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班级考号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单元提升卷
满分100分,限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人们借助考古发现更新世(距今约258万年至1万年)末期的遗址中,一般很难见到炭化的粮食作物遗存。而全新世(距今约1万年至现在)的许多遗址中,都有一些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反映出当时( )
A.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
B.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
C.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2.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的淹城遗址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春秋时期古城遗址。该遗址由子城、内城和外城及三道护城河组成。子城,又称王城,位于淹城中心偏北部,呈方形,周长约500米。内城,又称内罗城、中城,位置偏北,方形。城垣周长约1 500米。外城,也称外罗城,整体近不规则椭圆形,城垣周长约2 500米。淹城内外无陆路相接,只有城河间的水道相通,以舟楫作为出入工具。淹城遗址这种三城三河的形制体现了( )
A.森严的分封等级秩序
B.军事防卫是城市的基本功能
C.城市内区域分工布局
D.古代城市建设规划已经成熟
3.秦汉和隋唐的经济重心位于司马迁所说的“三河”,即黄河中下游地区,呈现“头枕三河,面向草原”的立国态势;中唐以降,逐渐转变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立国态势。立国态势在唐宋之际的重大转折( )
A.受到快速发展的海外贸易的刺激
B.导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C.表明中原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加速
D.推动了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调整
4.王祯《农书》记载,楮树(其皮为造纸原料)“种三十亩者,岁斫十亩,三年一遍,岁收绢百匹”;柞树“岁种三十亩,三年种九十亩;岁卖三十亩,终岁无穷”;经营漆树的民户,有的“资至巨万”。这些现象( )
A.表明当时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B.巩固了江南地区经济重心的地位
C.有利于解决当时严重的资源危机
D.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5.法国人樊国梁的《燕京开教略》载:“康熙偶患疟疾,洪若翰、刘应(传教士化名)进金鸡纳……皇上以未达药性,派四大臣亲验,先令患疟疾者服之,皆愈。四大臣自服少许,亦觉无害,遂请皇上进用,不日疟瘳。”这体现了( )
①西医当时已经传入中国
②康熙帝起初对西医有所怀疑
③清初君主专制无处不在
④实验药理学影响中国君臣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实际上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C.自然经济已经彻底瓦解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7.1910年的某出版物记述了北京街道兴修后的变化:“城中街道宽广,马路喧闹,四方通达。交通之具,旧惟肩舆骡车,近则马车、人力车咸备。文武衙署、大小学堂及王公府地、各国公使馆,错置其间。”这一变化( )
A.实现了近代交通体系的完备
B.践行了“中体西用”的施政理念
C.推动了北京城市治理的发展
D.提高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效率
8.据重庆市公安局人口调查统计,全市1936年2月有人口328 805人,到1945年12月时则迅速增长到1 245 645人,增长了近3倍,重庆由战前的中等城市一跃为特大型城市,重庆市的范围也由原来的46.7平方千米扩张为300平方千米。这一时期,重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直接得益于( )
A.长江上游优越的区位优势
B.社会和经济重心整体西移
C.近代以来雄厚的工业基础
D.开设为西南地区通商口岸
9.《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21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6 690.29万吨,养殖产量5 394.41万吨,占比80%。除了自己消费,中国水产品还大量出口海外。据此可知我国(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关注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10.17世纪初,西属美洲殖民地生产的烟草大量输入西班牙,经西班牙的工场加工后再大量出口。这一时期,英国从西班牙进口了大量烟草,西班牙据此平均每年可获利10万镑。为防止货币外流,英国对进口烟草征收重税。这从侧面反映出( )
A.西班牙主导了商业革命 B.世界市场逐步发展
C.世界贸易格局多中心化 D.殖民霸权争夺激烈
11.19世纪宣扬自由竞争的英国,在面对其纺织品与印度竞争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用入侵、压价等不正当手段,破坏印度当地棉纺织业,然后倾销商品,攫取利润。为改变入超地位,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进而发动鸦片战争。这表明( )
A.英国自由贸易是基于其优势地位
B.殖民扩张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C.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得到有效实施
D.中印两国纺织业生产方式优于英国
12.农业机械的发展让英国农民对时间有了新的感受,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很快,拥有机械的农业劳动者帮助邻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时计费。年青人关心效益,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材料说明( )
A.农业生产受到了工业发展的束缚
B.工业化增强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C.机械化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D.农民的观念受到了工业文明影响
13.二战后,荷兰机动车数量迅速上涨,机动车出行成为人们主要出行方式。20世纪70年代,荷兰人发起了自行车回归运动,中央政府也拨出专款,修建大量自行车专用道,安装针对自行车的交通信号灯,自行车出行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城市化进程出现了逆转
B.能源危机改变了出行方式
C.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
D.欧洲汽车制造业陷入困境
14.下表所示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资本流出情况(单位:百万美元)。由此可知,当时( )
年份 企业海外 直接投资 私人购买 外国证券 政府对外贷款和 其他资本流出
1961 2 653 762 1 928
1963 3 483 1 105 2 204
1965 5 011 759 2 463
1967 4 805 1 308 3 638
1969 5 960 1 549 3 489
A.美国政府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B.美国经济霸权主义较为盛行
C.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着危机
D.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增强
15.20世纪50—70年代,脊髓灰质炎是威胁全球的疾病之一。1956年1月,苏联派斯莫罗廷采夫、楚马科夫等人前往美国与萨尔克和萨宾等几位美国科学家进行交流。同年6月,萨宾在美国国务院授权下,前往苏联一起研究活病毒疫苗。几年后,苏联研究获得成功,并推动了美国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今天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正努力在全球根除这种疾病。由此可见( )
A.疫情推动意识形态改变
B.公共卫生政治化促进医学发展
C.防疫需要加强全球合作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防疫成效
16.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伴随数字制造、智能制造等新型产业的出现,劳动者从生产流程的束缚中获得了解放,劳动者只是给生产工具下定义和下达新的任务的时候,或者生产工具无法解决问题需要求助的时候才会干预生产流程。之前盛行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被分散化,社会生产过程实现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这表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 )
A.使工厂制生产退出历史舞台
B.可以实现劳动者的全面解放
C.助推劳动者劳作方式的转变
D.推动社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时期,“儒医”群体及“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理念兴起。宋神宗时,官方专门培养医生的医学得以创立;宋徽宗时,医学仿照太学体制,被纳入儒学教育体系,“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时人称之为“儒医”,并评价说:“自唐以前,医者多守专门授受之学,其人皆今草泽铃医之流……有以士大夫而好研方术(者)……代不数人耳。自宋以后,医乃一变为士夫(士大夫)之业,非儒医不足见重于世。”宋代的优秀儒医善于总结历代医药理论和方剂,编撰了一大批里程碑式的医药学著作,多为继往开来之典籍。据文献资料估计,北宋末期官医约10 000人,遍布城乡的民间医生约25 000人。
——摘编自程民生《宋代医生的文化水平和数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医”群体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儒医”兴起的背景和影响。(8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客邮”是近代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的邮局,它们执行本国的邮政章程,发行自己的邮票。下表内容是外国在近代中国设立的“客邮”统计(单位:处)。
1870年 1879年 1906年 1913年 1918年
英国 2 8 14 14 20
法国 1 2 14 13 21
美国 1 1 1 1 4
帝俄(苏俄) — 5 5 18 119
德国 — 2 14 12 40
日本 — 7 17 129 140
总计 4 25 65 187 344
——据刘静《中国邮政的近代化之路》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在华“客邮”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表中某一时段中的某一国家,围绕“列强在华‘客邮’的变化”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6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巴黎的基础设施残破不堪,每天都发生严重的交通堵塞,水体污染导致的霍乱夺去了数万条生命。1853年,刚刚恢复帝制的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开启了一项庞大的巴黎市政改造工程。道路建设是核心使命,第一条铺设的林荫大道跨越了塞纳河并连接起几座广场与火车站,目的是疏导往返于火车站的交通流。林荫大道两旁的新式公寓住宅享有更通畅的空气。整个19世纪60年代,巴黎开发了长达26千米的林荫大道,其中最宏伟的就是为皇帝塑造的凯旋门景观——12条辐射状的街道交会于此。巴黎还建设了饮用水系统、污水处理厂和逾60千米的宽敞明亮的新下水道。采用钢铁框架设计的新歌剧院代表了第二帝国文化上的巅峰,餐厅和咖啡馆在巴黎随处可见,大型百货公司提供了令人目不暇接的购物机会。这项改造计划不但使巴黎的面貌焕然一新,还为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城市规划树立了典范。
——摘编自[英]鲁伯特·克里斯琴
《光之城:巴黎重建与现代大都会的诞生》
材料二 北京这座古城经过多年战乱已经满目疮痍。1953年6月,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经多次讨论,在综合多种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并上报中央。《草案》规定了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建设总方针,同时指出:“在城市性质上,首都应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特别要把它建设成为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技术科学的中心。”为进一步加强首都规划,1957年又提出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其中包括扩大城市绿化用地面积;解决北京水源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增建电站,发展集中供热;对城市交通加以系统改造;等。
——摘编自鹿璐《新中国成立
以来北京城市的总体规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黎和北京城市规划的异同。(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和北京城市规划提出的背景。(8分)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25年,英国议会下院在讨论修建曼彻斯特—利物浦城际铁路议会法案时,有不少反对意见。
①(铁路一修),造马车的怎么办 造马具的怎么办 还有车主、车夫、小酒店老板、驯马师、马贩子,他们都怎么办 连乡绅们那舒服、漂亮的房产也会被糟蹋的。
②下院知不知道,机车以10~12英里的时速经过的时候,会产生多么大的噪声,冒多少黑烟。钢铁价格至少会翻番,甚至会用光。这将是人类能够发明出来的最令人讨厌的玩意儿。
③有人跟乡绅们说,火车经过的时候,车头冒出的黑烟,会熏死飞鸟。还有人说,机车太重,跑不起来;制造商则听说,火车烟囱冒出的火星,会烧坏他们的产品。老一辈的人担心他们会被火车轧死;女士们害怕坐骑碰上火车会惊。据说奶牛都不会再产奶。
——摘编自[英]弗朗西斯《英国铁路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代表支持修建铁路的一方拟定一份发言稿。
答案全解全析
1.D 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是在距今约1万年前,所以材料中的更新世是旧石器时代,全新世包含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相比旧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所以出现了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这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转变的表现,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这一时期,农业的耕作技术比较落后,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农业处在原始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剩余少,因此粮食保存技术水平较低,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人类即将进入阶级社会,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新石器时代,农业取得一定进步,排除C项。
2.B 根据“该遗址由子城、内城和外城及三道护城河组成……淹城内外无陆路相接,只有城河间的水道相通,以舟楫作为出入工具”可得出这种三城三河的形制通过城市与护城河进行防御,具有军事防御功能,B项正确;从三城三河的设置并不能看出等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子城、内城和外城的整体布局,而不是城市内区域分工布局,排除C项;仅从材料的内容不能得出当时城市建设规划已经成熟,排除D项。
3.A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民族交融,排除C项;秦至唐宋政府均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未全面调整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项。
4.A 据材料“楮树(其皮为造纸原料)”“岁收绢百匹”“漆树”“资至巨万”等信息可知,种植树木的农户,收入可观,说明在传统小农经济下,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的多种经营,与江南经济重心巩固无关,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这些现象对当时的资源危机的影响,排除C项;虽然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但仍是小农经济的范畴,并没有突破,排除D项。
5.C
材料 分析 正误
康熙偶患疟疾,洪若翰、刘应(传教士化名)进金鸡纳 西医当时已经传入中国 ①正确
皇上以未达药性,派四大臣亲验,先令患疟疾者服之 康熙帝起初对西医有所怀疑 ②正确
先令患疟疾者服之,皆愈。四大臣自服少许,亦觉无害,遂请皇上进用,不日疟瘳 在医疗中也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体现了清初君主专制无处不在 ③正确
实验药理学是指不直接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药理学研究,材料未体现 ④错误
6.B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题干反映出外国商品已经深入到中国偏远农村,民众使用洋货日益增多,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关税主权,排除A项;19世纪中期以后的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并未彻底瓦解,排除C项;材料只是讲述中国市场的洋货增多,无法推断中国是否主动开放市场,排除D项。
7.C 材料展现了北京街道的变迁,其布局的改善推动了北京城市治理的发展,C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知近代交通体系是否完备,排除A项;对“中体西用”施政理念的践行主要在洋务运动期间,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涉及北京街道的变迁,无法得出提高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效率这一结论,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可知,重庆人口和面积大幅度增长,结合所学可知,全国抗战爆发后,南京国民党政府迁至重庆,沿海城市的大批工厂、学校和平民纷纷西迁,社会与经济重心迅速整体西移,重庆城市化快速发展,B项正确;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各有其区位优势,排除A项;近代以来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且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而西南地区工业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排除C项;《马关条约》增开重庆为通商口岸,客观上有利于重庆城市化发展,但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9.D 中国人自力更生发展养殖业,减少对海洋捕捞的需求,本身就是在保护海洋,D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关联较小,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关联较小,排除C项。
10.B 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烟草来自美洲,在西班牙加工,并销往英国。这体现了烟草整个贸易过程的跨洲跨国,体现了世界市场的发展,B项正确;商业革命并未由西班牙主导,材料也不能体现这一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世界贸易格局多中心化,排除C项;材料所述不是殖民霸权的争夺,而是贸易的国际化与关税政策的调整,排除D项。
11.A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世纪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急需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于是打起了自由贸易的旗号,实际上是要利用自身工业实力优势开展商品倾销和经济侵略,材料所述英国在印度和中国的所作所为就证明了这一点,A项正确;材料提及英国在印度和中国的殖民扩张,未强调推动英国经济发展,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虽然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但却不尊重印度、中国的自由贸易权,采用战争等强迫手段开展贸易,排除C项;当时排除D项。
12.D 据材料“拥有机械的农业劳动者帮助邻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时计费。年青人关心效益,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可以看出工业革命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发展,使得农民关心计费、效益以及燃料量等问题,说明农民的观念受到了工业文明影响,D项正确;工业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发展,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工业化与农民劳动积极性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业文明对农民观念的影响,并不是机械化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
13.B 20世纪70年代,产油国提高油价引发了战后严重的能源危机,深刻影响了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自行车回归运动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B项正确;城市化进程出现了逆转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社会共识”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欧洲汽车制造业陷入困境,排除D项。
14.D 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美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私人购买外国证券”“政府对外贷款和其他资本流出”都呈现增长趋势,美国海外投资的增加使得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越来越受到美国资本影响,体现出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影响的增强,故选D项;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各国调整经济政策,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材料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此时美国政府尚未放松对经济的干预,排除A项;美国经济霸权主义主要体现在争夺多边国际竞争规则的制定权和修改权,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等,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投资增加,不能与美国经济霸权主义建立直接关系,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的表现为美国黄金储备量减少,其他国家纷纷抛售美元,挤兑黄金等,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投资增加,没有体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危机,排除C项。
15.C 据材料得出,美苏科学家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制,有利于在全球根除这种疾病,因此防疫需要全球合作,C项正确;美国和苏联的合作,并没有改变其意识形态,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防疫需要加强全球合作,公共卫生应去政治化,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没有涉及政治格局的变动,排除D项。
16.C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者从生产流程的束缚中获得了解放,社会生产过程实现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因此,材料表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助推劳动者劳作方式的转变,C项正确;工厂制生产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排除A项;“全面解放”说法错误,劳动者并没有实现全面解放,排除B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17.(1)特点:社会地位较高;与官学教育和儒生队伍关系密切;数量庞大;贡献突出。(6分,任答3点即可)
(2)背景:统治者对医学发展的重视;宋代官学教育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印刷技术进步,知识传播便利化;社会上的尊医重医观念的兴起。(6分,任答3点即可)
影响:推动了中华传统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提升社会健康卫生水平;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传播了儒家的济世情怀。(2分,每点1分,任答2点即可)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信息,可从“儒医”的地位、产生方式、数量和贡献等角度进行概括,根据材料“宋神宗时,官方专门培养医生的医学得以创立”可知社会地位较高;根据材料“宋徽宗时,医学仿照太学体制,被纳入儒学教育体系”可知与官学教育和儒生队伍关系密切;根据材料“北宋末期官医约10 000人,遍布城乡的民间医生约25 000人”可知数量庞大;根据材料“宋代的优秀儒医……编撰了一大批里程碑式的医药学著作”可知贡献突出。
(2)背景,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从政府重视(支持)、官学教育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对医生的尊重等角度进行分析。影响,从学术、民生、思想观念等角度分析即可。
18.(1)趋势:参与的列强不断增多;“客邮”数量增长迅速。(2分)
影响因素:列强在华势力的变化;通信技术的进步;世界市场的发展。(4分,任答2点即可)
(2)示例:1913—1918年,日本在华“客邮”急剧增长。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在华势力急剧扩大,日俄战争后日本又将侵略势力扩展到中国东北。民国初年,中国政局混乱,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无暇东顾,日本加紧侵华。(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得出,1870年参与的国家只有3个,其后参与的国家数量增多,体现了参与的列强不断增多;1870—1918年“客邮”数量由4处增长为344处,数量增长迅速。第二小问影响因素,据材料得出,1870年英国最多,1913年日本最多,反映了列强在华势力的变化;结合所学得出通信技术的进步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影响列强在中国设置“客邮”。
(2)首先,选定时段和国家,如以1913—1918年的日本为例,据材料得出1913—1918年,日本在华“客邮”急剧增长。其次,展开论述,结合所学得出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在华势力急剧扩大,日俄战争后日本又将侵略势力扩展到中国东北;民国初年,中国政局混乱,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无暇东顾,日本加紧侵华。
19.(1)同: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的改造建设。(2分)
异:巴黎的城市规划凸显了君主的权威;北京的城市规划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4分)
(2)巴黎:工业革命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问题日益严重;法兰西第二帝国(新政权)建立。(4分,任答2点即可)
北京:原有城市遭到战争破坏;新中国成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开展。(4分,任答2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进行总结概括即可。
相同:
材料 分析
材料一:开启了一项庞大的巴黎市政改造工程。道路建设是核心使命……更通畅的空气 材料一:巴黎还建设了饮用水系统……新下水道 材料二:扩大城市绿化用地面积……对城市交通加以系统改造;等 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的改造建设
不同:
材料 分析
材料一:其中最宏伟的就是为皇帝塑造的凯旋门景观 巴黎的城市规划凸显了君主的权威
材料二:《草案》规定了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建设总方针 北京的城市规划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
(2)巴黎城市规划提出的背景:
材料一 分析
19世纪初,巴黎的基础设施残破不堪,每天都发生严重的交通堵塞,水体污染导致的霍乱夺去了数万条生命 工业革命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问题日益严重
刚刚恢复帝制的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开启了一项庞大的巴黎市政改造工程 法兰西第二帝国(新政权)建立
北京城市规划提出的背景:
材料二及所学知识 分析
北京这座古城经过多年战乱已经满目疮痍 原有城市遭到战争破坏
1953年6月,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经多次讨论 新中国成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从工业化建设角度分析 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开展
20.①从修建铁路的必要性角度作答:工业革命后,英国生产能力提高,需要提升交通运输能力以获取更多的原料和输出更多商品,曼彻斯特作为重要工业城市,修建至利物浦港的铁路尤为必要。(3分)
②从修建铁路的可能性角度作答:蒸汽机车的应用,炼钢、采煤技术的提高为修建铁路提供了条件。(3分)
③从修建铁路的意义角度作答:铁路的修建将极大提高交通运输能力,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将更方便人们出行,加速人员流动,推动经济文化交流;等。(3分)
④从回应不同意见角度作答:铁路修建尽管会冲击传统行业,但也会促使新行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当然铁路的修建会对环境带来一定影响,我们会采取措施,尽可能降低其危害。(3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交通工具的进步、工业革命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