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 本 信 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苏教版
年级 五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1单元《光与色彩》
单元主题 光影探秘家——解锁光与色彩的奥秘
课时安排 4课时
一、单元主题
光影探秘家——解锁光与色彩的奥秘
围绕光的产生、传播、反射及色彩本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与工程设计,探索光现象的科学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单元大情景
“光学实验室”科技挑战赛
学生化身“光学工程师”,完成三项任务:
1.任务一:光源侦察兵(《光源》)——调查自然与人造光源,分析光污染;
2.任务二:光路解密组(《光的传播》《光的反射》)——验证直线传播与反射定律,设计潜望镜;
3.任务三:彩虹创造局(《七色光》)——探究色散现象,制作七彩光轮。
最终成果:举办“光影科技博览会”,展示实验报告与创新作品。
三、课程标准分析
核心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 3.3 声音与光的传播
学段目标 (5-6年级) ①描述光的直线传播、反射现象;
②设计实验验证光传播规律;
③解释色散现象,树立安全用光意识。
四、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整体结构
本单元共包含《光源》、《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七色光》共四课内容,按照“光的现象认知→传播规律探究→反射特性解析→色彩本质揭秘”的逻辑递进编排,具体内容如下:
(二)分课内容解析
1.第1课《光源》
(1)核心内容:
①区分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与人造光源(电灯、蜡烛)。
②认识光源的本质特征(自身发光)。
③探讨光源的应用与光污染问题(如激光笔的安全使用)。
(2)科学实践:
①分类活动:判断生活中常见物体是否为光源。
②案例分析:讨论光污染的类型及防治措施。
2.第2课《光的传播》
(1)核心内容:
①验证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小孔成像、激光笔照射烟雾)。
②认识光速(约30万千米/秒)及光年概念。
③分析影子形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2)科学实践:
①实验:用带孔纸板验证光直线传播路径。
②观察:记录不同光源下影子的方向与长度变化。
3.第3课《光的反射》
(1)核心内容:
①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反射角)。
②区分镜面反射(光滑表面)与漫反射(粗糙表面)。
③应用案例:潜望镜、反光镜的工作原理。
(2)科学实践:
①制作简易潜望镜,观察光的反射路径。
②实验:不同材质表面(镜子、白纸)的反射效果对比。
4.第4课《七色光》
(1)核心内容:
①解释光的色散现象(三棱镜分解白光为七色光)。
②认识光的混合(红、绿、蓝三原色光叠加)。
③探究彩虹形成条件(阳光、水滴、观察角度)。
(2)科学实践:
①实验:用三棱镜或水雾制造“人造彩虹”。
②制作彩色轮,验证光的三原色混合原理。
(三)课际逻辑关系
递进关系:
1.从现象到本质:从认识光源(现象)→探究光的传播规律(本质)→解析光的反射特性(应用)→揭秘光的色彩组成(深层原理)。
2.从基础到应用:前三课为光学基础(光源、传播、反射),最后一课延伸至色彩科学(七色光),形成完整的光学知识链。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解释光源分类、光直线传播与反射规律;
2. 描述色散现象及三原色混合原理。
科学思维 1. 通过对比实验归纳光传播特性;
2. 用模型解释潜望镜工作原理。
探究实践 1. 设计小孔成像实验验证光路;
2. 制作三棱镜观察色散现象。
态度责任 1. 设计“校园反光安全方案”;
2. 提出减少光污染的措施。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五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对“反射角”“色散”等抽象概念需实验辅助理解;
2.认知基础:已知影子形成、镜子反光等生活经验,缺乏系统光学知识;
3.学习难点:区分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理解光的三原色叠加原理。
七、活动设置
课时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 达成方式(含跨学科融合)
第1课
《光源》 光源搜查令 1. 分类自然/人造光源;
2. 分析光污染案例。 ① 户外调查记录光源(科学+社会);
② 制作《光污染警示海报》(美术)。
第2课
《光的传播》 光路追踪师 1. 验证光直线传播;
2. 探究影子变化规律。 ① 小孔成像实验(科学+数学测量);
② 皮影戏创作(语文编剧+劳动制作)。
第3课
《光的反射》 反射工程师 1. 探究反射定律;
2. 设计简易潜望镜。 ① 激光反射角度测量(数学+技术);
② 潜望镜制作与调试(工程+艺术)。
第4课
《七色光》 彩虹创造局 1. 模拟色散现象;
2. 验证三原色混合。 ① 三棱镜分光实验(科学);
② 编程模拟光混合(信息技术)。
八、教学方法
1.问题驱动法:
核心问题:“为什么镜子能反光而白墙不能?” → 引出镜面/漫反射对比实验。
2.5E教学法:
(1)参与(Engage):用激光笔穿烟雾演示光路;
(2)探究(Explore):分组测试不同材质反射效果;
(3)解释(Explain):动画演示光的三原色叠加;
(4)迁移(Elaborate):设计太阳能路灯光路图;
(5)评价(Evaluate):潜望镜功能测试答辩会。
九、学习方法
1.实验记录法:
使用《光学日记本》绘制光路图(例:标注入射/反射角);
2.项目式学习(PBL):
任务:“为教室设计节能反光系统” → 测量窗户角度→设计反光板→测试光照强度。
十、评价策略
(一)单元总体评价策略
类型 内容(占比)
过程性评价(60%) 实验记录单、小组协作表现
终结性评价(40%) “光影博览会”作品展示+单元测验
(二)分活动评价表
活动1:《光源》分活动评价表
科学观念 列举3种光源(如太阳、灯泡) 正确分类自然/人造光源(5种以上) 分析光污染类型并提出2条防治措施
探究实践 完成光源调查表(含2类) 设计对比实验(如萤火虫vs LED灯亮度) 制作《光源环保指南》并校园推广
态度责任 知道激光笔安全规范 主动记录家庭不必要光源(如常亮指示灯) 发起“教室关灯1小时”节能行动
活动2:《光的传播》分活动评价表
科学思维 描述影子形成条件 用光路图解释小孔成像原理 分析日食/月食与光直线传播的关联
探究实践 完成单组小孔成像实验 测量3次影子长度变化(误差≤1cm) 制作可调距针孔相机并测试成像效果
合作创新 参与皮影戏角色分配 编写简单皮影剧本(含光路说明) 设计多光源皮影舞台并公开展演
活动3:《光的反射》分活动评价表
科学观念 复述“入射角=反射角” 对比镜子/白纸反射差异(3组数据) 解释汽车后视镜曲面设计原理
技术应用 组装简易潜望镜(能观察) 优化镜片角度(视野扩大30%) 设计折叠式潜望镜(含伸缩结构)
安全责任 识别1处校园反光隐患(如玻璃幕墙) 提出反光安全改进方案(如贴磨砂膜) 撰写《楼道反光警示系统设计方案》
活动4:《七色光》分活动评价表
科学思维 说出彩虹七色顺序 用三原色解释彩色电视显像原理 论证“天空为什么是蓝色”(散射原理)
探究实践 用三棱镜获得单色光带 记录色散实验数据(角度-颜色对应表) 编程模拟光混合动画(Scratch/Python)
艺术融合 绘制彩虹图(7色) 创作“光谱诗歌”(每行一色+科学词汇) 举办“光与色彩”科学艺术展(作品+解说)
十一、作业设计
活动1:《光源》分层作业
基础作业 制作《光源分类卡》(自然/人造各3例) ★:分类正确3例 ★★:分类正确5例+标注特征 ★★★:补充生物光源并说明发光原理
提升作业 调研家庭灯具能耗(瓦数/使用时长) ★:记录1种灯具数据 ★★:对比3种灯具节能性 ★★★:提出“智能关灯系统”设计方案
拓展作业 拍摄“城市光污染”主题摄影集 ★:提交3张照片 ★★:标注污染类型(如霓虹灯过亮) ★★★:撰写治理提案并提交社区
活动2:《光的传播》分层作业
基础作业 绘制“树影变化图”(早/中/晚) ★:画出影子方向 ★★:标注太阳高度角 ★★★:分析影长与太阳高度的数学关系
提升作业 制作日晷模型并测试计时误差 ★:误差<30分钟 ★★:误差<15分钟 ★★★:优化晷针角度(纬度校准)
拓展作业 研究光纤通信原理(图文报告) ★:描述光信号传输 ★★:对比光纤/铜线传输优劣 ★★★:设计“光导玩具”(如发光沙画)
活动3:《光的反射》分层作业
基础作业 标注教室反光物体(至少3处) ★:找出物体 ★★:分类镜面/漫反射 ★★★:用反射原理解释黑板反光问题
提升作业 设计汽车后视镜改进方案(草图) ★:提出1点改进 ★★:标注反射角度 ★★★:用曲面反射原理扩大视野(附示意图)
拓展作业 制作“光的反射”科学微视频(3分钟) ★:演示1个反射现象 ★★:解说反射定律 ★★★:融入跨学科案例(如潜望镜军事应用)
活动4:《七色光》分层作业
基础作业 填写色散实验表(白光→七色光) ★:记录3种颜色 ★★:完整记录7色+顺序正确 ★★★:补充波长数据(如红光700nm)
提升作业 用RGB灯验证光的三原色混合 ★:混合出2种新色 ★★:混合出白色光 ★★★:制作“变色灯”并编程控制
拓展作业 设计“彩虹成因”科普互动展板 ★:图文介绍 ★★:添加实验互动区(喷水造虹) ★★★:观众参与度>80%(签到表统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