沸腾特点,难度不大。
16.【答案】
【解析】(1)用手按压橡皮膜,U形管内液面高度差变化明显,说明压强计气密性好,如果U形管内液面高度差变化不明显,说明压强计漏气。
(2)连通器应具备上端开口、底部连通的结构,而压强计的U形管有一端口是封闭的,所以压强计不是连通器;
(3)分析乙、丙两图的实验现象,液体都是水,金属盒的深度不同,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不同,故可得出的结论是:同一液体中,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4)在图丙中保持探头的位置不变,改变探头的方向,U形管两液面的高度差将不变;
(5)丙、丁中,液体密度不同、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相同,所以可用来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故答案为:(1)好;(2)不是;(3)大;(4)不变;(5)丙、丁。
(1)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来反映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
(2)连通器上端开口、底部连通;
(3)乙、丙两图中,液体都是水,金属盒的深度不同,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不同,据此得出结论;
(4)同一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5)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和密度有关,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一个因素不变。
本题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考查转换法、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17.【答案】
【解析】解:①由转换法,通过观察温度计升高示数来判断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
A、探究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中,将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控制小球下滑到水平面的速度相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B、在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电磁铁吸引铁钉的多少反映电磁铁磁性强弱,采用了转换法;
故选:B;
②图中甲、乙两根电阻丝是串联的,通过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而两电阻不同,这是为了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③由转换法,这两个烧瓶中所盛煤油的质量应该相同。
④由转换法,两容器内装的质量相同的煤油,根据Δt=可知,在质量和吸热一定的情况下,因煤油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故煤油的温度变化明显,与其它无关,故选:D。
⑤实验中,同学们发现甲烧瓶中温度计的示数升高的快,由转换法知R1产生热量多,这表明: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故答案为:①温度计升高示数;B;②电阻;③相同;④D;⑤大。
①③⑤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不易直接观察,由转换法,可使等质量初温相同的液体吸收热量,由温度变化确定产生的热量多少;
②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通过的电流、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两个因素不变,结合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分析;
④根据Δt=分析。
本题探究“导体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考查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及吸热公式的运用。
18.【答案】
【解析】解:“扬汤止沸”的物理本质是通过增大液体表面积加速蒸发吸热和增强热对流散失热量,使水温短暂低于沸点,从而抑制沸腾。但由于未解决热源问题,沸腾会再次发生,体现了热现象中“散热”与“供热”的动态平衡。
液体沸腾有两个必要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当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即可沸腾。
本题考查沸腾的条件及沸腾的特点。
19.【答案】
【解析】力的作用效果表现为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的具体表现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进行分析。
本题是通过现象考查学生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要求学生会根据现象联想到相关的物理知识。
20.【答案】
【解析】(1)小米SU7行驶的平均速度:v===25m/s;
(2)小米SU7做匀速直线运动,所受牵引力与阻力平衡,大小相等,即:
F牵=f=0.3G=0.3mg=0.3×2×103kg×10N/kg=6000N,
牵引力的功率:P===F牵v=6000N×25m/s=1.5×105W。
答:(1)小米SU7行驶的平均速度为25m/s;
(2)若小米SU7受到水平方向的阻力为其自重的0.3,牵引力的功率为1.5×105W。
(1)根据v=求小米SU7行驶的平均速度;
(2)小米SU7做匀速直线运动,所受牵引力与阻力平衡,大小相等,根据F=f=0.3G=0.3mg可得牵引力的大小,根据P===Fv求牵引力的功率。
本题考查功率和速度的计算,以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难度一般。
21.【答案】
【解析】(1)只闭合开关S,只有R1的简单电路,电流表测量通过R1的电流,电源电压U=U1=I1R1=0.3A×20Ω=6V;
(2)闭合开关S、S1,两个电阻并联,电流表测量干路中的电流,由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可知通过R2的电流I2=I-I1=0.9A-0.3A=0.6A,
由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可知R2两端的电压U2=U=6V,
通电100s,定值电阻R2消耗的电能W=U2I2t=6V×0.6A×100s=360J。
答:(1)电源电压是6V。
(2)闭合开关S、S1,通电100s,定值电阻R2消耗的电能是360J。
(1)只闭合开关S,只有R1的简单电路,电流表测量通过R1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得出电源电压;
(2)闭合开关S、S1,两个电阻并联,电流表测量干路中的电流,由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可知通过R2的电流;由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可知R2两端的电压,根据W=UIt得出通电100s定值电阻R2消耗的电能。
本题考查欧姆定律的应用和电能的计算,是一道综合题。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