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中考语文热点备考方向 文学体验情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年中考语文热点备考方向 文学体验情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6 10:3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学体验情境
1.(2025 商南县模拟)一曲戏剧选段,让人走进鲜活动人的传统故事;一幅水墨山水,让人品味秀逸深远的书画意境……走进传统文化,感受文化之美。第二组同学开展了对文化之美的研究,请阅读以下材料,帮助他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三四人千军万马,六七步万水千山。”武戏,被称为戏剧舞台上不可缺少的“半边台”,它以翻腾跌扑及把子功夫的技巧美、身段工架的塑形美、集体配合的构图美,为人称道。武戏之美,荡气回肠、扣人心弦,于舞台方丈地演绎千军万马,一招一式间舞出百味人生,展现出中华美学特色和独具优势的艺术表现力。它是很多人尤其是不少孩子被戏曲吸引,进而打开戏曲之门,走进戏曲世界的一把钥匙。仅以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武戏《三岔口》为例,京剧、川剧、汉剧、秦腔、豫剧、昆曲等多个剧种多个版本常演不衰,不仅成为一代代中国孩子的启蒙戏,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让世界看到中国戏曲的无限魅力。
戏曲艺术之所以受欢迎,正是因为它有文有武。文武并重是中国戏曲的特色,缺文则没有文化,缺武则没有精神,只有文武兼备,才能精准传达我们中国人的精气神。
(摘编自《文武并重展现戏曲之美》,2023.6.21《光明日报》)
【材料二】中国水墨画的发展伴随着社会变迁和文化演变,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完备的美学体系。中国的艺术创作向来追求“味外之旨”。在水墨画中,对意境的追求更别有深意。
笔墨,是水墨画的本质语言,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变化万千的形式,凝聚着水墨画和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精神内涵。通过一笔一墨,搭建画家精神与客观物象之间的桥梁,为水墨画中的意境之美提供了生长的沃土。
在中国的书法、绘画中,还有“计白当黑”的美学要求,意指将画面的虚处当作实处一样去安排布置,虽无着墨,亦能成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墨画创作中的“留白”亦是构成作品意境的表达方式,在物的表象之外,传达更深层次的精神韵味。
禅宗是融合了中国本土的老庄思想与印度佛学的产物,受到许多文人隐士的推崇。其中的“明心见性”“发明本心”等思想都与文人隐士的追求相吻合,不仅反映在他们的人生哲学上,也隐含在他们的创作中。水墨画所追求的“象外之象”,正是禅意的体现。禅道思想对传统水墨画的影响在于精神,画家体悟修习禅道,无形中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哲学思考赋予到艺术创作中,为水墨画的意境之美增添了更具深度的思考及内涵。
(摘编自《“画外之象”与“味外之旨”——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之美》,《光明日报》)
【材料三】中国传统节日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著称,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还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
传统节日隐藏着植物文化。比如,九月九日重阳节佩戴茱萸,这为了求吉辟邪;还有端午节插艾草,也是为了驱除邪气。传统节日里的这种植物文化,体现出古人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人们把与节日相关的植物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形成了独具东方韵味的植物美学文化。
传统节日风俗具有时代性,体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时代发展密不可分,而时代发展又丰富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容,给传统节日增添了民俗风情。
传统节日的发端起源几乎都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有关,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七夕节、端午节、寒食节等,这些节日的起源总离不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虽然这些故事和传说的内容不同,但传达出的总离不开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品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在庆祝传统节日时,也沉浸于节日所营造出的文化氛围,这便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充实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摘编自《中国传统节日: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
【材料四】陶瓷作为中国传承千年的艺术品,承载着泥与火相遇的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窑火中被匠人们薪火传承,深刻发扬着传承的魅力,在适应社会时代审美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展现着它独具魅力的时代特征。
瓷器之美,首先在于其丰富多样的装饰效果,除了造型设计的独特精妙,与众不同之外,器身所运用的各类装饰工艺不能不提,青花、彩绘、釉里红等各种装饰技法,使瓷器上的花草、山水、人物等图案更加生动逼真。每一道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绘画,才使得瓷器有了如此精妙绝伦的美妙。瓷器除了艺术之美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材质美,与众不同的原料与制作工艺,让瓷器的制作具有更多的神秘性和不可预料的偶然性。陶瓷之美,最主要的是美在匠人的辛勤构思和耐心制作上,美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的匠人精神上。
(摘编自网络)
(1)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之美受哪些方面的影响?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2)为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爱上传统文化,请你结合材料,从以上四种中华传统文化中任选一种为其写一段推介词。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戏以技巧美、塑形美、构图美为人称道,武戏是很多人尤其是不少孩子被戏曲吸引,走进戏曲世界的一把钥匙。
B.画家体悟修习禅道,禅道思想在外表影响传统水墨画,为水墨画的意境之美增添了更具深度的思考及内涵。
C.七夕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几乎都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有关,这些故事和传说都传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陶瓷的美体现在艺术美、材质美和追求完美的匠人精神上,艺术美包括独特精妙的造型设计、器身所运用的装饰工艺等。
2.(2025 柯桥区模拟)今年的“五一”假期,全国各地景区处处可见身穿中式服饰头上簪花的游客。同学们打算探究非遗——“簪花”,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簪花”新闻速递
序号 新闻标题 出处和时间
1 “簪花”的姑娘,成了济南府老城一景 “新浪网”2024.5.1
2 假期首日超10万人涌入这个古镇洛带簪花为何如此“上头”? 《成都商报》2024.5.3
3 穿汉服戴簪花,年轻人大明湖夜游花样多 《齐鲁晚报》2024.5.3
4 到哈尔滨“簪花”定格美好瞬间 《哈尔滨日报》2024.5.4
5 长沙街头现送花爷爷“簪花郎” 《新民晚报》2024.5.9
材料二
中国新闻网记者走进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的蟳埔村,以下是记者和泉州当地一位71岁的蟳埔女(阿嬷)的采访内容。
记者 阿嬷
①    我们这从小就戴花。大概四五岁左右吧,父母就会帮我们挑花然后盘头。那时候觉得挺好玩的,也没觉得有啥特别的,就觉得好看。到了十多岁我们就要自己盘头发簪花了。
②    平时我们就戴新鲜(时令)的花,黄菊,红菊,茉莉花,马蹄花,含笑花,觉得好看就选了。像现在一样,过春节的时候,我们就会戴红花和黄花多。送给家人的都用一个手掌大的大花,送给别人的会用个头小一些的。
对于蟳埔村而言,女子簪花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我人生苦,习惯了。戴花能使心情好。不管是捕鱼还是卖海蛎,只要天天都能戴不同的花,心情就会特别好,手里的活也不觉得辛苦了。外面的人一看到我们这样打扮,也就知道是我们这边(蟳埔)人了。
材料三
朝代 相关文字记载
秦汉 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陆贾《南越行纪》
戚夫人(刘邦宠妃)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西汉刘歆《西京杂记》
魏晋南北朝 阳春百花生,摘插环髻前。——南朝宋代臧质《石城乐》
茱萸生狭斜,结子复衔花。遇逢纤手摘,滥得映铅华。杂与鬟簪插,偶逐鬓钿斜。——南朝梁代萧纲《茱萸女》
唐 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园林树木无间地。故学士苏顺应制云:“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帝览之,嘉赏焉,遂以御花亲插顾之巾上。时人荣之。——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唐代著名画家周昉所作《簪花仕女图》中所画为贵族人物,画中贵妇的姿态各异,头梳高髻,簪着金步摇,从左到右,头上分别插着芍药、海棠、荷花、蔷薇和牡丹以装饰。
宋 酒五行,预宴官并兴就次,赐花有差。少顷,戴花毕,与宴官诣望阙位立,谢花,再拜讫,复升就坐。——《宋史 礼志》
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元 簪花之风衰落下去,在重大的节日与仪式中不再流行簪花习俗;由于文人地位下降,前朝的赐花受宠、杏林及第成为过眼云烟。但在部分人中,依然比较流行。
明 文人保持簪花习俗。
清 簪花习俗式微,逐渐成为女性的特权,男子已少有簪花之人。
材料四
四相簪花
韩魏公庆历(1045)中以资政殿学士帅淮南。一日,后园中有芍药一干分四歧,歧各一花,上下红,中间黄蕊间之。当时扬州芍药,未有此一品,今谓之“金缠腰”者是也。公异之开一会欲招四客以赏之以应四花之瑞。时王歧公为大理寺评事通判,王荆公为大理寺评事金判,皆召之,尚少一客……唯有陈秀公时为大理寺丞,遂命同会。至中筵,剪四花,四客各簪一枝,甚为盛集。后三十年间,四人皆为宰相。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五
临江仙 簪花屡堕戏作
辛弃疾
鼓子花开春烂漫,荒园无限思量。今朝拄杖过西乡。急呼桃叶渡,为看牡丹忙。
不管昨宵风雨横,依然红紫成行。白头陪奉少年场。一枝簪不住,推道帽檐长。
吉祥寺①赏牡丹
苏轼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注:①吉祥寺:寺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
任务一:读“簪花”,明文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时人荣之    
②虽负担者亦然   
③再拜讫   
④以资政殿学士帅淮南    
(2)文中画横线句子停顿合理的一项是    
A.公异之开/一会欲招四客/以赏之/以应四花之瑞
B.公异之/开一会/欲招四客以赏之/以应四花之瑞
C.公异之/开一会欲招/四客以赏之/以应四花之瑞
D.公异之/开一会/欲招四客/以赏之以应四花之瑞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
至中筵,剪四花,四客各簪一枝,甚为盛集。
(4)辛弃疾和苏轼都在年老时簪花,两人簪花时的心境一样吗?结合材料五,谈谈你的理解。
任务二:看“簪花”,探热点
(5)以下表述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簪花已成为今年“五一”假期各地旅游活动的新宠,这股风吹向全国多个景区,成为一种风潮。
B.如果外地游客在泉州看到簪花的人,他们就知道这些人来自蟳埔村。
C.从《四相簪花》的故事和辛弃疾、苏轼的诗词中可见簪花是古代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特有的生活方式。
D.从古代到现代,“簪花”群体在不断扩大,从男性簪花扩大到女性簪花。
(6)请你根据受访者的回答在材料二横线处填写相关采访问题。
(7)某同学梳理“簪花”习俗历史发展画了一张图,请根据上述材料为该图所表达的内容配上解说词。
解说词:   
到了元代,重大的节日与仪式中不再流行替花习俗。到了明代仅文人间流行。清代,簪花逐渐成为女性的特权,男子已少有簪花之人。
任务三:评“簪花”,论古今
(8)对近期各地兴起流行的“簪花热”现象,你怎么看?请结合阅读材料、链接材料和生活体验,探究此种现象的产生原因。
链接材料:羽绒服搭配马面裙、泡泡袖旗袍、盘扣上衣配百褶裙……最近,以“新中式”为代表的国风元素服装颇受追捧,“为什么年轻人都喜欢新中式”等话题也接连登上热搜榜。
——《中国日报》2024.2.16
3.(2025 呼和浩特)文学组以诗歌朗诵会的形式来表达对家乡的深情,请你按要求完成任务。
北疆之声,不是“隔篁竹,闻水声,① ”(柳宗元《小石潭记》)的清朗之声,而是“②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风声、马嘶声、号角声构成的浑厚之声。
北疆之色,不是“③ ,锦鳞游泳,④ ,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明丽之色,而是“⑤ ,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由风见雪,风猛雪早的壮美之色。
南北之景,声色相宜,张弛有致,刚柔并济。美哉,中华锦绣山河!
(1)请根据语境用正楷填写语段中空缺的古诗文。
(2)同学们准备诵读现代诗歌《壮美北疆》,在讨论下面句子的朗读重音时出现了分歧。下面两种朗读意见你赞同哪一种?请填写序号并说明理由。
甲:这就是北疆 鸿雁和苍鹰遨游蓝天的北疆
乙:这就是北疆 鸿雁和苍鹰遨游蓝天的北疆
(3)诵读激发了同学们创作诗歌的热情,请完成诗歌《北疆的颜色》第二节的创作。
北疆的颜色
北疆的美是金色的
是金秋时节里收获的田野
是金色大漠里不朽的胡杨
北疆的美是    色的
   
   
4.(2025 盐城)班级开展“古代文人家书”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朝饥示子聿①
[宋]陆游
水云深处小茅茨②,雷动空肠惯忍饥。
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
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
八十到头终强项③,欲将衣钵付吾几。
【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晚年被罢官乡居时写给小儿子子聿的。②茅茨:茅屋。③强项:刚直不屈。
材料二:
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①
[清]郑板桥
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但得附从佳子弟有成,亦吾所大愿也。至于延师傅,待同学,不可不慎。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钉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薄暮,以旧鞋与穿而去。彼父母之爱子,虽无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袜来上学堂,一遭泥泞,复制为难矣。
(选自《郑板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释】①作此文时,郑板桥在淮县任职,因其妻儿在兴化老家,教育儿子的责任暂托付给其弟郑墨。
材料三:
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中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选自《曾国藩家书 致诸弟》,中华书局)
(1)阅读陆游的《朝饥示子聿》,回答问题。
①结合诗歌首联,分析陆游写作此诗时的生活境况。
②颔联中的“方”字值得咀嚼,请说说其妙处。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
(3)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语句 方法借鉴 释义
至于延师傅 【课内迁移法】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A    
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 【成语推断法】无缘无故 B    
以旧鞋与穿而去 【语境推断法】前文有“至阴雨不能即归” C    
若志在穷经 【查阅词典法】①阻塞不通;②极,尽;③止,息。 D    (填序号)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
②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
(5)材料二、三和链接材料,这三封家书教育子弟的角度各有不同,请分别概括。
链接材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
(6)本次专题学习活动,对你的成长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回答。
5.(2023 浙江)校文学社开展“赏君子之美 识文人风骨”探究活动。请阅读诗文,完成任务。
程本立,字原道,嘉兴崇德人。少读书,不务章句。闻金华朱彦修兄弟得考亭之学①于白云许谦,乃往就学焉。
丁卯,从王朝京师。被累,谪云南长官司吏目。留家大梁,自以一仆之任。时所部百夷煽诱为逆,本立单骑深入,为书开谕逆顺利害,由是诸夷感悦归顺,边事以息。
西南当王师初靖,余孽尚骄,时西平侯沐英、布政使张紞以本立统领守御,因自誓曰:“吾当以死救此一方。”遂不避艰险,山行野宿,自楚雄、姚安以遂②大理、鹤庆、丽江、永昌,咸赖其抚绥安辑。自是民得安业,军得着伍,本立之力也。
【注释】①考亭之学:指朱熹之学。②逮:至。穗坐车中饱看山。
(选自《革除遗事二》有删改 作者 明 黄佐)
洛阳七里桥命儿还大梁,是日风霾大作,晚色忽开,一诗自遣
明 程本立
我老西行几日还,
归心随尔过崤关。
晚晴扫得离愁去,
稳坐车中饱看山。
(选自《巽隐集》卷一)
【任务一 阅文知人】
(1)认真阅读文本内容,将下表填写完整。
时间 筛选文本信息 概括人物经历 我的学习批注
年轻时 闻金华朱彦修兄弟得考亭之学于白云许谦,乃往就学焉。 远道求学 “就学”可理解为①   
丁卯年 被累,谪云南长官司吏目。 ②    “谪”字学过,理解不难,耶!
云南任上 为书开谕逆顺利害,由是诸夷感悦归顺,边事以息。 ③    “诸夷”是否就是“西和诸戎”中的“诸戎”呢?
王师初靖后 ④    西南建功 军民安居乐业,全是程本立的功劳啊!
(2)语言现象要学会梳理。根据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从学过的文言文中再举两例。
词类活用
例句:山行野宿。
句1:   
句2:   
【任务二 悟诗识人】
(3)文学社想以程本立的诗为蓝本制作一个微视频,在校微信公众号上推送。请你结合诗和文,完成视频脚本
创作。
镜头 画外音:内心独白
背景 人物特写
风吹尘飞,天色阴晦,驿路上一辆马车渐行渐远,徒留两道车辙。 ①    儿啊,我已老迈,这一别不知何时再见。狠心命你返回,望着阴沉天色,我的心仿佛正随你一起经过崤关。望你一路顺利,平安归家!
②   。山脚下,桥边一车,车帘微微掀起。 安坐车中,面向青山,神态怡然。 ③   
【任务三 诗文颂人】
(4)校微信公众号设立了“文人风骨”专栏,上一期推介的是范仲淹。请你综合诗文内容,参照示例,写一段话来推介程本立。
【示例】范仲淹历经艰难,但勤奋乐观,终有所成。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他敢于直言强谏,虽屡遭贬谪,但始终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信念坚定,诠释了文人的铮铮风骨。
6.(2023 兰州)班级开展范仲淹形象探究活动。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渔家傲 秋思[注]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干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材料二】
岳阳楼记[注](节选)
范仲淹
①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③是进亦忧,退亦忧。④然则何时而乐耶?⑤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注]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以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身份,提出了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先后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岳阳楼记》作于他任邓州知州时,
【材料三】
邠州建学记(节选)
范仲淹
庆历甲申岁,予参贰国政①,亲奉圣谋,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②岁贡群士,一由此出。
明年春,予得为邠城守。署事③之三日,谒夫子庙,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曰:“奉诏建学,其材出于诸生备矣。今夫子庙隘甚,群士无所安。”因议改卜④于府之东南隅。地为高明,遂以建学,并其庙迁焉。明年夏,厥功⑤告毕。
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谈经于堂,藏书于库,长廊四回,室从而周,总一百四十楹,广厦高轩,处之显明,士人洋洋,其来如归。且曰:“吾党居后稷、公刘之区,被二帝三王之风,其吾君之大赐,吾道之盛节欤!敢不拳拳服膺⑥,以树其德业哉?”
[注]①贰国政:指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二职。②俾:使。③署事:到衙门上任。④改卜:另行选择。⑤厥功:指建学堂工程。⑥服膺:牢记在心中。
(1)“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中的“孤城”即指词人镇守的延州。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你认为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是怎样的?请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
(2)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的字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①吾谁与归 查阅词典法:a返回 b归还 c归附,归属 d结局,归宿    
(填序号)
②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 课内迁移法: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③今天子庙隘甚 联想词语法:心胸狭隘    
④广厦高轩,处之显明 结合语境法:前文有“地为高明,遂以建学”    
(3)如果将材料二划分为两个层次,下列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4)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广其学宫,优生员也。
(5)宋代沈作喆评价范仲淹“文正公真一世英杰”。结合上面三则材料内容,概括范仲淹被赞为“一世英杰”的原因。
7.(2022 连云港)“旷达豪放苏东坡”专题学习活动,老师选择了苏轼的三篇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请完成问题。
【甲】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丙】臣自颍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1)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苏轼自夸身上虽穿着粗衣劣布,但因为饱读诗书而气质高雅。
B.颔联“踏槐花”源自“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指学子忙于春游活动。
C.颈联写董传身处失意和困窘,意志消沉,不再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D.尾联意为相信董传定能金榜题名,春风得意,表达了对董传的期许和祝愿。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月色入户   
②亲入村落    
③臣亦不觉流涕   
④臣窃度之    
(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昔 常 不 信 其 言 以 今 观 之 殆 有 甚 者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5)“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请你谈谈“气”和“诗书”的关系。
(6)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你结合乙、丙两文写出对“乐天派”和“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
8.(2025 连云港)古诗文阅读课,围绕“问天”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三篇诗文,请完成问题。
【甲】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乙】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丙】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
(节选自《列子集注 汤问篇》中华书局2018年版)
(1)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主要写实景,开头写天、云、雾、星河、千帆,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境界开阔,气势磅礴。
B.“路长嗟日暮”化用《离骚》诗意,感叹人生之路漫长修远,但是自己已至暮年。表达词人珍惜学习时光的紧迫感。
C.“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希望大鹏送自己去往海上仙山,体现词人消极避世的思想。
D.全词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词人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志怪者也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③孔子不能决也    
④孰谓汝多知乎    
(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5)【丙】文中,两小儿辩的是怎样的问题?从他们的辩论和“孔子不能决”,你读出了什么?
(6)古人叩问苍天,寻找万物发展的情理,探索精神本原。这三篇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请分享你的阅读收获。
9.(2023 连云港)古诗文阅读课,围绕“创造之美与文明之光”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三篇诗文,请完成问题。
【甲】陶歌
清龚轼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节选自《龚轼诗集 景德镇陶歌》)
【乙】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节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丙】
凡造竹纸,其竹以将生枝叶者为上料。节届芒种,则登山斫伐。截断五七尺长,就于本山开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浸至百日之外,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其中竹穰形同苎麻样。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入程桶①下煮,火以八日八夜为率。歇火一日,揭程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内洗净。其塘底面、四维皆用木板合缝砌完,以防泥污。洗净,用柴灰浆过,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铺稻草灰寸许。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别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烧滚再淋。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烂。取出入白受春,舂至形同泥面,倾入槽内。槽内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许。入纸药水汁于其中,则水干自成洁白。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数满则上以板压。使水气净尽流干。然后以轻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揭起成帙。
(节选自《天工开物 杀青第十三》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有删改)
【注释】①程桶:大木桶,连同下面受火的铁锅在内的木桶。
(1)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白釉青花一火成”指的是烧制青花瓷时,先在瓷坯上绘画,然后上釉,用火一次性烧成,表明古人高温制瓷的轻松容易。
B.“花从釉里透分明”指的是青色的花纹从釉质里透出,纯净中流露着典雅,青花瓷蓝白相间,给人以五彩斑斓的视觉效果。
C.后两句为议论,称赞青花瓷虽为后天人造,却像是天地自然生成的那么美妙,表现出对青花瓷工艺由衷的赞美。
D.诗歌描绘了中国传统工艺品青花瓷的制作过程、色泽特点,由虚到实,是一篇既有形象之美又富哲理之味的佳作。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瞬息可就    
②有奇字素无备者    
③则登山斫伐    
④火以八日八夜为率   
(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
(4)活板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工艺都非常讲究。请根据乙文和丙文画横线的语句,完成相应任务。
①请写出活板印刷的流程。
②请写出纸浆成纸的过程。
(5)《陶歌》中最能体现制瓷工艺创造力的诗句是哪一句?写出理由。
(6)“青花瓷”“活字印刷”“造纸术”,三种“中国创造”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成为“文明之光”。结合文本,发表你的看法。
10.(2025 亭湖区校级三模)班级开展“走进苏洵”主题古诗文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苏洵传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少不喜学,壮岁①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曰:“此未足为我学也。”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②,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荐布衣苏洵状》于帝,其曰:“伏见眉州布衣苏洵,履行淳固,性识明达。亦尝一举有司,不中,遂退而力学。其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其所撰《权书》《衡论》《机策》二十篇,辞辩闳伟③,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其人文行久为乡闾所称,而守道安贫不营仕进苟无荐引则遂弃于圣时。其所撰书二十篇,臣谨随状上进。伏望圣慈下两制④看详⑤,如有可采,乞赐甄⑥录。”
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根据中华书局《宋书 苏洵传》、中国文史出版社《欧阳修全集 荐布衣苏洵状》改编)
【注】①壮岁:青年时代。②至和、嘉佑:均为宋仁宗年号。③闳(hóng)伟:宏大雄伟。④两制:负责起草、撰拟召令的人。唐、宋时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负责起草、撰拟召令的人)合称两制。⑤看详:审阅研究。⑥甄:鉴别、选拔。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选自《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这年重阳苏洵参加韩琦家宴,席间韩琦赋诗,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早年曾同范仲淹一起防御西夏,推行庆历新政,后新政失败。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大常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
(1)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而守道安贫不营仕进苟无荐引则遂弃于圣时
(2)根据提示解释甲文中加点的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发愤为学 关联课内 A    
举茂才 查阅词典:①即秀才,汉代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明清时代科举考试中的秀才有时也用此名。②优秀人才。 B选项    (填序号),理由是:   。
其人文行久为乡闾所称 结合语境 C    
(3)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4)甲文中为了表现苏洵的才华,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中的侧面描写。
(5)乙诗的颈联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赏,请你作简要分析。
(6)联系甲、乙诗文,谈谈苏洵的人生给你带来的启示。
11.(2025 建湖县二模)班级开展“走近诗人陆游”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秋夜纪怀
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自古为“川陕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
【材料二】
入蜀记
陆游
①十五日,微阴,西风益劲,挽船尤艰。自富池以西,沿江之南,皆大山起伏如涛头。山麓时有居民,往往作棚,持弓矢,伏其上以伺虎。过龙眼矶,江中拳石耳。矶旁山上有龙祠。晡后,得便风,次蕲口镇居民繁错蜀舟泊岸下甚众。
②夜与诸子登岸,临大江观月。江面远与天接,月影入水,荡摇不定,正如金虬,动心骇目之观也。是日,买熟药于蕲口市。药贴中皆有煎煮所须,如薄荷、乌梅之类,此等皆客中不可仓卒求者。药肆用心如此,亦可嘉也。
【材料三】
①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年十二能诗文,荫补登仕郎。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桧死,始赴福州宁德簿。
②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水灾,奏:“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被贬。起知严州,过阙,陛辞,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再召入见,上曰:“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除军器少监。
③绍熙元年,迁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嘉泰二年,诏游权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寻兼秘书监。三年,书成,遂升宝章阁待制,致仕。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
(《宋史 列传第一百五十四 陆游》有删改)
(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次 蕲 口 镇 居 民 繁 错 蜀 舟 泊 岸 下 甚 众
(2)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只写词义。
文言语句 方法借鉴 释义
西风益劲 【成语推断法】精益求精    
持弓矢 【字形迁移法】    
卿笔力回斡甚善 【课内迁移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寻兼秘书监 【查阅字典法】①找寻,寻求,探求。②不久,随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夜与诸子登岸,临大江观月。
②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
(4)阅读材料一,完成任务。
①题目是《秋夜纪怀》,诗中哪些意象能照应题目中的“秋”字。
②三、四两联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5)通过此次主题学习,你从陆游身上获得哪些积极的人生启示?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请你分别概括出一点。
12.(2025 长治模拟)班级举办“持忧患意识 担家国责任”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活动一 持忧患意识】
(1)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而后喻: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皆朝于齐。
(3)“常怀忧患意识,时记青年担当。”请你结合以上两篇选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地辟而国贫者,舟舆①饰,台榭广也。赏罚信而兵弱者,轻用众,使民劳也。舟车饰②,台榭③广,则赋敛厚矣。轻用众,使民劳,则民力竭矣。赋敛厚,则下怨上矣。民力竭,则令不行矣。下怨上令不行而求敌之勿谋己不可得也。
(节选自《管子 权修》)
【注】①舟舆:船和车,此处指代的是君主和权贵乘坐的舟船与车马。②饰:装饰。③榭:建在高台上的厅堂。
【活动二 担家国责任】
(4)用“/”标出文中画横线处句子的停顿。(标3处)
下 怨 上 令 不 行 而 求 敌 之 勿 谋 己 不 可 得 也
(5)管子在文中提到许多治国理政的智慧,请你结合文段内容为君主治理国家谈两条建议。
13.(2025 鄞州区模拟)班级开展“领略先贤风采”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材料二】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免科试,面赐五品服。拳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①。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②。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选自《宋史 欧阳修传》,有删改)
【材料三】
鹧鸪天③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④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⑤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①馈饷:运送粮饷。②斛(hú):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③此词写出宋神宗元丰六年,苏轼谪居黄州已经三年。④红蕖:荷花。⑤杖藜:拄着藜木拐杖。
(1)解释加点词。
①树林阴翳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③麟州,天险,不可废   
④于策为便   
(2)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4)请任选角度赏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这句话的妙处。
(5)欧阳修和苏轼面对人生逆境的态度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分析。
(6)下列与材料相关的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美,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B.封建科举制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其中殿试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探花、榜眼。
C.“殷勤昨夜三更雨”中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三更”开始于夜里十二点左右。
D.“鹧鸪天”是材料三这首词的词牌名。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李清照等,婉约派代表人物主要有柳永、辛弃疾等。
14.(2025 海州区二模)班级开展“白居易的出发与到达”主题学习,请你积极参与,完成问题。

别州民①
白居易
耆老②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③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④水,与汝救凶年。
注:①州民:杭州百姓。本诗是诗人卸任杭州刺史离开时所作。耆老:这里泛指地方乡绅,年长者。②甘棠:传说周武王时,召伯巡行南国,曾憩于甘棠树下,后人追思其功德作《甘棠》诗。后世常用“甘棠”称美地方长官有善政。③湖:指西湖(旧称钱塘湖)。

白居易传(节选)
宋 欧阳修
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度支①有囚系閨乡②狱,更三赦不得原。又奏言:“父死,絷③其子,夫久系,妻嫁,债无偿期,禁无休日,请一切免之。”奏凡十余上,益知名。后对殿中,论执强鲠④,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⑤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河朔复乱,贼取弓高,绝粮道。于是,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坐视贼,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⑥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久之,以太子左庶子⑦分司东都。复拜苏州刺史,病免。
(节选自《新唐书》)
注:①度支:唐代掌管财政收支的部门②閨乡mǐn:地点名称。③絷zhí:束缚,拘绊。④鲠:直。⑤叵:不可⑥钟泄:钟,集聚;泄,排。⑦左庶子:太子侍从官。

后来有元稹、白居易二人在政治上都升沉了一番;他们却继承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他们开始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主张诗要“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嘲风雪,弄花草”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反对雕琢字句,主张诚实自然。他们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的和“非讽谕”的两类。他们的诗却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话,所以雅俗共赏,一时风行。
(《经典常谈<诗第十二>》)
(1)下列对甲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着重描写送别的场景,“遮”“满”两字最能突显父老乡亲对诗人的留恋、不舍。
B.次句化用“甘棠无一树”的典故,旨在表达对自己为官期间毫无建树的自责愧悔。
C.第三句以朴质的语言概述当地百姓困苦的生活,饱含对底层百姓同情和对现实的批判。
D.最后一句采用对话形式,“留”与题中的“别”呼应,将挂怀之情寄予湖水,深化主旨。
(2)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犹宜以贤者子孙赎   
②辄进曰    
③是子我自拔擢   
④绝粮道    
(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4)在甲诗的探究学习中,请结合乙文画线句子解决以下问题。
①简述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的前因。
②《别州民》中为何有“一湖水”“救凶年”之说?
(5)“出发”是选择,“到达”是收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从艺术创作、为官从政两个方面来阐释一下白居易的“出发”与“到达”。
15.(2025 上城区一模)请参与以下探究“宋代士人气节”的主题活动。
(一)张世杰
二年正月,大军①迫临安,世杰请移三宫入海。元帅张弘范至崖山,范得世杰甥韩,命以官,使三至招之,世杰历数古忠臣曰:“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耳。”二月癸未,弘范等攻崖山,世杰败,俄飓风坏舟,溺死平章山下。
(节选自《宋史 张世杰传》,有删减)
(二)陆秀夫
陆秀夫,盐城人。时君臣播越②海滨,王③以惊疾殂④,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乃与众共立卫王⑤,以秀夫为左丞相,与世杰⑥共秉政。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卫王舟,度不可脱,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节选自《宋史 陆秀夫传》,有删减)
(三)冯京
冯京,自幼卓异。时犹未娶,张尧佐方负宫掖势,欲妻以女。拥至其家,束之以金带,曰:“此上⑦意也。”顷之,宫中持酒肴来,直出奁具⑧示之。京笑而不视,力辞。王安石为政,京论其更张失当,累数百千言,安石指为邪说,请黜之。帝以为可用,擢枢密副使。
(节选自《宋史 冯京传》,有删减)
[注]①大军:指元军。②播越:流亡。③王:指宋端宗赵昱。④殂(cú):去世。⑤卫王:即赵昺,南宋末代皇帝。⑥世杰:即文一中的张世杰。⑦上:皇上。⑧奁(lián)具:嫁妆。
(1)梳理以上选文中人物的经历,完成表格。
人物 文本依据 人物经历 我的学习批注
张世杰 “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耳。” ①    在家国大义面前,张世杰做出了坚定的选择。
陆秀夫 ②“   ”(请从文中摘录原句) 辅佐朝政 陆秀夫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
“度不可脱,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负帝投海 根据日常的积累,“度不可脱”的“度”意思是③   
冯京 “京论其更张失当,累数百千言。” ④    背景:宋神宗年间,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进行了一次政治改革。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都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请借助这些方法,理解人物。
①结合文二画线句推测陆秀夫说话时的语气,并说明理由。
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
②侧面衬托对塑造人物有重要作用,请从不同的选文中选择合适的例子(至少两例),作简要分析。
(3)探究士人气节,感受宋代风骨。
A张世杰、陆秀夫与文天祥并称为“宋末三杰”。文天祥被元军所俘后,写下了①“   ,   ”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坚定的意志和民族气节。除了以上三位,还有很多宋代士人借诗文表达了气节,如②   (填姓名)的③“   ,   ”。(备选人物:范仲淹、苏轼、欧阳修、辛弃疾、陆游……)
B结合以上选文和你的诗文积累,总结宋代士人的气节具有哪些特征,并简要分析。
16.(2025 东台市一模)班级开展“走进词人辛弃疾”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绍兴十年,生于金统治下的济南府 ●绍兴三十二年,回南宋任职,时年23岁 ●乾道元年,奏进《美芹十论》①,时年26岁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一)臣闻: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虏人凭陵中夏②,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粤辛已岁③,逆亮④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⑤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不幸变生肘腋⑥,事乃大谬。负抱愚忠,填郁肠肺。
(选自《辛弃疾集编年笺注卷三 美芹十论》)
(二)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选自《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淳熙九年,落职闲居,时年43岁
(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四)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丑奴儿 此生自断天休问》)
●嘉泰四年,任镇江知府,时年65岁
(五)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选自《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开禧三年,病逝,葬铅山县,享年68岁
【注释】①《美芹十论》:辛弃疾论恢复大计而上孝宗皇帝的奉议。②虏人凭陵中夏:金人侵犯中原。③粤辛已岁:到了绍兴三十一年。④逆亮:指金国皇帝完颜亮。⑤耿京:南宋抗金义军首领。⑥变生肘腋:指耿京被其部下杀害一事。
(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臣 尝 鸠 众 二 千 隶 耿 京 为 掌 书 记
(2)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语句 方法 释义
事未至而预图 成语推断法:励精图治 a    
臣子思酬国耻 查阅词典法:A.赏赐。B.应合。C.报复。(《古代汉语词典》) b    
屯聚蜂起 课内迁移法: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c    
共籍兵二十五万 语境推断法 d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
②负抱愚忠,填郁肠肺。
(4)你从材料(一)中读出了青年辛弃疾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5)阅读材料(三)(四)“落职闲居”的两首词,完成任务。
①《丑奴儿 此生自断天休问》中的“独倚高楼”“君且归休”两处叠用既有反复回环之美,又有不同的意思。请结合词句分析两个“君且归体”的原因。
②《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丑奴儿 此生自断天休问》表现词人心境的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词句加以赏析。
(6)有人评论,辛词风格受其跌宕的人生经历影响,从外显豪迈走向深沉悲壮。你同意吗?请结合材料中的具体词句,从青年、壮年、暮年三个阶段进行简要分析。
文学体验情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2025 商南县模拟)一曲戏剧选段,让人走进鲜活动人的传统故事;一幅水墨山水,让人品味秀逸深远的书画意境……走进传统文化,感受文化之美。第二组同学开展了对文化之美的研究,请阅读以下材料,帮助他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三四人千军万马,六七步万水千山。”武戏,被称为戏剧舞台上不可缺少的“半边台”,它以翻腾跌扑及把子功夫的技巧美、身段工架的塑形美、集体配合的构图美,为人称道。武戏之美,荡气回肠、扣人心弦,于舞台方丈地演绎千军万马,一招一式间舞出百味人生,展现出中华美学特色和独具优势的艺术表现力。它是很多人尤其是不少孩子被戏曲吸引,进而打开戏曲之门,走进戏曲世界的一把钥匙。仅以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武戏《三岔口》为例,京剧、川剧、汉剧、秦腔、豫剧、昆曲等多个剧种多个版本常演不衰,不仅成为一代代中国孩子的启蒙戏,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让世界看到中国戏曲的无限魅力。
戏曲艺术之所以受欢迎,正是因为它有文有武。文武并重是中国戏曲的特色,缺文则没有文化,缺武则没有精神,只有文武兼备,才能精准传达我们中国人的精气神。
(摘编自《文武并重展现戏曲之美》,2023.6.21《光明日报》)
【材料二】中国水墨画的发展伴随着社会变迁和文化演变,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完备的美学体系。中国的艺术创作向来追求“味外之旨”。在水墨画中,对意境的追求更别有深意。
笔墨,是水墨画的本质语言,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变化万千的形式,凝聚着水墨画和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精神内涵。通过一笔一墨,搭建画家精神与客观物象之间的桥梁,为水墨画中的意境之美提供了生长的沃土。
在中国的书法、绘画中,还有“计白当黑”的美学要求,意指将画面的虚处当作实处一样去安排布置,虽无着墨,亦能成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墨画创作中的“留白”亦是构成作品意境的表达方式,在物的表象之外,传达更深层次的精神韵味。
禅宗是融合了中国本土的老庄思想与印度佛学的产物,受到许多文人隐士的推崇。其中的“明心见性”“发明本心”等思想都与文人隐士的追求相吻合,不仅反映在他们的人生哲学上,也隐含在他们的创作中。水墨画所追求的“象外之象”,正是禅意的体现。禅道思想对传统水墨画的影响在于精神,画家体悟修习禅道,无形中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哲学思考赋予到艺术创作中,为水墨画的意境之美增添了更具深度的思考及内涵。
(摘编自《“画外之象”与“味外之旨”——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之美》,《光明日报》)
【材料三】中国传统节日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著称,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还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
传统节日隐藏着植物文化。比如,九月九日重阳节佩戴茱萸,这为了求吉辟邪;还有端午节插艾草,也是为了驱除邪气。传统节日里的这种植物文化,体现出古人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人们把与节日相关的植物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形成了独具东方韵味的植物美学文化。
传统节日风俗具有时代性,体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时代发展密不可分,而时代发展又丰富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容,给传统节日增添了民俗风情。
传统节日的发端起源几乎都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有关,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七夕节、端午节、寒食节等,这些节日的起源总离不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虽然这些故事和传说的内容不同,但传达出的总离不开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品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在庆祝传统节日时,也沉浸于节日所营造出的文化氛围,这便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充实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摘编自《中国传统节日: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
【材料四】陶瓷作为中国传承千年的艺术品,承载着泥与火相遇的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窑火中被匠人们薪火传承,深刻发扬着传承的魅力,在适应社会时代审美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展现着它独具魅力的时代特征。
瓷器之美,首先在于其丰富多样的装饰效果,除了造型设计的独特精妙,与众不同之外,器身所运用的各类装饰工艺不能不提,青花、彩绘、釉里红等各种装饰技法,使瓷器上的花草、山水、人物等图案更加生动逼真。每一道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绘画,才使得瓷器有了如此精妙绝伦的美妙。瓷器除了艺术之美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材质美,与众不同的原料与制作工艺,让瓷器的制作具有更多的神秘性和不可预料的偶然性。陶瓷之美,最主要的是美在匠人的辛勤构思和耐心制作上,美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的匠人精神上。
(摘编自网络)
(1)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之美受哪些方面的影响?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2)为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爱上传统文化,请你结合材料,从以上四种中华传统文化中任选一种为其写一段推介词。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武戏以技巧美、塑形美、构图美为人称道,武戏是很多人尤其是不少孩子被戏曲吸引,走进戏曲世界的一把钥匙。
B.画家体悟修习禅道,禅道思想在外表影响传统水墨画,为水墨画的意境之美增添了更具深度的思考及内涵。
C.七夕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几乎都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有关,这些故事和传说都传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陶瓷的美体现在艺术美、材质美和追求完美的匠人精神上,艺术美包括独特精妙的造型设计、器身所运用的装饰工艺等。
【答案】(1)①笔墨为水墨画中的意境之美提供了生长的沃土;②水墨画创作中的“留白”是构成作品意境的表达方式,传达更深层次的精神韵味;③禅道思想在精神上影响着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之美。
(2)示例一: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艺术审美经验。中国戏曲文武之美兼备,既有文化美又有精神美,唱词里的意境之美,表演中的华丽之美,妆容里的色彩之美,唱腔里的婉约之美,情节内容之美,等等,无不展现出戏曲艺术之美。
示例二:中国传统节日具有独特的美学韵味,隐藏着植物文化,体现出古人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传统节日风俗具有时代性,体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传统节日的发端起源几乎都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有关,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3)B
【分析】材料一主要介绍了武戏在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独特的美学魅力。武戏以其翻腾跌扑、把子功夫、身段工架和集体配合等方面的技巧美、塑形美和构图美受到赞誉,成为吸引观众特别是儿童进入戏曲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强调了戏曲中文武并重的特点,认为只有文武兼备,才能精准传达中国人的精气神。
材料二主要探讨了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之美及其文化内涵。水墨画以笔墨为本质语言,通过笔墨的变化和“留白”技巧,表达画家的精神追求和客观物象之间的桥梁。水墨画追求“味外之旨”和“象外之象”,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体现了文人隐士的人生哲学和哲学思考,为水墨画的意境之美增添了深度。
材料三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精髓。传统节日蕴含了丰富的植物文化、时代风貌和审美情趣。节日习俗与植物崇拜、时代发展以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密切相关,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时代变迁的影响。通过庆祝传统节日,人们沉浸在节日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丰富了审美情趣和生活内容。
材料四主要讲述了陶瓷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品的独特魅力。陶瓷之美体现在其丰富多样的装饰效果、材质美和匠人的辛勤构思与耐心制作上。陶瓷艺术通过造型设计的独特精妙、各类装饰工艺的运用以及与众不同的原料与制作工艺,展现了其精妙绝伦的美妙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强调了陶瓷艺术在传承与发展中体现出的匠人精神和时代特征。
第一题考查提炼信息。第二题考查提炼信息和拟写推荐语。第三题考查辨析信息。
【解答】(1)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的“通过一笔一墨,搭建画家精神与客观物象之间的桥梁,为水墨画中的意境之美提供了生长的沃土”可得:笔墨为水墨画中的意境之美提供了生长的沃土;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中的“水墨画创作中的‘留白’亦是构成作品意境的表达方式,在物的表象之外,传达更深层次的精神韵味”可得:水墨画创作中的“留白”是构成作品意境的表达方式,传达更深层次的精神韵味;根据材料二末段中的“禅道思想对传统水墨画的影响在于精神,画家体悟修习禅道,无形中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哲学思考赋予到艺术创作中,为水墨画的意境之美增添了更具深度的思考及内涵”可得:禅道思想在精神上影响着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之美。
(2)材料中提到的四种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戏曲、中国水墨画、中国传统节日、陶瓷。根据材料内容拟写推荐语即可。如:陶瓷承载着泥与火相遇的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适应社会时代审美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展现着它独具魅力的时代特征。瓷器之美,首先在于其丰富多样的装饰效果。瓷器除了艺术之美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材质美。陶瓷之美,最主要的是美在匠人的辛勤构思和耐心制作上,美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的匠人精神上。
(3)ACD.正确。
B.有误,根据材料二末段中的“禅道思想对传统水墨画的影响在于精神”可知,本项“禅道思想在外表影响传统水墨画”有误。
故选:B。
答案:
(1)①笔墨为水墨画中的意境之美提供了生长的沃土;②水墨画创作中的“留白”是构成作品意境的表达方式,传达更深层次的精神韵味;③禅道思想在精神上影响着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之美。
(2)示例一: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艺术审美经验。中国戏曲文武之美兼备,既有文化美又有精神美,唱词里的意境之美,表演中的华丽之美,妆容里的色彩之美,唱腔里的婉约之美,情节内容之美,等等,无不展现出戏曲艺术之美。
示例二:中国传统节日具有独特的美学韵味,隐藏着植物文化,体现出古人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传统节日风俗具有时代性,体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传统节日的发端起源几乎都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有关,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3)B
2.(2025 柯桥区模拟)今年的“五一”假期,全国各地景区处处可见身穿中式服饰头上簪花的游客。同学们打算探究非遗——“簪花”,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簪花”新闻速递
序号 新闻标题 出处和时间
1 “簪花”的姑娘,成了济南府老城一景 “新浪网”2024.5.1
2 假期首日超10万人涌入这个古镇洛带簪花为何如此“上头”? 《成都商报》2024.5.3
3 穿汉服戴簪花,年轻人大明湖夜游花样多 《齐鲁晚报》2024.5.3
4 到哈尔滨“簪花”定格美好瞬间 《哈尔滨日报》2024.5.4
5 长沙街头现送花爷爷“簪花郎” 《新民晚报》2024.5.9
材料二
中国新闻网记者走进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的蟳埔村,以下是记者和泉州当地一位71岁的蟳埔女(阿嬷)的采访内容。
记者 阿嬷
① 蟳埔村的女子是从几岁开始簪花的?  我们这从小就戴花。大概四五岁左右吧,父母就会帮我们挑花然后盘头。那时候觉得挺好玩的,也没觉得有啥特别的,就觉得好看。到了十多岁我们就要自己盘头发簪花了。
② 那你们一般都戴什么花,有讲究吗?  平时我们就戴新鲜(时令)的花,黄菊,红菊,茉莉花,马蹄花,含笑花,觉得好看就选了。像现在一样,过春节的时候,我们就会戴红花和黄花多。送给家人的都用一个手掌大的大花,送给别人的会用个头小一些的。
对于蟳埔村而言,女子簪花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我人生苦,习惯了。戴花能使心情好。不管是捕鱼还是卖海蛎,只要天天都能戴不同的花,心情就会特别好,手里的活也不觉得辛苦了。外面的人一看到我们这样打扮,也就知道是我们这边(蟳埔)人了。
材料三
朝代 相关文字记载
秦汉 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陆贾《南越行纪》
戚夫人(刘邦宠妃)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西汉刘歆《西京杂记》
魏晋南北朝 阳春百花生,摘插环髻前。——南朝宋代臧质《石城乐》
茱萸生狭斜,结子复衔花。遇逢纤手摘,滥得映铅华。杂与鬟簪插,偶逐鬓钿斜。——南朝梁代萧纲《茱萸女》
唐 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园林树木无间地。故学士苏顺应制云:“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帝览之,嘉赏焉,遂以御花亲插顾之巾上。时人荣之。——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唐代著名画家周昉所作《簪花仕女图》中所画为贵族人物,画中贵妇的姿态各异,头梳高髻,簪着金步摇,从左到右,头上分别插着芍药、海棠、荷花、蔷薇和牡丹以装饰。
宋 酒五行,预宴官并兴就次,赐花有差。少顷,戴花毕,与宴官诣望阙位立,谢花,再拜讫,复升就坐。——《宋史 礼志》
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元 簪花之风衰落下去,在重大的节日与仪式中不再流行簪花习俗;由于文人地位下降,前朝的赐花受宠、杏林及第成为过眼云烟。但在部分人中,依然比较流行。
明 文人保持簪花习俗。
清 簪花习俗式微,逐渐成为女性的特权,男子已少有簪花之人。
材料四
四相簪花
韩魏公庆历(1045)中以资政殿学士帅淮南。一日,后园中有芍药一干分四歧,歧各一花,上下红,中间黄蕊间之。当时扬州芍药,未有此一品,今谓之“金缠腰”者是也。公异之开一会欲招四客以赏之以应四花之瑞。时王歧公为大理寺评事通判,王荆公为大理寺评事金判,皆召之,尚少一客……唯有陈秀公时为大理寺丞,遂命同会。至中筵,剪四花,四客各簪一枝,甚为盛集。后三十年间,四人皆为宰相。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五
临江仙 簪花屡堕戏作
辛弃疾
鼓子花开春烂漫,荒园无限思量。今朝拄杖过西乡。急呼桃叶渡,为看牡丹忙。
不管昨宵风雨横,依然红紫成行。白头陪奉少年场。一枝簪不住,推道帽檐长。
吉祥寺①赏牡丹
苏轼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注:①吉祥寺:寺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
任务一:读“簪花”,明文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时人荣之  以……为荣。 
②虽负担者亦然 这样。 
③再拜讫 完毕,结束。 
④以资政殿学士帅淮南  担任地方官(知府)。 
(2)文中画横线句子停顿合理的一项是  B 
A.公异之开/一会欲招四客/以赏之/以应四花之瑞
B.公异之/开一会/欲招四客以赏之/以应四花之瑞
C.公异之/开一会欲招/四客以赏之/以应四花之瑞
D.公异之/开一会/欲招四客/以赏之以应四花之瑞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
至中筵,剪四花,四客各簪一枝,甚为盛集。
(4)辛弃疾和苏轼都在年老时簪花,两人簪花时的心境一样吗?结合材料五,谈谈你的理解。
任务二:看“簪花”,探热点
(5)以下表述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 
A.簪花已成为今年“五一”假期各地旅游活动的新宠,这股风吹向全国多个景区,成为一种风潮。
B.如果外地游客在泉州看到簪花的人,他们就知道这些人来自蟳埔村。
C.从《四相簪花》的故事和辛弃疾、苏轼的诗词中可见簪花是古代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特有的生活方式。
D.从古代到现代,“簪花”群体在不断扩大,从男性簪花扩大到女性簪花。
(6)请你根据受访者的回答在材料二横线处填写相关采访问题。
(7)某同学梳理“簪花”习俗历史发展画了一张图,请根据上述材料为该图所表达的内容配上解说词。
解说词: 簪花,起于秦汉,鲜花以各种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发髻插花的现象逐渐多起来了。唐朝时期簪花在贵族上流社会中渐成风尚,可簪之花类型也渐渐丰富发展起来。宋代,簪花时尚达到极盛,并有了相关的礼仪程序,而且无论男女,不论贵贱,均行簪花。 
到了元代,重大的节日与仪式中不再流行替花习俗。到了明代仅文人间流行。清代,簪花逐渐成为女性的特权,男子已少有簪花之人。
任务三:评“簪花”,论古今
(8)对近期各地兴起流行的“簪花热”现象,你怎么看?请结合阅读材料、链接材料和生活体验,探究此种现象的产生原因。
链接材料:羽绒服搭配马面裙、泡泡袖旗袍、盘扣上衣配百褶裙……最近,以“新中式”为代表的国风元素服装颇受追捧,“为什么年轻人都喜欢新中式”等话题也接连登上热搜榜。
——《中国日报》2024.2.16
【答案】(1)①以……为荣。
②这样。
③完毕,结束。
④担任地方官(知府)。
(2)B
(3)到了宴席中途,剪下四朵花,四位宾客各取一枝花插在头上,场面很是盛大。
(4)辛弃疾簪花时更多的是愁绪。烂漫春日里,他也想跟年轻人一样,把花簪在头上,可是头发已经稀疏,簪花屡堕,随即自我解嘲,推说帽檐太长。词人借此抒写年华流逝的无奈和惆怅,暗含壮志难酬的悲愤。而苏轼簪花时更多为喜悦悠闲和洒脱之意。诗歌写了与杭州百姓一同赏牡丹的欢乐气氛及百姓看其醉归的情景,语意诙谐,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5)A
(6)①蟳埔村的女子是从几岁开始簪花的?
②那你们一般都戴什么花,有讲究吗?
(7)簪花,起于秦汉,鲜花以各种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发髻插花的现象逐渐多起来了。唐朝时期簪花在贵族上流社会中渐成风尚,可簪之花类型也渐渐丰富发展起来。宋代,簪花时尚达到极盛,并有了相关的礼仪程序,而且无论男女,不论贵贱,均行簪花。
(8)示例1:簪花自古以来就有对美的追求和渴望,表现读书人对前途的吉兆,表达人们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增添了生活的仪式感,能获得沉浸式的美好体验感。
示例2:簪花自古以来就有对美的追求和渴望,表现读书人对前途的吉兆,表达人们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增添了生活的仪式感,能获得沉浸式的美好体验感。而马面裙、中式盘扣等兴起流行,也意味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呈现,反映了国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在传承中赓续中华文脉。
示例3:簪花自古以来就有对美的追求和渴望,表现读书人对前途的吉兆,表达人们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增添了生活的仪式感,能获得沉浸式的美好体验感。而马面裙、中式盘扣等兴起流行,也意味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呈现,反映了国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在传承中赓续中华文脉。这些富有文化现象连接着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又彰显着年轻一代的文化审美、文化创新与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群体不断提升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城乡文化探究。
【分析】【译文】
材料三
陆贾《南越行纪》记载:那里的女子,用彩丝穿过花心,作为首饰。
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后来出宫成为段儒的妻子,她说在宫内的时候,九月九日佩戴茱萸,吃蓬饵,喝菊花酒,据说这样能让人长寿。
南朝宋代臧质《石城乐》记载:阳春时节百花盛开,采摘下来插在环形的发髻前面。
南朝梁代萧纲《茱萸女》记载:茱萸生长在狭窄的斜径旁,结出果实又衔着花朵。遇到纤细的手来采摘,随意地映衬着女子的铅华。夹杂着与发簪一起插在头上,偶尔随着鬓边的花钿倾斜。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春天的时候,盛行游玩观赏,园林树木之间没有空隙。所以学士苏顺顺应制书写道:“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皇帝阅览后,赞赏有加,于是亲自把御花园中的花插在顾之巾(可能是一个人的头巾)上。当时的人认为这很荣耀。
(在某种场合)酒有五行(可能是某种仪式进行的步骤),参加宴会的官员一起起身前往座位,按照不同情况赏赐花朵。过了一会儿,戴花完毕,参加宴会的官员前往向着宫阙的位置站立,感谢赏赐花朵,拜了两拜完毕,又回到座位上坐下。
春天的时候,城中无论贵贱之人,都佩戴鲜花,即使是挑着担子的人也是这样。
材料四
韩魏公(韩琦)在庆历年间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统领淮南。有一天,后园中有一棵芍药,一根枝干分成四个枝杈,每个枝杈上各开一朵花,上下是红色,中间有黄色的花蕊间隔着。当时扬州的芍药中,没有这种品种,现在称之为“金缠腰”的就是这种芍药。韩魏公认为很奇异,开了一个宴会想邀请四位客人来一同欣赏,以对应四朵花的祥瑞。当时王歧公(王珪)担任大理寺评事、通判,王荆公(王安石)担任大理寺评事、佥判,都被邀请来了,还少一位客人……只有陈秀公(陈升之)当时担任大理寺丞,于是命他一同参加宴会。到了宴会中途,剪下四朵花,四位客人各簪一朵,非常盛大的集会。三十年后,这四个人都做了宰相。
材料五
鼓子花在春天开得绚烂,荒芜的园子引发人无限思量。今天拄着拐杖经过西乡。急忙呼喊桃叶渡,为了看牡丹而忙碌。
不管昨天晚上风雨如何肆虐,(牡丹)依然红紫成行。头发白了还陪着年轻人在这样的场合。一枝花簪不住,推说是帽檐太长。
人老了头上簪花也不觉得害羞,反倒是花应该为被簪在老人头上而害羞。醉归时扶着路人应该会被人笑话,十里长街的珠帘有一半被钩起来观看。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
①句意:当时的人以它为荣。荣,以……为荣。②句意:即使是挑着担子的人也是这样。然,这样。③句意:拜了两拜完毕。讫,完毕,结束。
④句意:韩魏公(韩琦)在庆历年间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统领淮南。帅,担任地方官(知府)。
(2)本题考查句子停顿。
句意:韩魏公认为很奇异,开了一个宴会想邀请四位客人来一同欣赏,以对应四朵花的祥瑞。故可断为:公异之/开一会/欲招四客以赏之/以应四花之瑞。
故选:B。
(3)本题考查翻译。
重点词:簪,插;盛,盛大。句意:到了宴席中途,剪下四朵花,四位宾客各取一枝花插在头上,场面很是盛大。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辛弃疾和苏轼年老簪花时的心境不完全一样。
苏轼在《吉祥寺赏牡丹》中“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表现出一种豁达洒脱的心境。他并不因年老而羞于簪花,反而觉得花簪在老人头上,花应该感到害羞。醉归时即使被人笑也不在意,展现出一种对年龄的坦然和对生活的热爱,享受当下的自在。
辛弃疾在《临江仙 簪花屡堕戏作》中,“白头陪奉少年场。一枝簪不住,推道帽檐长”,虽也有簪花之举,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自嘲。年老的他陪着年轻人在热闹的场合,却簪不住花,推说是帽檐长,流露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感慨,以及在热闹场景中的一丝落寞。
(5)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
A.符合,材料一表明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各地景区处处可见身穿中式服饰头上簪花的游客,可推出簪花成为一种风潮。
B.不符合,材料二说外面的人一看到蟳埔女这样打扮,就知道是蟳埔人,但并不是看到所有簪花的人就知道来自蟳埔村。
C.不符合,材料三表明唐宋时期簪花之风盛行,不仅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簪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
D.不符合,材料三表明簪花习俗从秦汉时期就有女子簪花,并非从男性簪花扩大到女性簪花。
故选:A。
(6)本题考查采访内容的分析。
第一个括号处根据阿嬷的回答“我们这从小就戴花。大概四五岁左右吧,父母就会帮我们挑花然后盘头”可知,这个问题是在询问蟳埔村女子开始戴花的时间。
第二个括号处阿嬷随后的回答“平时我们就戴新鲜(时令)的花,黄菊,红菊,茉莉花,马蹄花,含笑花,觉得好看就选了。像现在一样,过春节的时候,我们就会戴红花和黄花多。送给家人的都用一个手掌大的大花,送给别人的会用个头小一些的”,详细说明了平时戴的花以及不同情况下戴花的讲究,与这个问题相呼应。
(7)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簪花习俗源远流长。秦汉时期,女子就以彩丝穿花心作为首饰,同时在宫廷中也有佩茱萸等习俗。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在阳春时节会将百花摘插于环髻前。到了唐代,长安的春天盛行游赏,皇帝嘉赏学士并亲以御花插巾,著名的《簪花仕女图》也展现出贵族簪花的风貌。宋代,预宴官会被赐花,且城中无论贵贱之人皆插花。然而到了元代,簪花之风在重大节日与仪式中衰落,不过在部分人中依然比较流行。明代,文人保持着簪花习俗。至清代,簪花习俗进一步式微,逐渐成为女性的特权,男子已少有簪花之人。而在今年的“五一”假期,全国各地景区处处可见身穿中式服饰头上簪花的游客,簪花这一古老的习俗在现代又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簪花习俗在不同朝代的演变历程。它既反映了各个朝代的社会风貌、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也展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如今的“簪花热”,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体现了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独特审美体验的追求。
(8)本题考查阅读的拓展能力。
对于近期各地兴起流行的“簪花热”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产生原因:
历史文化传承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簪花习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秦汉时期“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到唐宋时期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有簪花的习俗,再到明清时期虽有所变化但仍有传承。这种历史文化的积淀使得簪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如材料四“四相簪花”的故事,赋予了簪花一种祥瑞的象征意义,也为簪花增添了文化内涵。
审美价值
簪花能够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古代文学作品和绘画中,簪花常常被描绘为一种美丽的装饰,如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贵妇们头上簪着各种鲜花,姿态各异,展现出高贵典雅的气质。这种审美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吸引力。“新中式”国风元素服装受追捧也与簪花热相互呼应。“新中式”服装注重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的结合,而簪花作为一种传统的装饰元素,能够与“新中式”服装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独特的中式美学风格。
情感寄托与心理需求
材料二中蟳埔村的阿嬷说戴花能使心情好,不管生活多辛苦,只要能戴不同的花,心情就会特别好。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簪花可以成为一种情感寄托,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和美好。簪花也可以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热爱传统文化。簪花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社交媒体的推动
如今社交媒体发达,各地景区身穿中式服饰头上簪花的游客照片和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效仿。这种传播效应使得簪花热迅速蔓延,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为什么年轻人都喜欢新中式”等话题登上热搜榜,也进一步推动了新中式风格和簪花等传统装饰元素的流行。
综上所述,近期各地兴起流行的“簪花热”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体现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又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同时也得益于社交媒体的推动。
答案:
(1)①以……为荣。
②这样。
③完毕,结束。
④担任地方官(知府)。
(2)B
(3)到了宴席中途,剪下四朵花,四位宾客各取一枝花插在头上,场面很是盛大。
(4)辛弃疾簪花时更多的是愁绪。烂漫春日里,他也想跟年轻人一样,把花簪在头上,可是头发已经稀疏,簪花屡堕,随即自我解嘲,推说帽檐太长。词人借此抒写年华流逝的无奈和惆怅,暗含壮志难酬的悲愤。而苏轼簪花时更多为喜悦悠闲和洒脱之意。诗歌写了与杭州百姓一同赏牡丹的欢乐气氛及百姓看其醉归的情景,语意诙谐,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5)A
(6)①蟳埔村的女子是从几岁开始簪花的?
②那你们一般都戴什么花,有讲究吗?
(7)簪花,起于秦汉,鲜花以各种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发髻插花的现象逐渐多起来了。唐朝时期簪花在贵族上流社会中渐成风尚,可簪之花类型也渐渐丰富发展起来。宋代,簪花时尚达到极盛,并有了相关的礼仪程序,而且无论男女,不论贵贱,均行簪花。
(8)示例1:簪花自古以来就有对美的追求和渴望,表现读书人对前途的吉兆,表达人们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增添了生活的仪式感,能获得沉浸式的美好体验感。
示例2:簪花自古以来就有对美的追求和渴望,表现读书人对前途的吉兆,表达人们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增添了生活的仪式感,能获得沉浸式的美好体验感。而马面裙、中式盘扣等兴起流行,也意味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呈现,反映了国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在传承中赓续中华文脉。
示例3:簪花自古以来就有对美的追求和渴望,表现读书人对前途的吉兆,表达人们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增添了生活的仪式感,能获得沉浸式的美好体验感。而马面裙、中式盘扣等兴起流行,也意味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呈现,反映了国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在传承中赓续中华文脉。这些富有文化现象连接着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又彰显着年轻一代的文化审美、文化创新与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群体不断提升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城乡文化探究。
3.(2025 呼和浩特)文学组以诗歌朗诵会的形式来表达对家乡的深情,请你按要求完成任务。
北疆之声,不是“隔篁竹,闻水声,① ”(柳宗元《小石潭记》)的清朗之声,而是“②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风声、马嘶声、号角声构成的浑厚之声。
北疆之色,不是“③ ,锦鳞游泳,④ ,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明丽之色,而是“⑤ ,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由风见雪,风猛雪早的壮美之色。
南北之景,声色相宜,张弛有致,刚柔并济。美哉,中华锦绣山河!
(1)请根据语境用正楷填写语段中空缺的古诗文。
(2)同学们准备诵读现代诗歌《壮美北疆》,在讨论下面句子的朗读重音时出现了分歧。下面两种朗读意见你赞同哪一种?请填写序号并说明理由。
甲:这就是北疆 鸿雁和苍鹰遨游蓝天的北疆
乙:这就是北疆 鸿雁和苍鹰遨游蓝天的北疆
(3)诵读激发了同学们创作诗歌的热情,请完成诗歌《北疆的颜色》第二节的创作。
北疆的颜色
北疆的美是金色的
是金秋时节里收获的田野
是金色大漠里不朽的胡杨
北疆的美是  红 色的
 是边疆哨所飘扬的那抹“中国红” 
 是草原儿女红红火火的幸福生活 
【答案】(1)①如鸣珮环②四面边声连角起③沙鸥翔集④岸芷汀兰⑤北风卷地白草折⑥胡天八月即飞雪
(2)【示例】A.重读“这”“北疆”两词,强调了抒情对象“北疆”,表达了对北疆的赞颂与热爱之情。
B.重读“就是”突出对北疆坚定自豪的热爱,“遨游”强调北疆的辽阔和北疆生灵的自由,表达了对北疆自然风物的赞颂。
(3)【示例】红
是边疆哨所飘扬的那抹“中国红”
是草原儿女红红火火的幸福生活
【分析】(1)本题考查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本题考查重音朗读。先写出重音强调,再写出表达情感,意思对即可。
(3)本题考查仿写。根据“北疆的美是x色的,是……,是……”的句式进行仿写即可。
【解答】答案:
(1)①如鸣珮环②四面边声连角起③沙鸥翔集④岸芷汀兰⑤北风卷地白草折⑥胡天八月即飞雪
(2)【示例】A.重读“这”“北疆”两词,强调了抒情对象“北疆”,表达了对北疆的赞颂与热爱之情。
B.重读“就是”突出对北疆坚定自豪的热爱,“遨游”强调北疆的辽阔和北疆生灵的自由,表达了对北疆自然风物的赞颂。
(3)【示例】红
是边疆哨所飘扬的那抹“中国红”
是草原儿女红红火火的幸福生活
4.(2025 盐城)班级开展“古代文人家书”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朝饥示子聿①
[宋]陆游
水云深处小茅茨②,雷动空肠惯忍饥。
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
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
八十到头终强项③,欲将衣钵付吾几。
【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晚年被罢官乡居时写给小儿子子聿的。②茅茨:茅屋。③强项:刚直不屈。
材料二:
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①
[清]郑板桥
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但得附从佳子弟有成,亦吾所大愿也。至于延师傅,待同学,不可不慎。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钉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薄暮,以旧鞋与穿而去。彼父母之爱子,虽无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袜来上学堂,一遭泥泞,复制为难矣。
(选自《郑板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释】①作此文时,郑板桥在淮县任职,因其妻儿在兴化老家,教育儿子的责任暂托付给其弟郑墨。
材料三:
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中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选自《曾国藩家书 致诸弟》,中华书局)
(1)阅读陆游的《朝饥示子聿》,回答问题。
①结合诗歌首联,分析陆游写作此诗时的生活境况。
②颔联中的“方”字值得咀嚼,请说说其妙处。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
(3)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语句 方法借鉴 释义
至于延师傅 【课内迁移法】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A  邀请。 
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 【成语推断法】无缘无故 B  原因。 
以旧鞋与穿而去 【语境推断法】前文有“至阴雨不能即归” C  离开。 
若志在穷经 【查阅词典法】①阻塞不通;②极,尽;③止,息。 D  ② (填序号)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
②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
(5)材料二、三和链接材料,这三封家书教育子弟的角度各有不同,请分别概括。
链接材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