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 本 信 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苏教版
年级 五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2单元《热传递》
单元主题 热能工程师训练营——解锁热传递的奥秘
课时安排 4课时
一、单元主题
"热能工程师训练营——解锁热传递的奥秘"
围绕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及材料导热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单元大情景
"校园热能工程师挑战赛"
学生化身"热能工程师",完成四项任务:
1.任务1:破解固体传热密码(《热传导》)
2.任务2:追踪流体的热舞(《热对流》)
3.任务3:捕捉无形的热能(《热辐射》)
4.任务4:设计高效保温盒(《物体的传热本领》)
最终目标:制作保温盒参加班级"保温效能大赛",并发布《热能工程手册》。
三、课程标准分析
核心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 3.2 热传递现象(5~6年级)
学段目标 (5-6年级) ①区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②设计实验探究材料导热性;
③解释保温/散热原理并解决实际问题。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和《物体的传热本领》这4课内容。
(一)第5课《热传导》
1.核心内容:通过金属棒传热实验(凡士林熔化现象)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规律,建立“热从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科学概念。
2.关键活动:
(1)实验1:加热金属片一端,观察凡士林熔化顺序,验证热沿物体单向传递。
(2)实验2:加热金属片中心,观察热向四周扩散的现象。
(3)生活应用:解释煎蛋时锅底传热、冷敷/热敷的原理(热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二)第6课《热对流》
1.核心内容:通过木屑水流实验和线香烟雾实验,探究流体(水、空气)中热的传递方式,揭示“冷热流体循环流动形成对流”的规律。
2.关键活动:
(1)实验1:加热水中的木屑,观察冷热水循环路径(冷水下沉→受热上升→冷水补充)。
(2)实验2:观察线香烟雾在玻璃罩内的流动方向(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3)拓展实践:制作走马灯,理解热对流驱动旋转的原理。
(三)第7课《热辐射》
1.核心内容:通过太阳灶制作和深色/浅色物体吸热对比实验,说明热可不依赖介质直接传递(如太阳辐射),并验证深色物体吸热能力强于浅色物体。
2.关键活动:
(1)实验1:用锡纸制作简易太阳灶,聚焦阳光加热水管。
(2)实验2:对比包裹黑/白纸的易拉罐在阳光下的温度变化。
(3)现象解释:分析“站在烈日下感到热”“烤火取暖”的辐射传热原理。
(四)第8课《物体的传热本领》
1.核心内容:通过金属/非金属材料导热对比实验(珠子脱落顺序),区分热的良导体(铜、铝)与不良导体(木头、塑料),并设计保温盒应用隔热原理。
2.关键活动:
(1)实验:将珠子用凡士林粘在5种材料棒(铜、铝、钢、塑料、木头)上,浸入热水观察脱落顺序。
(2)结论归纳:金属传热快(良导体),非金属传热慢(不良导体)。
(3)工程实践:用泡沫、棉花等不良导体制作保温盒,解释棉被保暖、双层窗隔热的原理。
(五)课程逻辑关系:
1.纵向递进:
(1)基础认知(第5课):从固体传热现象建立“热传递方向性”(高温→低温)的核心概念。
(2)现象拓展(第6-7课):探究流体中的对流与非接触辐射,形成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完整体系。
(3)综合应用(第8课):分析材料属性对热传递的影响,解决实际问题(如保温设计)。
2.横向关联:
前三课分别聚焦热传递的三种独立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第8课整合前三种方式,分析实际场景中多种传热方式的共存(如保温盒需同时阻断传导、对流、辐射)。
3.能力进阶:
观察实验现象 → 归纳传递规律 → 设计优化方案
(例:金属传热实验 → 总结良导体特性 → 制作保温盒)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特点;
2. 掌握良导体/不良导体的特性与应用场景。
科学思维 1. 通过对比实验归纳热传递规律;
2. 用模型解释对流循环(如走马灯)。
探究实践 1. 设计导热性对比实验;
2. 制作并优化保温盒模型。
态度责任 1. 实验操作中注重安全(热水、火源);
2. 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减少热损失)。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五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对实验兴趣浓厚,但抽象概念(如"分子运动")需结合可视化实验。
2.认知基础:已知"热从高温传向低温",但对三种传热方式缺乏系统认知。
3.学习难点:理解"对流是流体循环过程";区分实际场景中多种传热方式共存(如保温盒需同时阻断传导、对流、辐射)。
七、活动设置
活动 对应课程 主题与目标 达成方式(含跨学科融合)
活动1: 破解固体传热密码 《热传导》 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规律 实验:金属棒涂凡士林,加热观察熔化顺序(科学+数学:记录时间数据)
活动2: 追踪流体的热舞 《热对流》 验证流体中的对流循环 ①木屑水流实验(科学);
②制作走马灯(美术:装饰灯罩)
活动3: 捕捉无形的热能 《热辐射》 探究辐射传热的影响因素 实验:黑/白纸包易拉罐测温度(科学+数据统计)
活动4: 设计高效保温盒 《物体的传热本领》 应用材料知识解决保温问题 工程实践:用泡沫、锡纸制作保温盒(劳动教育+环保理念)
八、教学方法
1.探究式实验法
操作:分组进行"凡士林熔化实验",控制变量(加热位置、材料类型)。
2.工程迭代设计
操作:保温盒设计经历"原型制作→温度测试→密封改进"三循环。
3.矛盾事件驱动
操作:提问"为什么羽绒服不导热却保暖?"引发认知冲突,探究空气层隔热原理。
九、学习方法
1.角色扮演法
操作:学生扮演"热分子",用肢体动作模拟对流循环(冷水下沉蜷缩,受热上升伸展)。
2.思维可视化工具
操作:用双气泡图对比"金属 vs 塑料"导热性差异。
3.迁移应用
操作:将"深色吸热"原理迁移到设计夏季防晒衣。
十、评价策略
(一)单元总体评价策略
类型 内容(占比)
过程性评价(60%) 实验记录单(30%)、保温盒设计图(20%)、小组协作(10%)
终结性评价(40%) 保温盒效能测试报告(30%)、答辩展示(10%)
(二)分活动评价表
活动1:破解固体传热密码(对应《热传导》)
实验操作 完成实验但操作有失误 操作规范,记录完整 精准操作,发现异常现象并分析
数据分析 记录1个现象(如凡士林熔化) 记录2个现象并排序 用数据解释热传导方向
结论表述 说出“金属传热快” 解释“热从高温到低温传递” 联系生活实例(如锅柄用木头防烫)
活动2:追踪流体的热舞(对应《热对流》)
现象观察 描述木屑/烟雾移动方向 画出冷热流体循环路径 用箭头图标注对流全过程(冷下沉→热上升)
模型解释 说出“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解释走马灯旋转原理 设计新模型验证对流(
生活关联 列举1个对流现象(如煮粥冒泡) 分析暖气片安装位置的科学性 提出“利用对流节能”的方案
活动3:捕捉无形的热能(对应《热辐射》)
实验探究 测量2种颜色吸热差异 控制光源距离变量 设计表格记录多组数据并分析趋势
结论提炼 说出“深色更热” 指出“颜色影响吸热” 科学表述“深色物体吸收辐射能力强”
创新应用 列举1个辐射实例(如晒太阳取暖) 解释太阳能热水器原理 设计“减少热辐射”的遮阳装置(如反光车衣)
活动4:设计高效保温盒(对应《物体的传热本领》)
材料选择 使用1种保温材料(如泡沫) 组合2种材料(泡沫+锡纸) 论证材料搭配的科学性
结构设计 制作单层结构保温盒 设计双层结构+密封条 添加真空层设计(注射器抽气模拟)
效能测试 保温1小时水温降≤10℃ 保温2小时水温降≤15℃ 量化记录温度变化,计算热量损失率
十一、作业设计
活动1:破解固体传热密码(对应《热传导》)
基础作业 列举3个热传导生活实例(如铁勺烫手) ★:1例正确
★★:2例正确+简单描述
★★★:3例正确+科学解释(如“金属导热快”)
提升作业 解释“为什么雪糕裹棉被不化?” ★:提到“棉被隔热”
★★:说明“棉被减缓热传导”
★★★:对比棉被与金属导热性差异
拓展作业 设计实验对比铜/铝导热速度 ★:画装置草图
★★:写步骤+控制变量
★★★:预测结果并设计数据记录表
基础作业 绘制“煮水时气泡运动路径”简图 ★:画出气泡上升
★★:标注冷热水区域
★★★:用箭头标注循环方向
提升作业 分析“为什么暖气片装在房间下方?” ★:提到“热空气上升”
★★:说明冷热空气对流
★★★:对比地暖/暖气片对流效率差异
拓展作业 制作“彩色分层鸡尾酒”(利用密度对流) ★:完成分层实验
★★:记录液体密度顺序
★★★:用对流原理解释分层现象
活动2:追踪流体的热舞(对应《热对流》)
活动3:捕捉无形的热能(对应《热辐射》)
基础作业 记录深色/浅色衣服在阳光下的温度差异 ★:记录1次数据
★★:3次数据取平均
★★★:绘制温度变化折线图
提升作业 解释“汽车遮阳挡银色面朝外”的原因 ★:提到“反射热量”
★★:说明“银色减少辐射吸收”
★★★:对比不同材质的反射率
拓展作业 设计“防晒凉亭”模型(材料/结构) ★:画出草图
★★:标注功能部位(如反光顶棚)
★★★:制作原型并测试隔热效果
活动4:设计高效保温盒(对应《物体的传热本领》)
基础作业 列出保温盒的3种材料并标注功能 ★:1种材料+功能
★★:3种材料+功能
★★★:补充科学依据(如“空气层减少对流”)
提升作业 测试不同杯子的保温效果(玻璃/不锈钢) ★:记录数据
★★:绘制温度曲线
★★★:用数据论证“泡沫比金属保温”
拓展作业 设计“太阳能保温箱”(反射+隔热) ★:概念草图
★★:功能描述+材料清单
★★★:原型测试报告(附温度对比数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