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质量监测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在美国作家迈克尔·H.哈特撰写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隋文帝杨坚名列其中。杨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是( )
A.完成国家统一 B.开通大运河 C.实现经济飞跃 D.开创科举制
2.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喂)腹,腹饱而身毙。”下列最能反映唐太宗“先存百姓”治国理念的措施是( )
A.减轻劳役,减省刑罚 B.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C.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D.从善如流,虚心纳谏
3.隋唐时期,“贵族的力量逐渐衰弱,他们在政府中的地位被职业官僚所代替,这些职业官僚依靠自己的才能和教育程度并通过科举登仕,成了统治王朝的代理人,而不是本社会集团的代表。”这主要说明科举制( )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消除了门阀士族的影响
C.促进了教育发展 D.加强了君主专制
4.下列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这一主题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唐朝的商业繁荣,出现了市、坊分开的局面
B.宋代的海外贸易以输出瓷器、丝织品等为主
C.明朝从南美洲引进粮食作物——玉米和甘薯
D.清朝实行的“海禁”政策杜绝一切对外贸易
5.唐太宗时期,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武则天时期,唐军主动出击吐蕃;唐穆宗时期,唐蕃订立友好盟约。这说明了唐朝( )
A.民族政策灵活 B.军事力量强大 C.民族关系融洽 D.文化影响广泛
6.“大宋皇命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送至雄州交割。”这段材料记载的是( )
A.澶渊之盟 B.宋夏和约 C.郾城大战 D.宋金和议
7.某校历史社团编排了一部舞台剧,根据剧本篇目推断该剧剧名为( )
第一场 备战 第二场 献粮 第三场 郾城大捷 第四场 阴谋 第五场 班师
第六场 刑讯 第七场 莫须有 第八场 风波亭 第九章 刺秦桧 第十场 祭/庙
A.《刚正不阿——寇准》 B.《金戈铁马——辛弃疾》
C.《精忠报国——岳飞》 D.碧血丹心——文天祥
8.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医德高尚,医术高超,被誉为“药王”,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于是结合个人经验撰成医学巨著( )
A.《本草纲目》 B.《唐本草》 C.《千金方》 D.《黄帝内经》
9.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简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西夏的某些文化成分。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 )
A.具有相互排斥的特点 B.具有相互吸引的特点
C.具有平行发展的特点 D.既妥协又战争的特点
10.如图是某校学生在学习宋元时期三大科技发明时收集的图片资料。从该资料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A.宋元时期交通发达 B.宋元时期的科技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C.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 D.宋元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
11.作家当年明月的一部《明朝那些事》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读者,掀起一股读史热潮,下列史实不可能出现在这部作品中的是( )
A.编土地文册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魏忠贤权倾朝野
12.明朝初期虽然沿用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明太祖朱元璋对行省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设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民政和财政、司法、军政,形成了三司分权的局面。这主要说明( )
A.明朝完全继承了元朝的地方管理制度 B.三司分权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
C.明朝通过改革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行省制度得到了进一步推广
13.“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是2023年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该遗址位于海南岛与西沙群岛之间的南海海底,出水了大量明代瓷器。这一考古发现( )
①反映我国人民在南海地区的活动
②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见证
③可用于研究明代的瓷器烧制工艺
④印证明代引进了原产美洲的玉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京剧正是循勃兴花部之俗并有所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它虽认真吸取昆曲成就,但力避其雅,唱词浅白、音乐简明、表演生动而火爆,更重要的是反映着更普遍民众的心声。”由此可见,京剧的兴盛得益于( )
A.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B.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
C.符合广大民众的需要 D.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15.区分史实和史论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必要能力。以下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B.康熙皇帝三次亲征,在多次战役中打败噶尔丹
C.避暑山庄对加强中央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D.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二、辨析改错(12分)
1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以长安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
【 】改正:
(2)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
【 】改正:
(3)《尼布楚条约》明确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雅克萨在内的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
【 】改正:
(4)宋应星《农政全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改正:
三、材料解析(每题10分,共20分)
17.政策演变,影响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使得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统治者致力于开辟海上通道,对海外贸易奉行积极政策,“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
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皇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海外贸易的政策和为管理海外贸易而设立的机构。(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最远到达的地方。(3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并说明该政策在当时的消极影响。(3分)
18.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图一 唐朝中央机构 图二 明朝中央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所示中央机构的制度名称。与图一相比,图二的中央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所学,指出明朝是如何强化皇权的 (4分)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文化专制制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固然曾对某朝某代的社会结构的稳定起过作用,但是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其结果禁锢了思想,阻碍学术的进步,使社会闭塞,严重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
——摘编自李宁艳《浅议明清文化专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明清时期文化专制的具体表现,并概括材料中作者对文化专制政策的看法。(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2分)
四、活动与探究(共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2分)
材料: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说:“各地乡村的丰富物产供应城市生活,这种现代经济模式在千年前的宋代已经产生了”。美国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吉伯说:“马哥孛罗于1260年把指南针由中国带到意大利”。
——《宋代商业史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民族关系的主要特征。(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宋代经济领域的新现象。(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指南针历史作用的认识。(4分)
七年级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A D D A A C C B B B C A C C
二、辨析改错(8分)
16.(1)【×】 ;将“长安”改为“洛阳”。
(2)×,将“纪传体”改为“编年体”
(3)√
(4)× 将“宋应星”改为“徐光启”
三、材料解析(每题10分,共20分)
17.(1)奉行积极对外开放政策 市舶司
(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友好往来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实行闭关政策 消极影响: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18.(1)制度:三省六部制。(1分)变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1分)强化措施:设锦衣卫、八股取士。(2分)
(2)表现:八股取士、文字狱。(2分)看法:阻碍思想文化进步。(2分)
(3)趋势:皇权不断加强。(2分)
四、活动怀探究。
19.(1)特征:民族政权并立,时战时和。
(2)新现象:出现了现代经济模式的雏形,乡村物产供应城市;商业繁荣,打破市坊界限,出现早市、夜市、草市等;海外贸易发达,输出瓷器、丝织品等;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宋代航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后来传入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