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单元 经济与社会生活(二)(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十一单元 经济与社会生活(二)(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5 15:0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姓名班级考号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第二十一单元 经济与社会生活(二)
满分41分,限时25分钟
考点4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考点5 交通与社会变迁  考点6 医疗与公共卫生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据考古发掘,姜寨聚落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如下图)。居住区位于中央,居住区内的房屋规划整齐,环壕内环绕的房屋建筑群由大、中、小型三种房子组成5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房址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周围有壕沟和墓地。古村落如此布局根源于(  )
A.私有制水平的提高    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C.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   D.原始农耕经济的出现
2.康德认为在他们(哥特人)确立了势力范围之后,人们的审美趣味出现堕落,史称“哥特式风格”,最终以狰狞怪相结束。当今德国学者约翰内斯·弗里德却认为历史上的哥特人并没有发明哥特式风格,人们称之为哥特,其实不过是对历史的歪曲。然而这种歪曲,却因为康德及类似的文化名人的评判,被人用来排斥整个中世纪。面对历史争论,我们应当(  )
A.选择善的事实作为历史事实
B.用以论带史理解历史问题
C.考察史料来源,评判史料价值
D.及时纠正前人的历史偏见
3.下图为欧洲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图(1300—1900年),其中②(正方形)代表的是(  )
A.法国    B.英国    C.意大利    D.德国
4.并海道是秦汉时期与东部海岸线大致平行的重要陆路交通线,沟通了南北十八个郡国、十多个港口,并与其他东西向道路相连。沿线人口约占全国的20%,铁官和盐官数量占全国30%以上。并海道的形成和发展(  )
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东移
B.得益于盐铁官营的实施
C.促进了国家一体化进程
D.保证了东部海疆的安宁
5.1283年,元代开通海上漕运航道,发展迅速,至1309年,通过海运输入大都的粮食达到246万石。此后,海运发展过程中虽然不时有低潮出现,但整体上仍呈持续发展之势。延续至元末,海运岁运粮数一般持续维持在300万石以上。这(  )
A.反映出中国造船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B.有利于北方地区的社会稳定
C.说明南北之间经济差距持续扩大
D.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6.1837年,维克多·雨果在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这样描述他的旅行:“路边的花儿已经不是花儿了,成了斑点,甚或条纹;所有的点都没有了,全部变成了条纹;小镇、尖塔以及树林,在天际线上疯狂地跳着乱糟糟的舞蹈;不时地,一个影子、一个形状、一个妖怪,会在窗户后面以闪电般的速度出现又消失。”雨果的描写折射出(  )
A.欧洲旅行观念改变    B.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C.工业加重化工污染    D.交通运输方式革新
7.20世纪以来,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公路、水运、民航、铁路等各种交通运输手段,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联运,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交通建设关注的重点。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交通联运网络成为不同国家社会发展的必需
B.利于形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序竞争的局面
C.西方国家健全了交通的运行机制
D.交通运输速度和准确性得以保证
8.下表为明代医学家孙一奎生平一览表,对此理解最为合理的是(  )
条目 内容
学医动机 自述“先父……攻制艺过苦……体罢惫而弱益甚……见之辄隐心焉……事亲者不可不知医”
习医过程 初行商,偶遇异人授秘方,而后钻研历代的“脉象说”、《黄帝内经》等医学理论
行医经历 因医术高超显于士大夫,后遇……李双,患痼疾,予诊之
医学成果 《赤水玄珠》(广辑《黄帝内经》成果)、《医旨绪余》(评述前朝诸家学说)、《孙氏医案》(记录临床案例)
A.学医动机体现传统主流价值观的转变
B.习医具有偶然性和传承性的特点
C.行医经历反映其阶级固化观念被打破
D.其医学成果重视理论创新与实践
9.1848年,英国通过颁行《公共卫生法》,成立卫生总署;1858年创建枢密医务部;1871年成立地方政府事务部,从而最终构建出一套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辅以中央政府监督引导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这(  )
A.折射出转型时期的英国公共卫生状况严重恶化
B.表明英国率先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C.从侧面表明英国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有所扩张
D.改善了英国城乡的公共卫生状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14分。)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英国的社会财富出现普遍增长,无论是上层、中层还是下层的收入都有明显的增加。其中,新兴的中等阶层不仅人数众多,在消费观念上也有别于上层社会。与上层盲目追求奢侈消费和炫耀式消费不同,中等阶层更喜欢新商品,更注重舒适、便利和品位。这使得中等阶层取代上层,成为消费的主力。与此同时,原来由上层专享的咖啡、茶叶等奢侈品的价格大大下降,逐渐成为全民共享的普通消费品。据估计,英国男性识字率由16世纪的20%增至18世纪的60%左右,女性识字率也有所提高。歌谣集、近代小说逐渐兴起,报纸的发行量也大大增加,阅读书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消费的一部分。
材料二 至18世纪,一个新型的消费社会在英国逐渐形成。伴随着消费社会形成的是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为了“迎合购买者的自命不凡”,供应商不得不绞尽脑汁不断改进技术以推陈出新。咖啡馆、酒吧、图书馆成为人们休闲的重要场所。在咖啡馆,等级和出身没有任何用武之地,其座位向所有人平等开放,“每个角落都是自由的”。与英国人消费同步发展的是全球化以及全球化过程中的冲突、压榨和战争。美洲的种植园专门服务于英国的消费者,为了维持种植园的生产,英国人的奴隶贩子运来了黑奴。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斌《近代英国
民众休闲消费品的变化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18世纪英国社会消费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英国“新型的消费社会”形成的影响。(6分)
答案全解全析
1.A 
A 根据材料可知,姜寨聚落遗址房屋呈现大小和布局的不同,并且有中心广场和壕沟。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期,私有制水平提高。房屋会呈现大小和布局的不同,因此姜寨聚落布局根源于私有制水平提高 √
B 据所学可知,在原始社会时期,属于物物交换,并没有出现商品经济 ×
C 壕沟能够防御外敌入侵,但它仅是古村落的一部分,并不能完整概括材料 ×
D 原始农业出现导致人类定居出现,但题干问的是村落“如此布局”的根源 ×
2.C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历史事实不能以善恶作为评判标准,A项说法片面,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其依据是历史事实,而不是以论代史,排除B项;题干内容述及了对同一个历史现象有不同的看法,并没有对这两种看法进行比较分析,不能判断哪个观点具有历史偏见,排除D项。
3.C 
曲线① 英国从新航路开辟后到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因此判断实心圆是英国,排除B项
曲线② 正方形代表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在1300年后逐渐放缓,结合所学可知,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逐渐失去了欧洲商路中心的优势,经济发展放缓,与之相伴生的城市化发展速度也逐渐放缓,故选C项
曲线③ 法国在新航路开辟后城市化逐步发展,但由于国内小农经济长期存在以及大革命的动荡使得城市化发展动力不足,由此判定三角形是法国,排除A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并海道沟通了南北多个郡国和港口,并与其他东西向道路相连,覆盖全国20%的人口和30%以上的铁官和盐官数量,这有利于联系沿线各地的经济和文化,促进了国家一体化进程,C项正确;并海道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国家一体化进程,并不能得出推动经济重心的东移,排除A项;盐铁官营的实施有利于强化国家的经济职能,但这与并海道的形成和发展无关,排除B项;“保证了东部海疆的安宁”说法绝对,夸大了并海道的作用,排除D项。
5.B 据材料“延续至元末,海运岁运粮数一般持续维持在300万石以上”并结合所学可知,元代通过海运持续向北方地区运送大批粮食,这有利于北方地区的社会稳定,B项正确;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中国造船航海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项;从海上漕运航道的开通和发展,可以看出对南方经济的重视,但并不能得出南北之间经济差距持续扩大,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发展海上漕运,不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排除D项。
6.D 据材料信息可知,雨果在旅途中感受到“闪电般的速度出现又消失”,说明交通运输方式革新,交通工具的速度加快,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交通工具的革新引发生活的变化,与旅行观念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与城乡差距无关,排除B项;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材料的时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排除C项。
7.B 据材料可知,西方国家在交通建设方面注重整合各种交通运输手段,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实现交通联运,这有利于形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序竞争的局面,B项正确;A项夸大了交通联运网络的重要性,排除A项;交通的运行机制是指交通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和控制方式,它包含多个方面,西方国家关注交通联运,不代表就健全了交通的运行机制,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偶遇异人授秘方”“钻研历代的‘脉象说’、《黄帝内经》等医学理论”等信息可知,孙一奎的习医具有偶然性和传承性的特点,B项正确;孙一奎的学医动机很大程度出于对父亲的孝道,体现了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主流价值观并未发生转变,排除A项;根据材料难以得出孙一奎的“阶级固化观念被打破”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信息“广辑《黄帝内经》成果”“评述前朝诸家学说”等无法体现创新性,排除D项。
9.A 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可知,工业革命使得英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有了很大发展,但缺乏相应的治理经验,以及自由放任思想的影响,公共卫生状况随之不断恶化,使得英国社会问题突出,为此,英国政府采取了材料中所述的种种措施加以应对,A项正确;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不等于社会保障体系,内涵不同,且材料无法体现“率先”,排除B项;C项并非材料主旨,且材料无法充分体现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有所扩张,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措施,其结果如何没有说明,不能体现改善了英国城乡的公共卫生状况,排除D项。
10.(1)变化:中等阶层成为消费的主力,并形成新的消费观念;咖啡、茶叶等奢侈消费品逐渐普及;文化消费显著增加。(4分,任答2点即可)
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民众收入的提高;中产阶级的形成;近代教育的发展。(4分,任答2点即可)
(2)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和技术的改进,为工业革命开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自由平等观念的传播,冲击了等级制度;推动了海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带来了灾难。(6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中等阶层更喜欢新商品,更注重舒适、便利和品位。这使得中等阶层取代上层,成为消费的主力”可得出中等阶层成为消费的主力,并形成新的消费观念;根据材料“原来由上层专享的咖啡、茶叶等奢侈品的价格大大下降,逐渐成为全民共享的普通消费品”可得出咖啡、茶叶等奢侈消费品逐渐普及;根据材料“阅读书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消费的一部分”可得出文化消费显著增加。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16—18世纪,英国的社会财富出现普遍增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民众收入的提高,中产阶级的形成,近代教育的发展。
(2)根据材料“咖啡馆、酒吧、图书馆成为人们休闲的重要场所”可得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根据材料“伴随着消费社会形成的是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和技术的改进,为工业革命开展创造了条件;根据材料“在咖啡馆,等级和出身没有任何用武之地,其座位向所有人平等开放”可得出有利于自由平等观念的传播,冲击了等级制度;根据材料“美洲的种植园专门服务于英国的消费者,为了维持种植园的生产,英国人的奴隶贩子运来了黑奴”可得出推动了海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带来了灾难。
同课章节目录